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圆钢货物装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铁路运输圆钢货物的方案根据货物规格参数有不同的装载加固方案。单垛装载时,沿车辆纵向中心线居中均衡装载或沿车辆纵向中心线两侧均衡装载,在圆钢货物下面对称加垫对应的凹型垫木,横垫木铺垫在距货物两端头500mm处,圆钢货物总重心的投影落在纵、横向中心线的交叉点上;双垛装载时,货物沿车辆横向中心线对称装载,每垛货物一端紧靠端墙,且以车辆纵向中心线对称布置。每垛圆钢货物均采用钢带和螺杆横向固定两道,并用φ6.5盘条进行反又字拉牵捆绑两道,栓接点为车体侧面的支柱槽和丁字铁。
现有的横垫木需要根据规格和数量切割相应的凹槽,在放置横垫木时需要钢带、螺杆、盘条和防磨垫等辅助材料,且用到的辅助材料多为一次性耗材,不能重复使用,增加成本。而且在铁路运输车辆编组或紧急制动时会产生巨大的惯性力,但支柱槽、丁字铁自身刚度和强度都很有限,导致惯性力会破坏支柱槽和丁字铁,降低运输的安全系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支撑装置,以解决现有横垫木作业效率低,适用性能差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支撑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底梁和第二底梁以及至少两个支撑座,至少两个所述支撑座沿所述第一底梁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支撑座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梁和所述第二底梁之间,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座的相对侧之间构成用以放置圆钢的v型卡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装置,通过并排设置第一底梁和第二底梁,稳定支撑支撑座,防止支撑座发生相对移动,支撑座沿第一底梁的长度方向设置,相邻两个支撑座的相对侧之间构成用以放置圆钢的v型卡槽,进而实现对圆钢的装载加固,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辅助材料成本,可多次循环使用,提高运输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座的相对侧均设有橡胶垫。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橡胶垫的第一端通过压板固定在所述支撑座的顶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座的支撑面上设置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底梁的长度方向的方向间隔开的两个限位块,所述橡胶垫的第二端设置在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底梁与所述第二底梁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梁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底梁连接,所述第一底梁、所述连接管和所述第二底梁构成与运输车的补强座卡接适配的卡接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底梁和所述第二底梁的相背侧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板,所述第一底梁与其对应侧端部的所述限位板构成与运输车的补强座卡接适配的限位槽,所述第二底梁与其对应侧端部的所述限位板构成与运输车的补强座卡接适配的限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底梁和所述第二底梁的相背侧的两端分别设有吊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底梁和所述第二底梁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所述支撑座位于所述第一底梁和所述第二底梁所在平面的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座为中空梯形体结构,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第一底梁和所述第二底梁连接的端部形成敞口,所述支撑座的敞口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支撑座另一端的横截面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座的两侧分别设有加强梁,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底梁和所述第二底梁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装置与圆钢的装配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装置的卡接槽与补强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支撑装置的限位槽与补强座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底梁;2:第二底梁;3:支撑座;4:橡胶垫;5:压板;6:限位块;7:连接管;8:限位板;9:支撑块;10:吊钩;11:加强梁;12:圆钢;13:运输车;14:补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以及至少两个支撑座3,至少两个支撑座3沿第一底梁1的长度方向设置,支撑座3均与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连接,相邻两个支撑座3的相对侧之间构成用以放置圆钢12的v型卡槽。可以理解的,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并排平行设置,用以起到支撑基座的作用。至少两个支撑座3沿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长度方向设置,同时,支撑座3的底端的两个相对边分别与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连接,实现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对支撑座3的稳定支撑。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支撑座3的相对侧均设有倾斜支撑面,且构成用以放置圆钢12的v型卡槽,圆钢12放置在卡槽内,使得圆钢12两侧的支撑座3对圆钢12起到支撑和限位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上设置4个支撑座3,相邻两个支撑座3构成60°的v型卡槽,实现对圆钢12的稳定支撑,防止圆钢12沿第一底梁1的长度方向发生移动。值得说明的,支撑座3的数量可根据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长度具体设置,相邻两个支撑座3之间的间隔可根据圆钢12的实际尺寸具体设置,以实现稳定支撑圆钢12,并安全运输为目的进行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装置,通过并排设置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稳定支撑支撑座3,防止支撑座3发生相对移动,支撑座3沿第一底梁1的长度方向设置,相邻两个支撑座3的相对侧之间构成用以放置圆钢12的v型卡槽,进而实现对圆钢12的装载加固,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辅助材料成本,可多次循环使用,提高运输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支撑座3的相对侧均设有橡胶垫4。可以理解的,相邻两个支撑座3的相对侧分别设有橡胶垫4,用以增加圆钢12与支撑座3之间的摩擦力,以防止圆钢12沿垂直于第一底梁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发生移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底梁1两端处的两个支撑座3的内侧倾斜支撑面上设有橡胶垫4,中间的两个支撑座3的两向背侧均设有橡胶垫4,以保证卡槽的两侧均设有橡胶垫4,增大圆钢12与卡槽接触点摩擦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橡胶垫4的第一端通过压板5固定在支撑座3的顶侧。可以理解的,橡胶垫4的上端通过压板5固定安装在支撑座3的顶侧,用以防止橡胶垫4沿支撑座3的倾斜支撑面的倾斜方向发生位移。本实施例中,通过螺钉将压板5和橡胶垫4固定安装在支撑座3的顶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座3的支撑面上设置有沿垂直于第一底梁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间隔开的两个限位块6,橡胶垫4的第二端设置在两个限位块6之间。可以理解的,橡胶垫4的下端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块6,两个限位块6固定安装在支撑座3的支撑面上,实现对橡胶垫4下端的限位作用,防止橡胶垫4沿垂直于第一底梁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发生侧移。本实施例中,橡胶垫4的下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支撑座3的倾斜支撑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底梁1与第二底梁2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管7,连接管7的一端与第一底梁1连接,连接管7的另一端与第二底梁2连接,如图3所示,第一底梁1、连接管7和第二底梁2构成与运输车13的补强座14卡接适配的卡接槽。可以理解的,连接管7设置的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端部之间,连接管7的一端与第一底梁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底梁2连接,实现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连接,同时,连接管7与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端部构成卡接槽,卡接槽的尺寸与运输车13的补强座14的尺寸适配,使得卡接槽卡设在补强座14外侧,实现对支撑装置的限位作用,防止支撑装置发生横向或纵向的移动,提高支撑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相背侧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板8,如图4所示,第一底梁1与其对应侧端部的限位板8构成与运输车13的补强座14卡接适配的限位槽,第二底梁2与其对应侧端部的限位板8构成与运输车13的补强座14卡接适配的限位槽。可以理解的,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外侧的端部设有限位板8,当支撑装置需要放置在补强座14的一侧时,补强座14与限位槽卡固,防止相应侧发生侧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相背侧的两端分别设有吊钩10。可以理解的,吊钩10设置在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两端外侧,本实施例中共设置4个,用以装卸圆钢12时吊装,提高装卸效率,保证作业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撑块9,支撑块9与支撑座3位于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所在平面的同侧。可以理解的,支撑块9设置在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两端上侧,支撑块9与支撑座3位于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所在平面的上侧。当需要叠放支撑装置时,上侧的支撑装置放置在支撑块9上侧,支撑块9起到支撑层间距的作用,以节省放置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支撑座3为中空梯形体结构,支撑座3与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连接的端部形成敞口,支撑座3的敞口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支撑座3另一端的横截面面积。可以理解的,支撑座3为无底板的梯形体结构,且设置为中空。支撑座3的与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连接的下端形成敞口,且敞口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支撑座3上端的横截面面积,使得其他支撑装置的支撑座3可套设在该支撑装置的支撑座3上,配合支撑块9,防止两个支撑装置叠放过紧,始终保持一定层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座3的两侧分别设有加强梁11,加强梁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连接。可以理解的,加强梁11设置在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之间,用以加强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连接强度,同时,加强支撑座3与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沿第一底梁1和第二底梁2的长度方向共设置6个加强梁11。设置在端部的支撑座3的底侧分别与连接管7、第一底梁1、第二底梁2和加强梁11连接;设置在中部的支撑座3的底侧分别与第一底梁1、第二底梁2和其两侧的加强梁11连接,保证支撑座3的安装强度,提高对圆钢12支撑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