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74529发布日期:2020-10-09 22:1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片材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文描述的实施方式整体上涉及片材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其对从图像处理装置输送的片状的记录介质(以下总称为“片材”)进行分类以及装订等后处理。片材处理装置具备处理部和排出部。处理部对接收到的片材进行后处理。处理部将实施了后处理的片材排出到排出部。

例如,在将片材向排出部排出时,处理部通过推出部件来将片材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端缘朝着输送方向下游侧推出。但是,被推出部件推出的片材存在压曲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处理托盘,载置片材;推出部件,是将载置于所述处理托盘的所述片材从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推压而输送所述片材的推出部件,具有与所述片材的所述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缘接触的接触部;以及可动引导件,在要通过所述推出部件来输送载置于所述处理托盘的所述片材的情况下,在所述片材的上方进入到所述接触部相对于所述处理托盘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下的片材限制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构造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构造的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待机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待机部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待机部以及处理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待机部以及处理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辅助引导件以及下落机构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待机部和处理部并表示辅助引导件的工作例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待机部和处理部并表示辅助引导件的工作例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待机部和处理部并表示辅助引导件的工作例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待机部和处理部并表示辅助引导件的工作例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待机部和处理部并表示辅助引导件的工作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装置具有处理托盘、推出部件以及可动引导件。处理托盘载置片材。推出部件将载置于处理托盘的片材从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推出而输送片材。推出部件具有与片材上的片材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缘接触的接触部。在要通过推出部件来输送载置于处理托盘的片材的情况下,可动引导件在片材的上方进入到接触部相对于处理托盘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下的片材限制位置。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且,有时省略这些构造的重复的说明。

图1及图2表示图像形成系统1的整体构造例。

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图像形成装置2和后处理装置3。图像形成装置2在纸张等片状的记录介质(以下称为“片材s”)上形成图像。后处理装置3对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片材s进行后处理。后处理装置3是“片材处理装置”的一例。

图像形成装置2具备控制面板11、扫描仪部12、打印机部13、供纸部14、排纸部15以及图像形成控制部16。

控制面板11具备接收用户的操作的各种键或触摸面板等。例如,控制面板11接收与片材s的后处理的种类相关的输入。图像形成装置2将与通过控制面板11输入的后处理的种类相关的信息发送至后处理装置3。

扫描仪部12具备读取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的读取部。扫描仪部12将读取到的图像信息发送到打印机部13。

打印机部13基于从扫描仪部12或外部设备发送的图像信息并通过色调剂等显影剂来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色调剂像”)。打印机部13将色调剂像转印到片材s的表面上。打印机部13对已转印到片材s上的色调剂像施加热和压力而使色调剂像定影于片材s。

供纸部14配合打印机部13形成色调剂像的时机而将片材s逐张供给到打印机部13。

排纸部15将从打印机部13排出的片材s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

图像形成控制部16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的整体的动作。即,图像形成控制部16对控制面板11、扫描仪部12、打印机部13、供纸部14以及排纸部15进行控制。图像形成控制部16由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的控制电路形成。

接着,对后处理装置3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后处理装置3的整体构造。如图1所示,后处理装置3与图像形成装置2相邻配置。后处理装置3对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片材s执行通过控制面板11已指定的后处理。例如,后处理是装订处理和分类处理等。

后处理装置3具备待机部21、处理部22、排出部23以及后处理控制部(控制部)24。

待机部21使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片材s(参照图3)暂时滞留(缓冲)。例如,在由处理部22进行先前的片材s的后处理的期间,待机部21使后续的多张片材s待机。待机部21设置在处理部22的上方。例如,待机部21将多张片材s重叠而形成片材s的摞。当处理部22空出时,待机部21使滞留的片材s朝着处理部22下落。

处理部22对输送来的片材s进行后处理。例如,处理部22将多张片材s进行对齐。例如,处理部22对已对齐的片材s的摞进行装订处理。处理部22将进行了后处理的片材s向排出部23排出。

排出部23具备固定托盘23a和可动托盘23b。固定托盘23a设置在后处理装置3的上部。可动托盘23b设置在后处理装置3的侧部。后处理后的片材s被排出到固定托盘23a和可动托盘23b。

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后处理装置3的整体的动作。即,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待机部21、处理部22以及排出部23。另外,如图2所示,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后述的入口辊32a、出口辊33a、桨状件部34以及下落机构70。后处理控制部24与图像形成控制部16同样,由包含cpu、rom以及ram的控制电路形成。

接着,对后处理装置3的各部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关于后处理装置3的构造,使用片材输送方向d1、片材输送方向d2以及片材宽度方向w来进行说明。片材输送方向d1是图3中示出的第一箭头d1所示的方向,是待机部21中的片材输送方向。即,片材输送方向d1是片材s从第一出口辊33a及第二出口辊33b向待机托盘41进入的方向。另外,片材输送方向d2是图3中示出的第二箭头d2所示的方向,是处理部22中的片材输送方向。即,片材输送方向d2是来自处理托盘61的片材s的排出方向。片材宽度方向w是与待机托盘41的上表面(输送面)45b大致平行的方向,是与片材输送方向d1大致正交的方向。另外,本申请中所说的“后端部”以及“后端缘”分别意味着片材输送方向d1、d2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以及“上游侧的端缘”。

图3表示后处理装置3的构造。

如图3所示,后处理装置3具有片材s的输送路径31、一对入口辊32a及32b、一对出口辊33a及33b、待机部21、桨状件部34以及处理部22。

输送路径31设置在后处理装置3的内部。输送路径31具有片材供给口31p和片材排出口31d。片材供给口31p面向图像形成装置2。从图像形成装置2向片材供给口31p供给片材s。片材排出口31d位于待机部21的附近。通过了输送路径31的片材s从片材排出口31d排出到待机部21。

入口辊32a、32b设置在片材供给口31p的附近。入口辊32a、32b将供给到片材供给口31p的片材s朝向输送路径31的下游侧输送。入口辊32a、32b将片材s输送到出口辊33a、33b。

出口辊33a、33b设置在片材排出口31d的附近。出口辊33a、33b将由入口辊32a、32b输送来的片材s从片材排出口31d朝着待机部21输送。

接着,对待机部21进行说明。

图4示出实施方式的待机部。图5示出实施方式的待机部的内部构造。

如从图3到图5所示,待机部21具有待机托盘41、开闭驱动部42(参照图6)以及辅助引导件43。辅助引导件43是“可动引导件”的一个例子。

如图3所示,待机托盘41的后端部位于出口辊33a、33b的附近。待机托盘41的后端部与输送路径31的片材排出口31d相比位于下方。待机托盘41以随着向片材输送方向d1的下游侧前进而逐渐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待机托盘41在由处理部22进行后处理的期间使片材s待机。

待机托盘41具有底壁45和未图示的侧壁。底壁45具有下表面45a和上表面45b。底壁45从下方支承片材s。侧壁对片材s的片材宽度方向w的侧部进行支承。上表面45b对在待机部21滞留的片材s进行支承。

图6示意性地表示待机托盘41及处理部22。

如图6所示,待机托盘41具有第一托盘部件46a和第二托盘部件46b(也一并参照图4和图5)。第一托盘部件46a和第二托盘部件46b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相互分离。第一托盘部件46a和第二托盘部件46b能够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和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

开闭驱动部42能够将第一托盘部件46a和第二托盘部件46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和相互分离的方向驱动。当片材s在待机托盘41上待机的情况下,开闭驱动部42使第一托盘部件46a与第二托盘部件46b成为相互接近的状态。由此,片材s被第一托盘部件46a及第二托盘部件46b支承。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着处理部22的处理托盘61移动时,开闭驱动部42使第一托盘部件46a与第二托盘部件46b相互分离。由此,由待机托盘41支承的片材s从第一托盘部件46a与第二托盘部件46b之间的间隙朝着处理托盘61下落。由此,片材s从待机托盘41向处理托盘61移动。

图7表示实施方式的待机部21及处理部22。

如图7所示,辅助引导件43设置在待机托盘41的上方。例如,辅助引导件43在片材输送方向d1上具有与待机托盘41大致相同的长度。辅助引导件43是在待机托盘41的上方扩展的板状的部件(参照图8)。从输送路径31的片材排出口31d排出的片材s进入到辅助引导件43与待机托盘41之间的间隙。已进入到待机部21的片材s由辅助引导件43和待机托盘41引导而朝着待机部21的下游侧前进。

辅助引导件43能够在待机位置(参照图9)与相对于待机位置向下方移动而得的下落位置(参照图10)之间移动。在待机位置上,辅助引导件43的整体位于待机托盘41的上方。在待机位置上,辅助引导件43位于输送路径31的片材排出口31d的上方。另一方面,在下落位置上,辅助引导件43的至少一部分突出至待机托盘41的底壁45的下表面45a的下方。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着处理托盘61移动时,辅助引导件43从待机位置向下落位置移动。辅助引导件43通过从待机位置向下落位置移动而能够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

而且,辅助引导件43能够在下落位置和相对于下落位置向下方移动而得的片材限制位置(参照图12)之间移动。即,辅助引导件43能够在待机位置与片材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片材限制位置上,辅助引导件43接近或接触处理托盘61上的片材s。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辅助引导件43的这些功能,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接着,对桨状件部34进行说明。

桨状件部34设置在待机托盘41与处理托盘61之间。桨状件部34设置在待机托盘41的下方。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着处理托盘61移动时,桨状件部34以旋转轴49为中心旋转,由此将片材s朝着处理托盘61敲打。桨状件部34使已下落到处理托盘61的片材s朝着处理部22的规定位置移动。桨状件部34具有旋转轴49、旋转体50、多个第一桨状件51和多个第二桨状件52。

旋转轴49是桨状件部34的旋转中心。旋转轴49位于待机托盘41的下方。旋转轴49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延伸。桨状件部34以旋转轴49为中心沿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转体50形成为圆筒状。旋转体50以旋转轴49为中心旋转。在旋转体50安装有第一桨状件51及第二桨状件52。

第一桨状件51及第二桨状件52在旋转体50的径向上从旋转体50突出。第一桨状件51及第二桨状件52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例如,第一桨状件51配合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着处理托盘61移动的时机而旋转。第一桨状件51通过所述旋转来将片材s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由此,即使在片材s由于静电等而粘贴于辅助引导件43的情况下,也能够从辅助引导件43可靠地剥离片材s。

第二桨状件52在桨状件部34的旋转方向上位于第一桨状件51的后方。第二桨状件52的长度在旋转体50的径向上大于第一桨状件51的长度。第二桨状件52通过以旋转轴49为中心旋转,由此与在已下落到处理托盘61的多张片材s之中位于最上面的片材s的上表面接触。第二桨状件52通过在与片材s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一步旋转而使片材s朝着装订器62移动。

接着,对处理部22进行说明。

处理部22具有处理托盘61、装订器62、排出器56、摞爪57、摞爪带58以及输送辊59。

处理托盘61设置在待机托盘41的下方。处理托盘61以随着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前进而逐渐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例如,处理托盘61与待机托盘41大致平行地倾斜。处理托盘61具备载置片材s的输送面61a。输送面61a是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输送面61a支承片材s。例如,已移动到处理托盘61的多张片材s通过对齐板等在片材宽度方向w和片材输送方向d2上对齐。例如,处理部22将从待机托盘41已移动到处理托盘61的片材s的摞推压在设置于处理部22的上游侧的里侧的后端止动件54上。

后端止动件54配置在处理托盘61的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上游侧端部。例如,后端止动件54的形状形成为钩型。后端止动件54对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的后端缘进行支承。后端止动件54通过对片材s的摞的后端缘进行支承而使片材s的摞的后端缘的位置对齐。

装订器62设置在处理托盘61的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上游侧端部。装订器62对被后端止动件54支撑且后端缘的位置已对齐的片材s的摞进行装订处理。

排出器56配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上游侧端部。排出器56在基准位置上被配置成从片材宽度方向w观察时与后端止动件54重叠。例如,排出器56的形状形成为钩型。例如,排出器56对载置于处理托盘61并实施了装订处理以及分类处理等的片材s的摞的后端缘进行支承。

排出器56在片材输送方向d2上移动。例如,排出器56通过从驱动源传递的驱动力而从基准位置朝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移动。例如,当排出器56被从驱动源切断时,排出器56通过由弹性部件赋予的朝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上游侧的恢复力而移动到基准位置。

排出器56一边支承片材s的摞的后端缘一边从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使片材s的摞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前进。排出器56使片材s的摞移动到向摞爪57交接的位置。

摞爪57是将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朝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推压而使其移动的推出部件。摞爪57固定于摞爪带58。摞爪带58架设于在片材输送方向d2上分离配置的一对第一带辊58a和第二带辊58b。第一带辊58a配置在第二带辊58b的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第一带辊58a是驱动辊,驱动摞爪带58进行旋转。例如,第一带辊58a的驱动源也是排出器56的驱动源。第二带辊58b是从动辊,利用从第一带辊58a经由摞爪带58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而从动旋转。

摞爪57随着摞爪带58的旋转而移动。摞爪57设置为从片材宽度方向w观察时从摞爪带58的外周面突出。摞爪57与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的后端缘接触,以将片材s从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推出的方式进行输送。摞爪57具备接触部57a和檐部57b,其中,该接触部57a从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上游侧与片材s接触,该檐部57b与接触部57a相比突出。接触部57a在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侧与片材s的后端缘接触(参照图13)。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侧是输送面61a侧。在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侧,接触部57a相对于输送面61a的高度h(参照图13)与由摞爪57输送的片材s的厚度的上限对应。檐部57b设置在隔着接触部57a与摞爪带58相反的一侧。檐部57b在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侧与接触部57a相比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下游侧突出。由此,檐部57b规定了接触部57a相对于处理托盘61的输送面61a的高度h。檐部57b限制与接触部57a接触的片材s的后端部向上方移动。

摞爪57在处理托盘61的下表面侧以片材输送方向d2的相反方向上的第二带辊58b的近前作为起始位置进行待机。通过传感器来检测摞爪57是否存在于起始位置。

例如,摞爪57随着摞爪带58的正转,在处理托盘61的下表面侧从起始位置朝向第二带辊58b移动。摞爪带58的正转是沿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摞爪57沿着第二带辊58b的外周从处理托盘61的下表面侧移动到上表面侧。摞爪57在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侧从排出器56接收片材s,向片材输送方向d2移动。即,摞爪57在比排出器56的输送区域靠下游侧的区域输送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摞爪57一边输送片材s一边沿着第一带辊58a的外周向处理托盘61的下表面侧移动。摞爪57将片材s向下游侧推出而排出。

例如,摞爪57在排出片材s后,随着摞爪带58的反转,在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侧向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上游侧移动。摞爪57沿着第二带辊58b的外周从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侧向下表面侧移动而返回到起始位置。

输送辊59被配置成从片材宽度方向w观察时与第一带辊58a重叠。输送辊59通过沿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将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朝着后端止动件54输送。由此,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被朝着装订器62输送。输送辊59将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向片材输送方向d2输送。由此,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从排出部23排出。

接着,对使片材s下落的下落机构70进行详细说明。

后处理装置3具有使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着处理托盘61稳定地下落的下落机构70。详细来说,下落机构70除了具有上述的辅助引导件43之外,还具有按压部件71、驱动机构90。

首先,对辅助引导件43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辅助引导件43能够在待机位置与片材限制位置之间移动。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着处理托盘61移动时,辅助引导件43从待机位置向下落位置移动。辅助引导件43通过从待机位置向下落位置移动而能够将片材s的后端部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另外,在通过摞爪57或排出器56来输送片材s的情况下,辅助引导件43从待机位置或下落位置移动到片材限制位置。片材限制位置是辅助引导件43进入到了摞爪57的接触部57a相对于处理托盘61的输送面61a的高度以下的位置的位置(参照图13)。辅助引导件43通过位于片材限制位置,能够与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的上表面接触。

辅助引导件43在片材输送方向d1上具有第一端部43a和第二端部43b。第一端部43a是片材输送方向d1的下游侧的端部。第一端部43a具有成为辅助引导件43的转动中心的转动轴81。例如,转动轴81位于按压部件71的下游侧。另一方面,第二端部43b是片材输送方向d1的上游侧的端部。第二端部43b形成在从待机位置向下落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与片材s接触的按压部82。

辅助引导件43形成为能够在第一端部43a与第二端部43b之间弯曲。辅助引导件43具备包含第一端部43a的前端部83和包含第二端部43b的支承部84。前端部83以及支承部84通过将辅助引导件43在片材输送方向d1上分割而形成。支承部84将前端部83支承为能够向上方位移。例如,支承部84经由铰链等连结部件85支承前端部83。前端部83相对于支承部84绕沿片材宽度方向w延伸的轴线转动。辅助引导件43以从片材宽度方向w观察时前端部83和支承部84的下表面成为同一平面的状态为基准状态。前端部83从基准状态的位置相对于支承部84向上方转动。

辅助引导件43还具备对前端部83相对于支承部84进行施力的施力部件86。施力部件86对前端部83相对于支承部84向下方施力。由此,辅助引导件43的前端部83能够相对于支承部84从基准状态进行弹性位移。例如,施力部件86是安装于将前端部83与支承部84连结的连结部件85的螺旋扭转弹簧。需要说明的是,施力部件也可以是板簧等。

图8表示实施方式的辅助引导件43及下落机构70。

如图8所示,第二端部43b的片材宽度方向w上的宽度比第一端部43a的片材宽度方向w上的宽度大。例如,第二端部43b具有大小能够覆盖多种规格(例如明信片尺寸、b5尺寸、以及a4尺寸)的片材s的后端部的宽度。

在第二端部43b设置有多个切口部87、88。切口部87、88从第二端部43b的后端缘向片材输送方向d1延伸。切口部87形成在与桨状件部34的第一桨状件51及第二桨状件52对应的位置。桨状件部34的第一桨状件51及第二桨状件52通过第二端部43b的切口部87,从而能够在不与辅助引导件43接触的情况下按压片材s。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辅助引导件43延伸至比第一桨状件51及第二桨状件52的旋转轨迹的至少一部分靠片材输送方向d1的上游侧的位置。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辅助引导件43能够将片材s的后端部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若辅助引导件43能够按压片材s的后端部,则能够使经常具有卷曲的片材s的后端部稳定地向下方移动。切口部88形成在与摞爪57(参照图7)对应的位置。摞爪57通过第二端部43b的切口部88,从而能够在不与辅助引导件43接触的情况下输送片材s。

接着,对按压部件71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按压部件71设置在待机托盘41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71在片材输送方向d1上位于辅助引导件43的转动轴81与按压部82之间。按压部件71能够在待机位置(参照图9)与突出位置(参照图10)之间移动。在待机位置上,按压部件71的整体位于待机托盘41的上方。在突出位置上,按压部件71至少突出至与待机托盘41的下表面45a大致相同的位置。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着处理托盘61移动时,按压部件71从待机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按压部件71通过从待机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而突出至辅助引导件43的至少一部分的下方。由此,按压部件71能够将片材s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

例如,按压部件71是第一凸轮(大凸轮)。按压部件71具有位于待机托盘41的上方的旋转中心c1。按压部件71是具有相对于旋转中心c1偏心的外周面的凸轮。例如,按压部件71是比半圆小的扇状的凸轮。按压部件71通过以旋转中心c1为中心旋转,能够在待机位置与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8所示,按压部件71设置在从铅垂方向观察时与辅助引导件43不重叠的位置。由此,按压部件71能够不被辅助引导件43妨碍而突出到辅助引导件43的下方。按压部件71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设置于多处(例如两处)。

接着,对驱动机构90进行说明。

如图7和图8所示,驱动机构90驱动辅助引导件43。驱动机构90具有驱动部件91、弹簧92、驱动带轮93、从动带轮94、驱动带95以及连结轴96。

如图7所示,驱动部件91是使辅助引导件43从待机位置移动至片材限制位置的部件。例如,驱动部件91为第二凸轮(小凸轮)。驱动部件91具有位于待机托盘41的上方的旋转中心c2。驱动部件91是具有相对于旋转中心c2偏心的外周面的凸轮。驱动部件91通过以旋转中心c2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与辅助引导件43的上表面接触。驱动部件91通过在该驱动部件91与辅助引导件43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一步旋转而将辅助引导件43朝向下方按压。由此,驱动部件91使辅助引导件43从待机位置朝着片材限制位置移动。

如图8所示,驱动部件91设置在从铅垂方向观察时与辅助引导件43重叠的位置。驱动部件91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设置于多处(例如两处)。另外,驱动部件91与按压部件71相邻地设置。例如,驱动部件91的旋转中心c2和按压部件71的旋转中心c1设置在同轴上。驱动部件91以及按压部件71这两者都固定于连结轴96。因此,驱动部件91和按压部件71相互一体地旋转。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驱动部件91和按压部件71视为一体并称之为“旋转部件98”。

如图7所示,弹簧92设置在辅助引导件43的上方。弹簧92对辅助引导件43向上方进行施力。因此,当驱动部件91的按下被解除时,已移动到待机位置的下方的辅助引导件43返回到待机位置。

如图5和图8所示,驱动带轮93与驱动源73的驱动轴73a连接。例如,驱动源73是电动机。从动带轮94与驱动带轮93并排设置。驱动带95架设于驱动带轮93和从动带轮94。连结轴96的第一端部与从动带轮94连结。连结轴96的第二端部与按压部件71以及驱动部件91连结。另外,连结轴96将一对旋转部件98相互连结。由此,当驱动源73的驱动轴73a旋转时,旋转部件98旋转。当旋转部件98旋转时,辅助引导件43和按压部件71朝着处理托盘61移动。

接着,对后处理装置3的动作的流程进行说明。

图9表示片材s进入到待机托盘41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辅助引导件43位于待机位置。即,辅助引导件43以及按压部件71位于待机托盘41的上方。

图10表示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着处理托盘61移动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辅助引导件43从待机位置向下落位置移动。另外,按压部件71从待机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后处理控制部24使驱动源73的驱动轴73a旋转。当驱动源73的驱动轴73a旋转时,随着驱动轴73a的旋转,驱动部件91和按压部件71旋转。当驱动部件91旋转时,辅助引导件43被向下方按压。被向下方按压的辅助引导件43以转动轴81为中心旋转,从而将片材s的后端部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此时,辅助引导件43的按压部82下降至在与处理托盘61的输送面61a垂直的方向上与桨状件部34的旋转轴49大致相同的位置。另外,当按压部件71旋转时,按压部件71突出至辅助引导件43的至少一部分的下方。由此,按压部件71将片材s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

图11表示将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朝着装订器62输送的情况。

如图11所示,在片材s朝着处理托盘61下落的情况下,桨状件部34旋转。由此,通过例如第二桨52来将处理托盘61上的片材s朝着装订器62输送。另外,在该情况下,输送辊59以将片材s朝着装订器62输送的方式被驱动。由此,处理托盘61上的片材s被朝着装订器62输送。此时,例如,辅助引导件43在待机位置上待机。

在将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向排出部23的可动托盘23b(参照图1)排出时,后处理控制部24根据片材s的状态来切换处理。例如,片材s的状态是片材s的摞的张数、片材s的形状、以及片材s的种类等。片材s的形状是片材输送方向d2上的长度、以及厚度等。片材s的种类是纸质以及克重等。后处理控制部24根据用户对控制面板11的操作来取得与排出处理的选择有关的信息。

在满足了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使辅助引导件43移动到片材限制位置。规定的条件是被摞爪57推压后的片材s容易发生压曲的条件。例如,在片材s的摞的张数为规定张数以下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使辅助引导件43移动到片材限制位置。例如,在片材s的片材输送方向d2上的长度比规定的长度长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使辅助引导件43移动到片材限制位置。例如,在片材s的厚度比规定的厚度薄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使辅助引导件43移动到片材限制位置。例如,在片材s为不具有规定的硬度(难以挠曲的程度)的种类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使辅助引导件43移动到片材限制位置。

图12和图13表示将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朝着排出部输送的情况的一例。

如图12所示,在输送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的情况下,辅助引导件43移动到片材限制位置。在片材限制位置上,辅助引导件43进入到摞爪57的接触部57a相对于处理托盘61的输送面61a的高度h以下(参照图13)。在片材限制位置上,辅助引导件43与片材s的上表面接触。此时,辅助引导件43的前端部83相对于支承部84向上方位移。后处理控制部24根据片材s的摞的张数来改变片材限制位置。后处理控制部24通过改变片材限制位置,来使辅助引导件43的前端部83的下表面与片材s的上表面进行面接触。

后处理控制部24为了将片材s的摞向片材输送方向d2输送而使排出器56及摞爪57前进。后处理控制部24使排出器56从基准位置向片材输送方向d2移动。当排出器56与片材s的摞的后端缘接触时,排出器56将片材s的摞向片材输送方向d2推出。摞爪57从起始位置移动到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侧。

如图13所示,摞爪57在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侧与片材s的摞的后端缘接触,从排出器56接收片材s的摞。排出器56返回到基准位置。摞爪57将接收到的片材s的摞的后端部从片材输送方向d2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推压,输送片材s的摞。

此时,片材s的摞在与处理托盘61的输送面61a相反的一侧被辅助引导件43限制向上方位移。由此,抑制了片材s的摞通过被摞爪57推压后端部而使得片材输送方向d2上的中间部发生压曲。

摞爪57在输送片材s的摞的过程中通过位于片材限制位置的辅助引导件43的切口部88。由此,摞爪57在不与辅助引导件43接触的情况下输送被辅助引导件43按压的片材s的摞。在摞爪57通过辅助引导件43的片材限制位置后,后处理控制部24使辅助引导件43从片材限制位置退避。即,在摞爪57通过切口部88后,后处理控制部24使辅助引导件43从片材限制位置朝着待机位置移动。换言之,当辅助引导件43向片材s的后端缘的接触完成时,后处理控制部24使辅助引导件43从片材限制位置朝着待机位置移动。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3中,在通过摞爪57来输送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的情况下,辅助引导件43移动到片材限制位置。在片材限制位置上,辅助引导件43在片材s的上方进入到摞爪57的接触部57a相对于处理托盘61的输送面61a的高度h以下。根据该构造,辅助引导件43能够抑制片材s以远离处理托盘61的输送面61a的方式向上方位移。由此,能够抑制被摞爪57推压后的片材s发生压曲。因此,能够提高片材s的排出稳定性。

另外,辅助引导件43具有前端部83和支承部84。前端部83与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的上表面接触。支承部84将前端部83支承为能够向上方位移。根据该构造,根据片材s的摞的厚度来使前端部83位移,从而能够吸收片材s的上表面与辅助引导件43的距离的变化。由此,能够抑制在片材s与辅助引导件43之间形成间隙而片材s发生压曲。另外,能够抑制辅助引导件43咬入片材s而损伤片材s。

另外,辅助引导件43还具备对前端部83相对于支承部84向下方施力的施力部件86。根据该构造,能够抑制前端部83晃动,能够稳定地抑制片材s因前端部83而压曲。

另外,辅助引导件43在片材限制位置上与片材s的上表面进行面接触。根据该构造,相比于辅助引导件与片材s进行点接触的情况,能够在片材输送方向d2上使辅助引导件43在大范围内与片材s接触。由此,能够在大范围内抑制被摞爪57推压后的片材s的压曲。

而且,相比于辅助引导件与片材s进行点接触的情况,能够减小对片材s的接触压力,由此,能够抑制辅助引导件43咬入片材s而损伤片材s。

另外,后处理控制部24根据要通过摞爪57来输送的片材s的张数而改变片材限制位置。由此,能够与片材s的摞的厚度对应地将辅助引导件43配置于恰当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在片材s与辅助引导件43之间形成间隙而片材s发生压曲。另外,能够抑制辅助引导件43咬入片材s而损伤片材s。

另外,在通过摞爪57来输送的片材s的张数为规定张数以下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使辅助引导件43进入到片材限制位置。由此,在片材s的张数比较少而仅靠片材s的摞的自重无法抑制压曲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辅助引导件43来抑制压曲。

另外,在要通过摞爪57来输送的片材s的形状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部24使辅助引导件43进入到片材限制位置。由此,在片材s在片材输送方向d2上较长的情况、以及片材s薄的情况等片材s容易压曲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辅助引导件43来抑制压曲。

另外,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着处理托盘61移动时,辅助引导件43从待机位置向下落位置移动。辅助引导件43从待机位置向下落位置移动来将片材s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根据该构造,通过辅助引导件43,能够使片材s稳定地从待机托盘41移动到处理托盘61。而且,能够兼用使片材s从待机托盘41移动到处理托盘61的部件和对载置于处理托盘61的片材s的压曲进行抑制的部件。因此,与分别设置这些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后处理装置3的小型化以及成本降低。

另外,在摞爪57通过辅助引导件43的片材限制位置后,后处理控制部24使辅助引导件43从片材限制位置退避。由此,辅助引导件43能够在片材s的后端部通过片材限制位置之前按压片材s。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片材s的排出稳定性。

以下,对后处理装置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3中,后处理控制部24在摞爪57通过辅助引导件43的片材限制位置后使辅助引导件43从片材限制位置退避。但是,后处理控制部24也可以在摞爪57通过辅助引导件43的片材限制位置之前使辅助引导件43从片材限制位置退避。由此,能够更早地开始与辅助引导件43相关的接下来的动作。即,能够将辅助引导件43更迅速地配置于待机位置而做好片材s向待机托盘41接纳的准备。因此,能够提高后处理装置3的处理速度。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在辅助引导件43上也可以不形成切口部88。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辅助引导件43形成有切口部88以避开摞爪57,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辅助引导件也可以沿片材宽度方向w分割以避开摞爪57。

另外,实施方式的辅助引导件43具备对前端部83相对于支承部84向下方施力的施力部件86,但并不限定于此。辅助引导件也可以形成为仅自重作用于前端部。

另外,实施方式的辅助引导件43通过具备前端部83和支承部84而形成为能够弯曲,但并不限定于此。即,辅助引导件也可以形成为从第一端部到第二端部不能变形。在该情况下,辅助引导件也可以在片材限制位置上不一定与片材s的上表面接触。辅助引导件只要进入到摞爪57的接触部57a相对于处理托盘61的输送面61a的高度h以下即可。由此,辅助引导件在片材限制位置上不会大幅远离由摞爪57输送的片材s的上表面。因此,能够起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3中,当对片材s进行后处理时,如图11所示,辅助引导件43在待机位置待机,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对片材s进行后处理时,辅助引导件43也可以在下落位置待机。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3中,使向处理部22输送的片材s在待机部21暂时滞留,但并不限定于此。从输送路径31的片材排出口31d排出的片材s也可以不经由待机部21而直接输送到处理部2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具备后处理装置3的图像处理系统,列举了具有图像形成装置2的图像形成系统1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具备后处理装置3的图像处理系统也可以具备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进行消色处理的消色装置。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在要通过摞爪来输送载置于处理托盘的片材的情况下,辅助引导件移动至片材限制位置。在片材限制位置上,辅助引导件在片材的上方进入到摞爪的接触部相对于处理托盘的输送面的高度以下。根据该构造,辅助引导件能够抑制片材以远离处理托盘的输送面的方式向上方移位。由此,能够抑制被摞爪推压后的片材压曲。因此,能够提高片材的排出稳定性。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