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埋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67841发布日期:2021-10-30 10:10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埋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电埋线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埋线装置。


背景技术:

2.水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基本要素,电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水利水电工程学科是在水的自然特性研究之基础上,以工程或非工程措施调控和利用水能资源的工程科学。
3.水利水电工程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维修扩建的需求量逐渐扩大,水利工程施工用的电路也需多方位延伸连接,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埋设管线。
4.目前现有的埋线装置,存在一定的使用缺陷,例如,施工人员进行埋线工作时,通过人工握持现有埋线装置进行平行移动铺设,还需多个员工配合矫正,劳动强度过高,此类方法过于占用员工数量,另外现有装置不方便对多根电线进行埋线铺设,更不容易把控电线之间的间距保持,辅助效果欠佳,且灵活性差,不能对多个电线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具有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埋线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埋线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移动轮,且所述底板上表面一侧设置有推把,所述底板上表面靠近推把处的两侧均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轴部连接有齿轮轴,所述齿轮轴通过轴承与支架转动连接,且所述底板上表面沿齿轮轴方向滑动连接有多组并排分布的放线机构;
8.所述放线机构包括支座,所述支座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套设有放线轮,且所述转动轴一端延伸至支座外侧并套设有齿轮盘,所述齿轮盘与齿轮轴转动连接,且所述齿轮盘与齿轮轴相啮合,所述齿轮盘与转动轴转动连接,且所述齿轮盘与转动轴之间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支座远离齿轮轴一侧通过连接杆连接有穿线块,所述穿线块表面中间部位设置有插孔,所述插孔内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穿线管,所述穿线块远离连接杆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连杆,两个所述第一连杆之间设置有导向轮,且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外壁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于对第二连杆角度进行调节的角度调节机构,且两个所述第二连杆的底部之间设置有布线轮。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穿线块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及支座的底部均与底板上表面接触,且所述底板上表面位于支座及支撑架的底部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滑槽及第二滑槽,所述支座底部及支撑架底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滑槽及第二滑槽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且所述第一滑块上设置有锁止机构,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的配合以及第二滑块与第二滑槽的配合,便于对多组放线机构之间的距离进行
调节,从而便于根据不同布线槽的间距对各个放线机构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从而可同时对多个布线槽进行布线,非常方便快捷,且在锁止机构的作用下,便于对放线机构进行固定。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锁止机构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底部与第一滑槽底部内壁存在有间隙,且所述连接块表面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底部延伸至连接块下方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锁紧块,所述锁紧块底部与第一滑槽底部内壁接触,通过拧松锁紧螺栓,此时锁紧块与第一滑槽底部内壁分离,从而便于对放线机构进行滑动,当调节好间距后,拧紧锁紧螺栓,此时锁紧块底部与第一滑槽底部内壁紧密接触,从而对支座进行锁紧固定。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于齿轮盘的轴部上,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于转动轴上,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螺栓之间的配合,当只需要某个布线轮转动放线时,只要将该放线轮上的齿轮盘通过螺栓与转动轴固定连接,其他的放线轮上的齿轮盘则不需要使用螺栓与转动轴固定连接,此时当电机启动时,齿轮轴转动时会带动各个齿轮盘同时转动,而没有与转动轴固定的齿轮盘只会进行空转,不会带动放线轮转动,而与转动轴固定连接的齿轮盘则会带动与其连接的放线轮转动进行放线,当需要对多个放线轮同时放线时,只需要将多个放线轮上的齿轮盘均与转动轴固定即可,从而使得该装置灵活性强,大大提高了实用性。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穿线块表面位于插孔的外侧处设置有四个呈圆周阵列分布的卡槽,所述穿线管的外端布设置有直径大于插孔直径的固定边,所述固定边内壁设置有四个与卡槽一一对应分布的卡块,且所述卡块的尺寸与卡槽的尺寸相吻合,所述固定边与穿线块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所述穿线管内壁设置有呈圆周阵列分布的刷毛,通过卡块与卡槽之间的配合,便于对穿线管进行限位,从而便于对穿线管进行安装与拆卸,从而便于对穿线管进行更换及清洁,通过设置的刷毛,便于对线缆表面的灰尘进行清理。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弧形口,所述弧形口设置于第一连杆的表面,且所述弧形口与第二连杆上的转轴为同一圆心,所述第二连杆端部内壁与弧形口对应设置有螺柱,所述螺柱端部贯穿弧形口并螺纹连接有螺母,通过弧形口及螺柱之间的配合,便于对第二连杆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便于调节布线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将线缆压进布线槽中。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实用新型便于操作,灵活性强,在使用的过程中只需要一个工人推动该装置放线,从而起到了节省人力的作用,达到了减少操作人员的目的,且通过多组放线机构的设置,对多个线缆之间进行隔离,可以有效防止线缆缠绕的现象发生,通过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的配合以及第二滑块与第二滑槽的配合,便于对多组放线机构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便于根据不同布线槽的间距对各个放线机构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从而可同时对多个布线槽进行布线,非常方便快捷,通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螺栓之间的配合,当只需要某个布线轮转动放线时,只要将该放线轮上的齿轮盘通过螺栓与转动轴固定连接,其他的放线轮上的齿轮盘则不需要使用螺栓与转动轴固定连接,此时当电机启动时,齿轮轴转动时
会带动各个齿轮盘同时转动,而没有与转动轴固定的齿轮盘只会进行空转,不会带动放线轮转动,而与转动轴固定连接的齿轮盘则会带动与其连接的放线轮转动进行放线,当需要对多个放线轮同时放线时,只需要将多个放线轮上的齿轮盘均与转动轴固定即可,从而使得该装置灵活性强,大大提高了实用性。
16.2、通过卡块与卡槽之间的配合,便于对穿线管进行限位,从而便于对穿线管进行安装与拆卸,从而便于对穿线管进行更换及清洁,通过设置的刷毛,便于对线缆表面的灰尘进行清理,通过弧形口及螺柱之间的配合,便于对第二连杆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便于调节布线轮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将线缆压进布线槽中。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埋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埋线装置的前视图。
19.图3为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埋线装置中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埋线装置中支座的右视图。
21.图5为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埋线装置中穿线块与穿线管的连接图。
22.图中:1、底板;2、移动轮;3、推把;4、第一滑槽;5、第二滑槽;6、支架;7、电机;8、齿轮轴;9、支座;10、齿轮盘;11、放线轮;12、穿线块;13、穿线管;14、第一连杆;15、第二连杆;16、布线轮;17、导向轮;18、转动轴;19、第一通孔;20、第二通孔;21、第一滑块;22、连接块;23、锁紧螺栓;24、锁紧块;25、插孔;26、卡槽;27、刷毛;28、卡块;29、弧形口;30、螺柱;31、支撑架;32、第二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用埋线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移动轮2,且所述底板1上表面一侧设置有推把3,所述底板1上表面靠近推把3处的两侧均设置有支架6,所述支架6上安装有电机7,所述电机7轴部连接有齿轮轴8,所述齿轮轴8通过轴承与支架6转动连接,且所述底板1上表面沿齿轮轴8方向滑动连接有多组并排分布的放线机构;所述放线机构包括支座9,所述支座9上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轴18,所述转动轴18上套设有放线轮11,且所述转动轴18一端延伸至支座9外侧并套设有齿轮盘10,所述齿轮盘10与齿轮轴8转动连接,且所述齿轮盘10与齿轮轴8相啮合,所述齿轮盘10与转动轴18转动连接,且所述齿轮盘10与转动轴18之间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支座9远离齿轮轴8一侧通过连接杆连接有穿线块12,所述穿线块12表面中间部位设置有插孔25,所述插孔25内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穿线管13,所述穿线块12远离连接杆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连杆14,两个所述第一连杆14之间设置有导向轮17,且两个所述第一连杆14的端部外壁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15,所述第二连杆15与第一连杆14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于对第二连杆15角度进行调节的角度调节机构,且两个所述第二连杆15的底部之间
设置有布线轮16。
25.所述穿线块12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架31,所述支撑架31的底部及支座9的底部均与底板1上表面接触,且所述底板1上表面位于支座9及支撑架31的底部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滑槽4及第二滑槽5,所述支座9底部及支撑架31底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滑槽4及第二滑槽5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21及第二滑块32,且所述第一滑块21上设置有锁止机构。
26.通过第一滑块21与第一滑槽4的配合以及第二滑块32与第二滑槽5的配合,便于对多组放线机构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便于根据不同布线槽的间距对各个放线机构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从而可同时对多个布线槽进行布线,非常方便快捷,且在锁止机构的作用下,便于对放线机构进行固定。
27.所述锁止机构包括连接块22,所述连接块22底部与第一滑槽4底部内壁存在有间隙,且所述连接块22表面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23,所述锁紧螺栓23底部延伸至连接块22下方并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锁紧块24,所述锁紧块24底部与第一滑槽4底部内壁接触。
28.通过拧松锁紧螺栓23,此时锁紧块24与第一滑槽4底部内壁分离,从而便于对放线机构进行滑动,当调节好间距后,拧紧锁紧螺栓23,此时锁紧块24底部与第一滑槽4底部内壁紧密接触,从而对支座9进行锁紧固定。
29.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一通孔19及第二通孔20,所述第一通孔19设置于齿轮盘10的轴部上,所述第二通孔20设置于转动轴18上,且所述第一通孔19与第二通孔20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30.通过第一通孔19、第二通孔20以及螺栓之间的配合,当只需要某个布线轮16转动放线时,只要将该放线轮11上的齿轮盘10通过螺栓与转动轴18固定连接,其他的放线轮11上的齿轮盘10则不需要使用螺栓与转动轴18固定连接,此时当电机7启动时,齿轮轴8转动时会带动各个齿轮盘10同时转动,而没有与转动轴18固定的齿轮盘10只会进行空转,不会带动放线轮11转动,而与转动轴18固定连接的齿轮盘10则会带动与其连接的放线轮11转动进行放线,当需要对多个放线轮11同时放线时,只需要将多个放线轮11上的齿轮盘10均与转动轴18固定即可,从而使得该装置灵活性强,大大提高了实用性。
31.所述穿线块12表面位于插孔25的外侧处设置有四个呈圆周阵列分布的卡槽26,所述穿线管13的外端布设置有直径大于插孔25直径的固定边,所述固定边内壁设置有四个与卡槽26一一对应分布的卡块28,且所述卡块28的尺寸与卡槽26的尺寸相吻合,所述固定边与穿线块1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所述穿线管13内壁设置有呈圆周阵列分布的刷毛27。
32.通过卡块28与卡槽26之间的配合,便于对穿线管13进行限位,从而便于对穿线管13进行安装与拆卸,从而便于对穿线管13进行更换及清洁,通过设置的刷毛27,便于对线缆表面的灰尘进行清理。
33.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弧形口29,所述弧形口29设置于第一连杆14的表面,且所述弧形口29与第二连杆15上的转轴为同一圆心,所述第二连杆15端部内壁与弧形口29对应设置有螺柱30,所述螺柱30端部贯穿弧形口29并螺纹连接有螺母。
34.通过弧形口29及螺柱30之间的配合,便于对第二连杆15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便于调节布线轮16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将线缆压进布线槽中。
3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36.使用时,通过推动推把3使得该装置进行移动,当需要布线时,使得放线轮11上线缆的头部穿过穿线管13并通过导向轮17及布线轮16绕至底板1的底部,通过启动电机7,并推动该装置前移,从而完成对线缆的埋设,通过第一滑块21与第一滑槽4的配合以及第二滑块32与第二滑槽5的配合,便于对多组放线机构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从而便于根据不同布线槽的间距对各个放线机构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从而可同时对多个布线槽进行布线,非常方便快捷,且在锁止机构的作用下,便于对放线机构进行固定,通过拧松锁紧螺栓23,此时锁紧块24与第一滑槽4底部内壁分离,从而便于对放线机构进行滑动,当调节好间距后,拧紧锁紧螺栓23,此时锁紧块24底部与第一滑槽4底部内壁紧密接触,从而对支座9进行锁紧固定,通过第一通孔19、第二通孔20以及螺栓之间的配合,当只需要某个布线轮16转动放线时,只要将该放线轮11上的齿轮盘10通过螺栓与转动轴18固定连接,其他的放线轮11上的齿轮盘10则不需要使用螺栓与转动轴18固定连接,此时当电机7启动时,齿轮轴8转动时会带动各个齿轮盘10同时转动,而没有与转动轴18固定的齿轮盘10只会进行空转,不会带动放线轮11转动,而与转动轴18固定连接的齿轮盘10则会带动与其连接的放线轮11转动进行放线,当需要对多个放线轮11同时放线时,只需要将多个放线轮11上的齿轮盘10均与转动轴18固定即可,从而使得该装置灵活性强,大大提高了实用性,通过卡块28与卡槽26之间的配合,便于对穿线管13进行限位,从而便于对穿线管13进行安装与拆卸,从而便于对穿线管13进行更换及清洁,通过设置的刷毛27,便于对线缆表面的灰尘进行清理,通过弧形口29及螺柱30之间的配合,便于对第二连杆15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便于调节布线轮16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将线缆压进布线槽中。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