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对重后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43466发布日期:2019-12-17 21:49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对重后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对重后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对重后置装置。



背景技术:

对重装置是将电梯的对重块(平衡块)布置在电梯轿厢的后侧的一种布置方式。

常规的电梯对重后置过程中,为了使电梯受力点尽量与电梯中心接近,一般钢丝绳是固定在轿厢顶正上方,导致电梯的顶层高度和地坑深度偏大。在此,电梯的顶层高度是指由顶层端站地板至井道顶板下最突出构件之间的垂直距离,电梯的地坑深度是指由底层端站地板到井道底坑地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对重后置装置,以解决电梯对重后置时,电梯顶层建筑高度偏大和电梯的最底层与井道底部之间的地坑深度偏大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梯对重后置装置,包括曳引机、钢丝绳、电梯轿厢、对重系统、轿厢左侧导向轮组、轿厢右侧导向轮组、轿厢左侧固定部、及轿厢右侧固定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左侧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电梯轿厢底部的左侧,所述轿厢右侧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电梯轿厢底部的右侧;

所述钢丝绳的数量为2n根,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所述曳引机设置在电梯安装导轨中的承重梁上,2n根所述钢丝绳缠绕过所述曳引机后,2n根所述钢丝绳的第一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对重系统,n根所述钢丝绳的第二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轿厢左侧导向轮并继续延伸与所述轿厢左侧固定部连接,(2n-n)根所述钢丝绳的第二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轿厢右侧导向轮并继续延伸与所述轿厢右侧固定部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电梯对重后置装置中,所述轿厢左侧固定部包括第一绳头棒和第一支架,n根所述钢丝绳的第二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轿厢左侧导向轮,并继续延伸与所述第一绳头棒连接,所述第一绳头棒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梯轿厢底部的左侧;

所述轿厢右侧固定部包括第二绳头棒和第一支架,(2n-n)根所述钢丝绳的第二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轿厢右侧导向轮,并继续延伸与所述第二绳头棒连接,所述第二绳头棒与所述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梯轿厢底部的右侧。

进一步地,上述电梯对重后置装置中,所述轿厢左侧导向轮组包括左侧上导向轮和左侧下导向轮,所述轿厢右侧导向轮组包括右侧上导向轮和右侧下导向轮,其中,

所述左侧上导向轮与所述右侧上导向轮分别设置于电梯井道的对立面的侧面壁上,所述左侧上导向轮靠近所述电梯轿厢的左侧,所述右侧上导向轮靠近所述电梯轿厢的右侧;

所述左侧下导向轮和所述右侧下导向轮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左侧上导向轮与所述右侧上导向轮的下方且均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垂直空间的底部。

进一步地,上述电梯对重后置装置中,所述左侧上导向轮与所述右侧上导向轮的数量均为2个。

进一步地,上述电梯对重后置装置中,2个所述左侧上导向轮按第一预设间隔设置;

2个所述右侧上导向轮按所述第一预设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电梯对重后置装置中,所述左侧下导向轮与所述右侧下导向轮的数量均为2个。

进一步地,上述电梯对重后置装置中,2个所述左侧下导向轮按第二预设间隔设置;

2个所述右侧下导向轮按所述第二预设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电梯对重后置装置中,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对重系统顶部的对重固定部,所述曳引机上安装有曳引轮,其中,

2n根所述钢丝绳缠绕过所述曳引机上的所述曳引轮,2n根所述钢丝绳的第一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对重固定部。

进一步地,上述电梯对重后置装置中,所述对重固定部包括第三绳头棒和第三支架,其中,

2n根所述钢丝绳的第一自由端延伸缠绕至与所述第三绳头棒连接,所述第三绳头棒与所述第三支架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对重系统的顶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梯对重后置装置包括曳引机、钢丝绳、电梯轿厢、对重系统、轿厢左侧导向轮组、轿厢右侧导向轮组、轿厢左侧固定部、及轿厢右侧固定部。所述曳引机设置在电梯安装导轨中的承重梁上,该钢丝绳的数量为2n根,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2n根钢丝绳均缠绕过所述曳引机,之后2n根所述钢丝绳的第一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对重系统,其中n根钢丝绳的第二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轿厢左侧导向轮并继续延伸与所述轿厢左侧固定部连接,所述轿厢左侧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电梯轿厢底部的左侧;剩下的(2n-n)根钢丝绳的第二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轿厢右侧导向轮并继续延伸与所述轿厢右侧固定部连接,所述轿厢右侧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电梯轿厢底部的右侧,通过上述电梯对重后置1:1的钢丝绳的缠绕方式,不仅有效地降低了电梯井道的地坑深度和顶层高度的要求,丰富了结构的多样性,使得在相同顶层高度与地坑深度的情况下轿厢系统内部可使用的高度可以最大化,还实现了对重后置时,在电梯轿厢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对应设置有轿厢左侧固定部和轿厢右侧固定部,对应合理地安装布局轿厢左侧导向轮和轿厢右侧导向轮的位置,节省动力,进而提高电梯的产品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绕绳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视图;

图4为图3的剖视图;

标记说明:

1-左侧上导向轮,2-左侧下导向轮,3-曳引轮,4-右侧下导向轮,5-右侧上导向轮,6-钢丝绳,7-第一绳头棒,8-第一支架,9-第二绳头棒,10-第二支架,11-电梯轿厢,12-对重系统,13-曳引机,14-第三绳头棒,15-第三支架。

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施例在以本申请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申请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和3所示,本申请一个方面的一种电梯对重后置装置,包括曳引机13、钢丝绳6、电梯轿厢11、对重系统12、轿厢左侧导向轮组、轿厢右侧导向轮组、轿厢左侧固定部、及轿厢右侧固定部;其中,

所述轿厢左侧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电梯轿厢11底部的左侧,所述轿厢右侧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电梯轿厢11底部的右侧;由于该轿厢左侧固定部和轿厢右侧固定部分别设置在电梯轿厢的底部的左右两侧,并没有占用电梯轿厢的底部下方的空间,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电梯的最底层与电梯井道的底部的高度方向的垂直距离,从而降低对重后置时对井道的深坑高度的需求。

为了更有效地降低井道的深坑高度,实现电梯对重后置时的钢丝绳缠绕方式,本实施例中的钢丝绳的数量为2n根,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所述曳引机13设置在电梯安装导轨中的承重梁上,2n根所述钢丝绳6缠绕过所述曳引机13后,2n根所述钢丝绳(6)的第一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对重系统(12),n根所述钢丝绳(6)的第二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轿厢左侧导向轮并继续延伸与所述轿厢左侧固定部连接,2n根所述钢丝绳6中的剩下的(2n-n)根所述钢丝绳(6)的第二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轿厢右侧导向轮并继续延伸与所述轿厢右侧固定部连接,实现了在电梯对重后置时,在电梯轿厢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对应设置有轿厢左侧固定部和轿厢右侧固定部,对应合理地安装布局轿厢左侧导向轮和轿厢右侧导向轮的位置,以使通过钢丝绳6能够将电梯轿厢11和对重系统12平衡起来,以节省动力,进而提高电梯的产品市场竞争力。

如图1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梯对重后置装置中,所述轿厢左侧固定部包括第一绳头棒7和第一支架8,n根所述钢丝绳6的第二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轿厢左侧导向轮,并继续延伸与所述第一绳头棒(7)连接,所述第一绳头棒7与所述第一支架8连接,所述第一支架8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梯轿厢11底部的左侧;在此,所述第一绳头棒7与所述第一支架8之间不仅可以通过卡扣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螺旋连接,还可以是固定连接等。

所述轿厢右侧固定部包括第二绳头棒9和第一支架10,剩下的(2n-n)根所述钢丝绳6的第二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轿厢右侧导向轮,并继续延伸与所述第二绳头棒9连接,所述第二绳头棒9与所述第二支架10连接,所述第二支架10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梯轿厢11底部的右侧。在此,所述第一绳头棒9与所述第一支架10之间不仅可以通过卡扣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螺旋连接,还可以是固定连接等。在上述通过轿厢左侧固定部和轿厢右侧固定部的结构设计,不仅节省了电梯的地坑深度,还使得通过钢丝绳的合理绕绳方式的设计,使得通过对重系统12可以有效地实现电梯轿厢11的上升与下降,以节省电梯升降时所需的动力。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梯对重后置装置中,所述轿厢左侧导向轮组包括左侧上导向轮1和左侧下导向轮2,所述轿厢右侧导向轮组包括右侧上导向轮5和右侧下导向轮4,其中,所述左侧上导向轮1与所述右侧上导向轮5分别设置于电梯井道的对立面的侧面壁上,所述左侧上导向轮1靠近所述电梯轿厢11的左侧,所述右侧上导向轮5靠近所述电梯轿厢(11)的右侧;所述左侧下导向轮(2)和所述右侧下导向轮(4)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左侧上导向轮(1)与所述右侧上导向轮(5)的下方且均设置于所述电梯井道垂直空间的底部,通过上述设置的导向轮,实现了通过钢丝绳缠绕在上述设置的导向轮上来起到平衡以及升降轿厢系统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1和2所示,所述左侧上导向轮1与所述右侧上导向轮5的数量均为2个,由于钢丝绳6在分别会在左侧上导轮1和右侧上导轮5上水平滑动,使钢丝绳6更加顺滑平稳的滑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2个所述左侧上导向轮1按第一预设间隔设置,同时,2个所述右侧上导向轮5也按所述第一预设间隔设置,使得合理的设置2个左侧上导向轮1之间的间隔以及2个右侧上导向轮5之间地间隔,不仅达到钢丝绳6上的力的作用,还达到节省动力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和2所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下导向轮2与所述右侧下导向轮4的数量均为2个,由于钢丝绳6在分别会在左侧下导轮2和右侧下导轮4上水平滑动,使钢丝绳6更加顺滑平稳的滑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2个所述左侧下导向轮2按第二预设间隔设置,同时,2个所述右侧下导向轮4按所述第二预设间隔设置,使得合理的设置2个左侧下导向轮2之间的间隔以及2个右侧下导向轮4之间地间隔,不仅达到钢丝绳6上的力的作用,还达到节省动力的效果。

如图3和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电梯对重后置装置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对重系统12顶部的对重固定部,所述曳引机13上安装有曳引轮3,其中,2n根所述钢丝绳6缠绕过所述曳引机13上的所述曳引轮3,2n根所述钢丝绳6的第一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对重固定部,以实现钢丝绳6的第一自由端的固定,同时,将钢丝绳的第二自由端分别延伸缠绕过导向轮直至电梯轿厢11的底部的两侧,并将2n根钢丝绳的第二自由端平均分别连接至电梯轿厢11底部的两侧,不仅减少了电梯的最底层与电梯井道的底部在高度方向上的地坑深度,还实现了通过缠绕过曳引轮13的钢丝绳6能够将电梯轿厢11和对重系统12平衡起来,以节省动力,进而提高电梯的产品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如图1和3所示,所述对重固定部包括第三绳头棒14和第三支架15,其中,2n根所述钢丝绳6的第一自由端延伸缠绕至与所述第三绳头棒14连接,所述第三绳头棒14与所述第三支架15连接,所述第三支架15固定连接在所述对重系统12的顶部,由于曳引机13的一端通过钢丝绳6独特的缠绕方式延伸至电梯轿厢11,同时曳引机13的另一端通过钢丝绳6延伸缠绕至对重系统12,以使通过钢丝绳6能够将电梯轿厢11和对重系统12平衡起来,以节省动力,进而提高电梯的产品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梯对重后置装置包括曳引机、钢丝绳、电梯轿厢、对重系统、轿厢左侧导向轮组、轿厢右侧导向轮组、轿厢左侧固定部、及轿厢右侧固定部。所述曳引机设置在电梯安装导轨中的承重梁上,该钢丝绳的数量为2n根,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2n根钢丝绳均缠绕过所述曳引机,之后2n根所述钢丝绳的第一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对重系统,其中n根钢丝绳的第二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轿厢左侧导向轮并继续延伸与所述轿厢左侧固定部连接,所述轿厢左侧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电梯轿厢底部的左侧;剩下的(2n-n)根钢丝绳的第二自由端延伸缠绕至所述轿厢右侧导向轮并继续延伸与所述轿厢右侧固定部连接,所述轿厢右侧固定部设置于所述电梯轿厢底部的右侧,通过上述电梯对重后置1:1的钢丝绳的缠绕方式,不仅有效地降低了电梯井道的地坑深度和顶层高度的要求,丰富了结构的多样性,使得在相同顶层高度与地坑深度的情况下轿厢系统内部可使用的高度可以最大化,还实现了对重后置时,在电梯轿厢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对应设置有轿厢左侧固定部和轿厢右侧固定部,对应合理地安装布局轿厢左侧导向轮和轿厢右侧导向轮的位置,节省动力,进而提高电梯的产品市场竞争力。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装置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