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筒纱自动化包装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筒纱配重机构。
背景技术:2.筒纱生产后,需要经过包装后再进行运输。由于生产出的筒纱重量不完全相同,包装时需要根据包装总重量的要求进行挑选和分组,搭配得到符合重量要求的一组筒纱,现有的筒纱包装一般采用人工称重、挑选、组合的方式完成,工人劳动强度大、包装效率低,并且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筒纱配重机构,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4.一种筒纱配重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用于传送筒纱的上料带、称重装置及配重带,上料带或称重装置或配重带上设置汇合区,配重带末端与汇合区之间设置使筒纱传送至汇合区的回流带,称重装置下方设置有用于称量筒纱重量的称重器,配重带末端设置用于推挤筒纱至回流带的配重筛选装置;所述配重筛选装置包括筛选固定架及筛选气缸,所述筛选固定架与配重带的机架固定连接,筛选气缸固定安装在筛选固定架上,筛选气缸的活塞杆朝向回流带设置;所述回流带末端设置用于推挤筒纱至汇合区的回流推移装置。
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回流推移装置包括回流固定架及回流气缸,所述回流固定架固定安装在回流带的机架上,回流气缸的活塞杆朝向汇合区设置。
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回流带起始端设置挡板,挡板垂直于筒纱的移动方向设置,所述挡板由挡板升降气缸驱动实现升降,挡板下落后其下沿低于筒纱上沿,挡板升降气缸固定安装在回流带的机架上。
7.优选地,所述回流带末端沿纵向设置止挡气缸,止挡气缸末端固定设置止挡板。
8.优选地,所述称重装置的机架上铰接称重扶稳板,所述称重扶稳板设置在称重器上方。
9.优选地,所述称重装置为设置在上料带与配重带之间的称重带,所述称重带为传送带结构,称重器设置在传送带底部。
10.优选地,所述称重装置为称重台,称重台下方设置称重器,称重台一侧设置用于将筒纱依次推挤至称重台及配重带的上称气缸。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自动化设备完成筒纱的称重、筛选及配重分组,有效减少操作工人的工作强度的同时能够提升配重分组的精确程度;未被选中的筒纱自动加入待选队列实现循环,加工效率高。
附图说明
12.图1:本实用新型筒纱配重机构结构示意图;
13.图2:本实用新型a部局部放大图;
14.图3:本实用新型b部局部放大图;
15.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16.图5:本实用新型c部局部放大图;
17.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另一结构示意图;
18.图7:本发明汇合区位于上料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8:本发明称重区位于上料带和配重带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4.本专利所使用气缸实现的运动功能,用直线电机,滑台模组,曲柄滑块机构代替实现同等功能的行为均视为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25.实施例1
26.如图1所示,一种筒纱配重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用于传送筒纱314的上料带11、称重装置、配重带14及配重缓冲整理带15,上料带11或称重装置设置汇合区12,汇合区12也可理解为上料带11与称重带13之间独立的传送带,配重带14末端与汇合区12之间设置使筒纱314传送至汇合区12的回流带16,配重带14与回流带16也可理解为一整条传送带结构的不同分区。汇合区12可如图7及图8所示设置在上料带11上,使回流带16传递回的筒纱314进入上料带11的筒纱队列中重新进行配重过程。本方案中起始端指传送带上筒纱314的输入端,末端指传送带上筒纱314的输出端。称重带13下方设置有用于称量筒纱314重量的称重器,
称重装置为设置在上料带11与配重带14之间的称重带13,所述称重带13为传送带结构,称重器设置在传送带底部。优选地,如图3所示,称重带13的机架上铰接称重扶稳板131,所述称重扶稳板131设置在称重装置上方,筒纱314行至称重扶稳板131下方时,称重扶稳板131搭接在筒纱314上方,防止筒纱314在称重带13上发生晃动或倾倒,影响称重台的称重结果。上述上料带11、汇合区12、称重带13、配重带14、配重缓冲整理带15及回流带16均采用传送带结构,根据实际加工操作空间的需要,所述配重带14及回流带16为直线型或弧形结构,更能适应空间要求、减小占地面积。配重带14末端设置用于推挤筒纱314至回流带16的配重筛选装置141,如图2所示,配重筛选装置141包括筛选固定架142及筛选气缸143,所述筛选固定架142与配重带14的机架固定连接,筛选气缸143固定安装在筛选固定架142上,筛选气缸143的活塞杆朝向回流带16设置,通过筛选气缸143驱动活塞杆,将筒纱314推挤至回流带16的起始端,为防止推挤时筒纱314发生倾倒和歪斜,回流带16起始端设置挡板161,挡板161垂直于筒纱314的移动方向设置,所述挡板161由挡板升降气缸162驱动实现升降,挡板161下落后其下沿低于筒纱314上沿,挡板升降气缸162固定安装在回流带16的机架上,推挤时挡板161下移,防止筒纱314由于惯性或歪斜而倾倒,筒纱314在回流带16上稳定后挡板161向上收回,使筒纱314随回流带16进行传送。优选地,挡板161与挡板升降气缸162可替换为铰接在回流带16机架上的扶稳板结构,具体结构及连接方式类似称重扶稳板131,从而搭接在移至回流带16的筒纱314顶部,用以稳定筒纱314。通过将回流带16末端与汇合区12垂直设置或呈一定角度设置,使筒纱314能够自回流带16直接传送至汇合区12。优选地,回流带16末端设置用于推挤筒纱314至汇合区12的回流推移装置,如图3所示,所述回流推移装置包括回流固定架163及回流气缸164,所述回流固定架163固定安装在回流带16的机架上,回流气缸164的活塞杆朝向汇合区12设置,通过驱动回流气缸164将筒纱314从回流带16推挤至汇合区12上。
27.筒纱配重时经由上料带11、汇合区12传递至称重带13上,由称重装置对该筒纱314的重量进行称量并记录,计量数值应去除称重扶稳板131的重量。经过称重的筒纱314传递至配重带14上。假定要求一袋包括x个筒纱314,从上料带11向配重带14输送y个筒纱314,y为预先设定的固定数值,根据称重数据,判断配重带14的前x个筒纱314的总重量能否达到每袋要求的总重量,若达标,则将该x个筒纱314传递至配重缓冲整理带15上进入下一工序,若总重量不能达标,则计算x+1个筒纱314的重量,计算其中是否能有x个筒纱314满足总重量要求,若仍不达标,则计算x+2个筒纱314,直至类推至计算配重带14上的y个筒纱314,当仍不满足重量要求时,将配重带14的筒纱314自第1个起顺次由配重筛选装置141推移至回流带16上之后,再由上料带11进行补充相同数量的筒纱,保证配重带14上最多同时承担y个筒纱314,直至配重带14上的筒纱314中有任意x个的总重量达到预定要求时,将该x个筒纱314传递至配重缓冲带15上进入下一工序,其余筒纱314留在配重带14上等待下一轮配重筛选,并由上料带11或回流带16进行补充,使配重带14上的筒纱314总数为y个。之后继续循环上述配重过程。从回流带16上传递回的筒纱314由回流推移装置推移至汇合区12上,重新进行称重后传递至配重带14,并由回流带16和上料带11交替向配重带14提供筒纱314,直至回流带16上的筒纱314传送完毕。当汇合区12设置在上料带11的上游或中部位置时,回流带16传递回的筒纱314在上料带11上有空余位置的情况下,可以持续传送至上料带11上。配重带14末端设置光电开关、行程开关等元件或是利用杠杆原理使用接近开关,用以对选中的以
及筛选至回流带16上的筒纱314进行计数,从而得到需要补充的筒纱314的数量。
28.优选地,所述回流带16末端沿纵向设置止挡气缸165,止挡气缸165末端固定设置止挡板166。当筒纱314的重量在合理重量范围内时,止挡气缸162推动止挡板166下移,在回流带16末端对筒纱314进行限位,并由回流推移装置推至汇合区12上。当筒纱314的重量畸重或畸轻时,止挡气缸165带动止挡板166上移,使筒纱314从回流带16末端随传送带移出,完成淘汰。
29.实施例2
3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汇合区12设置在配重带14上,或汇合区12为称重带13与配重带14之间独立的传送带,配重机构的基本工作原理与上述情况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自回流带16移送至汇合区12处的筒纱314不再经过称重,直接移送至配重带14上再次参与配重过程。
31.实施例3
32.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及图5所示,称重装置为上料带11与回流带16之间的称重台132,称重台132下方设置称重器,回流固定架163上设置上纱气缸134,用以将上料带11上的筒纱314推移至称重台132上游的汇合区12上,回流气缸164将回流带16上的筒纱314推移至汇合区12上,等待称重,节约筒纱314在上料带11及回流带16上等待称重的时间。由回流固定架163一侧的上称气缸135将汇合区12上的筒纱314推挤至称重台132上进行称重,并同时将称重完成的筒纱314自称重台132推挤至配重带14上参加配重过程。
33.为防止筒纱314在被推挤过程中发生倾倒或偏移,在回流固定架163上固定设置沿筒纱314推挤方向延伸的挡板导轨136,挡板导轨136上固定设置2个挡板限位块137,挡板限位块137之间活动设置活动限位挡板138,所述活动限位挡板138随筒纱314沿挡板导轨136滑移,直至一端挡板限位块137处截止,从而对筒纱314进行限位,通过两侧的挡板限位块137对来自上料带11及回流带16的筒纱314分别进行限位。
3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如图6所示,筒纱314可直接由回流气缸164自回流带16推至称重台132上,筒纱314也可直接由上料气缸134自上料带11推至称重台132上,即汇合区12设置在称重台132上。
35.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动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