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物料加工用物料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1775发布日期:2021-01-12 07:35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带状物料加工用物料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烟草行业中带状物料加工成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状物料加工用物料站。



背景技术:

在烟草生产过程中,带状物料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比如传统烟草中的卷烟纸、烟盒内衬纸、包装纸等;再比如新型低温不燃烧烟草的带状薄片烟草、降温段的pla材料。带状物料是以盘状形式存在,使用时需要将带状物料盘安装在放卷装置上,然后将带状物料的带头牵引至各个辊中,之后才能开机生产,而且,一般是设置两个放卷装置,两个放卷装置交替使用,一卷带状物料盘用完之后,将其尾部与另一个带状物料盘的头部拼接后,另一个带状物料盘参与生产,然后,需要将新的带状物料盘安装在放卷装置上,并将其带头引出,为后续带状物料的拼接做好准备。

目前,带状物料的物料盘的搬运、更换及带头的牵引大多还只能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人工更换带状物料盘并牵引带头的同时,原有的带状物料还在正常工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且,人工操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烟草行业中对卷烟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工的依赖越来越少,现有的人工更换带状物料盘及人工牵引带头的方法已经严重制约了烟草自动化生产的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状物料加工用物料站,它是设计用于竖直码放带状物料盘的料库,设计抓取提升装置抓取料库内的带状物料盘,并将带状物料盘运送至物料供给工位;设计走直线路径的换位放卷机构,将物料供给工位的带状物料盘运送至放卷工位并放卷,设计牵引装置将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及双面胶片牵引至搭接工位,设计搭接装置实现新旧带状物料的拼接,从而实现带状物料生产时带状物料盘的自动更换、带头及双面胶片的自动牵引及新旧带状物料的自动拼接,无需人工操作,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带状物料加工用物料站,其中:包括料库、支撑机构及物料更换搭接装置,所述的物料更换搭接装置设置在支撑机构上,且支撑机构上至少设置一套物料更换搭接装置,所述的支撑机构用于支撑物料更换搭接装置,所述的支撑机构包括机架及主立板,所述的主立板固定设置在机架的前端,所述的料库布置在机架的后方,所述的料库内放置有竖直码垛的带状物料盘,所述的物料更换搭接装置包括抓取提升装置、换位放卷机构、牵引装置、搭接装置、胶片供给装置、张力调节装置及出料通道,所述的机架的后侧设置有沿机架高度方向竖直布置的抓取提升装置,所述的抓取提升装置抓取料库内的带状物料盘并提升翻转至机架的上方的物料供给工位,所述的抓取提升装置与主立板之间的机架内设置有换位放卷机构,所述的换位放卷机构沿机架的高度方向竖直布置,所述的主立板上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换位槽,换位放卷机构的放卷驱动头穿过换位槽位于主立板的前方,且能够沿换位槽上下移动并能够翻转,换位放卷机构的放卷驱动头移动至机架上方时,放卷驱动头涨紧物料供给工位的带状物料盘的卷筒,换位放卷机构将物料供给工位的带状物料盘沿换位槽移动至主立板上的新物料盘起头工位,新物料盘起头工位位于换位槽竖直方向中部,所述的换位槽的底部为放卷工位,旧的带状物料盘位于放卷工位,所述的主立板上设置有胶片供给装置,所述的胶片供给装置为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与旧的带状物料的尾段的拼接提供双面胶片,胶片供给装置的下方的主立板上设置接胶工位,所述的主立板上设置有拼接工位,所述的拼接工位设置有搭接装置,所述的搭接装置实现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与旧的带状物料的尾段的拼接,所述的主立板上设置有牵引装置,所述的牵引装置用于将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及双面胶片牵引至搭接装置,所述的搭接装置下方的主立板上设置有张力调节装置及出料通道,张力调节装置调节带状物料的张紧力。

进一步,所述的抓取提升装置包括提升电缸、提升连接座、卡圈、卡圈连接座、电缸安装块、翻转齿条及翻转齿轮,所述的提升电缸沿机架的高度方向竖直布置,并通过电缸安装块与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的提升电缸的滑块上安装有提升连接座,所述的提升连接座随滑块沿提升电缸的缸体上下移动,所述的提升连接座通过铰接轴与卡圈连接座铰接连接,所述的卡圈连接座上紧固连接有用于抓取带状物料盘用的卡圈,所述的铰接轴与提升连接座相对转动连接,所述的铰接轴与卡圈连接座相对固定连接,所述的卡圈连接座的两外侧设置有翻转齿轮,所述的翻转齿轮设置在铰接轴上,并与铰接轴相对固定连接,所述的机架的上部固定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翻转齿条,所述的翻转齿轮与翻转齿条相互啮合,所述的卡圈连接座能够随提升连接座沿提升电缸上下移动,并在翻转齿轮及翻转齿条的作用下,以铰接轴为中心相对提升连接座翻转。

进一步,所述的牵引装置包括摆臂机构及驱动机构,所述的驱动机构设置在主立板的后端面上,驱动机构的输出轴穿过主立板与位于主立板前端面的摆臂机构连接,驱动机构为摆臂机构的摆动提供动力,所述的摆臂机构包括摆臂壳体、角度调整电机、角度主动齿轮、角度中间齿轮、角度从动齿轮及卡爪组件,所述的摆臂壳体与驱动机构的输出轴通过螺栓紧固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摆臂壳体摆动,所述的摆臂壳体内设置有角度调整电机,角度调整电机为步进电机,角度调整电机的主轴上设置有角度主动齿轮,所述的角度主动齿轮与角度中间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的角度中间齿轮设置在转轴上并与转轴通过连接键连接,所述的转轴通过轴承与摆臂壳体相对转动连接,所述的摆臂壳体内设置有角度编码器,所述的转轴位于摆臂壳体内的一端与角度编码器连接,所述的角度中间齿轮与角度从动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的角度从动齿轮设置在卡爪组件上,并与卡爪组件相对固定连接,所述的卡爪组件与摆臂壳体通过轴承相对转动连接,卡爪组件能够在角度从动齿轮带动下相对摆臂壳体转动,所述的卡爪组件包括固定卡爪、活动卡爪及卡爪旋转气缸,所述的固定卡爪通过轴承与摆臂壳体连接,角度从动齿轮设置在固定卡爪上,所述的卡爪旋转气缸设置在摆臂壳体内,并与固定卡爪的位于摆臂壳体内的一端紧固连接,所述的卡爪旋转气缸的主轴与活动卡爪紧固连接,在卡爪旋转气缸的带动下活动卡爪转动,使活动卡爪靠近或远离固定卡爪,实现卡爪组件对带状物料的带头或双面胶片的夹持或松开。

进一步,所述的驱动机构包括牵引电机、驱动箱体、位置主动齿轮、位置中间齿轮、位置编码器、位置从动齿轮及输出轴,所述的驱动箱体与主立板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所述的驱动箱体上设置有牵引电机,驱动箱体内设置有位置主动齿轮、位置中间齿轮及位置从动齿轮,牵引电机的主轴上设置有位置主动齿轮,牵引电机为步进电机,所述的位置主动齿轮与位置中间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的位置中间齿轮设置在中间轮轴上,中间轮轴与驱动箱体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的中间轮轴上设置有位置编码器,所述的位置中间齿轮与位置从动齿轮相互啮合,位置从动齿轮设置在输出轴上,布置在输出轴的一端,所述的输出轴外套装有轴套,所述的轴套与主立板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所述的输出轴与轴套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的输出轴的另一端与摆臂壳体通过螺栓紧固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胶片供给装置包括双面胶片卷支撑辊、换向辊、基带剥离块、基带收集辊、压紧组件及传动装置,所述的双面胶片卷支撑辊设置在机架的主立板上,并与主立板通过轴承连接,用于支撑双面胶片卷,所述的主立板上设置有换向辊、基带剥离块、基带收集辊及压紧组件,双面胶片卷的卷头依次绕过换向辊、基带剥离块、压紧组件,最后缠绕固定在基带收集辊上,所述的换向辊通过轴承与主立板连接,双面胶片卷的卷头绕过换向辊时,双面胶片带的基带的外侧面与换向辊接触,所述的基带剥离块位于换向辊的下方,基带剥离块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剥离基带用的剥离角,所述的剥离角为锐角,双面胶片卷的卷头绕过基带剥离块时,双面胶片带的基带的外侧面与基带剥离块接触,且双面胶片卷的卷头绕过基带剥离块下端的剥离角时,基带与双面胶片剥离,基带向上延伸穿过压紧组件后,基带缠绕固定在基带收集辊上,所述的压紧组件包括压紧支撑辊、压紧辊、压紧连杆及摆动转轴,所述的压紧支撑辊的辊轴通过轴承与主立板连接,所述的摆动转轴通过轴承与主立板连接,所述的摆动转轴通过压紧连杆与压紧辊的辊轴连接,所述的压紧辊位于压紧支撑辊的上方,并与压紧支撑辊的外表面贴合,所述的压紧辊与压紧支撑辊相互配合实现对基带的压紧,所述的主立板的背面设置有传动装置,所述的传动装置驱动压紧组件的压紧支撑辊及基带收集辊相对主立板转动,所述的基带收集辊的直径与压紧支撑辊的直径相同。

进一步,所述的搭接装置包括搭接架、搭接气缸、搭接支撑板、搭接动辊、搭接定辊、新带加速辊、新带导向辊、旧带导向辊及胶片吸附装置,所述的机架的主立板上设置有新带加速辊,所述的新带加速辊能够在动力带动下相对主立板转动,所述的搭接架与机架的主立板紧固连接,所述的搭接架上部设置有搭接定辊,所述的搭接定辊通过轴承与搭接架相对转动连接,所述的主立板上设置有两个新带导向辊及两个旧带导向辊,沿带状物料的前进方向,两个新带导向辊分别布置在搭接定辊的前后两侧,所述的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依次绕过搭接定辊后部的新带导向辊、搭接定辊、搭接定辊前部的新带导向辊、最终夹持在新带加速辊上,所述的搭接架的下部设置有搭接气缸,所述的搭接气缸竖直布置,其伸缩杆上紧固连接有搭接支撑板,所述的搭接支撑板上设置有搭接动辊,所述的搭接动辊通过轴承组件与搭接支撑板相对转动连接,所述的搭接动辊与搭接定辊上下对应,沿带状物料的前进方向,两个旧带导向辊布置在搭接动辊的前后两侧,所述的搭接架上设置有用于吸附双面胶片用的胶片吸附装置,所述的搭接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切断新带状物料的带头及旧带状物料的尾段用的切断装置。

进一步,所述的切断装置包括旧带切刀架、旧带切刀、新带切刀架及新带切刀,所述的旧带切刀架及新带切刀架均与搭接支撑板紧固连接,且沿带状材料前进方向,新带切刀架位于搭接动辊的前方,旧带切刀架位于搭接动辊的后方,所述的旧带切刀架上紧固连接有旧带切刀,所述的旧带切刀的刀尖竖直向上布置,所述的新带切刀架上紧固连接有新带切刀,所述的新带切刀的刀尖沿带状材料前进方向的反方向倾斜向上布置。

进一步,所述的胶片吸附装置包括避让旋转气缸、避让齿轮、避让齿条、吸附架、吸附泵及吸附板,所述的避让旋转气缸设置在搭接架上,避让旋转气缸的主轴上设置有避让齿轮,所述的避让齿轮与避让齿条相互啮合,所述的避让齿条固定在吸附架上,所述的吸附架两侧设置有滑轨,所述的机架上设置有滑槽,滑轨与滑槽相互配合,实现吸附架能够相对机架移动,所述的机架的主立板上设置有供吸附板穿过的透孔,所述的吸附架的前端设置有吸附板,所述的吸附架上设置有吸附泵,所述的吸附板内设置有空心内腔,吸附板的空心内腔通过管道连通吸附泵的进气口,所述的吸附板的下端面上密集布置有与空心内腔连通的小孔,利用吸附泵抽取空心内腔内的负压,实现吸附板对双面胶片的吸附。

进一步,所述的搭接气缸为双输出活塞杆气缸,其两个输出活塞杆上设置有弹簧,搭接气缸的缸体的中部设置泄压口,泄压口通过管道连接中泄电磁阀。

进一步,所述的换位放卷机构包括沿机架高度方向竖直布置的两套竖直换位装置,两套竖直换位装置结构相同并左右对称布置,所述的竖直换位装置包括电缸组件、翻转电机、行星轮、大齿轮、翻转架、翻转轴、放卷电机及放卷驱动头,所述的电缸组件的滑块上设置有翻转轴及大齿轮,所述的翻转轴与大齿轮同轴布置,且均与电缸组件的滑块相对固定连接,所述的翻转轴上通过轴承连接有翻转架,所述的翻转架上设置有翻转电机,翻转电机为步进电机,所述的翻转电机的主轴上设置有行星轮,所述的行星轮与大齿轮相互啮合,在翻转电机作用下,行星轮围绕大齿轮转动,从而使翻转架围绕翻转轴翻转90°,所述的翻转架上设置有放卷电机及放卷驱动头,放卷电机为伺服电机,所述的放卷电机驱动放卷驱动头旋转,所述的放卷驱动头气动涨紧带状物料盘的卷筒并在放卷电机的带动下旋转放卷,当两套竖直换位装置的放卷驱动头均随翻转架翻转至竖直状态时,两套竖直换位装置的放卷驱动头同轴布置,其轴线即为两套竖直换位装置左右对称布置的对称轴线,该对称轴线与位于物料供给工位处的带状物料盘的卷筒的轴线同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是设计用于竖直码放带状物料盘的料库,设计抓取提升装置抓取料库内的带状物料盘,并将带状物料盘运送至物料供给工位;设计走直线路径的换位放卷机构,将物料供给工位的带状物料盘运送至放卷工位并放卷,设计牵引装置将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及双面胶片牵引至搭接工位,设计搭接装置实现新旧带状物料的拼接,从而实现带状物料生产时带状物料盘的自动更换、带头及双面胶片的自动牵引及新旧带状物料的自动拼接,无需人工操作,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抓取提升装置利用卡圈夹持带状物料盘的外圆周,然后利用提升电缸带动卡圈连接座向上移动,当卡圈连接座上的翻转齿轮与机架上的翻转齿条接触并相互啮合时,翻转齿条保持不动,卡圈连接座向上移动的同时,翻转齿轮转动,从而带动卡圈连接座与提升连接座铰接的铰接轴转动,从而使卡圈连接座顺时针翻转180°,使卡圈及其夹持的带状物料盘翻转至机架上方的物料供给工位,此时,带状物料盘位于换位放卷机构的正上方,为换卷做好准备,当物料供给工位的带状物料盘被换位放卷机构取走后,提升电缸的滑块竖直向下移动,翻转齿轮逆向旋转,从而使卡圈及卡圈连接座逆时针翻转180°,此时卡圈位于料库的上方,之后在提升电缸的作用下,卡圈及卡圈连接座向下移动,再次抓取带状物料盘。

3、本实用新型的提升连接座上设置有翻转限位块,当物料供给工位的带状物料盘被换位放卷机构取走后,卡圈及卡圈连接座逆时针翻转180°时,翻转限位块的设置,能够保证翻转角度,保证逆时针翻转后的卡圈处于水平状态。

4、本实用新型的卡圈利用气缸组件带动首尾依次连接组成圆形结构的主推拉组件及副推拉组件动作,从而使主、副推拉组件的夹持板向内收缩或向外张开,向内收缩时夹持带状物料盘的外圆周,向外张开时松开夹持的带状物料盘。

5、本实用新型的牵引装置利用驱动机构驱动摆臂机构摆动,使摆臂机构在接胶工位、拼接工位及新物料盘起头工位之间移动,摆臂机构利用角度调整电机及相互啮合的角度主动齿轮、角度中间齿轮及角度从动齿轮带动卡爪组件相对摆臂壳体旋转,实现卡爪组件角度的调整,即调整卡爪组件的固定卡爪与活动卡爪的开口朝向,卡爪组件利用卡爪旋转气缸带动活动卡爪转动,使活动卡爪靠近或远离固定卡爪,实现卡爪组件对新带状物料的带头或双面胶片的夹持与松开,卡爪组件夹持主新带状物料盘的带头后,在摆臂机构的带动牵引下穿过搭接结构后,最终缠绕并夹持在新带加速辊上,卡爪组件在接胶工位夹持主双面胶片后,在摆臂机构的作用下牵引穿入搭接装置的胶片吸附装置上,为新旧带状物料的拼接做准备。

6、本实用新型的角度调整电机及牵引电机均采用步进电机,角度中间齿轮的转轴上设置有角度编码器,通过角度编码器控制角度调整电机的旋转角度,从而实现对卡爪组件的开口朝向的调整,位置中间齿轮所在的中间轮轴上设置有位置编码器,通过位置编码器控制牵引电机的旋转角度,从而调整摆臂机构的摆动角度,方便新带状物料的带头及双面胶片的牵引操作。

7、本实用新型的搭接装置利用搭接气缸带动搭接动辊上下移动,新带状物料盘的带头在牵引装置的作用下,绕过新带导向辊及搭接定辊最终缠绕固定在新带加速辊上,双面胶片吸附固定在胶片吸附装置上,正在参与生产的旧带状物料绕过搭接动辊,当需要拼接时,搭接气缸带动搭接支撑板向上移动,搭接定辊保持不动,从而将旧带状物料推向新带状物料,使新带状物料与旧带状物料通过双面胶片粘结拼接。同时,新带切刀切断新带状物料的带头,旧带切刀切断旧带状物料的尾段,新的带状物料参与生产。实现新旧带状物料的自动拼接。

8、本实用新型的搭接气缸采用双输出活塞杆气缸,其两个输出活塞杆上设置有弹簧,搭接气缸的缸体的中部设置泄压口,泄压口通过管道连接中泄电磁阀,泄压口及中泄电磁阀的设置及弹簧的设置,可使搭接气缸能够三个工作位,当搭接气缸的活塞杆完全伸出时,搭接动辊位于最高处,搭接定辊与搭接动辊相互配合,实现新旧带状材料的拼接,当搭接气缸的活塞杆回缩至最低位时,搭接定辊与搭接动辊之间的间距最大,此时,可方便牵引装置的牵引操作,拼接完毕,带状物料正常生产时,操作中泄电磁阀打开泄压口泄压,在重力及弹簧作用下,搭接气缸的活塞杆回缩,搭接定辊和搭接动辊之间保持一个固定的间隙,这个间隙距离较短,是搭接动辊的搭接等待位。

9、本实用新型的搭接架上设置有避让旋转气缸,避让旋转气缸通过避让齿轮及避让齿条带动吸附架移动,当牵引装置牵引新带状物料的带头穿入搭接定辊与搭接动辊之间时,避让旋转气缸驱动吸附架向主立板背部移动,使吸附架上的吸附板回缩避让牵引装置的卡爪组件,从而方便牵引操作。

10、本实用新型的胶片供给装置能够实现双面胶片带的胶片与基带的自动分离,利用双面胶片卷支撑辊支撑胶片卷,利用换向辊使双面胶片带的基带面与换向辊接触,并使双面胶片带向下移动,之后双面胶片带绕过基带剥离块下端的锐角的剥离角后,双面胶片带倾斜向上移动,在锐角剥离角的作用下,双面胶片与基带分离,基带被基带收集辊收集。本实用新型的压紧支撑辊及基带收集辊通过压紧带轮及传动带带动,由于压紧带轮的直径大于收集带轮,因此收集带轮的转速大于压紧带轮的转速,因此,基带收集辊的转速大于压紧支撑辊的转速,基带收集辊的直径与压紧支撑辊直径相同,进而基带收集辊的线速度就要高于压紧支撑辊的线速度,从而避免基带收集时松松垮垮的情况出现,保证基带顺利被收集,避免因基带松垮存留引起的非必要停机。

11、本实用新型的换位放卷机构包括两套竖直换位装置,两套竖直换位装置结构相同并左右对称布置,且两套竖直换位装置的放卷驱动头同轴布置,其轴线即为两套竖直换位装置左右对称布置的对称轴线,卡圈的上框架的圆形内孔及下框架的圆形内孔的圆心位于该轴线上,竖直换位装置利用竖直布置的电缸组件带动翻转架上下移动,从而使放卷驱动头上下移动,利用翻转电机驱动翻转架翻转,从而改变放卷驱动头的朝向,当需要从物料供给工位取带状物料盘时,在翻转电机作用下使放卷驱动头朝上,之后在电缸组件的作用下,放卷驱动头向上移动并插入带状物料盘的卷筒内后,放卷驱动头气动涨紧卷筒,之后,在翻转电机的作用下,放卷驱动头再次翻转复位朝向主立板的前方,从而使带状物料盘处于竖直状态,之后在电缸组件的作用下,放卷驱动头沿主立板上的换位槽向下移动至新物料盘起头工位。

12、本实用新型的大齿轮的外圆周上设置有缺口,翻转架上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与大齿轮的外圆周上的缺口对应,限位块与缺口相互配合,对大齿轮的旋转角度进行限位,从而保证放卷驱动头翻转90°,即放卷驱动头要么朝上要么朝向主立板的前方。

1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构思新颖、自动化程度高,换位放卷机构的两套竖直换位装置结构相同并左右对称布置,且两套竖直换位装置的放卷驱动头同轴布置,其轴线即为两套竖直换位装置左右对称布置的对称轴线,卡圈的上框架的圆形内孔及下框架的圆形内孔的圆心位于该轴线上,此种结构设置,保证两套竖直换位装置的放卷驱动头均沿主立板上的换位槽上下移动,从而有效的节约空间,提高换卷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抓取提升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抓取提升装置的卡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抓取提升装置的去掉上框架后的卡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牵引装置的摆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牵引装置的摆臂机构的卡爪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牵引装置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牵引装置的驱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牵引装置的牵引动作过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胶片供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胶片供给装置的基带剥离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胶片供给装置的基带剥离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双面胶片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搭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6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换位放卷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8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换位放卷机构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换位放卷机构的另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竖直换位装置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竖直换位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竖直换位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带状物料加工用物料站,包括料库1、支撑机构及物料更换搭接装置,所述的物料更换搭接装置设置在支撑机构上,且支撑机构上至少设置一套物料更换搭接装置,所述的支撑机构用于支撑物料更换搭接装置,所述的支撑机构包括机架2及主立板3,所述的主立板3固定设置在机架2的前端,所述的料库1布置在机架2的后方,所述的料库1内放置有竖直码垛的带状物料盘,所述的物料更换搭接装置包括抓取提升装置4、换位放卷机构5、牵引装置6、搭接装置7、胶片供给装置8、张力调节装置9及出料通道10,所述的机架2的后侧设置有沿机架2高度方向竖直布置的抓取提升装置4,所述的抓取提升装置4抓取料库1内的带状物料盘并提升翻转至机架2的上方的物料供给工位12,所述的抓取提升装置4与主立板3之间的机架2内设置有换位放卷机构5,所述的换位放卷机构5沿机架2的高度方向竖直布置,所述的主立板3上设置有竖直布置的换位槽11,换位放卷机构5的放卷驱动头57穿过换位槽11位于主立板3的前方,且能够沿换位槽11上下移动并能够翻转,换位放卷机构5的放卷驱动头57移动至机架2上方时,放卷驱动头57涨紧物料供给工位12的带状物料盘的卷筒,换位放卷机构5将物料供给工位12的带状物料沿换位槽11移动至主立板3上的新物料盘起头工位13,新物料盘起头工位13位于换位槽11竖直方向中部,所述的换位槽11的底部为放卷工位14,旧带状物料盘位于放卷工位14,所述的主立板3上设置有胶片供给装置8,所述的胶片供给装置8为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与旧的带状物料的尾段的拼接提供双面胶片,胶片供给装置8的下方的主立板3上设置接胶工位15,所述的主立板3上设置有拼接工位16,所述的拼接工位16设置有搭接装置7,所述的搭接装置7实现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与旧的带状物料的尾段的拼接,所述的主立板3上设置有牵引装置6,所述的牵引装置6用于将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及双面胶片牵引至搭接装置7,所述的搭接装置7下方的主立板3上设置有张力调节装置9及出料通道10,张力调节装置9调节带状物料的张紧力,带状物料从出料通道10流出本实用新型的物料站,进入带状物料生产系统。

如图3所示,所述的抓取提升装置4包括提升电缸41、提升连接座42、卡圈43、卡圈连接座44、电缸安装块45、翻转齿条46及翻转齿轮47,所述的提升电缸41沿机架2的高度方向竖直布置,并通过电缸安装块45与机架2固定连接,所述的提升电缸41的滑块上安装有提升连接座42,所述的提升连接座42随滑块沿提升电缸41的缸体上下移动,所述的提升连接座42通过铰接轴与卡圈连接座44铰接连接,所述的卡圈连接座44上紧固连接有用于抓取带状物料盘用的卡圈43,所述的铰接轴与提升连接座42相对转动连接,所述的铰接轴与卡圈连接座44相对固定连接,所述的卡圈连接座44的两外侧设置有翻转齿轮47,所述的翻转齿轮47设置在铰接轴上,并与铰接轴相对固定连接,所述的机架2的上部固定设置有竖直布置的翻转齿条46,所述的翻转齿轮47与翻转齿条46相互啮合,所述的卡圈连接座44能够随提升连接座42沿提升电缸41上下移动,并在翻转齿轮47及翻转齿条46的作用下,以铰接轴为中心相对提升连接座42翻转。所述的提升连接座42上设置有翻转限位块48。

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的卡圈43包括气缸组件431、框架432、主推拉组件及副推拉组件,所述的框架432与卡圈连接座44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所述的框架432上设置有气缸组件431,所述的框架432包括结构相同的上框架及下框架,上框架与下框架上下平行布置,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通过支撑连接柱固定连接,且上框架内及下框架内均设置有圆形内孔,所述的上框架的圆形内孔与下框架的圆形内孔孔径相同且上下同轴布置,所述的上框架及下框架内的圆形内孔的内径大于带状物料的外径。所述的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设置有主推拉组件及多个副推拉组件,主推拉组件及多个副推拉组件沿圆形内孔周向均匀布置,且主推拉组件与多个副推拉组件依次首尾连接,主推拉组件及副推拉组件分别与框架432铰接,所述的主推拉组件及副推拉组件上均设置有夹持板433,所述的主推拉组件与气缸组件431的活塞杆铰接,气缸组件431带动主推拉组件及副推拉组件相对框架432偏转,使夹持板433夹持或松开带状物料盘。所述的主推拉组件包括主推拉板434、主推拉杆435,主推拉板434的中部通过铰接轴与上框架及下框架铰接,主推拉板434的尾部与气缸组件431的活塞杆铰接,主推拉板434的前端设置有夹持板433,所述的主推拉板434的下方设置有主推拉杆435,主推拉杆435的尾端与主推拉板434铰接连接,主推拉杆435的前端与依次首尾连接的多个副推拉组件中的第一个副推拉组件连接,所述的副推拉组件包括副推拉板436及副推拉连杆437,所述的副推拉板436的中部通过铰接轴与上框架及下框架铰接,副推拉板436的下方布置有副推拉连杆437,副推拉连杆437的一端与副推拉板436的尾部铰接,副推拉连杆437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副推拉组件的副推拉板436的尾部铰接,依次首尾连接的多个副推拉组件中的最后一个副推拉组件的副推拉连杆437连接主推拉组件的主推拉板434的中部,主推拉杆435的前端与依次首尾连接的多个副推拉组件中的第一个副推拉组件的副推拉板436的尾部铰接。

如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所示,所述的牵引装置6包括摆臂机构61及驱动机构62,所述的驱动机构62设置在主立板3的后端面上,驱动机构62的输出轴626穿过主立板3与位于主立板3前端面的摆臂机构61连接,驱动机构62为摆臂机构61的摆动提供动力,所述的摆臂机构61包括摆臂壳体610、角度调整电机611、角度主动齿轮612、角度中间齿轮613、角度从动齿轮614及卡爪组件63,所述的摆臂壳体610与驱动机构62的输出轴626通过螺栓紧固连接,驱动机构62驱动摆臂壳体610摆动,所述的摆臂壳体610内设置有角度调整电机611,所述的角度调整电机611为步进电机。角度调整电机611的主轴上设置有角度主动齿轮612,所述的角度主动齿轮612与角度中间齿轮613相互啮合,所述的角度中间齿轮613设置在转轴上并与转轴通过连接键连接,所述的转轴通过轴承与摆臂壳体610相对转动连接,所述的摆臂壳体610内设置有角度编码器615,所述的转轴位于摆臂壳体610内的一端与角度编码器615连接,所述的角度中间齿轮613与角度从动齿轮614相互啮合,所述的角度从动齿轮614设置在卡爪组件63上,并与卡爪组件63相对固定连接,所述的卡爪组件63与摆臂壳体610通过轴承相对转动连接,卡爪组件63能够在角度从动齿轮614带动下相对摆臂壳体610转动,所述的卡爪组件63包括固定卡爪631、活动卡爪632及卡爪旋转气缸633,所述的固定卡爪631通过轴承与摆臂壳体610连接,角度从动齿轮614设置在固定卡爪631上,所述的卡爪旋转气缸633设置在摆臂壳体610内,并与固定卡爪631的位于摆臂壳体610内的一端紧固连接,卡爪旋转气缸633的主轴与活动卡爪632紧固连接,在卡爪旋转气缸633的带动下活动卡爪632转动,使活动卡爪632靠近或远离固定卡爪631,实现卡爪组件63对带状物料的带头或双面胶片的夹持或松开。

所述的固定卡爪631包括光轴部6310、支撑部6311及卡爪部6312,所述的光轴部6310与支撑部6311为一体结构,光轴部6310为圆柱形结构,布置在摆臂壳体610内并与摆臂壳体610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的角度从动齿轮614设置在光轴部6310上并与光轴部6310通过连接键连接,所述的支撑部6311布置在摆臂壳体610与主立板3之间,所述的支撑部6311为方形结构,其上设置有用于夹持的夹持槽6313,所述的卡爪部6312与支撑部6311固定连接,且夹持部的夹持面与夹持槽6313对应,所述的支撑部6311与光轴部6310内均设置有用于穿装活动卡爪632用的透孔,透孔沿光轴部6310及支撑部6311的长度方向布置,且透孔与夹持槽6313对应的部分连通,所述的活动卡爪632包括卡爪轴6320与卡板6321,所述的卡爪轴6320穿装在固定卡爪631的光轴部6310及支撑部6311的透孔内,并与透孔通过轴承连接,卡爪轴6320的位于摆臂壳体610内的一端与卡爪旋转气缸633的主轴键连接,卡爪轴6320与固定卡爪631的光轴部6310的夹持槽6313对应的部分紧固连接有卡板6321,所述的卡板6321沿卡爪轴6320的长度方向布置,且卡板6321穿过夹持槽6313与固定卡爪631的卡爪部6312对应。所述的角度主动齿轮612的齿数、角度中间齿轮613的齿数及角度从动齿轮614的齿数相同。

如图9及图10所示,所述的驱动机构62包括牵引电机621、驱动箱体620、位置主动齿轮622、位置中间齿轮623、位置编码器624、位置从动齿轮625及输出轴626,所述的驱动箱体620与主立板3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所述的驱动箱体620上设置有牵引电机621,驱动箱体620内设置有位置主动齿轮622、位置中间齿轮623及位置从动齿轮625,牵引电机621的主轴上设置有位置主动齿轮622,牵引电机621为步进电机,所述的位置主动齿轮622与位置中间齿轮623相互啮合,所述的位置中间齿轮623设置在中间轮轴上,中间轮轴与驱动箱体620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的中间轮轴上设置有位置编码器624,所述的位置中间齿轮623与位置从动齿轮625相互啮合,位置从动齿轮625设置在输出轴626上,布置在输出轴626的一端,所述的输出轴626外套装有轴套,所述的轴套与主立板3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所述的输出轴626与轴套通过轴承连接,所述的输出轴626的另一端与摆臂壳体610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所述的位置主动齿轮622的齿数、位置中间齿轮623的齿数及位置从动齿轮625的齿数相同。

如图12、图13、图14及图15所示,所述的胶片供给装置8包括双面胶片卷支撑辊81、换向辊82、基带剥离块83、基带收集辊84、压紧组件及传动装置,所述的双面胶片卷支撑辊81设置在机架2的主立板3上,并与主立板3通过轴承连接,用于支撑双面胶片卷,所述的主立板3上设置有换向辊82、基带剥离块83、基带收集辊84及压紧组件,双面胶片卷的卷头依次绕过换向辊82、基带剥离块83、压紧组件,最后缠绕固定在基带收集辊84上,所述的换向辊82通过轴承与主立板3连接,双面胶片卷的卷头绕过换向辊82时,双面胶片带的基带的外侧面与换向辊82接触,所述的基带剥离块83位于换向辊82的下方,基带剥离块83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剥离基带用的剥离角85,所述的剥离角85为锐角,双面胶片卷的卷头绕过基带剥离块83时,双面胶片带的基带的外侧面与基带剥离块83接触,且双面胶片卷的卷头绕过基带剥离块83下端的剥离角85时,双面胶片带的基带与双面胶片剥离,基带向上延伸穿过压紧组件后,基带缠绕固定在基带收集辊84上,所述的压紧组件包括压紧支撑辊86、压紧辊87、压紧连杆88及摆动转轴89,所述的压紧支撑辊86的辊轴通过轴承与主立板3连接,所述的摆动转轴89通过轴承与主立板3连接,所述的摆动转轴89通过压紧连杆88与压紧辊87的辊轴连接,所述的压紧辊87位于压紧支撑辊86的上方,并与压紧支撑辊86的外表面贴合,所述的压紧辊87与压紧支撑辊86相互配合实现对基带的压紧,所述的主立板3的背面设置有传动装置,所述的传动装置驱动压紧组件的压紧支撑辊86及基带收集辊84相对主立板3转动,所述的基带收集辊84的直径与压紧支撑辊86的直径相同。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传动电机、主动带轮、压紧带轮、收集带轮及传动带,所述的传动电机紧固连接在机架2上,所述的传动电机的主轴上设置有主动带轮,所述的主动带轮与压紧带轮及收集带轮通过传动带连接,所述的压紧带轮设置在压紧组件的压紧支撑辊86的辊轴上,为压紧支撑辊86的转动提供动力,所述的收集带轮设置在基带收集辊84的辊轴上,为基带收集辊84的转动提供动力,所述的收集带轮的直径小于压紧带轮的直径。

所述的基带剥离块83包括安装座831、卡接插槽832、剥离块833及卡接插块834,所述的安装座831与机架2的主立板3紧固连接,且安装座831布置在换向辊82的下方,所述的安装座831上端设置有卡接插槽832,所述的剥离块833的截面形状为竖直布置的直角梯形结构,其两个直角在上,其锐角朝下,所述的锐角即为剥离角85,所述的剥离角85的角度为15~45°。所述的剥离块833的上端设置有卡接插块834,所述的卡接插块834插装在卡接插槽832内,卡接插块834与卡接插槽832插装连接后,实现剥离块833与安装座831的连接。

如图16及图17所示,所述的搭接装置7包括搭接架70、搭接气缸71、搭接支撑板72、搭接动辊73、搭接定辊74、新带加速辊75、新带导向辊76、旧带导向辊77及胶片吸附装置78,所述的机架2的主立板3上设置有新带加速辊75,所述的新带加速辊75能够在动力带动下相对主立板3转动,所述的搭接架70与机架2的主立板3紧固连接,所述的搭接架70上部设置有搭接定辊74,所述的搭接定辊74通过轴承与搭接架70相对转动连接,所述的主立板3上设置有两个新带导向辊76及两个旧带导向辊77,沿带状物料的前进方向,两个新带导向辊76分别布置在搭接定辊74的前后两侧,所述的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依次绕过搭接定辊74后部的新带导向辊76、搭接定辊74、搭接定辊74前部的新带导向辊76、最终夹持在新带加速辊75上,所述的搭接架70的下部设置有搭接气缸71,所述的搭接气缸71竖直布置,所述的搭接气缸71为双输出活塞杆气缸,其两个输出活塞杆上设置有弹簧710,搭接气缸71的缸体的中部设置泄压口,泄压口通过管道连接中泄电磁阀711。搭接气缸71的伸缩杆上紧固连接有搭接支撑板72,所述的搭接支撑板72上设置有搭接动辊73,所述的搭接动辊73通过轴承组件与搭接支撑板72相对转动连接,所述的搭接动辊73与搭接定辊74上下对应,沿带状物料的前进方向,两个旧带导向辊77布置在搭接动辊73的前后两侧,所述的搭接架70上设置有用于吸附双面胶片用的胶片吸附装置78,所述的搭接支撑板72上设置有用于切断新带状物料的带头及旧带状物料的尾段用的切断装置。所述的切断装置包括旧带切刀架791、旧带切刀792、新带切刀架794及新带切刀793,所述的旧带切刀架791及新带切刀架794均与搭接支撑板72紧固连接,且沿带状物料前进方向,新带切刀架794位于搭接动辊73的前方,旧带切刀架791位于搭接动辊73的后方,所述的旧带切刀架791上紧固连接有旧带切刀792,所述的旧带切刀792的刀尖竖直向上布置,所述的新带切刀架794上紧固连接有新带切刀793,所述的新带切刀793的刀尖沿带状物料的前进方向的反方向倾斜向上布置。

所述的胶片吸附装置78包括避让旋转气缸781、避让齿轮782、避让齿条783、吸附架784、吸附泵及吸附板785,所述的避让旋转气缸781设置在搭接架70上,避让旋转气缸781的主轴上设置有避让齿轮782,所述的避让齿轮782与避让齿条783相互啮合,所述的避让齿条783固定在吸附架784上,所述的吸附架784两侧设置有滑轨,所述的机架2上设置有滑槽,滑轨与滑槽相互配合,实现吸附架784能够相对机架2移动,所述的机架2的主立板3上设置有供吸附板785穿过的透孔,所述的吸附架784的前端设置有吸附板785,所述的吸附架784上设置有吸附泵,所述的吸附板785内设置有空心内腔,吸附板785的空心内腔通过管道连通吸附泵的进气口,所述的吸附板785的下端面上密集布置有与空心内腔连通的小孔,利用吸附泵抽取空心内腔内的负压,实现吸附板785对双面胶片的吸附。所述的吸附架784的前部下端面上设置有与旧带切刀792对应的刀槽795。

如图18、图19、图20、图21、图22、图23及图24所示,所述的换位放卷机构5包括沿机架2高度方向竖直布置的两套竖直换位装置,两套竖直换位装置结构相同并左右对称布置,所述的竖直换位装置包括电缸组件51、翻转电机52、行星轮53、大齿轮54、翻转架50、翻转轴55、放卷电机56及放卷驱动头57,所述的电缸组件51的滑块上设置有翻转轴55及大齿轮54,所述的翻转轴55与大齿轮54同轴布置,且均与电缸组件51的滑块相对固定连接,所述的翻转轴55上通过轴承连接有翻转架50,所述的翻转架50上设置有翻转电机52,所述的翻转电机52为步进电机。所述的翻转电机52的主轴上设置有行星轮53,所述的行星轮53与大齿轮54相互啮合,在翻转电机52作用下,行星轮53围绕大齿轮54转动,从而使翻转架50围绕翻转轴55翻转90°,所述的大齿轮54的外圆周上设置有缺口58,所述的大齿轮54的轮齿布置在其外圆周的缺口58以外的外圆周面上,所述的翻转架50上设置有限位块59,所述的限位块59与大齿轮54的外圆周上的缺口58对应。所述的翻转架50上设置有放卷电机56及放卷驱动头57,所述的放卷电机56为伺服电机。所述的放卷电机56驱动放卷驱动头57旋转,所述的放卷驱动头57气动涨紧带状物料的卷筒并在放卷电机56的带动下旋转放卷,当两套竖直换位装置的放卷驱动头57均随翻转架50翻转至竖直状态时,两套竖直换位装置的放卷驱动头57同轴布置,其轴线即为两套竖直换位装置左右对称布置的对称轴线,所述的卡圈43的上框架的圆形内孔及下框架的圆形内孔的圆心位于该轴线上。

使用时,启动提升电缸41,提升电缸41的滑块沿提升电缸41的缸体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提升连接座42向上下移动,当机架2上方的物料供给工位12没有带状物料盘时,此时,提升电缸41带动提升连接座42向下移动,在此过程中,卡圈连接座44上的翻转齿轮47首先与翻转齿条46接触,翻转齿轮47转动,从而带动卡圈连接座44围绕铰接轴翻转180°,此时,在翻转限位块48的作用下,卡圈连接座44与提升电缸41的缸体垂直布置,从而使与卡圈连接座44连接的卡圈43位于料库1内的带状物料盘的正上方,提升电缸41带动卡圈连接座44继续竖直向下移动,启动卡圈43的气缸组件431,气缸组件431的活塞杆回缩,推动主推拉组件的主推拉板434相对卡圈43的框架432旋转,从而使主推拉组件的夹持板433向外打开,同时,主推拉组件的主推拉杆435推动与其连接的辅推拉组件的辅推拉板相对框架432旋转,使辅推拉组件的夹持板433向外打开,以此类推,所有的辅推拉组件的夹持板433均向外打开。

卡圈43及卡圈连接座44沿提升电缸41竖直向下移动,当打开的卡圈43的夹持板433移动至料库1内最上端的带状物料盘高度时,提升电缸41停止动作,再次启动卡圈43的气缸组件431,气缸组件431的伸缩杆伸出,推动主推拉组件的主推拉板434反向旋转,主推拉组件的夹持板433向内收缩,在主推拉组件的主推拉杆435的作用下,辅推拉组件的副推拉板436的夹持板433同样向内收缩,从而卡圈43夹持住带状物料盘的外圆周。夹持完毕后,再次启动提升电缸41,使卡圈43携带带状物料盘向上移动,当卡圈连接座44上的翻转齿轮47与机架2上的翻转齿条46接触啮合后,翻转齿轮47转动,从而使卡圈连接座44、卡圈43及其夹持的带状物料盘翻转180°,将卡圈43及其夹持的带状物料盘翻转至机架2上方的物料供给工位12。

启动换位放卷机构5的两套竖直换位装置中未参与生产的的那个竖直换位装置的翻转电机52,翻转电机52带动行星轮53转动,行星轮53与大齿轮54相互啮合,由于翻转架50与翻转轴55通过轴承连接,而大齿轮54及翻转轴55与电缸组件51的滑块相对固定连接,则行星轮53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大齿轮54转动,从而使翻转架50翻转90°,从而将放卷驱动头57翻转至竖直朝上位置,启动电缸组件51,电缸组件51的滑块竖直向上移动,带动放卷驱动头57竖直向上移动,当放卷驱动头57自下而上插入物料供给工位12的带状物料盘的卷筒内后,电缸组件51停止动作,启动放卷驱动头57的涨紧轴(气动涨紧气缸),使放卷驱动头57涨紧带状物料盘的卷筒内壁。启动卡圈43的气缸组件431,使主推拉组件及辅推拉组件的夹持板433松开带状物料盘的外圆周,然后,启动抓取提升装置4的提升电缸41,使卡圈43及卡圈连接座44翻转180°。然后,再次启动翻转电机52,翻转电机52通过行星轮53及大齿轮54使翻转架50翻转90°,使放卷驱动头57翻转至朝向主立板3前方位置,此时,放卷驱动头57涨紧的带状物料盘位于主立板3的前方且与主立板3平行布置,启动电缸组件51,带动带状物料盘沿主立板3上的换位槽11竖直向下移动至新物料盘起头工位13。

启动牵引装置6的驱动机构62的牵引电机621,牵引电机621带动位置主动齿轮622转动,位置主动齿轮622通过位置中间齿轮623带动位置从动齿轮625转动,从而带动牵引装置6的摆臂机构61摆动,将摆臂机构61的卡爪组件63摆动至新物料盘起头工位13,启动摆臂机构61的角度调整电机611,角度调整电机611驱动角度主动齿轮612转动,角度主动齿轮612通过角度中间齿轮613带动角度从动齿轮614转动,从而使卡爪组件63相对摆臂壳体610转动,将卡爪组件63的固定卡爪631切向贴紧带状物料盘的外圆周,启动放卷电机56,放卷电机56带动放卷驱动头57反向旋转,在固定卡爪631的作用下,带状物料的带头进入卡爪组件63的固定卡爪631与活动卡爪632之间,启动卡爪组件63的卡爪旋转气缸633,卡爪旋转气缸633带动活动卡爪632相对固定卡爪631转动,活动卡爪632的卡板6321与固定卡爪631的卡爪部6312相互配合夹持带状物料盘的带头。

再次启动驱动机构62的牵引电机621,牵引电机621带动摆臂机构61摆动,卡爪组件63夹持带状物料的带头摆动,穿过搭接装置7的搭接定辊74与搭接动辊73之间的间隙,之后缠绕固定在新带加速辊75上,之后启动卡爪旋转气缸633,使卡爪组件63松开夹持的带状物料的带头。

再次启动驱动机构62的牵引电机621,牵引电机621带动摆臂机构61摆动,将卡爪组件63摆动至接胶工位15,启动胶片供给装置8的传动装置的传动电机,传动电机通过传动带驱动压紧带轮及收集带轮转动,从而使基带收集辊84及压紧支撑辊86转动,双面胶片卷支撑辊81支撑的双面胶片卷的卷头,经换向辊82换向后,在绕过基带剥离块83下端的锐角剥离角85时,在锐角剥离角85的作用下,双面胶片带的基带分离,基带被基带收集辊84收集。双面胶片落入卡爪组件63的固定卡爪631与活动卡爪632之间,然后被固定卡爪631及活动卡爪632夹持后,再次启动驱动机构62的牵引电机621,牵引电机621带动摆臂机构61摆动,将夹持有双面胶片的卡爪组件63摆动至搭接工位的胶片吸附装置78上。至此完成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的牵引及双面胶片的牵引,为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与旧的带状物料的尾段的拼接做好准备。

当牵引装置6牵引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穿过搭接装置7时,需要规避胶片吸附装置78及搭接装置7的搭接动辊73,避免牵引过程中出现碰撞干涉,此时,需要启动搭接气缸71,使搭接气缸71的伸缩杆回缩,带动搭接动辊73移动至最下端位移,此时,搭接动辊73与搭接定辊74之间的间隙最大,完成搭接动辊73的规避。启动胶片吸附装置78的避让旋转气缸781,避让旋转气缸781驱动避让齿轮782转动,从而带动避让齿条783移动,使吸附架784向主立板3背部移动,使吸附架784上的吸附板785回缩避让牵引装置6的卡爪组件63。

正常生产的旧的带状物料位于主立板3的换位槽11的底部,其依次绕过搭接动辊73后方的旧带导向辊77、搭接动辊73、搭接动辊73前方的旧带导向辊77、张力调节装置9及出料通道10进入带状物料生产系统。

当旧的带状物料即将使用完毕,需要更换新的带状物料时,启动搭接气缸71,搭接气缸71的伸缩杆伸出至最大行程,推动搭接支撑板72向上移动,从而带动搭接动辊73向上移动,搭接动辊73移动过程中带动旧的带状物料带向上通过双面胶片与绕过搭接定辊74的新的带状物料带粘结固定,同时,位于搭接支撑板72上的旧带切刀792将旧的带状物料的尾段切断,新带切刀793将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切断,从而实现新的带状物料的带头与旧的带状物料的尾段的拼接,启动搭接气缸71的中泄电磁阀711,搭接气缸71泄压,搭接支撑板72在弹簧710的作用下复位,新的带状物料参与生产,至此完成新旧带状物料的拼接。

启动旧的带状物料所在的放卷驱动头57的涨紧轴,使放卷驱动头57松开旧的带状物料盘的卷筒,并将该卷筒从放卷驱动头57上推出,启动旧的带状物料盘所在的竖直换位装置的翻转电机52,放卷驱动头57翻转至朝向上方,启动该竖直换位装置的电缸组件51,带动放卷驱动头57向上移动,启动新的带状物料盘所在的竖直换位装置的电缸组件51,带动新的带状物料盘向下移动至换位槽11的下部。重新启动抓取提升装置4提升料库1内的带状物料盘至物料供给工位12,启动放卷驱动头51朝向上方的竖直换位装置的电缸组件51,从物料供给工位12抓取带状物料盘,并翻转后携带至新物料盘起头工位13。为下一次新旧带状物料的拼接做好准备。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说明而非限制,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等同替换或者根据现有技术而做的其它修改,只要没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思路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