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安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大型设备转运工具。
背景技术:
在设备安装领域,吊装转运基本使用的都是吊车叉车等机械设备,但经常出现中大型设备因场地限制或设备重量、尺寸等限制,而无法使用上述设备的情况。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大型设备转运工具,至少能够解决目前技术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中大型设备转运工具,包括一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上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侧边的两端均分别延伸出一个延伸部,每个所述延伸部均向所述矩形框架的上方弯曲;
其中,所述矩形框架能够在位于所述矩形框架下部的滚筒的转动作用下,朝向所述滚筒转动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矩形框架上每两边的交汇处均向上延伸出一个支撑部,四个所述支撑部的上部依次相互连接,并构造出一矩形承载部。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矩形承载部上向上延伸出至少固定一个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矩形框架上延伸部向外部延伸的一侧。
可选地或优选地,位于不同侧边上且同侧的两个延伸部间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矩形框架和所述矩形承载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部上固定设有吊装板,所述吊装板上开设有吊装孔。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矩形承载部的四边之间固定设有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矩形承载部的两边固定连接。
可选地或优选地,至少两个相邻所述支撑部间还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矩形框架和所述矩形承载部固定连接。
可选地或优选地,所述矩形承载部上固定并行间隔设有至少两根连接管,每根所述连接管上均套设有一套管,所述套管能够相对所述连接管转动;
其中,所述连接管的布置方向与所述转运工具行进的方向垂直。
可选地或优选地,每个所述延伸部上均开设有牵引孔。
可选地或优选地,每个所述延伸部的下端面均成弧形。
可选地或优选地,每个所述延伸部的上端面均与所述矩形框架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简单,可以反复利用,节约机械工具的费用。
2、能够满足某些场地限制情况下的设备转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大型设备转运工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中大型设备转运工具的正视图;
图3是图1所示中大型设备转运工具和设备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大型设备转运工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矩形框架;
2.延伸部;201.牵引孔;
3.支撑部;
4.矩形承载部;401.限位部;402.连接筋;403.连接管;404.套管;
5.固定部;501.吊装板;502.吊装孔;
6.滚筒;
7.地面;
8.设备;
9.滚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和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中大型设备转运工具,主要包括一矩形框架1,矩形框架1上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侧边的两端均分别延伸出一个延伸部2,每个延伸部2均向矩形框架1的上方弯曲;其中,矩形框架1能够在位于矩形框架1下部的滚筒6的转动作用下,朝向滚筒6转动的方向移动。该装置类似于雪橇,在使用过程中,将多个滚筒6通过弯曲的延伸部2与地面7间的空隙置入矩形框架1的下方,转动滚筒6的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中大型设备转运工具即可在滚筒6转动的方向上跟随滚筒6一起移动,从而实现了在场地受限的情况下的设备转运,为便于卸载设备,还可以在设备与转运工具间加塞多个滚筒9。考虑到中大型设备的重量一般都比较大,很容易压坏轮子,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转运设备并未设置轮子。在本实施例中,矩形框架1可以但不限于是由槽钢或工字钢焊接制成。
进一步地,矩形框架1上每两边的交汇处均向上延伸出一个支撑部3,四个所述支撑部3的上部依次相互连接,并构造出一矩形承载部4。通过支撑部3间构造出的矩形承载部4能便于将设备放置于本实施例提供的转运工具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3可以但不限于是由槽钢或工字钢制成,其直接与矩形框架1焊接在一起;矩形承载部4也可以但不限于是由槽钢或工字钢制成,其是与支撑部3焊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矩形承载部4上向上延伸出至少固定一个限位部401,限位部401位于矩形框架1上延伸部2向外部延伸的一侧。限位部401能够防止在设备转运过程中,设备不受控制而滑落。限位部401可以但不限于是一块钢板或短管,并直接焊接在矩形承载部4上。
进一步地,位于不同侧边上且同侧的两个延伸部2间设有固定部5,固定部5的两端分别与矩形框架1和矩形承载部4固定连接,固定部5上固定设有吊装板501。在设备转运过程中,通过拉动吊装板501能够便于转运工具的移动。固定部5也可以但不限于是由槽钢或工字钢制成,其两端分别焊接在矩形框架1和矩形承载部4上;吊装板501焊接在固定部5上,吊装板501上开设有吊装孔502。
进一步地,矩形承载部4的四边之间固定设有连接筋402,连接筋402的两端分别与矩形承载部4的两边固定连接。连接筋402能够加强矩形承载部4的承载能力。连接筋402也可以焊接在矩形承载部4上。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相邻支撑部3间还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图中未示出),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与矩形框架1和矩形承载部4固定连接(如焊接)。加强筋的设置,能够保证在转运重量较大的设备时,矩形承载部4的侧边不变形,提高矩形承载部4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地,为便于设备转运过程中,牵引本实施例提供的转运设备,在每个延伸部2上还均开设有牵引孔201。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设备转运时滚筒的嵌入,每个延伸部2的下端面均设计成弧形。
进一步地,为节约材料和美观大方,每个延伸部2的上端面均与矩形框架1的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延伸部可以但不限于是一个多面体结构,其可以是由钢板或铁板制成,且一端直接焊接在矩形框架1上。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矩形承载部4上固定并行间隔设有至少两根连接管403,每根连接管403上均套设有一套管404,套管404能够相对连接管403转动,且连接管403的布置方向与转运工具行进的方向垂直。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矩形承载部4可以但不限于是由槽钢或工字钢制成,其中连接管403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矩形承载部4上。在本实施例中,在卸载所搬运的设备时,不用再向实施例一种那样往设备和工具间加塞滚筒9,不仅方便卸载,还避免了加载滚筒过程中,可能对工作人员造成的伤害。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中大型设备转运工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