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终端触控屏的多功能保护膜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7072发布日期:2019-04-29 13:0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终端触控屏的多功能保护膜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终端触控屏的多功能保护膜体。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便携智能终端的持续、快速的普及,其使用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因此,对便携智能终端的防护要求越来越高。但现有的产品,即各类用于便携智能终端触摸触控屏的保护膜体均为固体状态材质,只能在解决防撞、防划伤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触摸触控屏的抗压裂及特殊环境下防止触摸屏失灵方面的作用极弱。尤其是对于高湿度环境、水下环境等,就实现不了有效防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背景技术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更全面的用于便携智能终端触摸屏的防护措施,使其能更安全、可靠的适用于各种环境,如:通常环境;雨天或湿度极高环境;游泳中;水下例如潜水环境等。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终端触控屏的多功能保护膜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透明的密闭空腔和接触薄膜,所述密闭空腔内填充有透明、抗压缩、绝缘的流体状的流体膜,所述接触薄膜为透明的粘接或静电吸附材料层,其一面用于与所述触控屏直接贴合,其另一面与所述密闭空腔的一个底面永久紧密结合。

优选的,所述密闭空腔包括透明的第一薄膜,透明的第二薄膜及分隔边框,所述第一薄膜及所述第二薄膜分别位于所述分隔边框的上下两面,并与所述分隔边框永久紧密且防漏结合,形成所述密闭空腔;或者,所述密闭空腔由透明的第一薄膜及透明的第二薄膜构成,所述第一薄膜和/或所述第二薄膜成型出边框结构,所述第一薄膜、所述第二薄膜及所述边框结构永久对应接合形成所述密闭空腔。

优选的,所述流体膜为透明、抗压缩、绝缘的流体状物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比重接近于水,熔点≤-20℃,沸点≥100℃,热膨胀系数≤5*10-3,无毒、无味。所述流体膜优选但不限二甲基硅油。

优选的,所述第一薄膜为耐磨、弹性、透明的薄膜,同时符合无毒、无味、环保要求,热变形温度≥50℃。具体的,当其以触控屏防失灵功能为主时,所述第一薄膜采用高弹性材质,所述流体膜采用较低粘度的材质;当其以抗压裂功能为主时,所述第一薄膜采用低弹性的材质的薄膜,同时所述流体膜采用高粘度材质。

优选的,所述第二薄膜为耐磨、透明的硬质材质薄膜,热变形温度≥50℃。

优选的,所述分隔边框为硬质材质的闭环边框形状的结构体。

优选的,所述第一薄膜及所述第二薄膜的总厚度≤1mm,同时所述第一薄膜的厚度≥0.1mm,所述第二薄膜的厚度≥0.1mm。

在所述密闭空腔内充填所述流体膜后,所述第一薄膜及第二薄膜保持平整或有略微鼓起,同时所述第一薄膜、第二薄膜及流体膜的合计最小厚度在自然状态下大于所述触控屏的最大感应有效距离。

优选的,所述接触薄膜为透明的、平整的粘性或静电吸附性材料,且与所述第二薄膜的表面产生较强的粘接或静电吸附强度,使所述接触薄膜与所述第二薄膜永久接合。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之多功能保护膜体还包括设置于最外层的外层保护薄膜,其贴合于所述第一薄膜外表面。所述外层保护薄膜为静电吸附保护薄膜,与所述第一薄膜通过静电吸附产生弱接合。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之多功能保护膜体还包括第五薄膜,其为弱粘接或静电吸附保护膜,其与所述接触薄膜的另一面贴合,其用于保护所述本体并在所述本体贴合于便携智能终端的触控屏前与所述本体分离。所述第五薄膜与所述接触薄膜的接合强度远小于所述第二薄膜与所述接触薄膜的接合强度,以保证在揭掉所述第五薄膜时,不造成对所述第二薄膜与所述接触薄膜的接合状态的影响。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之多功能保护膜体还包括可采用多层复合膜方式:所述第一薄膜和分隔边框的数目均为n,n≥2,每一第一薄膜和分隔边框的上部均永久密封接合,除最底层的分隔边框外,其余每一分隔边框的下部均与其下一层的分隔边框上部的第一薄膜永久密封接合,所述最底层的分隔边框的下部与一层第二薄膜永久密封接合,从而形成n层密闭空腔,每一密闭空腔内均充填所述流体膜;或者,所述第一薄膜的数目为n,n≥2,每一第一薄膜的边缘均向下成型出边框结构,除最底层的第一薄膜外,其余每一第一薄膜的所述边框结构均与其下一层的第一薄膜的上表面边缘永久紧密接合,最底层的第一薄膜的所述边框结构和一层第二薄膜永久紧密接合,从而形成n层密闭空腔,每一密闭空腔内均充填所述流体膜,所述n层密闭空腔上下顺序叠合。

优选的,所述n层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的总厚度≤1mm,同时每一层所述第一薄膜的厚度≥0.1mm,第二薄膜的厚度≥0.1mm。在所述n层密闭空腔内充填所述流体膜后,所述n层第一薄膜及第二薄膜保持平整或有略微鼓起,同时n层所述第一薄膜、第二薄膜及n层所述流体膜的合计最小厚度在自然状态下大于所述触控屏的最大感应有效距离。

本实用新型之多功能保护膜体可以与其他手机防护壳接合为整体使用,对智能终端的触摸触控屏的多功能保护,其他手机防护壳提供对智能终端侧、背面的保护功能。本实用新型之多功能保护膜体与其他手机防护壳采用粘接、熔接(但不限于)工艺接合。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专利技术产品,采用多种状态材料的组合,很大程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产品的不足点,而且本专利技术产品还能与其他多种便携智能终端的保护壳体组合使用,使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

随着便携智能终端的防水性能得到提高,其使用场景也进一步扩大,本专利技术产品因能提供多种场景的对便携智能终端保护屏的保护,同时,本专利技术产品可直接销售给终端用户(B2C模式),贴付于便携智能终端的触摸屏表面使用,也可以销售与其他的便携智能终端保护壳体制造厂家(B2B模式),与其智能终端保护壳体接合,形成多表面覆盖智能终端的多功能壳体,用于完善其产品的适用场景,所以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使用在便携智能终端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未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被手指按压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被硬质物体按压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终端触控屏的多功能保护膜体1,如图1至图4所示,其用于贴覆于所述智能终端2触控屏的表面。

其由第一薄膜11、第二薄膜12、分隔边框13;透明、抗压缩、绝缘的流体状材料制成的流体膜14、接触薄膜15、内层保护薄膜16及外层保护薄膜17组成。

所述第一薄膜11及第二薄膜12分别位于分隔边框13的上下两面,并与分隔边框13永久紧密/防漏结合,形成一个密闭空腔;密闭空腔内充填流体膜14。接触薄膜15与第二薄膜12的外表面永久紧密贴合。内层保护薄膜16在本实施例贴合于便携智能终端相应表面(通常是触控显示表面)前先揭掉,然后使接触薄膜15通过粘性或静电吸附在便携智能终端表面。外层保护薄膜17贴合于第一薄膜的外表面,使用时可揭掉。

流体膜14为透明、抗压缩、绝缘的流体状物质,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氧化、变色、挥发性低、不易燃,比重接近水,熔点≤-20℃,沸点≥100℃,热膨胀系数≤5*10-3,无毒、无味、环保。例如二甲基硅油(Dimethicone),但不限于。

所述第一薄膜11为耐磨、弹性、透明薄膜,同时符合无毒、无味、环保要求,热变形温度≥50℃。当以触摸屏防失灵功能为主时,选择高弹性即拉伸率较大的材质以提高触控灵敏度,如TPU薄膜、硅胶薄膜、柔性橡胶薄膜,但不限于,同时选择较低粘度的流体膜14。当以抗压裂功能为主时,第一薄膜11选择低弹性,即拉伸率较小的材质如PET、PVC薄膜,同时选择高粘度的流体膜14。

所述第二薄膜12为耐磨、透明薄膜,硬质材质,符合无毒、无味、环保要求,热变形温度≥50℃,如PETG、硬质PVC薄膜,但不限于。

所述分隔边框13为硬质材质闭环边框形状的结构体,符合无毒、无味、环保要求,如采用塑料或其他硬质板材裁剪或通过挤出、注塑成型,分隔边框13可为透明或不透明。

第一薄膜11及第二薄膜12的总厚度≤1mm,同时第一薄膜11的厚度≥0.1mm,第二薄膜12的厚度≥0.1mm。在所述第一薄膜11、第二薄膜12、分隔边框13形成的密闭空腔内充填流体膜14后,第一薄膜11和第二薄膜12保持平整或有略微鼓起,同时第一薄膜11、第二薄膜12、分隔边框13的合计最小厚度在自然状态下要大于所述智能终端触摸屏的最大感应有效距离。

所述第一薄膜11与分隔边框13及所述第二薄膜12与分隔边框13之间为永久接合方式,可采用粘接、热熔接、高周波或超声波熔接,保证接合强度及完全的密封性。

所述接触薄膜15为透明的粘接或静电吸附材料层,采用透明的、平整的粘性或静电吸附性材料,且与第二薄膜12的表面产生较强的粘接或静电吸附强度,使所述接触薄膜15与第二薄膜12永久接合。

所述内层保护薄膜16为弱粘接或静电吸附保护膜,其与接触薄膜15的接合强度要远小于所述第二薄膜12与接触薄膜15的接合强度,以保证在揭掉内层保护薄膜16时,不造成对第二薄膜12与接触薄膜15的接合状态的影响。内层保护薄膜16可为透明也可为不透明材料。

所述外层保护薄膜17为静电吸附保护薄膜,与第一薄膜11通过静电吸附产生弱接合。本实施例在使用前,揭掉外层保护薄膜17,其可为透明或不透明材质。若不揭掉外层保护薄膜17使用本实施例,则外层保护薄膜17选择透明材质。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应用于实现便携智能终端触控屏防失灵的功能:当处于某种特定的环境,如:水下、雨天、湿度极高、空气中有大量导电浮尘等时,导电物质,如自然水、金属粉尘等,局部附着或完全覆盖于第一薄膜11的表面,因流体膜14的绝缘特性,分隔了导电物质对便携智能终端触摸控制屏的性能影响,从而避免了便携智能终端触摸屏的失灵。在手指3或其他类似物体按压,例如轻触第一薄膜11的表面时,由于第一薄膜11的弹性及流体膜14的流动性,按压的局部位置相应凹陷,最终使第一薄膜11接触到第二薄膜12并间接按压到便携智能终端触摸控制屏表面,即可触发触摸屏;反之,取消按压动作时,第一薄膜11、流体膜14局部凹陷部自然回复,即可取消触发触摸屏。这样,即可实现便携智能终端的触摸控制。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应用于实现便携智能终端触控屏防裂的功能:当有硬质物体4局部压迫第一薄膜11的表面,并间接施加力量与便携智能终端的触摸屏表面时,因流体膜14为流体状且具有一定粘度,硬质物体的压力会从局部向整个面传递再间接、均匀作用到便携智能终端触摸控制屏的整个表面,同时,第一薄膜11具有一定弹性及张力,能缓冲、释放部分硬质物体的冲击力,因此,本实施例有很强的避免便携智能终端表面被压裂的能力。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似,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采用多层密闭空腔形式,具体的,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薄膜21及分隔边框23的数目均为n,且n≥2,而第二薄膜22的数目为1。每一第一薄膜21和分隔边框23的上部均永久密封接合,除最底层的分隔边框23外,其余每一分隔边框23的下部均与其下一层的分隔边框23上部的第一薄膜21永久密封接合,最底层的分隔边框23的下部与第二薄膜22永久密封接合,从而形成n层密闭空腔,每一密闭空腔内均充填所述流体膜24;每一层密闭空腔内均充填所述流体膜24,n层密闭空腔上下顺序叠合。

n层第一薄膜21和单层第二薄膜22的总厚度≤1mm,同时每一层第一薄膜21的厚度≥0.1mm,第二薄膜22的厚度≥0.1mm。在所述n层密闭空腔内分别充填流体膜24后,n层第一薄膜21及第二薄膜22保持平整或有略微鼓起,同时n层第一薄膜21、第二薄膜22及n层流体膜24的合计最小厚度在自然状态下大于所述触控屏的最大感应有效距离。

图7中,25为接触薄膜、26为内层保护薄膜、27为外层保护薄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类似,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密闭空腔专采用无分隔边框方式,如图8所示,即所述第一薄膜31采用吸塑或者压塑方式在其边缘成型出边框结构311,然后第二薄膜32的边缘和该边框结构311对应地永久接合,使得第一薄膜31和第二薄膜32形成密闭空腔,密闭空腔内充填所述流体膜34。

也可以是,第一薄膜31和第二薄膜32的边缘分别成型出部分的边框结构,二者的边框结构对应接合形成完整的边框结构,使得二者形成密闭空腔。还可以是,由第二薄膜32成型出边框结构,而第一薄膜31的边缘与该边框结构32对应密闭接合。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类似,区别仅在于,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采用多层密闭空腔形式,所述第一薄膜41的数目为n,n≥2,第二薄膜42的数目为1。每一层第一薄膜41的边缘均向下成型出边框结构411,n层第一薄膜41顺序叠合,上一层第一薄膜41的边框结构411和下一层的第一薄膜41的上表面边缘永久相互密闭接合,在最下层,第二薄膜42与最下层的第一薄膜41的边框结构411永久相互密闭接合,从而形成n层密闭空腔,每一密闭空腔内均充填所述流体膜44。所述n层密闭空腔上下顺序叠合。

图9中,45为接触薄膜、46为内层保护薄膜、47为外层保护薄膜。

以上仅仅列举出部分的常见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事实上,符合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所有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可以单独应用于智能终端触控屏表面,也可以与其他手机防护壳接合为整体使用,可提供对智能终端触摸显示屏的多功能保护,其他手机防护壳提供对智能终端侧、背面的保护功能。本专利技术产品与其他手机防护壳采用粘接、熔接(但不限于)工艺接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