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生产线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产线的作业流程中,由于机械作业效率极高,因此生产线尾部的取料包装环节往往会跟不上节奏,单个工人作业无法满足生产线的运转效率,因此会造成产品输送到尾部后无法迅速打包入库而形成堆叠,产品堆叠过多时只能通过减缓前方生产线的工作效率来进行消化,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生产线的输送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生产线的输送装置,包括主工作台与副工作台,所述主工作台与副工作台中部均设置有传送带,所述主工作台右侧端面对应副工作台位置设置有开放槽,所述开放槽内顶部位置设置有可调节的活动挡板,所述开放槽内在活动挡板下方位置设置有主固定轴,所述开放槽内通过主固定轴设置有分流板与引流板,所述副工作台头部对应分流板一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开放槽底部对应连接板位置设置有限位槽,所述连接板与限位槽连接处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副工作台一侧内壁对应引流板尾部位置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弧形壁内设置有调节装置。
优选的,所述活动挡板顶部与开放槽上壁之间设置有铰链,所述主固定轴外圈设置有活动环,所述分流板与引流板分别连接到活动环外圈,所述分流板与引流板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
优选的,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弧形板、弧形滑槽、固定槽、弹簧、外挡板与限位块,所述弧形滑槽位于限位槽下方,所述固定槽位于连接板头部靠近弧形滑槽一侧端面,所述弹簧位于固定槽底部,所述外挡板位于弹簧顶部,所述限位块位于外挡板前端面中部位置,所述限位块靠近弧形滑槽入口处一侧端面为弧面,所述弧形板位于分流板下端面对应弧形滑槽所在位置。
优选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扇形槽、副固定轴、扇形调节块、弹性件与调节柱,所述扇形槽位于卡槽弧形壁中部位置,所述副固定轴位于扇形槽两侧内壁之间顶部位置,所述扇形调节块位于扇形槽内且头部连接到副固定轴,所述弹性件位于扇形槽底部扇形调节块下方位置,所述扇形调节块尾部伸入卡槽内,所述调节柱位于扇形调节块上端面底部位置。
优选的,所述主工作台与副工作台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所述副工作台上端面对应调节柱位置设置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柱头部伸出调节槽到达副工作台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主工作台一侧设置可拼装的副工作台,在尾部作业压力较大时拼装上副工作台,并通过调节分流板与引流板的位置对传送带上长的产品进行分流,从而提升生产线末端打包入库的效率,通过在副工作台头部设置连接板,并利用其连接处的限位装置,可以有效固定主副工作台,使产品的传输稳定,通过在副工作台一侧对应引流板位置设置卡槽,并在卡槽弧形壁内设置调节装置,可以有效固定分流板与引流板的位置并方便进行调节,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生产线的输送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生产线的输送装置的俯视剖面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1、主工作台;2、副工作台;3、开放槽;4、活动挡板;5、铰链;6、主固定轴;7、分流板;8、引流板;9、连接板;10、调节柱;11、传送带;12、限位装置;13、调节装置;14、弧形板;15、限位槽;16、弧形滑槽;17、固定槽;18、弹簧;19、外挡板;20、限位块;21、卡槽;22、扇形槽;23、副固定轴;24、扇形调节块;25、弹性件;26、调节槽;27、活动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生产线的输送装置的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生产线的输送装置,包括主工作台1与副工作台2,主工作台1与副工作台2中部均设置有传送带11,主工作台1右侧端面对应副工作台2位置设置有开放槽3,开放槽3内顶部位置设置有可调节的活动挡板4,开放槽3内在活动挡板4下方位置设置有主固定轴6,开放槽3内通过主固定轴6设置有分流板7与引流板8,副工作台2头部对应分流板7一端设置有连接板9,开放槽3底部对应连接板9位置设置有限位槽15,连接板9与限位槽15连接处设置有限位装置12,副工作台2一侧内壁对应引流板8尾部位置设置有卡槽21,卡槽21弧形壁内设置有调节装置13。
活动挡板4顶部与开放槽3上壁之间设置有铰链5,主固定轴6外圈设置有活动环27,分流板7与引流板8分别连接到活动环27外圈,分流板7与引流板8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限位装置12包括弧形板14、弧形滑槽16、固定槽17、弹簧18、外挡板19与限位块20,弧形滑槽16位于限位槽15下方,固定槽17位于连接板9头部靠近弧形滑槽16一侧端面,弹簧18位于固定槽17底部,外挡板19位于弹簧18顶部,限位块20位于外挡板19前端面中部位置,限位块20靠近弧形滑槽16入口处一侧端面为弧面,弧形板14位于分流板7下端面对应弧形滑槽16所在位置;调节装置13包括扇形槽22、副固定轴23、扇形调节块24、弹性件25与调节柱10,扇形槽22位于卡槽21弧形壁中部位置,副固定轴23位于扇形槽22两侧内壁之间顶部位置,扇形调节块24位于扇形槽22内且头部连接到副固定轴23,弹性件25位于扇形槽22底部扇形调节块24下方位置,扇形调节块24尾部伸入卡槽21内,调节柱10位于扇形调节块24上端面底部位置;主工作台1与副工作台2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副工作台2上端面对应调节柱10位置设置有调节槽26,调节柱10头部伸出调节槽26到达副工作台2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生产线的输送装置,通过在主工作台1尾部一侧设置可拼装的副工作台2,利用分流板7与引流板8对传送带11上的产品进行分流引导,缓解生产线尾部的作业压力,在使用时,当生产线尾部作业压力较大时,将副工作台2对准开放槽3进行拼装,将副工作台2头部的连接板9对准限位槽15进行安装,连接板9一侧伸出的限位块20与限位槽15下壁接触受到挤压,并沿着限位块20的弧面将其向固定槽17底部挤压,限位块20通过外挡板19挤压下方的弹簧18,弹簧18受力压缩,直至限位块20进入固定槽17内,然后连接板9继续运动,当限位块20到达弧形滑槽16所在位置后,此时不再受到挤压的限位块20在弹力作用下伸出并卡入弧形滑槽16内,使连接板9固定在弧形滑槽16内,从而使主工作台1与副工作台2之间达到稳定状态,然后找到开放槽3内的分流板7与引流板8,向前方转动分流板7,分流板7通过活动环27带动引流板8一起转动,当引流板8转动到一定程度后,引流板8尾部进入卡槽21内,并与伸入卡槽21的扇形调节块24接触,引流板8在运动时挤压扇形调节块24使其沿着副固定轴23转动,扇形调节块24转动时挤压下方的弹性件25,弹性件25受力压缩,直至扇形调节块24转动进入扇形槽22内,然后引流板8尾部通过扇形槽22所在位置,此时扇形调节块24不再受到挤压,在弹性件25的弹力作用下再次伸入卡槽21,从而对引流板8进行固定,使其无法回弹,保证产品在通过时分流板7与引流板8的稳定性,当需要对设备进行拆卸时,找到副工作台2上端面的调节柱10,握住调节柱10并沿着调节槽26转动,调节柱10带动下方的扇形调节块24再次进入扇形槽22内,此时引流板8不再受到阻挡,即可转动引流板8使其回复原位,引流板8带动分流板7转动,分流板7在运动时带动下方的弧形板14沿着弧形滑槽16转动,弧形板14运动到一定程度后挤压伸入弧形滑槽16的限位块20,并通过其弧面将其挤压进入固定槽17内,从而使连接板9失去阻挡,即可将副工作台2移出。
具体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生产线的输送装置的限位装置的实施例。
如图3所示,一种用于生产线的输送装置的限位装置,包括弧形板14、弧形滑槽16、固定槽17、弹簧18、外挡板19与限位块20,弧形滑槽16位于限位槽15下方,固定槽17位于连接板9头部靠近弧形滑槽16一侧端面,弹簧18位于固定槽17底部,外挡板19位于弹簧18顶部,限位块20位于外挡板19前端面中部位置,限位块20靠近弧形滑槽16入口处一侧端面为弧面,弧形板14位于分流板7下端面对应弧形滑槽16所在位置。
具体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生产线的输送装置的调节装置的实施例。
如图4所示,一种用于生产线的输送装置的调节装置,包括扇形槽22、副固定轴23、扇形调节块24、弹性件25与调节柱10,扇形槽22位于卡槽21弧形壁中部位置,副固定轴23位于扇形槽22两侧内壁之间顶部位置,扇形调节块24位于扇形槽22内且头部连接到副固定轴23,弹性件25位于扇形槽22底部扇形调节块24下方位置,扇形调节块24尾部伸入卡槽21内,调节柱10位于扇形调节块24上端面底部位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