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车运载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73731发布日期:2022-08-27 00:13阅读:46来源:国知局
板车运载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图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板车运载线。


背景技术:

2.实现图书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将图书在工序之间进行转移。目前所采用的板车方式通常设计板车运载线并通过小车进行运送,每台小车上均设有由侧板形成的放置槽以及驱动侧板移动夹紧图书的驱动装置,以实现图书在输送线上定位。采用这样的方式需要配置较多的驱动装置,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本实用新型提供板车运载线,包括:机架,第一输送部件,板车部件和板车动作部件;
5.所述第一输送部件包括第一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沿横向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输送带上设有第一驱动块,所述第一驱动块用于带动所述板车部件;
6.所述板车部件包括底板、第一对夹组件和第二对夹组件,所述第一对夹组件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第一传动块,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均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横向相隔设在所述底板的上方,所述第一夹板与第一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块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底面并与所述第一夹板连接;所述第二对夹组件包括第三夹板、第四夹板和第二传动块,所述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均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沿纵向相隔设在所述底板的上方,所述第三夹板与第二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块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底面并与所述第二夹板连接,所述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之间形成装夹槽;
7.所述板车动作部件包括均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直线驱动组件和第二直线驱动组件,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块,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块。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板车运载线通过在第一输送带上配置第一驱动块,板车部件放置在第一输送带上时可靠地被带动以稳定地运输图书,板车定位部件所包括第一直线驱动组件用于带动第一夹板移动、第二直线驱动组件用于带动第三夹板移动,从而实现夹紧图书,其中第一直线驱动组件和第二直线驱动组件均设置在机架上,使得该板车运载线仅需在需要对图书进行夹紧定位的位置处设置板车定位部件即可,无须为每一板车部件配置用于驱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驱动装置,有效地减少了驱动装置的数目,简化了板车运载线的设计。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些子方案,所述板车动作部件还包括板车定位组件,所述板车定位组件包括夹臂构件,所述夹臂构件包括驱动器件、第一输出杆和第二输出杆,所述驱动器件带动所述第一输出杆和所述第二输出杆摆动,所述底板上还形成有定位夹臂,所
述夹臂构件配置为启动时所述第一输出杆和所述第二输出杆夹紧所述定位夹臂。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些子方案,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沿纵向布置,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为气缸。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些子方案,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沿横向布置,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为转角气缸。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些子方案,所述第一输送部件还包括:第二输送带、第一接驳组件和第二接驳组件,所述第一接驳组件配置为将所述板车部件从所述第一输送带的末端转移至所述第二输送带的始端,所述第二接驳组件配置为将所述板车部件从所述第二输送带的末端转移至所述第一输送带的始端,所述第一输送带、第二输送带、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共同构成循环输送线,所述第二输送带、第一接驳组件和所述第二接驳组件均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板车部件的第二驱动块。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些子方案,所述第一输送带和所述第二输送带沿横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接驳组件还包括多个托辊、旋转驱动器,所述托辊可转动地设置在机架上,多个所述托辊沿弧形的布置路径设置并连接所述第一输送带的末端和所述第二输送带的始端,所述旋转驱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旋转驱动器与所述第二驱动块驱动连接,带动所述第二驱动块沿多个所述托辊的布置路径设置。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些子方案,所述第一输送带和第二输送带沿竖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接驳组件包括沿竖向布置的第一链条输送线,所述第一链条输送线连接所述第一输送带的末端与所述第二输送带的始端,所述第二驱动块间隔地布置在所述第一链条输送线上。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些子方案,所述第一夹板的上侧还设有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自下往上延伸过程中向外倾斜。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些子方案,所述底板上还设有垫板,所述垫板位于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之间,所述板车部件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垫板和所述底板。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些子方案,所述板车运载线还包括顶升部件,所述顶升部件包括第三直线驱动组件,所述第三直线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三直线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下方,所述第三直线驱动组件沿竖直方向设置。
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板车动作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板车部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24.图5为板车部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25.附图中:110-第一输送带;120-第一驱动块;130-第二输送带; 141-第二驱动块;142a-托辊;143a-旋转驱动器;142b-第一链条输送线;
26.200-板车部件;210-底板;211-定位夹臂;220-第一夹板;221
‑ꢀ
第一导向板;230-第二夹板;240-第一传动块;250-第三夹板;260
‑ꢀ
第四夹板;270-第二传动块;280-连接件;290-第一定位块;291
‑ꢀ
第一凸块;292-第二凸块;2010-垫板;2011-第二通孔;
27.310-第一直线驱动组件;320-第二直线驱动组件;330-夹臂构件; 331-第一夹臂;332-第二夹臂;
28.410-第三直线驱动组件;
29.500-处理装置;
30.600-上料装置;
31.700-下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不定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全文中出现的和/或,表示三个并列方案,例如,a和/或b表示a满足的方案、b满足的方案或者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35.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有含有多个并列特征的短句,其中的定语所限定的是最接近的一个特征,例如:设置在a上的b、c、与d 连接的e,所表示的是b设置在a上,e与d连接,对c并不构成限定;但对于表示特征之间关系的定语,如“间隔设置”、“环形排布”等,不属于此类。定语前带有“均”字的,则表示是对该短句中所有特征的限定,如均设置在a上的b、c、d,则表示b、c和d均设置在a上。省略了主语的语句,所省略的主语为前一语句的主语,即a 上设有b,包括c,表示a上设有b,a包括c。
36.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下面结合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出说明。在本实施例的附图中,左右方向为横向,前后方向为纵向,上下方向为竖向。
38.参照图1,本实施例涉及板车运载线,包括:机架(图中未示出),第一输送部件,板车部件200和板车动作部件;
39.所述第一输送部件包括第一输送带110,所述第一输送带110沿横向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输送带110上设有第一驱动块120,所述第一驱动块120用于带动所述板车部件200;
40.所述板车部件200包括底板210、第一对夹组件和第二对夹组件,所述第一对夹组件包括第一夹板220、第二夹板230和第一传动块 240,所述第一夹板220和第二夹板230均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一夹板220和第二夹板230横向相隔设在所述底板210的上方,所述第一夹板220与第一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块240设置在所述底板 210的底面并与所述第一夹板220连接;所述第二对夹组件包括第三夹板250、第四夹板260和第二传动块270,所述第三夹板250和第四夹板260均沿竖向延伸,所述第三夹板250和第四夹板260沿纵向相隔设在所述底板210的上方,所述第三夹板250与第二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块270设置在所述底板210的底面并与所述第二夹板230连接,所述第一夹板220、第二夹板230、第三夹板250和第四夹板260之间形成装夹槽;
41.所述板车动作部件包括均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直线驱动组件310和第二直线驱动组件320,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31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传动块240,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320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传动块270。
42.该板车运载线通过在第一输送带110上配置第一驱动块120,板车部件200放置在第一输送带110上时可靠地被带动以稳定地运输图书,板车定位部件所包括第一直线驱动组件310用于带动第一夹板 220移动、第二直线驱动组件320用于带动第三夹板250移动,从而实现夹紧图书,其中第一直线驱动组件310和第二直线驱动组件320 均设置在机架上,使得该板车运载线仅需在需要对图书进行夹紧定位的位置处设置板车定位部件即可,无须为每一板车部件200配置用于驱动第一夹板220和第二夹板230的驱动装置,有效地减少了驱动装置的数目,简化了板车运载线的设计。
43.该板车运载线在使用时,需要在板车运载线的特定位置上对放置在板车部件200上的图书进行处理,例如,在特定位置上叠放另外的板件、配件,或者需要在特定位置上通过处理装置500进行丝印或涂胶处理等,可以通过利用第一输送带110带动板车部件200移动特定的距离来实现,或者采用下文的板车定位组件实现。
44.处理装置500具体的可以是点胶机、转印机、丝印机等现有设备。在特定位置上叠放另外的板件、配件,具体的可以通过人工进行叠放,或者采用上料装置600叠放。该板车运载线上还配置有下料装置700,以将放置在板车部件200上的图书向外转移执行下一道工序或输出成品。
45.图书在实施例中可以指代成册的图书、或者图书所包括的平板板件或异形板板件。
46.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输送带110上的第一驱动块120具有多个,以更便捷地带动板车部件200沿第一输送带110流动;此外第一驱动块120还进行分组设置,每组第一驱动块120包括两个第一驱动块120,两个第一驱动块120之间的距离与板车部件200的横向长度相同,以在板车放入运载输送线上时对板车进行定位。
47.第一传动块240的设置使得第一直线驱动装置能够便捷地带动第一夹板220进行移动,第二传动块270的设置使得第二直线驱动装置能够便捷地带动第三夹板250进行移动,从而沿横向和纵向对图书进行夹紧。
48.进一步的,所述板车动作部件还包括板车定位组件,所述板车定位组件包括夹臂构件330,所述夹臂构件330包括驱动器件、第一输出杆和第二输出杆,所述驱动器件带动所述第一输出杆和所述第二输出杆摆动,所述底板210上还形成有定位夹臂211,所述夹臂构件330 配置为启动时所述第一输出杆和所述第二输出杆夹紧所述定位夹臂 211。夹臂构件330动作时带动第一输出杆和第二输出杆进行摆动,从而能够通过夹紧定位夹臂211对底板210进行定位,从而对板车部件200进行定位,提高板车部件200在第一输送线上特定位置的定位精度,从而提高图书装夹和放置的精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杆和第二输出杆上还设置有第一夹臂331和第二夹臂332,通过第一夹臂331和第二夹臂332改变夹紧位置,以便夹紧定位夹臂211。
49.夹臂构件330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夹臂构件330,采用夹臂构件330 具有成本较低的优点。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夹臂构件330的结构形式也可以为:将驱动器件配置为气动推杆、电动推杆、液压推杆、线性模组、直线模组、丝杆机构等提供直线运动的输出端的驱动器件,然后使得驱动器件通过连杆机构带动第一输出杆和第二输出杆同时进行摆动。或者,夹臂构件330的结构形式也可以为:配置两个具有旋转输出端的驱动器件分别带动第一输出杆和第二输出杆转动。
50.进一步的参照图2,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310沿纵向布置,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组件310为气缸。第一直线驱动组件310采用气缸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
5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320沿横向布置,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组件320为转角气缸。转角气缸启动时其输出端执行先旋转后伸缩的动作,在本方案中第一输送带110沿横向布置,第二直线驱动组件320也沿横向布置,为了使第二直线驱动组件320不阻碍板车部件200沿第一输送带110流动,第二直线驱动组件320的输出端至少需要包括两个自由度,第二直线驱动组件320通过采用转角气缸即能够满足。采用转角气缸具有成本较低、配置简易的优点。
5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输送部件还包括:第二输送带130、第一接驳组件和第二接驳组件,所述第一接驳组件配置为将所述板车部件 200从所述第一输送带110的末端转移至所述第二输送带130的始端,所述第二接驳组件配置为将所述板车部件200从所述第二输送带130 的末端转移至所述第一输送带110的始端,所述第一输送带110、第二输送带130、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共同构成循环输送线,所述第二输送带130、第一接驳组件和所述第二接驳组件均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板车部件200的第二驱动块141。
53.第一输送带110末端指代沿第一输送带110的运转方向的一端、始端指代背向于第一输送带110的运转方向的一端。同理,第二输送带130末端指代沿第二输送带130的运转方向的一端、始端指代背向于第二输送带130的运转方向的一端。
54.第二输送带130、第一接驳组件、第二接驳组件均包括第二驱动块141,以驱动板车部件200流动,通过以上设置,第一输送部件能够实现板车部件200的循环流动,实现图书的连续循环运载。
55.参照图1,所述第一输送带110和所述第二输送带130沿横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接驳组件还包括多个托辊142a、旋转驱动器143a,所述托辊142a可转动地设置在机架上,多个所述托辊142a沿弧形的布置路径设置并连接所述第一输送带110的末端和所述第二输送带 130的始端,所述旋转驱动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旋转驱动器143a 与所述第二驱动块141
驱动连接,带动所述第二驱动块141沿多个所述托辊142a的布置路径设置。第一接驳组件通过配置旋转驱动器 143a和托辊142a,板车部件200从第一输送带110的末端输送至第一接驳组件上的托辊142a时,旋转驱动器143a能够快速且简便地带动板车部件200通过第一接驳段并转移至第二输送带130的始端。由此,第一输送带110、第一接驳组件、第二输送带130和第二接驳组件构成了平置的循环输送带,便于对图书进行循环运送。
56.进一步的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述第一输送带110和第二输送带130沿竖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接驳组件包括沿竖向布置的第一链条输送线142b,所述第一链条输送线142b连接所述第一输送带110的末端与所述第二输送带130的始端,所述第二驱动块141 间隔地布置在所述第一链条输送线142b上。第一输送带110和第二输送带130沿竖向间隔布置,空间上第一输送带110和第二输送带 130构成了双层的输送线,便于在竖向不同位置上布置对放置在板车部件200上的图书进行处理。
5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板220的上侧还设有第一导向板221,所述第一导向板221自下往上延伸过程中向外倾斜。第一导向板221的设置,使得装夹槽形成了向上的扩口,图书或其他外设的物件进出装夹槽时更为方便。
58.进一步的,所述底板210上还设有垫板2010,所述垫板2010位于第一夹板220、第二夹板230、第三夹板250和第四夹板260之间,所述板车部件200上开设有第二通孔2011,所述第二通孔2011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垫板2010和所述底板210。垫板2010的设置使得外设的图书放置在放置槽放置更为平稳,第二通孔2011的设置使得垫板2010外设的驱动装置能够从第二通孔2011处伸出将工件顶起。
59.进一步的,所述板车运载线还包括顶升部件,所述顶升部件包括第三直线驱动组件410,所述第三直线驱动组件410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三直线驱动组件410设置在所述底板210的下方,所述第三直线驱动组件410沿竖直方向设置。通过设置顶升部件,第三直线驱动装置启动时向上动作,通过第二通孔2011将图书顶起,以便外置的机械爪将图书取走。
60.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板车部件200中,所述第一对夹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设置在所述底板210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部伸出所述底板210之外、第二端部与第一传动块240连接。第一连接杆的设置,以便外置的驱动装置通过第一连接杆带动第一夹板220进行移动,便于夹紧图书。
6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对夹组件还包括第一导向块,所述第一导向块设置在所述底板210的底面上,所述第一导向块上形成有第一导孔,所述第一连接杆沿所述第一导孔滑动连接。在底板210的底面上设第一导向块并使第一连接杆与其上的第一导孔滑动连接,一方面能够对第一连接杆起到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支撑第一连接杆,增强第一连接杆的连接强度。
6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板220上还设有连接件280,所述连接件 28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传动块240上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通孔处设有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螺孔螺纹连接。配置连接件280,第一夹板220通过连接件280与第一传动块240连接通过第一螺钉连接,使得第一夹板220和第传动块之间可拆,以便适配不同的图书更换不同的第一夹板220。
63.此外,参照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对夹组件中所包括的第二夹板230的结
构与第一夹板220相同,并且第二夹板230也对应地配置有第一连接杆、第一导向块、连接件280。且第二对夹组件的结构与第一对夹组件的结构相同。
64.更进一步的,所述底板210的底面上还设有第一定位块290,所述第一定位块290包括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第三端部上设有第一凸块291,所述第四端部上设有第二凸块292,所述第一凸块291 和所述第二凸块292沿着相反的方向伸出所述底板210之外,通过配置第一定位块290,利用第一定位块290上的第一凸块291和第二凸块292便于底板210在输送线上定位。
65.第二接驳组件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接驳组件的结构相同。第二接驳组件的结构与第一接驳组件的结构相同能够减少所需的零件数目,简化结构设计。
66.第一输送带110和第二输送带130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为链条式输送带,第一输送带110包括两组互相独立的循环链条机构,第一驱动块120固定在链条上随链条运转,并将通过限制上述第一凸块291 和第二凸块292的位置将板车部件200定位在第一输送带110上。第二输送带130的结构与第一输送带110的结构相同,采用同样的方式将板车限制在链条上。
6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各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发明创造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