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型振动盘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61713发布日期:2021-06-15 20:08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改进型振动盘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振动盘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型振动盘底座。



背景技术:

振动盘是一种自动组装或自动加工机械的辅助送料设备。它能把各种产品有序地排列出来,配合自动组装设备将产品各个部位组装起来成为完整的一个产品,或者配合自动加工机械完成对工件的加工,振动盘料斗下面有个脉冲电磁铁,可以使料斗作垂直方向振动,由倾斜的弹簧片带动料斗绕其垂直轴做扭摆振动。料斗内零件,由于受到这种振动而沿螺旋轨道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轨道的筛选或者姿态变化,零件能够按照组装或者加工的要求呈统一状态自动进入组装或者加工位置。其工作目的是通过振动将无序工件自动有序定向排列整齐、准确地输送到下道工序,振动盘广泛应用于电子、五金、塑胶、钟表业、电池、食品、连接器、医疗器械、医药、食品、玩具、文具、日常用品的制造等各个行业。

目前,市场上的传统振动盘底座上的弹簧片普遍是呈扁平面,并通过倾斜角度安装来实现振动盘振动的,其中,为了弹簧片的倾斜安装,需要在振动盘底座上倾斜角度切削加工出对应的倾斜安装面,但是该倾斜安装面的加工难度大,加工工艺极为复杂,使得该倾斜安装面的加工过程不好控制而容易产生尺寸误差,从而影响弹簧片安装精度,使得振动盘底座的生产加工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传动的振动盘底座如果要实现正反振动方向的切换,必须由开设有正反两个倾斜安装面的振动盘底座才能实现,正反振动方向的切换难度大,会进一步增加振动盘底座的生产成本。再者,传统的振动盘底座的结构复杂,安装的弹簧片也容易发生松动,而造成影响振动效果。

因此,急需要一种改进型振动盘底座来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型振动盘底座,该改进型振动盘底座具有结构简单、生产加工成本低、容易切换振动方向及防止弹簧片松动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改进型振动盘底座,包括:座体、盖体、动力驱动装置及至少三个弹簧片,所述弹簧片具有一倾斜布置的倾斜臂、一由所述倾斜臂的下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安装臂及一由所述倾斜臂的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二安装臂,且所述第一安装臂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安装臂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第一安装臂固定连接于所述座体上,所述第二安装臂固定连接于所述盖体上,所述盖体与所述座体呈间隙开布置,所述弹簧片沿所述座体的圆周方向间隔均匀的分布;所述动力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座体上,所述动力驱动装置关联于所述盖体。

可选地,所述倾斜臂上开设有镂空孔,所述镂空孔水平贯穿于所述倾斜臂上,所述镂空孔的竖直截面为平行四边形。

可选地,所述倾斜臂于所述镂空孔的两侧形成有倾斜侧壁,两所述倾斜侧壁的宽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倾斜侧壁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臂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臂的正下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臂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呈水平间隔开的分布;所述第二安装臂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及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四安装孔呈水平间隔开的分布;所述第一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三安装孔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安装孔位于所述第四安装孔的正下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第二安装孔分别通过一第一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座体的侧壁上,所述第三安装孔及所述第四安装孔分别通过一第二螺栓固定连接于所述盖体的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座体的侧壁上竖直开设有与所述弹簧片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面,所述盖体上竖直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面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竖直对齐于所述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臂抵触于所述第一安装面上,所述第二安装臂抵触于所述第二安装面上。

可选地,所述改进型振动盘底座还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竖直固定于所述座体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盖体上开设有若干连接孔。

可选地,所述动力驱动装置为电磁起振装置,所述电磁起振装置包括:脉冲电磁线圈及衔铁,所述座体上开设有容置凹槽,所述脉冲电磁线圈固定于所述容置凹槽内,所述衔铁活动插设于所述脉冲电磁线圈内,且所述衔铁连接于所述盖体上。

由于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的弹簧片具有一倾斜布置的倾斜臂、一由倾斜臂的下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安装臂及一由倾斜臂的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二安装臂,且第一安装臂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安装臂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一安装臂固定连接于座体上,第二安装臂固定连接于盖体上,盖体与座体呈间隙开布置,弹簧片沿座体的圆周方向间隔均匀的分布;动力驱动装置设于座体上,动力驱动装置关联于盖体。结构简单,通过第一安装臂固定连接于座体上,第二安装臂固定连接于盖体上,即可实现盖体与座体之间的安装连接结构,无需在座体上额外开设倾斜安装面,大大简化了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加工工艺,使得加工过程的更容易控制,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使得弹簧片的安装精度更高,从而降低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的生产加工成本。而且,如果要实现正反振动方向的切换,仅需切换弹簧片的安装方向,即可切换倾斜臂的倾斜方向,从而实现振动方向的正反切换,使得正反振动方向的切换难度大大降低,进一步降低了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的生产成本。再者,通过第一安装臂固定连接于座体上,以及第二安装臂固定连接于盖体上的安装结构,使得弹簧片的安装结构更为牢固稳定,能够防止弹簧片发生松动,从而避免影响振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改进型振动盘底座一个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改进型振动盘底座一个实施例的弹簧片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1至图4,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100包括:座体10、盖体20、动力驱动装置30及至少三个弹簧片40,弹簧片40具有一倾斜布置的倾斜臂41、一由倾斜臂41的下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安装臂42及一由倾斜臂41的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二安装臂43,且第一安装臂4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安装臂43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一安装臂42固定连接于座体10上,第二安装臂43固定连接于盖体20上,盖体20与座体10呈间隙开布置,弹簧片40沿座体10的圆周方向间隔均匀的分布。动力驱动装置30设于座体10上,动力驱动装置30关联于盖体20,以通过动力驱动装置30驱使盖体20振动。结构简单,通过第一安装臂42固定连接于座体10上,第二安装臂43固定连接于盖体20上,即可实现盖体20与座体10之间的安装连接结构,无需在座体10上额外开设倾斜安装面,形成z形弹簧片40应用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100,大大简化了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100加工工艺,使得加工过程的更容易控制,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使得弹簧片40的安装精度更高,从而降低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100的生产加工成本。而且,如果要实现正反振动方向的切换,仅需切换弹簧片40的安装方向,即可切换倾斜臂41的倾斜方向,从而实现振动方向的正反切换,使得正反振动方向的切换难度大大降低,进一步降低了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100的生产成本。再者,通过第一安装臂42固定连接于座体10上,以及第二安装臂43固定连接于盖体20上的安装结构,使得弹簧片40的安装结构更为牢固稳定,能够防止弹簧片40发生松动,从而避免影响振动效果。具体地,如下:

其中,倾斜臂41上开设有镂空孔411,镂空孔411水平贯穿于倾斜臂41上,镂空孔411的竖直截面为平行四边形,结构更为合理。优选地,平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分别呈倒圆角状。使得倾斜臂41的弹性振动效果更为平稳。

较优者,所述倾斜臂41于所述镂空孔411的两侧形成有倾斜侧壁412,两所述倾斜侧壁412的宽度(即沿倾斜臂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倾斜侧壁412的厚度(即沿倾斜臂41的厚度方向的长度),以保障倾斜臂41的弹性形变仅发生于倾斜臂41的倾斜方向,结构更为为合理。

再者,第一安装臂42位于第二安装臂43的正下方,使得弹簧片40的上下两端的结构布局更为稳定合理。详细地,第一安装臂42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421及第二安装孔422,第一安装孔421与第二安装孔422呈水平间隔开的分布;第二安装臂43上开设有第三安装孔431及第四安装孔432,第三安装孔431与第四安装孔432呈水平间隔开的分布;第一安装孔421位于第三安装孔431的正下方,第二安装孔422位于第四安装孔432的正下方。第一安装孔421及第二安装孔422分别通过一第一螺栓(图中未示)固定连接于座体10的侧壁上,第三安装孔431及第四安装孔432分别通过一第二螺栓(图中未示)固定连接于盖体20的侧壁上。使得弹簧片40的安装结构更为为合理,但并不以此为限。

再者,座体10的侧壁上竖直开设有与弹簧片40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面11,盖体20上竖直开设有与第一安装面11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面21,第二安装面21竖直对齐于第一安装面11,第一安装臂42抵触于第一安装面11上,第二安装臂43抵触于第二安装面21上。无需在座体10上额外开设倾斜安装面,大大简化了座体10和盖体20的加工工艺,使得加工过程的更容易控制,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且使得弹簧片40的安装精度更高,从而降低了生产加工成本。

较优者,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100还包括支撑柱50,支撑柱50竖直固定于座体10的底部,以稳定支撑座体10,使得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100的振动更为平稳。

再者,盖体20上开设有若干连接孔22,以方便外部料斗等部件的安装连接。

再者,动力驱动装置30为电磁起振装置(图中未标注),电磁起振装置包括:脉冲电磁线圈(图中未示)及衔铁(图中未示),座体10上开设有容置凹槽12,脉冲电磁线圈固定于容置凹槽12内,衔铁活动插设于脉冲电磁线圈内,且衔铁连接于盖体20上。从而以通过脉冲电磁线圈驱使衔铁带动盖体20振动,结构简单合理,当然,动力驱动装置30的具体实现结构并不以此为限,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而灵活选择,故,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择的,在本实施例中,座体10与盖体20之间连接设置有四个弹簧片40,使得盖体20与座体10之间的连接安装结构更为稳定牢固,当然,座体10与盖体20之间连接设置的弹簧片40数量并不以此为限,还可以根基的实际使用需求而灵活选择,故,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图附图,对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100的工作原理作详细说明:在弹簧片40的倾斜臂41弹性支撑的作用下,由脉冲电磁线圈驱使衔铁带动盖体20绕其垂直轴做扭摆振动。

由于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100的弹簧片40具有一倾斜布置的倾斜臂41、一由倾斜臂41的下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一安装臂42及一由倾斜臂41的上端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二安装臂43,且第一安装臂4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安装臂43的延伸方向相反;第一安装臂42固定连接于座体10上,第二安装臂43固定连接于盖体20上,盖体20与座体10呈间隙开布置,弹簧片40沿座体10的圆周方向间隔均匀的分布;动力驱动装置30设于座体10上,动力驱动装置30关联于盖体20。结构简单,通过第一安装臂42固定连接于座体10上,第二安装臂43固定连接于盖体20上,即可实现盖体20与座体10之间的安装连接结构,无需在座体10上额外开设倾斜安装面,大大简化了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100加工工艺,使得加工过程的更容易控制,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使得弹簧片40的安装精度更高,从而降低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100的生产加工成本。而且,如果要实现正反振动方向的切换,仅需切换弹簧片40的安装方向,即可切换倾斜臂41的倾斜方向,从而实现振动方向的正反切换,使得正反振动方向的切换难度大大降低,进一步降低了本申请的改进型振动盘底座100的生产成本。再者,通过第一安装臂42固定连接于座体10上,以及第二安装臂43固定连接于盖体20上的安装结构,使得弹簧片40的安装结构更为牢固稳定,能够防止弹簧片40发生松动,从而避免影响振动效果。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申请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