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型吨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00796发布日期:2021-08-17 13:4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温型吨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吨桶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保温型吨桶。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920640216.2,申请日为2019.05.07,公开号为cn210832517u,授权公告日为2020.06.23,提供了一种高效控温化工吨桶电加热套,包括加热套主体,加热套主体顶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外接有耐高温电线,温度传感器内侧设有热电偶,热电偶右侧设有电源连接线,加热套主体正面设有拆卸式扣合条,拆卸式扣合条内侧设有联接条,联接条底部设有支撑底脚;材料层,包括硅胶布、玻璃纤维棉、镍铬合金发热丝、四氟布、缓冲内层,材料层夹层设置在加热套球体内壁,硅胶布设置在材料层最外层,玻璃纤维棉设置在材料层第二层,镍铬合金发热丝设置在材料层第三层,四氟布设置在材料层第四层,缓冲内层设置在材料层最内层。该种高效控温化工吨桶电加热套安全性能高,且加热保温一体化,节能省电。

其中,虽然该种高效控温化工吨桶电加热套安全性能高,且加热保温一体化,节能省电,但是通过吨桶灌装运输uv胶的时候,由于uv胶属于可燃物,粘度大,流动性差,从而吨桶内残留的uv胶过多,无法实现uv胶的完全卸料,同时,uv胶也无法完全灌满吨桶,造成uv胶的浪费,极大地增加了uv胶的使用成本。

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完全卸料的保温型吨桶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吨桶灌入和倒出uv胶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温型吨桶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保温型吨桶,包括桶体,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桶体顶部的进料管,固定在所述桶体底部的出料管,固定在所述进料管另一端的进口加热组件;以及延伸至所述桶体内部的出口加热组件;

所述进料管和所述出料管分别与所述桶体连通;

所述进口加热组件包括与所述进料管固定连接的加热外管,设置在所述加热外管内部的加热内管;

所述加热内管通过阻隔环与所述进料管连通;

物料能够依次经由所述加热内管和所述进料管后储存在所述桶体内,并通过所述出料管排出;其中

灌料时,所述加热外管能够通入热介质并加热所述加热内管内的物料;

卸料时,所述出口加热组件能够加热所述桶体底部的物料。

作为优选,所述阻隔环呈漏斗状,且所述阻隔环的顶部与所述加热外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阻隔环的底部与所述加热内管固定连接;其中

所述阻隔环能够挡住加热外管内的热介质进入所述进料管。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外管的底部外侧套定有一吸料管,所述加热外管的内壁与所述加热内管之间固定连接有一堵头,且所述堵头位于所述加热外管的底部;其中

所述吸料管与所述加热内管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吸料管为一弯管,且所述吸料管的底部开设有一斜口;其中

物料能够经过所述斜口被吸入所述加热内管。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内管呈螺旋状。

作为优选,所述加热外管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

所述进料管的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进液管和出液管,且所述进液管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出液口连通;其中

热介质依次经过所述进液管和所述进液口和通入所述加热外管内,再经由所述出液口和所述出液外管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进料管的外侧壁套定有第一卡箍,且所述加热外管的外侧壁套定有第二卡箍;

所述第一卡箍和所第二卡箍之间设置有两镜像设置的两弧形支撑杆,所述弧形支撑杆分别与所述第一卡箍和所第二卡箍一体连接;

所述弧形支撑杆分别与所述所述第一卡箍和所第二卡箍相外切;以及

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卡箍。

作为优选,所述出口加热组件包括与所述桶体的外壁固定连接的加热插口,以及与所述加热插口固定连接的加热管;

所述加热管与所述加热插口电性相连,且所述加热管延伸至所述出料管上方。

作为优选,所述桶体的上端面一体设置有一扶手,所述扶手环所述桶体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扶手的一侧开口,且所述扶手的圆心角为120°-160°;

所述桶体的上端面设置有一观察口,且所述观察口位于所述扶手的开口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进口加热组件和出口加热组件对物料进行加热,有效的提高了物料的流通性,提高物料的装载和卸载的效率,进一步减少了物料的损失浪费,从而提高经济效益;(2)通过螺旋结构的内加热管以及进料管和出料管贴合在进料管的外壁,延长物料的加热时间,使得物料充分受热,暂时减小物料的粘性,以及提高物料的流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保温型吨桶的最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进口加热组件的最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卡箍与第二卡箍安装的最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出口加热组件的最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桶体;11、进料管;12、出料管;13、扶手;14、观察口;2、进口加热组件;21、加热外管;211、进液口;212、出液口;22、加热内管;23、阻隔环;24、吸料管;241、斜口;25、堵头;26、进液管;27、出液管;3、出口加热组件;31、加热插口;32、加热管;41、第一卡箍;42、第二卡箍;43、弧形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相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uv胶属于可燃物,粘度大,流动性差,从而吨桶内残留的uv胶过多,无法实现uv胶的完全卸料,同时,uv胶也无法完全灌满吨桶,造成uv胶的浪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温型吨桶,吨桶包括桶体1、进料管11和出料管12,桶体1作为吨桶必不可少的部分,起到承载物料,以及保存物料的作用;桶体1的顶部设置有缺槽,进料管11固定连接且连通在桶体1的顶部与缺槽连通,桶体1与进料管11之间采用抱箍结构固定,且桶体1底部相对缺槽相同位置也设置有缺槽,出料管12固定连接且连通在桶体1的底部与缺槽连通,桶体1与出料管12之间也采用抱箍结构固定,出料口上有泵,打开泵实现卸载物料;进料管11用于向桶体1中存入物料,出料管12用于从桶体1中取出物料;为了达到物料较为流畅的存储灌满物料,需要使得将存入的物料预加热,加热增强物料的流动性;因此桶体1上设置有进口加热组件2。

进口加热组件2与进料管1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连通,将进口加热组件2与进料管11之间通过抱箍设置进行固定,进口加热组件2包括有加热外管21和加热内管22,加热内管22呈螺旋状设置在加热外管21的内部,螺旋状的加热内管22延长了物料的移动路程和加热时间,有效的提高了物料进入进口加热组件2后的加入效果;加热外管的底部外侧套定有一吸料管24,吸料管24与加热外管21连通,吸料管24将外界的物料吸入进口加热组件2中;为了更快捷的的吸取物料,吸料管24为一弯管,且吸料管24的底部开设有一斜口241,斜口241的设置方便物料的吸取,在进料管11出的泵的作用下,将物料从斜口241中被吸入进口加热组件2。

以及加热外管21和加热内管22之间设置有阻隔环23,阻隔环23呈漏斗状,漏斗呈上大下小结构,阻隔环23的顶部与加热外管21的内壁固定连接,阻隔环23的底部与加热内管22固定连接,实现将加热内管22和加热外管21顶部封闭,漏斗状阻隔环23还能有将未完全传输至出料管12的物料聚集回加热内管22中。且加热外管21的内壁与加热内管22之间固定连接有一堵头25,且堵头25位于所述加热外管21的底部,堵头25的设置实现了加热内管22和加热外管21底部封闭,从而将加热内管22与加热外管21之间形成封闭腔体,封闭腔体适用于热介质进行作用,对加热内管22的物料进行加热。

持续流动的热介质,能够提高加热效果,为了实现热介质能够进行流动,以及取出加热外管21和加热内管22中剩余的热介质;在加热外管21的上下端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管11的外壁固定连接有进液管26和出液管27,且进液管26与进液口211连通,出液管27与所述出液口212连通;进液管26和出液管27的上下两端都抱箍设置在进料口处,与进料口牢固配合设置;进液管26和出液管27伸至桶体1的扶手13处,扶手13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进液管26和出液管27穿设在通孔内。

热介质从进液管26进入,流动至入液口,随后热介质进入加热外管21和加热内管22之间的腔体之中,随着加热内管22之间物料的进入,热介质对物料进行加热,增强了物料的流动性;随后流动的热介质流经出液口212,最终从出液管27流出,对热介质进行收集并处理。

为了提高进液管26和出液管27的设置强度以及稳定性,进料管11的外侧壁套定有第一卡箍41,且加热外管21的外侧壁套定有第二卡箍42;第一卡箍4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进液管26和出液管27穿设在通孔内,达到了进液管26和出液管27的设置强度以及稳定性的效果。再者,在第一卡箍41和第二卡箍42之间有镜像设置的两弧形支撑杆43,弧形支撑杆43分别与第一卡箍41和第二卡箍42一体连接,固定第一卡箍41和第二卡箍42的位置,以及进料管11和进口加热组件2的位置;弧形支撑杆43分别与所述第一卡箍41和第二卡箍42相外切,弧形支撑杆43的设置使第一卡箍41和第二卡箍42之间存在一定的抗形变能力,恢复力大于长条支撑杆。

为了达到物料较为流畅的取出物料,需要使得将桶体1内的物料预加热,加热增强物料的流动性;因此桶体1上还设置有出口加热组件3,进口加热组件2包括加热插口31和加热管32,加热管32采用电热元件,如热电偶,通入电源使得电热元件进行发热,从而将物料进行升温,提高物料的流动性;

加热插口31固定设置在所述桶体1的外壁,加热插口31内有一个电源;加热管32设置在桶体1的内部且延伸至出料管12的上方;加热管32设置在出料管12的上方是为了保证物料流出时以及经过加热环节。且加热管32和加热插口31固定连接;通过加热管32和加热插口31的电性连接,在加热插口31通电时,使得加热管32获得电能进行加热,将出料管12口的物料进行加热,提高物料的流动性,进而减少物料残余在桶体1内部。

在正常工况下,吨桶经常转移位置,所以可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桶体1的上端面一体设置有一扶手13,扶手13环桶体1设置,扶手13的一侧设置有开口,且扶手13的圆心角为120°-160°;扶手13的设置可方便的使工作人员进行移动吨桶。以及桶体1的上端面设置有一观察口14,且观察口14位于所述扶手13的开口处,观察口14用于工作人员进行观察吨桶内是充满物料或者物料是否还有滞留。

当吨桶进行存储物料时,将斜口241伸入物料中,进料管11中的泵体进行工作,将物料从斜口241中吸入,物料流入加热内管22;同时,对设置在桶体1扶手13处的进液管26进行注入热介质,热介质沿着进液管26通过进液口211,进入到加热外管21和加热内管22之间的腔体。

物料沿着加热内管22螺旋上升,由于加热内管22与加热外管21之间热介质持续流通,热传递效果使得物料进行加热,使得物料的流动性大大提高;随着物料逐渐上升进入到进料口,在第一卡箍41的配合下,进液管26与出液管27两管贴合在进料口的外壁,进行二次升温,提高物料的流动性,加快物料进入桶体1,通过观察口14可观察到桶体1内是否装满物料。

当吨桶进行卸载物料时,将加热插口31进行通电处理,加热插口31与加热管32电性连接,加热管32是电热元件,如热电偶。通电时,热电偶进行加热,热电偶将发出的热量传递给周围的物料,提升物料的温度,进而提高物料的流动性。打开出料口上的泵,进行卸载物料,物料通过出料口上方的加热管32,流经加热管32的物料被加热,提高流动性,从桶体1底部的缺槽流出,缺槽连通出料口,物料沿着出料口进行卸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