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用调度绞车的底座稳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1854发布日期:2020-05-12 18:20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矿用调度绞车的底座稳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矿用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矿用调度绞车的底座稳定结构。



背景技术:

绞车作为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提升牵引设备,在煤矿、建筑、港口、船舶、海洋、航空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中,矿用绞车是煤矿不可缺少的关键设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人员及物料提升和运输、矿车调度、综采设备的安装、拆卸及搬迁以及各种重物和设备的牵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煤矿生产对设备性能的逐步提高,矿用绞车不仅要具有较好的调速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时还应适应煤矿井下狭窄的作业空间。调度绞车作为煤矿生产中调度车辆的关键设备,其电器设备具有防爆功能,适用于有煤尘及瓦斯的矿井,主要用于煤矿井下开拓掘进以及上下山运输,矿山地面、冶金矿场或建筑工地进行地面调度以及其他辅助搬运工作,应用十分广泛。然而现有的调度绞车当调度物体过重时,容易出现绞车侧翻的情况,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矿用调度绞车的底座稳定结构,优点在于,能够减小绞车底座的侧翻,便于绞车的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矿用调度绞车的底座稳定结构,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内的通槽,所述通槽的相对竖直槽壁上均滑移连接有移动板,所述通槽的槽壁上设有驱动两个移动板向相反方向移动的驱动件,其中一个所述移动板的一端延伸出通槽的槽口且在延伸出的一端设有第一支撑板,另外一个所述移动板远离第一支撑板的一端延伸出通槽的槽口且在延伸出的一端设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和第一支撑板位于底座的两侧且均与地面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件驱动两个移动板向相反方向移动,进而使得移动板移出通槽槽口,此时移动板带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向远离底座方向移动,当底座有倾倒的趋势时,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与地面抵触,即产生挤压力,此时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对底座提供支撑力,使得底座稳定,能够减小绞车底座的侧翻,便于绞车的工作。

优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设置在两个移动板相对一侧的齿条,所述通槽的水平槽壁上转动连接有轴线竖直的齿轮,所述齿轮的两侧分别与两根齿条相啮合,所述底座上端设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转轴延伸进入通槽内且驱动齿轮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分别与底座的侧边平行,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分别设有与底座相邻侧边平行的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均与地面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板和第一支撑板均与底座下端面之间存在间隙,且所述第二支撑板和第一支撑板下端面上设有若干压缩弹簧,当压缩弹簧处于原始状态时,各个所述压缩弹簧均与地面之间存在间隙。

优选地,所述底座在通槽两端的槽口均设有覆盖槽口的刷毛,所述刷毛一端固定在固定板上,另外一端延伸至与齿条相抵触,所述固定板通过螺栓固定在通槽的竖直槽壁上。

优选地,各个所述压缩弹簧远离第二支撑板或第一支撑板的一端均通过挤压板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驱动件驱动两个移动板向相反方向移动,进而使得移动板移出通槽槽口,此时移动板带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向远离底座方向移动,当底座有倾倒的趋势时,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与地面抵触,即产生挤压力,此时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对底座提供支撑力,使得底座稳定,能够减小绞车底座的侧翻,便于绞车的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压缩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1、通槽;12、移动板;121、齿条;122、齿轮;123、电机;13、第一支撑板;131、第三支撑板;14、第二支撑板;141、第四支撑板;15、压缩弹簧;16、刷毛;17、固定板;18、挤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矿用调度绞车的底座稳定结构,如图1和图2,包括底座1以及设置在底座1内的通槽11,通槽11沿底座1宽度或者长度方向分布,且延伸出底座1的两侧,通槽11的相对竖直槽壁上均滑移连接有移动板12,移动板12与通槽11的连接可以通过燕尾槽滑移连接,燕尾槽延伸出底座1的两侧,通槽11的槽壁上设有驱动两个移动板12向相反方向移动的驱动件,其中一个移动板12的一端延伸出通槽11的槽口且在延伸出的一端设有第一支撑板13,另外一个移动板12远离第一支撑板13的一端延伸出通槽11的槽口且在延伸出的一端设有第二支撑板14,第二支撑板14和第一支撑板13位于底座1的两侧且均与地面接触。

如图1和图2,驱动件驱动两个移动板12向相反方向移动,当驱动件驱动两个移动板1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时,使得移动板12逐渐移出通槽11槽口,此时移动板12带动第一支撑板13和第二支撑板14向远离底座1方向移动,当底座1有倾倒的趋势时,第一支撑板13或第二支撑板14与地面抵触,即产生挤压力,此时第一支撑板13或第二支撑板14对底座1提供支撑力,使得底座1稳定,能够减小绞车底座1的侧翻,便于绞车的工作。移动板12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通槽11的长度,使得驱动件驱动两个移动板12向相互靠近方向移动时,能够使得第一支撑板13和第二支撑板14与底座1的侧壁接触,便于绞车的搬运。

如图1和图2,驱动件包括设置在两个移动板12相对一侧的齿条121,通槽11的水平槽壁上转动连接有轴线竖直的齿轮122,齿轮122的两侧分别与两根齿条121相啮合,底座1上端设有电机123,电机123的转轴延伸进入通槽11内且驱动齿轮122转动。此时电机123驱动齿轮122转动,便于齿轮122带动两侧的齿条121移动。

如图1和图2,第一支撑板13和第二支撑板14分别与底座1的侧边平行,第一支撑板13和第二支撑板14上分别设有与底座1相邻侧边平行的第三支撑板131和第四支撑板141,第三支撑板131和第四支撑板141均与地面接触,此时第三支撑板131和第一支撑板13连接后、第四支撑板141和第二支撑板14连接后,均形成l形的支撑板,增加了底座1的支撑面,使得底座1稳定,进一步减小底座1的侧翻。

如图3,第二支撑板14和第一支撑板13均与底座1下端面之间存在间隙,且第二支撑板14和第一支撑板13下端面上设有若干压缩弹簧15,当压缩弹簧15处于原始状态时,各个压缩弹簧15均与地面之间存在间隙。此时当底座1有倾倒的趋势时,挤压压缩弹簧15,此时压缩弹簧15提供弹性回复力,使得底座1有减小倾倒的趋势。此外也可以在第三支撑板131和第四支撑板141上设置压缩弹簧15。

如图1和图2,底座1在通槽11两端的槽口均设有覆盖槽口的刷毛16,刷毛16一端固定在固定板17上,另外一端延伸至与齿条121相抵触,固定板17通过螺栓固定在通槽11的竖直槽壁上。此时刷毛16与齿条121抵触使得移动板12在往返进入通槽11内时,刷毛16能够清理齿条121上的杂质,进而便于齿条121和齿轮122的啮合。在需要更换刷毛16时,只需要通过螺栓将固定板17从通槽11槽壁上拆卸即可。

如图3,各个压缩弹簧15远离第二支撑板14或第一支撑板13的一端均通过挤压板18连接。此时挤压板18先与地面抵触,增大了压缩弹簧15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便于压缩弹簧15的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