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系统工作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6563发布日期:2018-09-28 21:00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传输物品的输送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送系统上的工作站。



背景技术:

输送系统用于对物品进行远距离传输,制衣吊挂系统作为输送系统的一种,是用于把裁片输送到各相应的工作站位置处,以实现服装自裁片到成衣的制备。输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环轨,在环轨的走向上设有若干工作站,这些工作站位置处形成有工作位,工作位处放置有缝纫机台,操作工就坐在缝纫机台处实现对布料的缝制。现有的工作站的结构包括连为一体的进站导轨和出站导轨,进站导轨和出站导轨均与主轨相联接,在进站导轨和出站导轨相联接位置处形成有等待位,夹持有布料的衣架自主轨上变轨到出站导轨上,并截止于等待位处,待操作工完成相应工序后,在提升装置的推动下,把衣架自出站支轨上提升到主轨上,以便进行下道工序的缝制。但是,现有的这种制衣吊挂系统对某一种类服装进行制备时,其中的某几道工序特别简单,这就可以把这几道工序集中在一个工作站处,以简化对服装制备的控制,以及减化制衣吊挂系统的结构。但现有的这种制衣吊挂系统中,针对这些工序进行衣架进站也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衣架的这种进站方式效率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工序简单的制备需求。另外,现有的这种制衣吊挂系统中,不同的制衣吊挂系统之间一般是相对独立的,而不同制衣吊挂系统在实现同一种类服装制备时,各系统中的服装制备工序均在不同的制衣吊挂系统上完成,彼此之间并不会产生交叉。另外,由于一只衣架所夹持的布料量相对有限,有些套件产品,如子母被、床上用品几件套等,在一制衣吊挂系统上制备完成后,还需要把它们套装或组合在一起,现有条件下基本不太可能在制衣吊挂系统上实现。

另外,输送系统应用在仓储、超市应用领域时,有时也需要对某些商品进行集中打包处理,现有的这种输送系统往往都会集中一个出口处进行分拣,这使得分拣作业混乱,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工作站,该工作站使输送系统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需求,有利于提高输送系统的工作效率。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输送系统工作站,用于设置在主轨的外侧,包括与主轨相联接的进站结构和出站结构,进站结构和出站结构之间具有间隔,其特征在于,在进站结构和出站结构之间并列地设置有多根支轨,这些支轨的一端与进站结构之间设有变轨机构,通过变轨机构使得进站结构与相应的支轨相联接。

本工作站一般是设置在一闭环式的输送系统中,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输送系统之间设置,一般是用于对服装上某一较为简单的工序进行快速的制备,或实现不同货品之间的归类打包或组合。进站结构和出站结构可以是分隔设置在一输送系统的主轨处,也可以是设置在不同输送系统的主轨之间,以实现不同输送系统之间货品的流动。

进一步地,在支轨的另一端与出站结构之间设有变轨机构,通过该变轨机构使得出站结构与相应的支轨相联接。

进一步地,支轨形成有向着下侧突出的下沉部分,不同支轨上的下沉部分所处的位置相同,下沉部分底部的外侧形成有工作位。

进一步地,在支轨于下沉部分的上游处形成有直杆式的等待位,在等待位的出口端处铰接有L形的放出卡爪。

进一步地,在等待位的外侧设置有满站感应装置,满站感应装置控制进站结构或支轨一端的变轨机构的工作。

进一步地,支轨另一端处的变轨机构的下游设有斜向上伸出的提升轨,提升轨的外侧并列地设有升降臂,出站结构设置在提升轨的上端侧。

进一步地,进站结构包括气缸,气缸与伸出摆头相联接;出站结构包括弧形的摆轨,摆轨的内端通过复位转动装置联接在提升轨的上端,摆轨的外端用于和主轨相搭接。

进一步地,本工作站设置在不同输送系统的主轨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本工作站应用在制衣吊挂系统上,通过设置多根支轨而实现对工作站衣架的入站,能够有效提高衣架的入站效率,能够很好地适应服装简单工序的制备需求,有利于提高制衣吊挂系统整体的工作效率。本工作站通过进站结构对主轨上的相应货品有选择性地进行承接,并通过变轨机构把需要组合的货架单件归类到不同的支轨上,能够很好地适应对货品的快速加工需求。

本工作站还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制衣吊挂系统之间,能够构建不同制衣吊挂系统之间的联系,以便于不同的制衣吊挂系统上制备服装的简单工序集成到某一个工作站上,而使得对服装的简单工序的加工速度能够很好适应大多数其它的工序,使得各制衣吊挂系统的运行整体协调性好,能够有效提高对服装的加工效率,便于集中管理。

在制衣吊挂系统运行过程中,有时由于生产任务的变动,需要临时插进新任务,这种多支轨的设置模式,使得在工作位处形成有多个并列的等待衣架,使得操作工便于按照生产任务来对衣架进行拿取。另外,对于需要手动对不同衣架上的夹持物进行配对时,例如,子母被、床上几件套等,可以利用多支轨的设置,而使得不同的衣架能够同时处于工作位处而方便操作工遂行相应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输送系统工作站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简图。

图2是支轨的放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说明书附图,输送系统包括主轨1,通过设置在主轨1外侧的驱动机构来驱动主轨1上的货架或衣架前行。本工作站设置在主轨1的外侧,包括与主轨1相联接的进站结构和出站结构,进站结构和出站结构之间具有间隔。图1中显示本工作站设置在一个成衣系统上,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为适应一些特殊的需要,也可以把本工作站设置在不同输送系统的不同主轨之间。

在进站结构和出站结构之间并列地设置有多根支轨6,这些支轨6的一端与进站结构之间设有变轨机构,通过变轨机构使得进站结构与相应的支轨6相联接。在支轨6的另一端与出站结构之间设有变轨机构,通过该变轨机构使得出站结构与相应的支轨6相联接。变轨机构的结构包括摆杆4,摆杆4的内端铰接在进站结构或出站结构上,通过气缸与摆杆4的活动联接,而带动摆杆4活动,使摆杆4的外端与相应的支轨6端部相搭接在一起,而构成了供衣架或货架行进的通路,以实现衣架或货架的行进。

进站结构包括气缸3,伸出摆头2联接固定在该气缸3的活塞杆上,待需要相应货架或衣架进站时,输送系统的中央控制器指令该气缸3工作,活塞杆带动伸出摆头2向着主轨1前伸,并搭接到主轨1上,相应的衣架或货架进入到进站结构上,活塞杆回缩后,伸出摆头2脱开与主轨1的接触,以为其余的衣架或货架在主轨1上的行进让开位置。

支轨6形成有向着下侧突出的下沉部分61,不同支轨6上的下沉部分61所处的位置相同,下沉部分61底部的外侧形成有工作位7,以便操作工在工作位7处对货品进行归类处置或分装打包。货架或衣架进入到下沉部分61的上游处时,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滑到下沉部分61的底部处。

在支轨6于下沉部分61的上游处形成有直杆式的等待位,可以有几个衣架或货架在等待位处聚积,以等待进入到下沉部分61的底部处。在等待位的出口端处铰接有L形的卡爪53,通过中央控制器对卡爪53的控制,而使等待位处的货架或衣架顺次进入到下沉部分61的底部处。

为避免衣架或货架聚积过多,在等待位的外侧设置有满站感应装置5,满站感应装置5包括一端铰接在固定架51上的感应片52,感应片5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处于自然下垂的状态。在等待位处聚积衣架或货架过多后,感应片52会因衣架或货架的抬升而改变位置,以提示满站状态,满站感应装置5通过控制进站结构或支轨6一端的变轨机构的工作,而控制不会向着等待位处继续进衣架或货架。

支轨6另一端处的变轨机构的下游设有斜向上伸出的提升轨8,提升轨8的外侧并列间隔地设有升降臂9,出站结构设置在提升轨8的上端侧。出站结构包括弧形的摆轨10,摆轨10的内端通过复位转动装置活动地联接在提升轨8的上端部。摆轨10的内端处设有转轴,转轴转动地插接在定位套内,定位套固定在提升轨8的上端内,在转轴与定位套之间设有扭簧,转轴、定位套和扭簧构成了所述的复位转动装置联。摆轨10的外端伸入到主轨1的上侧,在衣架或货架行进在摆轨10上时,摆轨10的外端部可以搭接在主轨1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