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下的多功能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1055发布日期:2020-04-24 21:01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网络管理下的多功能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网络管理下的多功能垃圾桶。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像识别技术正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目前在垃圾分类领域,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采用投放者预先分类的方式对垃圾进行分类,比较占用投放者时间且容易由于个人认知导致分类出错,因此将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到垃圾分类当中,实现垃圾的自动分类是十分有必要的。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821261533.5的一种基于计算机自主图像识别的自动分类处理垃圾桶,包括ai智能摄像头、红外线感应装置、推拉门、齿轮载物台、可回收内筒、不可回收内筒、挂扣、皮筋、出套装置、连动装置、启动打包装置、垃圾袋、电池内筒、果皮内筒、显示屏组、投放口,所述ai智能摄像头识别垃圾类型并控制齿轮载物台分类垃圾,分为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果皮、电池,且ai智能摄像头可以连接服务器对数据进行一个记录,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所述载物台暂用齿轮结构,并连接控制器已达到分类目的,所述自动打包套袋装置,采用自动套鞋袋机原理,由所述内筒顶口的红外线感应装置感应垃圾已满并且控制自动打包装置的启动,所述显示屏组可以联网投放广告以及当储藏仓的红外线感应装置感应垃圾堆满时,显示屏组连接远程控制中心,提示需派人清理垃圾。该实用新型虽然通过图像识别实现了垃圾的自动分类,但是所采用的齿轮载物台分类垃圾的方式使得垃圾仅能被分为两个类别,无法对垃圾分类进行进一步细化,垃圾处理人员在回收垃圾后仍然需要付出时间和劳动对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分类,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络管理下的多功能垃圾桶,一种网络管理下的多功能垃圾桶,其特征在于,包括桶体,所述桶体顶部设有投放口,桶体上设有容量提示器,桶体内设有若干个收纳腔、分类识别装置、传感器单元、垃圾传送器、两个马达、直线电机和供电模块,所述垃圾传送器包括传送带和两个滚筒;

所述投放口下方是垃圾传送器,且投放口对准垃圾传送器的传送带的起点;

所述分类识别装置设在所述投放口与传送带起点之间的桶体内壁上;

两个所述马达设在与分类识别装置同一侧的桶体内壁上,马达的转子连接所述滚筒的主轴,以驱动滚筒旋转;

所述直线电机设在所述传送带终点一侧的桶体内壁上,直线电机的动子与一根长杆固定连接,所述长杆与传送带平行且高于传送带;

所述收纳腔设于所述垃圾传送器下方;;

所述传感器单元设在所述收纳腔内;

所述供电模块分别与所述分类识别装置、传感器单元、马达、直线电机和容量提示器相连以提供电能,所述分类识别装置通过无线网络与所述上位机传输数据,同时分类识别装置与所述容量提示器、传感器单元、马达和直线电机通过电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分类识别装置包括控制器、通讯模块和摄像模块,所述马达、直线电机、传感器单元、容量提示器、通讯模块和摄像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通讯模块通过无线网络与上位机相连接以进行数据交互。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称重传感器和若干个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设在所述收纳腔底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垂直排列且两两等距地设在每个收纳腔一侧的腔壁上,所述称重传感器和红外线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容量提示器为设在所述桶体外的显示屏,按照桶体容纳情况显示不同颜色或文字或图案。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模块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相连,所述蓄电池分别与分类识别装置、传感器单元、垃圾传送器、马达、直线电机和容量提示器相连并提供电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桶体内设置的分类识别装置对投放的垃圾进行扫描识别种类并通过垃圾传送器以及直线电机实现垃圾分类,桶体内设有多个腔体,可以实现对不同垃圾种类的细致分类和回收;

(2)通过传感器单元获取收纳腔的收纳情况,并通过桶体外的容量提示器进行展示,方便人们了解垃圾桶容纳情况,以选择空垃圾桶进行投放;

(3)利用太阳能为垃圾桶内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能源,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功能垃圾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功能垃圾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功能垃圾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桶体,2是上位机,3是投放口,4是容量提示器,5是收纳腔,6是分类识别装置,7是传感器单元,8是垃圾传送器,9是马达,10是直线电机,11是供电模块,61是控制器,62是通讯模块,63是摄像模块,81是传送带,82是滚筒,111是蓄电池,112是太阳能电池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列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网络管理下的多功能垃圾桶,包括桶体1,所述桶体1顶部设有投放口3,桶体1上设有容量提示器4,桶体内设有若干个收纳腔5、分类识别装置6、传感器单元7、垃圾传送器8、两个马达9、直线电机10和供电模块11,所述垃圾传送器8包括传送带81和两个滚筒82;

所述投放口3下方是垃圾传送器8,且投放口3对准垃圾传送器8的传送带81的起点;

所述分类识别装置6设在所述投放口3与传送带81起点之间的桶体1内壁上;

两个所述马达9设在与分类识别装置6同一侧的桶体1内壁上,马达9的转子连接所述滚筒82的主轴,以驱动滚筒旋转;

所述直线电机10设在所述传送带81终点一侧的桶体1内壁上,直线电机10的动子与一根长杆固定连接,所述长杆与传送带81平行且高于传送带81;

所述传送带81套在所述两个滚筒82上,通过滚筒82的旋转带动传送带81向终点方向循环往复运动;

所述收纳腔5设在所述垃圾传送器8下方;

所述传感器单元7设在所述收纳腔5内;

所述供电模块11分别与所述分类识别装置6、传感器单元7、马达9、直线电机10和容量提示器4相连以提供电能,所述分类识别装置6通过无线网络与所述上位机2传输数据,同时分类识别装置6与所述容量提示器4、传感器单元7、马达9和直线电机10通过电路相连。

具体的,所述分类识别装置6包括控制器61、通讯模块62和摄像模块63,所述马达9、直线电机10、传感器单元7、容量提示器4、通讯模块62和摄像模块63分别与所述控制器61相连,所述通讯模块62通过无线网络与所述上位机2相连接以进行数据交互。

如图2和图3所示,当垃圾从投放口3投入后,垃圾将落在所述垃圾传送器8的传送带81上,所述分类识别装置6中的摄像模块63在垃圾落在传送带81上后将拍摄垃圾图像,控制器61控制通讯模块62将垃圾图像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所述上位机2,上位机2为云端服务器或pc机,并运行有市面上流行的图像识别系统,例如百度图像识别、ibm图像识别、阿里云图像识别服务等。上位机2通过图像识别确定垃圾的分类以及该垃圾需落入哪个收纳腔5后,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回传到通讯模块62,通讯模块62将数据发送到控制器61,控制器61内置了将垃圾传送到各个收纳腔5上方马达9相应的运行转速和运行时间,接收到该件垃圾需要落入哪个收纳腔5的数据后,控制器61控制马达9开始运行,马达9驱动滚筒82转动,滚筒82带动传送带81运动,传送带81将垃圾传送到相应的收纳腔5上方后,控制器61控制马达9停止运行,并控制直线电机10开始运行,直线电机10的动子从垃圾传送器8一侧向收纳腔5一侧运动,而与所述动子固定连接的长杆会将垃圾从垃圾传送器8上推入对应的收纳腔5内,从而实现垃圾自动分类,提高了垃圾回收工作的效率。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61采用arduino控制器,所述通讯模块62采用esp8266wifi模块。

所述传感器单元7包括称重传感器和若干个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和红外线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称重传感器设在所述收纳腔5的底部,用于采集已收纳垃圾的重量数据。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垂直排列且两两等距地设在每个收纳腔5一侧的腔壁上,用于采集收纳腔5的收纳程度,不同高度的红外线传感器被触发表示收纳腔5的不同收纳程度,同时,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持续被触发数秒后才会向所述控制器61发送信号,避免由于落入收纳腔5内的垃圾触发红外线传感器而导致容量提示器15显示的垃圾桶收纳情况不准确。

所述容量提示器4为设在桶体1外的显示屏,通过不同颜色表示垃圾桶当前收纳情况。控制器61根据接收到的不同高度的红外线传感器发送的信号,控制容量提示器4以可视化界面表示当前垃圾桶的收纳情况。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供电模块11包括蓄电池111和太阳能电池板112,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12设在所述桶体1顶部,所述蓄电池111设在桶体1内,蓄电池111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12相连,太阳能电池板112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储存在蓄电池111内,蓄电池111分别与所述分类识别装置6、传感器单元7、马达9、直线电机10和容量提示器4相连并提供电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器61还会通过通讯模块62将收集到的各项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所述上位机2,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上位机2查看这些数据,从而了解各个垃圾桶的运行情况,及时排除故障;同时管理人员也可以藉由这些数据获取城市中某时间段的垃圾投放情况,从而更好地治理环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