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印刷机组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83745发布日期:2021-09-25 12:11阅读:47来源:国知局
智能印刷机组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印刷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印刷机组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印刷机是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现代印刷机一般由装版、涂墨、压印、输纸(包括折叠)等机构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将要印刷的文字和图像制成印版,装在印刷机上,然后由人工或印刷机把墨涂敷于印版上有文字和图像的地方,再直接或间接地转印到纸或其他承印物(如纺织品、金属板、塑胶、皮革、木板、玻璃和陶瓷)上,从而复制出与印版相同的印刷品。
3.公告号为cn20993997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印刷机上料装置,其包括固定在印刷机起始端一侧的架体,架体上升降设置有用于供料的放料板,放料板的上方设置有转移层,转移层包括水平间隔设置在纸料上方两侧的限高板,转移层之间升降设置有用于将顶部纸料抓取至两限高板上方的抓取吸盘,转移层上方设置有使纸料脱离抓取吸盘的挡板,挡板上开设有供抓取吸盘升降的升降孔,架体一侧设置有用于将挡板与转移层之间纸料推入印刷机的推动组件。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当印刷纸之间存在有静电时,印刷纸会吸附在一起,抓取吸盘将印刷纸抓取时,易一次抓取多张印刷纸,从而影响印刷效果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抓取吸盘将印刷纸抓取时,易一次抓取多张印刷纸,从而影响印刷效果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印刷机组上料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印刷机组上料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智能印刷机组上料装置,包括机架、用于供料的放料板和用于抓取印刷纸的吸盘,印刷纸堆叠在放料板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带动放料板升降的升降机构和用于对印刷纸吹风的吹风机构,印刷纸的两侧均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与机架相连,所述吹风机构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固定在机架上,所述风机上连接有风管,所述风管远离风机的一端连接有吹风头,所述风管上设置有调节阀。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启动风机后,气流通过风管由吹风头吹向印刷纸,在吸盘对印刷进行纸抓取时,气流可将相邻两张印刷纸吹开,减少了吸盘抓取印刷纸时,因印刷纸吸附在一起而使得吸盘一次抓取多张印刷纸,而影响印刷效果的可能。限位机构对印刷纸的两侧起限位作用,减少印刷纸被气流吹走的可能。
9.可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连接杆、连接板和限位板,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机架相连,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相连,所述限位板与连接板相连,所述限位板朝向印刷纸的一侧与印刷纸抵触。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印刷纸的两侧均与限位板抵触,从而将印刷纸限制在两
个限位板之间,从而减少了印刷纸被吹风头吹走的可能。
11.可选的,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一调节单元,所述第一调节单元包括第一调节块和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块与连接板相连,所述调节板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侧均连接有侧板,所述第一调节块与侧板滑移连接,所述调节板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腰型孔,所述第一调节块上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从腰型孔内延伸出,所述第一螺纹杆上螺纹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第一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限位块与调节板背离第一调节块的一侧抵触。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印刷纸的尺寸发生改变时,操作者可转动限位块,直至限位块与调节板分离,操作者滑动调节板,调节板带动限位板移动,以调节两个限位板之间的间隙,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印刷纸,然后再将限位块螺纹连接在第一螺纹杆上,直至限位块与调节板抵紧,即可将调节板固定,从而将限位板固定,以完成限位板的调节,使得限位机构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印刷纸。
13.可选的,所述调节板背离第一调节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刻度条,所述第一刻度条沿腰形孔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调节块朝向调节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指示线,所述指示线位于腰型孔处。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移动调节板时,可参照第一指示线在第一刻度条上所指示的数据,使得操作者调节限位板时更加准确。
15.可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轴、第二升降轴、电机和主动齿轮,所述第一升降轴、第二升降轴分别位于放料板的两侧,所述电机的的输出端与主动齿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一升降轴上同轴连接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一升降轴上同轴连接有主动轮,所述第二升降轴上同轴连接有从动轮,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通过皮带传动,所述第一升降轴、第二升降轴上均同轴连接有升降辊,所述升降辊上连接有吊绳,所述吊绳绕设在升降辊上,所述吊绳远离升降辊的一端与放料板相连。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启动电机后,电机驱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转动,从动齿轮带动第一升降轴转动,第一升降轴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转动,从动轮带动第二升降轴转动,第一升降轴与第二升降轴均带动升降辊转动,升降辊对吊绳进行收卷和放卷,吊绳带动放料板上下移动。
17.可选的,所述机架上连接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套设有导向筒,所述导向筒与导向杆滑移连接,所述导向筒与放料板相连。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杆对放料板起导向和限位作用,减少放料板在上料时发生偏移或晃动的可能,提高的放料板上料时的稳定性。
19.可选的,所述导向筒上设置有第二调节单元,所述第二调节单元包括固定块、第二调节块和第二螺纹杆,所述固定块与导向筒相连,所述第二调节块与放料板相连,所述第二调节块上连接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穿设过固定块并与固定块滑移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穿设过固定块并与固定块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朝向放料板的一端与第二调节块转动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放料板上的印刷纸出现偏移时,操作者可转动第二螺纹杆,第二螺杆杆带动第二调节块移动,第二调节块带动放料板移动,从而调整印刷纸的位置,减少因印刷纸偏移而影响印刷效果的可能。
21.可选的,所述导向柱远第二调节块的一端连接有连接块,所述第二螺纹杆穿设过连接块并与连接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块上连接有第二刻度条,所述第二刻度条远离第二调节块的一端与连接块相连,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第二指示线。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调节第二调节块时,可参照第二指示线和第二刻度条的数据,使得操作者对于放料板的调节更加精确。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吹风机构和限位机构的设置,在吸盘对印刷纸进行抓取时,气流可将相邻两张印刷纸吹开,减少了因印刷纸吸附在一起而使得吸盘一次抓取多张印刷纸,而影响印刷效果的可能;
25.2.通过第一调节单元的设置,使得限位机构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印刷纸;
26.3.通过第二调节单元的设置,可减少因印刷纸偏移而影响印刷效果的可能。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智能印刷机组上料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智能印刷机组上料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二调节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图1中b部的放大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调节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11、连接耳;2、升降机构;21、第一升降轴;211、传动齿轮;212、主动轮;22、第二升降轴;221、从动轮;23、电机;24、主动齿轮;25、升降辊;26、皮带;27、吊绳;28、导向杆;29、导向筒;3、限位机构;31、连接杆;32、连接板;33、限位板;4、吹风机构;41、风机;42、风管;43、万向管;44、调节阀;45、吹风头;5、第一调节单元;51、第一调节块;511、滑槽;512、第一指示线;52、调节板;521、腰型孔;522、第一刻度条;53、侧板;531、滑条;54、第一螺纹杆;55、限位块;6、第二调节单元;61、固定块;611、第二指示线;62、第二调节块;63、第二螺纹杆;64、导向柱;65、连接块;66、第二刻度条;10、吸盘;12、放料板。
34.以下结合附图1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印刷机组上料装置。
36.参照图1,智能印刷机组上料装置包括机架1、放料板12和设置在机架1上的升降机构2、限位机构3、吹风机构4、吸盘10。印刷纸堆叠在放料板12上,放料板12与升降机构2相连,升降机构2用于带动放料板12升降,限位机构3与吹风机构4均位于印刷纸的两侧,吸盘10位于印刷纸的上方。工作时,吸盘10将印刷纸依次从放料板12上抓取以进行后续印刷;升降机构2带动放料板12随印刷纸的消耗而上升;吹风机构4用于对即将被抓取的印刷纸吹风;限位机构3对印刷纸起限位作用,减少印刷纸被吹风机构4吹走的可能。
37.参照图2和图3,升降机构2包括第一升降轴21、第二升降轴22、电机23、主动齿轮24和传动齿轮211,第一升降轴21与第二升降轴22均通过连接耳11与机架1转动连接,电机23固定在机架1上,电机23的输出端与主动齿轮24同轴固定连接,传动齿轮211与第一升降轴21朝向电机23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主动齿轮24与传动齿轮211啮合。第一升降轴21上同轴固定连接有主动轮212,第二升降轴22上同轴固定连接有从动轮221,主动轮212与从动轮
221上共同绕设有皮带26。第一升降轴21与第二升降轴22上均同轴固定连接有两个升降辊25,升降辊25一共设置有四个。升降辊25上固定连接有吊绳27,吊绳27绕设在升降辊25上,吊绳27远离升降辊25的一端与放料板12固定连接。
38.参照图2和图4,机架1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导向杆28,两个导向杆28分别位于放料板12的两侧。导向杆28竖直设置,导向杆28上套设有导向筒29,导向筒29与导向杆28滑移连接。导向筒29通过第二调节单元6与放料板12连接。
39.参照图2和图3,操作者启动电机23,电机23驱动主动齿轮24转动,主动齿轮24带动传动齿轮211转动,传动齿轮211带动第一升降轴21转动,第一升降轴21带动主动轮212转动,主动轮212通过皮带26带动从动轮221转动,从动轮221带动第二升降轴22转动,第一升降轴21与第二升降轴22均带动升降辊25转动,升降辊25对吊绳27进行收卷,吊绳27带动放料板12上移,在放料板12上移的过程中,导向筒29沿导向杆28滑动,导向杆28对放料板12起导向作用,减少放料板12在上移的过程中出现偏移或晃动的可能,提高放料板12上料时的稳定性。
40.参照图4,第二调节单元6包括固定块61、第二调节块62、第二螺纹杆63和导向柱64,固定块61与导向筒29固定连接,第二调节块62与放料板12固定连接,第二螺纹杆63穿设过固定块61并与固定块61螺纹连接,第二螺纹杆63朝向放料板12的一端与第二调节块62转动连接。导向柱64设置有两个,两个导向柱64分别位于第二螺纹杆63的两侧,导向柱64一端与第二调节块62固定连接,导向柱64穿设过固定块61并与固定块61滑移连接。导向柱64远离第二调节块6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65,第二螺纹杆63穿设过连接块65并与连接块65转动连接。第二调节块62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刻度条66,第二刻度条66远离第二调节块62的一端与连接块65固定连接。固定块61朝向第二刻度条66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指示线611。
41.参照图4,当印刷纸的位置出现偏移时,操作者转动第二螺纹杆63,第二螺纹杆63带动第二调节块62移动,第二调节块62带动放料板12移动,放料板12带动印刷纸移动,以调节印刷纸的位置。减少了需要人工搬运印刷纸以位置的可能。操作者调节第二调节块62时,可参照第二刻度条66和第二指示线611,使得操作者的调节更加准确。
42.参照图1和图5,吹风机构4设置有两个,两个吹风机构4分别位于印刷纸的两侧。吹风机构4包括风机41、风管42、万向管43和吹风头45,风机41固定在机架1上,风管42与风机41固定连接,风管42远离风机41的一端与万向管43连通,万向管43远离风管42的一端与吹风头45固定连接,吹风头45为扁平状,吹风头45朝向印刷纸设置,且吹风头45靠近被吸盘10抓取的印刷纸处。通过万向管43的设置,使得操作者可根据印刷纸的位置调节吹风头45的位置。
43.参照图1和图5,操作者启动风机41后,风机41向风管42吹气,气流通过万向管43和吹风头45吹向印刷纸,当吸盘10抓取印刷纸时,吹风头45将相邻的印刷纸吹开,从而将相邻的印刷纸分离,减少印刷纸因静电吸附在一起而导致吸盘10一次抓取多张印刷纸,而影响印刷效果的可能。
44.参照图5和图6,限位机构3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机构3分别位于印刷纸的两侧。限位机构3包括连接杆31、连接板32和限位板33,连接杆31与机架1固定连接,连接板32与连接杆31固定连接,限位板33与印刷纸的边缘抵触。连接板32通过第一调节单元5与限位板33连接。
45.参照图5和图6,第一调节单元5包括第一调节块51和调节板52,第一调节块51与连接板32固定连接,调节板52位于第一调节块51背离连接板32的一侧。调节板52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53,侧板53朝向第一调节块5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滑条531,第一调节块51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侧开设有滑槽511,滑条531在滑槽511内滑动。调节板52上沿自身长度方向开设有腰型孔521,第一调节块51朝向调节板5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杆54,第一螺纹杆54上螺纹连接有限位块55,限位块55与调节板52背离第一调节块51的一侧抵触。调节板52上沿自身长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刻度条522,第一调节块51朝向调节板5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指示线512,第一指示线512位于腰型孔521处。
46.参照图5和图6,吹风头45吹风时,两个限位板33分别与印刷纸的两侧抵触,从而对印刷纸起限位作用,减少印刷纸被吹走的可能。当印刷纸的尺寸发生改变时,操作者转动限位块55,直至限位块55与调节板52分离,然后滑动调节板52,调节板52带动限位板33移动,以调节两个限位板33之间的间隙。然后操作者转动限位块55,将限位块55与调节板52抵紧,即可将调节板52固定,从而将限位板33固定。
4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智能印刷机组上料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操作者启动吸盘10、电机23和风机41,吸盘10将放料板12上的印刷纸抓取以进行后续印刷;电机23驱动升降辊25对吊绳27进行收卷,随着印刷纸的消耗,吊绳27带动放料板12上移,放料板12带动印刷纸上移,以便于吸盘10对于印刷纸进行抓取;在抓取印刷纸时,风机41通过吹风头45对印刷纸吹风,以减少相邻印刷纸之间发生吸附的可能;在吹风头45对印刷纸吹风时,限位板33在印刷纸的两侧对印刷纸进行限位,以减少印刷纸被吹走的可能。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