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的封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85840发布日期:2021-01-01 13:25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的封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灌装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的封尾装置。



背景技术:

灌装封尾机是生产软管包装用品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设备,灌装封尾机生产产品的过程是先将物料注入软管中,再将软管的尾部进行加热处理,然后进一步对软管进行封尾处理。然而在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灌装封尾机中,其用于封尾的封尾机构往往在稳定性上存在一定缺陷。

如cn201320602838.9公开了一种灌装封尾机的可调式封尾机构,包括气缸、排坊,所述气缸装在排坊的侧向,该气缸与连杆相连,在所述排坊上、并在连杆的两侧分别装有左连接板、右连接板,该左连接板与左弯板相连,该右连接板与右弯板相连;在所述左弯板的末端装有左齿板,在所述右弯板的末端装有右齿板;所述排坊通过导轨装在调节座上,所述气缸通过调节杆与调节座相接。

上述封尾机构能够通过气缸带动连杆,再通过左、右连接板再带动左、右弯板,进而使左齿板与右齿板对软管实现封尾。该封尾机构虽然能够完成封尾的动作,但机构在运动的过程中缺少对机构自身的加固,机构可能进行封尾动作的过程中发生偏移,造成封尾不准确等情况。

如cn201320602838.9和cn201721910770.5均公开了一种灌装封尾机的封尾装置,其共通点是均能够实现对软管的封尾,但都在装置自身的稳定性上存在一定缺陷,没有对机构设置额外的稳固装置。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可以设计一种在稳定性上更加优秀的灌装封尾机的封尾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根据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的封尾装置,该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的封尾装置,包括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上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固定基座固定于整机的加固机构,加固机构与整机的主轴相连接,所述固定基座上连接有与所述加固机构相连接的升降轴,升降轴上连接有位于所述固定基座上方的联动件,所述固定基座上还连接有将所述联动件两侧夹住的摆臂,摆臂相对所述固定基座可左右摆动,摆臂上端连接有可与所述联动件配合的联动轴承,所述固定基座下方安装有直线导轨,直线导轨上连接有可左右滑动的滑动模块,滑动模块上连接有与所述摆臂相连接的连接模块,连接模块上连接有可互相并拢的夹紧模块,所述摆臂上还连接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使得所述摆臂具有向外张开的趋势;

当所述升降轴上升时,所述联动件随之上升,并带动所述联动轴承转动,使所述摆臂开始摆动,所述摆臂的下端开始并拢,即所述夹紧模块开始互相并拢。

进一步的,所述加固机构为形成于所述固定基座一侧的连接臂,连接臂上形成有用于固定机构的第一连接通孔,连接臂下端还形成有可嵌入整机的镶嵌块,镶嵌块上形成有第二连接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上端形成有供所述升降轴穿过的缺口,缺口上端安装有用于连接所述升降轴的法兰。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上连接有将所述联动件与升降轴相连接的联动夹板,联动夹板与整机上的主轴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联动件与所述联动轴承接触的一端为圆角。

进一步的,所述摆臂上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复位弹簧的支撑杆,支撑杆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复位弹簧上形成有与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套环。

进一步的,所述夹紧模块下端连接有夹持板。

进一步的,所述夹紧模块上安装有可拆卸的条码压板。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通过所述加固机构实现了该封尾装置与灌装封尾机整机的连接,同时所述加固机构还连接了升降轴,保证了该封尾装置的工作过程能够平稳地进行,不会因为自身部件的移动而出现偏移,并且通过所述直线导轨来保证所述夹紧模块做直线往返运动,进而实现以绝对水平地形式对软管进行封尾,大大提高了该封尾装置整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条码压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联动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复位弹簧的立体示意图。

1-固定基座,2-加固机构,21-连接臂,211-第一连接通孔,22-镶嵌块,221-第二连接通孔,23-缺口,231-法兰,24-联动夹板,3-升降轴,4-联动件,5-摆臂,51-联动轴承,52-复位弹簧,521-套环,53-支撑杆,531-凹槽,6-直线导轨,61-滑动模块,62-连接模块,63-夹紧模块,631-夹持板,632-条码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6所示,一种软管灌装封尾机的封尾装置,包括固定基座1,所述固定基座1上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固定基座1固定于整机的加固机构2,加固机构2与整机的主轴相连接,所述固定基座1上连接有与所述加固机构2相连接的升降轴3,升降轴3上连接有位于所述固定基座1上方的联动件4,所述固定基座1上还连接有将所述联动件4两侧夹住的摆臂5,摆臂5相对所述固定基座1可左右摆动,摆臂5上端连接有可与所述联动件4配合的联动轴承51,所述固定基座1下方安装有直线导轨6,直线导轨6上连接有可左右滑动的滑动模块61,滑动模块61上连接有与所述摆臂5相连接的连接模块62,连接模块62上连接有可互相并拢的夹紧模块63,所述摆臂5上还连接有复位弹簧52,复位弹簧52使得所述摆臂5具有向外张开的趋势。当所述升降轴3上升时,所述联动件4随之上升,并带动所述联动轴承51转动,使所述摆臂5开始摆动,所述摆臂5的下端开始并拢,即所述夹紧模块63开始互相并拢。具体的,所述联动件4带动述升降轴3上升时,所述联动件4通过与所述联动轴承51的接触端面,使所述联动轴承51发生转动,所述摆臂5随之摆动,由于所述连接模块62将所述摆臂5与夹紧模块63相连接,当所述摆臂5向内摆动时,所述摆臂5通过连接模块62带动所述滑动模块61在所述直线导轨6上做直线运动,并相互靠近,此时所述夹紧模块63开始向中部并拢,此时所述复位弹簧5被压缩,并具有弹性势能。当所述升降轴3下降复位后,所述复位弹簧5开始回弹,使得所述摆臂5向外摆动,此时所述滑动模块61再次在所述直线导轨6上做直线运动,并相互远离,所述夹紧模块63随之分离。由于固定基座1上形成有加固机构,能够将机构牢牢地固定于灌装封尾机整机上,使得所述机构在工作过程中自身不会发生偏移,保证了机构的稳定性与精确性。

如图2-3所示,所述加固机构2为形成于所述固定基座1一侧的连接臂21,连接臂21上形成有用于固定机构的第一连接通孔211,连接臂21下端还形成有可嵌入整机的镶嵌块22,镶嵌块22上形成有第二连接通孔221。具体的,通过将所述镶嵌块22镶嵌于整机中,并通所述第一连接通孔211与第二连接通孔221进一步地加固,能够稳定地将机构固定于整机上,使机构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21上端形成有供所述升降轴3穿过的缺口23,缺口23上端安装有用于连接所述升降轴3的法兰231。具体的,所述缺口23能够防止所述升降轴3在上升过程中与所述连接臂21发生碰撞,所述法兰231能够对所述升降轴3进行限位,使得所述升降轴3只能进行升降运动,无法在其他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同样保证了机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臂21上连接有将所述升降轴3与联动件4相连接的联动夹板24,联动夹板24与整机上的主轴相连接。具体的,通过灌装封尾机整机的主轴升降,即可控制所述联动夹板24的摆动,进而控制所述升降轴3的升降,同时所述联动夹板24通过所述升降轴3与联动件4上位置对齐的通孔进行连接,当所述联动夹板24摆动时,可同时带动所述升降轴3与联动件4一同升降,使得机构的工作变得更加连贯与简便。

如图5所示,所述联动件4与所述联动轴承51接触的一端为圆角。具体的,当所述联动件4与所述联动轴承51的接触端面为圆弧时,能够增大所述联动轴承51与所述联动件4接触时的受力面积,使得所述联动轴承51更容易发生转动。

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摆臂5上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复位弹簧52的支撑杆53,支撑杆53上形成有凹槽531,所述复位弹簧52上形成有与所述凹槽531相配合的套环521。具体的,所述套环521与凹槽531的配合能够将所述复位弹簧52固定于所述支撑杆53,防止所述复位弹簧52在伸缩过程中出现脱离所述支撑杆53的情况。

如图2-3所示,所述夹紧模块63下端连接有夹持板631。具体的,当所述夹紧模块63并拢时,所述夹持板631能够将被封尾的软管夹住,使软管不发生倾斜,保证机构能够精确地对软管进行封尾。

如图2-4所示,所述夹紧模块63上安装有可拆卸的条码压板632。具体的,当所述夹紧模块63将软管的尾部夹住进行封尾时,所述条码压板632能够将所述条码压板632上刻印的保质日期与产品编号刻印在软管尾部的两端,由于所述条码压板632能够更换,针对不同的产品,可以放置刻有不同保质日期与产品编号的所述条码压板632。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