一种卸垛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59064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卸垛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机器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卸垛机器人。



背景技术:

在饮料、食品的生产过程中常常要涉及到将生产完成的物品灌装到空瓶内,一般工厂会大批量的预产空瓶,将空瓶按照一定的顺序整齐堆放,节省占地空间,同时也能在需要使用的时候随时传输至生产线。

如专利CN105253634A公开了一种瓶垛卸垛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垛板运载瓶垛从卸垛区的一侧进入卸垛区内;(2)提升垛板并将瓶垛提升至指定高度;(3)利用机械手从上到下将瓶垛中的每一层瓶子转运至输送带上;(4)当垛板空载并上升到最高高度时,下一个运载有瓶垛的垛板进入卸垛区;(5)空载的垛板从卸垛区上方一侧水平撤出卸垛区并进入收集仓;同时满载的垛板在卸垛区内进行提升并进行卸垛。本发明满载垛板时间与出空载垛板的时间重叠在一起了,所以每垛大约节约了10秒钟,相当于整机速度提升了5%-10%。

但是,在将整齐堆放的空瓶传输至生产线时,如果一个瓶垛只有一层空瓶,空瓶下方设置有垛板,将空瓶传输后再移走垛板,然后在卸载下一个瓶垛,降低了传输效率。如果一个瓶垛有多个隔板和托盘,由于堆放空瓶时每一层都存在隔板和托盘,目前托盘和隔板都需要通过人工方式取出,自动化程度低,人工劳动强度大,增加了运行成本和投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空瓶在卸垛时效率低下、自动化程度低,人工劳动强度大、运行成本和投资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的卸垛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卸垛机器人,包括卸瓶机器人A和卸瓶机器人B,以及A瓶型输送线和B瓶型输送线,所述A瓶型输送线和B瓶型输送线平行设置,所述卸瓶机器人A和卸瓶机器人B位于A 瓶型输送线和B瓶型输送线的中间位置,所述A瓶型输送线包括A输送线、卸瓶托盘位A和卸瓶A输送缓冲线,所述B瓶型输送线包括B输送线、卸瓶托盘位B和卸瓶B输送缓冲线,所述卸瓶机器人A连接有带托盘抓取功能的复用抓手A,所述卸瓶机器人B连接有带隔板抓取功能的机器人复用抓手B,靠近所述卸瓶机器人A的位置处设有空托盘存放位,靠近所述卸瓶机器人B的位置处设有隔板存放仓。

进一步的,所述复用抓手A和复用抓手B均包括法兰连接端面,所述法兰连接端面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由相互垂直的支撑架a和支撑架b组成,所述支撑架a内侧设有用于抓取空瓶的吸盘,所述吸盘包括位于上排的吸盘a和位于下排的吸盘b,所述吸盘a和吸盘b 由气缸a控制,所述吸盘a和吸盘b水平设置。

进一步的,复用抓手A在所述支撑架a和支撑架b的外侧均设有若干用于抓住托盘孔位的特殊气缸,所述特殊气缸垂直向下设置。

进一步的,复用抓手B在所述支撑架a和支撑架b的外侧设有多个由气缸b控制的吸盘 c,所述吸盘c垂直向下设置。

进一步的,每两个所述吸盘a的间距小于吸盘a的宽度,每两个所述吸盘b的间距小于吸盘b的宽度,所述吸盘a和吸盘b上下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吸盘a的直径小于空瓶瓶面宽度的1/3。

进一步的,所述吸盘a上设有缓冲装置。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卸垛机器人可以实现两种瓶型的空瓶卸垛,卸瓶机器人A和卸瓶机器人B 相互配合,不仅实现了将空瓶自动放置在传输线上,还能自动将每一层的托盘和隔板自动卸载,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工的劳动强度,降低了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复用抓手A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复用抓手B的结构图;

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吸盘与A瓶型的接触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吸盘与B瓶型的接触的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吸盘与两种瓶型接触的主视图;

图中标记:1、卸瓶B输送缓冲线;2、隔板存放仓;3、卸瓶托盘位B;4、复用抓手A; 5、B输送线;6、空托盘存放位;7、A输送线;8、卸瓶机器人A;9、卸瓶托盘位A;10、机器人复用抓手B;11、卸瓶机器人B;12、卸瓶A输送缓冲线;

1-1、托盘;1-2、孔位;1-3、吸盘a;1-4、吸盘b;1-5、支撑架a;1-6、法兰连接端面;1-7、特殊气缸;1-8、支撑架b;

2-1、吸盘c;2-2、隔板;2-7、气缸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7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卸垛机器人,包括卸瓶机器人A8和卸瓶机器人B11,以及A瓶型输送线和B瓶型输送线,所述A瓶型输送线和B瓶型输送线平行设置,所述卸瓶机器人A8和卸瓶机器人B11 位于A瓶型输送线和B瓶型输送线的中间位置,所述A瓶型输送线包括A输送线7、卸瓶托盘位A9和卸瓶A输送缓冲线12,所述B瓶型输送线包括B输送线5、卸瓶托盘位B3和卸瓶 B输送缓冲线1,所述卸瓶机器人A8连接有带托盘抓取功能的复用抓手A4,所述卸瓶机器人 B11连接有带隔板抓取功能的机器人复用抓手B10,靠近所述卸瓶机器人A8的位置处设有空托盘存放位6,靠近所述卸瓶机器人B11的位置处设有隔板存放仓2。

本实施例中,卸跺机器人有两条卸瓶输送线——A瓶型输送线和B瓶型输送线,两条输送线均需要卸瓶机器人A8和卸瓶机器人B11配合才能完成空瓶的传输过程。首先,A输送线 7和B输送线11分别将A瓶型的空瓶瓶垛和B瓶型的空瓶瓶垛有秩序的运输至卸瓶托盘为A9 和卸瓶托盘位B3。然后若对空瓶进行传输,则卸瓶机器人A8连接的复用抓手A4与卸瓶机器人B11连接的复用抓手B10相互配合将空瓶移动至卸瓶B输送缓冲线1或卸瓶A输送缓冲线 12,当一层空瓶完成传输后,复用抓手A4抓取托盘1-1并放置在空托盘存放位6,复用抓手 B10再将每一层空瓶中间的隔板2-2移动至隔板存放仓2。最后,进入下一轮的空瓶传输,直至瓶垛完成全部传输后,A瓶型输送线和B瓶型输送线分别再将下一个瓶垛移动至卸瓶托盘为A9和卸瓶托盘位B3。

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工的劳动强度,降低了运行成本。

实施例二:

为进一步细化实施例一中复用抓手A4和复用抓手B10的结构,如图2~3所示,实施例一中所述复用抓手A4和复用抓手B10均包括法兰连接端面1-6,所述法兰连接端面1-6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由相互垂直的支撑架a1-5和支撑架b1-8组成,所述支撑架a1-5内侧设有用于抓取空瓶的吸盘,所述吸盘包括位于上排的吸盘a1-3和位于下排的吸盘b1-4,所述吸盘a1-3和吸盘b1-4由气缸a控制,所述吸盘a1-3和吸盘b1-4水平设置。

实施例三:

为进一步细化复用抓手A4实现抓取托盘1-1功能的结构,实施例二中在复用抓手A在所述支撑架a1-5和支撑架b1-8的外侧均设有若干用于抓住托盘1-1的孔位1-2的特殊气缸1-7,所述特殊气缸1-7垂直向下设置。

实施例四:

为进一步细化复用抓手B10实现抓取隔板2-2功能的结构,实施例二中复用抓手B在所述支撑架a1-5和支撑架b1-8的外侧设有多个由气缸b2-7控制的吸盘c2-1,所述吸盘c2-1垂直向下设置。

实施例五:

为加强吸盘的工作效率,在实施例二中的每两个所述吸盘a1-3的间距小于吸盘a1-3的宽度,每两个所述吸盘b1-4的间距小于吸盘b1-4的宽度,所述吸盘a1-3和吸盘b1-4上下交错设置,如图4所示。

上下交错设置是指,下排的吸盘b1-4位于两个吸盘a1-3之间的间距正下方,交错设置的吸盘可以增加吸盘在空瓶瓶面上的密度,防止个别瓶面没有吸盘,导致空瓶无法被顺利移走的情况发生。

实施例六:

为进一步防止空瓶上没有吸盘的情况发生,实施例五中所述吸盘的直径小于空瓶瓶面宽度的1/3。保证了每个瓶体上至少有两个吸盘能发生作用,如图7所示,确保瓶体安全。

同时,吸盘的矩阵式排列,能保证即使托盘1定位发生m≤15mm的偏差时,也能顺利的将所有空瓶带走,增加了机器人复用抓手的实用性。

实施例七:

为进一步扩大吸盘的使用范围,在实施例二中的吸盘上设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可以根据空瓶瓶面与吸盘的距离控制气缸a的前进距离,确保即使瓶面为曲面状态时也能稳稳的吸住瓶体,保证瓶体的安全,如图5~6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吸盘能兼容两种瓶型。

如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