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盒及纸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09168发布日期:2022-02-23 20:16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包装盒及纸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装盒及纸板结构。


背景技术:

2.快消品是指那些使用寿命较短,消费速度较快的消费品,例如剃须刀,牙刷头等,在全世界消耗量巨大,且持续地常年消耗。此时传统的包装盒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出厂保护,便于运输;二是临时存放,使用时逐一展示拿出。传统的包装盒为了通过跌落、震动等测试,通常需要在包装盒内设置独立的内卡(例如纸托)以放置包装物品。因此,传统的包装盒在产品展示时比较局限、不能够便捷地完全展示产品,并且为了保证放跌落、防震动等性能时所需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包装盒及纸板结构,其不仅能够实现便捷地完全展示包装盒内产品,还有能够通过结构稳固可靠的卡位,实现包装盒内产品的现防震、防跌落。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盒,包括依序首尾相接的第一包装盒本体、连体连接部、第二包装盒本体和开合连接部。第一包装盒本体包括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向内部凹陷形成的第一容纳部,第二包装盒本体包括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第二表面向内部凹陷形成的第二容纳部,第一包装盒本体与第二包装盒本体通过连体连接部及开合连接部形成可弯折连接,以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位置相对。
5.可选地,第一表面的位置与第二表面的位置相对且间隔预设距离;和/或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均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容纳部与第二容纳部一一对应设置。
6.可选地,第二包装盒本体靠近开合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槽,开合连接部包括连接于第一包装盒本体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过渡部和第一开合部,第一开合部通过过渡部与第一包装盒本体可弯折连接,并与第一卡槽可插拔设置;和/或,开合连接部还包括连接于第二包装盒本体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设置于第二表面,第一部分的过渡部设置有第二卡槽,第二部分与第二卡槽可插拔设置。
7.可选地,第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板,且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板沿第一容纳部的外周边缘设置,并与第一包装盒本体可弯折连接。和/或,第二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弯折板,至少一个第二弯折板沿第二容纳部的外周边缘设置,并与第二包装盒本体可弯折连接。
8.可选地,第一弯折板在第三方向上的弯折后的长度不大于第一包装盒本体在第三方向上的厚度;和/或,第二弯折板在第三方向上的弯折后的长度不大于第二包装盒在第三方向上的厚度。
9.可选地,第一弯折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减震部,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容纳部的外周边缘,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减震部。和/或,第二弯折板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减震部,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连接第二容纳部的外周边缘,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
连接第二减震部。
10.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纸板结构,,纸板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序连接的第一开合连接区、第一本体区、连体连接区、第二本体区。
11.第一本体区用于形成第一包装盒本体,包括沿第二方向分布的第一底部区、第一顶部区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底部区和第一顶部区的第一侧壁区,其中第一顶部区设置有第一容纳开口。
12.第二本体区用于形成第二包装盒本体,包括沿第二方向分布的第二底部区、第二顶部区以及连接第二底部区和第二顶部区的第二侧壁区,其中第二顶部区设置有第二容纳开口。
13.第一开合连接区用于连接第一本体区和第二本体区以形成包装盒;
14.其中,包装盒包括依序首尾相接的第一包装盒本体、连体连接区、第二包装盒本体和第一开合连接区,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
15.可选地,纸板结构还包括第二开合连接区,第二开合连接区与第一开合连接区为可插拔设置,以实现第一包装盒本体与第二包装盒本体的相互固定或分离。
16.其中,第一开合连接区包括过渡区和第一开合区,第一开合区通过过渡区连接于第一本体区,且过渡区上设置有第二卡槽区,第二卡槽区与第二开合连接区对应设置。
17.可选地,连体连接区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为h1,第一侧壁区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h2,第二侧壁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h3,其中h1≥h2+h3。
18.可选地,第一顶部区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弯折区,至少一个第一弯折区沿第一容纳开口的外周边缘设置,第二顶部区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弯折区,至少一个第二弯折区沿第二容纳开口的外周边缘设置。
19.本技术提供一种包装盒及纸板结构,第一包装盒本体和第二包装盒本体沿第三方向层叠设置,并沿自身厚度方向形成用于容纳产品的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无需额外设置内卡结构即可对产品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整体结构稳固可靠。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将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设计成不同形状大小,从而承载不同尺寸大小的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产品的使用需要。此外第一包装盒本体与第二包装盒本体通过连体连接部及开合连接部形成可弯折连接,使用时仅需插拔开合连接部即可实现包装盒的开合,便于产品的取拿以及产品的完全展示。
附图说明
20.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所示包装盒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图1所示包装盒中第一弯折板与第二弯折板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纸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图5所示的纸板结构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图6所示的纸板结构进一步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图7所示的纸板结构进一步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是图8所示的纸板结构进一步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是图9所示的纸板结构进一步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是图10所示的纸板结构进一步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纸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3.标记说明:
34.1、第一包装盒本体;11、第一表面;12、第一容纳部;13、第一弯折板;131、第一连接部;132、第一减震部;
35.2、连体连接部;
36.3、第二包装盒本体;31、第二表面;32、第二容纳部;33、第一卡槽;34、第二弯折板;341、第二连接部;342、第二减震部;
37.4、开合连接部;41、第一部分;411、过渡部;4111、第二卡槽;412、第一开合部;42、第二部分
38.5、开口空间;
39.s1、第一本体区;s11、第一底部区;s12、第一顶部区;s121、第一容纳开口;s122、第一弯折区;s13、第一侧壁区;s14、第一底部粘接区;
40.s2、连体连接区;
41.s3、第二本体区;s31、第二底部区;s32、第二顶部区;s321、第二容纳开口;s322、第二弯折区;s33、第二侧壁区;s34、第二底部粘接区;
42.s4、开合连接区;s41、第一开合连接区;s411、过渡区;s4111、第二卡槽区;s412、第一开合区;s42、第二开合连接区;
43.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44.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45.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4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本技术不同实施例中具
有同样命名的部件、特征、要素可能具有相同含义,也可能具有不同含义,其具体含义需以其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的解释或者进一步结合该具体实施例中上下文进行确定。
47.应当理解,尽管在本文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文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
……
时"或"当
……
时"或"响应于确定"。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组件、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48.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9.对于快消品等而言,包装盒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过往的包装使用吸塑,大量的吸塑包装盒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浪费,在废弃过程中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由于此类吸塑包装零散废弃,极难回收,在自然环境中几十年不可降解,极大地损害了环保事业。纸卡材料是一种新生的,有利于环保的纸质卡纸,具有造价低、保密性强、环保节能等特点,但是纸卡材料制成的包装盒往往结构复杂,无法实现便捷开合以部分或完全展示产品,并且只能满足单一产品需要,不适于大规模推广使用。此外纸卡材料制成的包装盒需要额外设置独立的内卡以放置产品,所需成本较高。
50.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包装盒及纸板结构,请参考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包装盒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51.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包装盒,包括依序首尾相接的第一包装盒本体1、连体连接部2、第二包装盒本体3和开合连接部4。第一包装盒本体1包括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第一表面11向内部凹陷形成的第一容纳部12,第二包装盒本体3包括在自身厚度方向上的第二表面31向内部凹陷形成的第二容纳部32,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通过连体连接部2及开合连接部4形成可弯折连接,以使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31的位置相对。
52.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均为空间立体结构,连体连接部2与开合连接部4分别位于第一包装盒本体1延伸方向的两侧,并且分别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的两侧相连接。其中连体连接部2为一体化结构,两端分别与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可弯折连接。可以通过调节连体连接部2与第一包装盒本体1及第二包装盒本体3之间的弯折角度,从而改变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之间的位置关系。开合连接部4连接于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的另一侧,用于实现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间的位置固定。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的形状不限,示例性地,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均为长方体结构,两者的轮廓尺寸相同。
53.开合连接部4用于控制包装盒的开合,通过插拔开合连接部4即可实现产品的取拿,操作方便快捷。并且打开包装盒后还可以通过连体连接部2调整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
二包装盒本体3之间弯折角度,以使产品根据需求可以得到部分或完整展示。第一容纳部2和第二容纳部32用于放置产品,第一容纳部2和第二容纳部32的尺寸大小可根据实际产品形状定制,从而满足不同需要,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使用时,第一包装盒本体1和第二包装盒本体3沿第三方向z层叠设置,第一容纳部2和第二容纳部32用于放置产品,即产品位于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内部,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对产品起到支撑保护作用,无需额外设置内卡结构,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包装成本。
5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包装盒,第一包装盒本体和第二包装盒本体沿第三方向层叠设置,并沿自身厚度方向形成用于容纳产品的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无需额外设置内卡结构即可,对产品的移动运输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整体结构稳固可靠。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将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设计成不同形状大小,从而承载不同尺寸大小的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产品的使用需要。此外第一包装盒本体与第二包装盒本体通过连体连接部及开合连接部形成可弯折连接,使用时仅需插拔开合连接部即可实现包装盒的开合,便于产品的取拿以及产品的部分或完整展示。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的位置与第二表面的位置相对且间隔预设距离。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和第二容纳部均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容纳部和多个第二容纳部一一对应设置。
5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包装盒本体1、第二包装盒本体3、连体连接部2以及开合连接部4首尾相接形成一回形结构,并包围形成一开口空间5,开口空间5分别与第一容纳部12和第二容纳部32相连通,回形结构的设置使得包装盒结构稳固可靠,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可选地,第一容纳部12与第二容纳部32对应设置,即在第三方向z上,第一容纳部12、第二容纳部32以及开口空间5共同构成连续空间,对于大型尺寸产品,单个产品可以同时放置于第一容纳部12、第二容纳部32以及开口空间5内;对于中型尺寸产品,单个产品可以同时放置于第一容纳部12与开口空间5内,或者第二容纳部32与开口空间5内;对于小型尺寸的产品,产品可以完全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2或第二容纳部32内。其中,开口空间5的大小由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31之间的预设距离大小决定。可以理解的是,当产品尺寸小于特定值时,也可以取消开口空间5的设置,即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31间的预设距离为0,此时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完全贴合,包装盒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58.如图1所示,第一容纳部12和第二容纳部32均沿第一方向x阵列排布,多个第一容纳部12通过第一包装盒本体1内部实现连通,多个第二容纳部32通过第二包装盒本体3内部实现连通。第一容纳部12和第二容纳部32的数量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决定,多个第一容纳部12可以为相同形状,用于承载相同产品;也可以为不同形状,用于承载不同产品,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59.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第二包装盒本体3靠近开合连接部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槽33,开合连接部4包括连接于第一包装盒本体1的第一部分41,第一部分41包括过渡部411和第一开合部412,第一开合部412通过过渡部411与第一包装盒本体1可弯折连接,并与第一卡槽33可插拔设置。
60.连体连接部2用于连接第一包装盒本体1以及第二包装盒本体3,开合连接部4用于固定第一包装盒本体1以及第二包装盒本体3之间的相对位置。其中,开合连接部4的第一部分41连接于第一包装盒本体1上与第一表面11相对的一面上,过渡部411可弯折连接于第一
包装盒本体1,第一开合部412与过渡部411之间可弯折设置,并且第一开合部412与第一卡槽33之间可相互配合实现固定。弯折后的过渡部411可与连体连接部2相互平行,且两者的高度大小相同。可选地,弯折后的过渡部411的高度尺寸大于第一包装盒本体1以及第二包装盒本体3的厚度之和,以使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之间间隔设置,从而增大产品的容纳空间。
61.在本实施例中,开合连接部4还可以包括连接第二包装盒本体3的第二部分42,第二部分42设置于第二表面31,过渡部411设置有第二卡槽4111,第二部分42与第二卡槽4111可插拔设置。
62.第二部分42为插舌结构,位于第二表面31靠近开合连接部4一侧的边缘处,并沿第二包装盒本体3延伸方向向外凸出,其中第二部分42可相对第二表面31相对弯折。第二卡槽4111为通槽结构,与第二部分42配合设置。使用时,首先将第一开合部412部分插入至第一卡槽33内,然后将第二部分42插入并完全贯穿第二卡槽4111,并使第一开合部412完全插入至第一卡槽33内,实现第一重固定;最后弯折第二部分42使其与过渡部411表面相互贴合,实现第二重固定。
6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第一开合部412与第一卡槽33的配合、第二部分42与第二卡槽4111的配合实现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之间的双重固定,整体稳固可靠,可以满足跌落、震动等测试。此外,取出产品时仅需解除第一开合部412与第一卡槽33的配合关系,即可打开包装盒,操作简单便捷,利于收纳使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64.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第一表面11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板13,且至少一个第一弯折板13沿第一容纳部12的外周边缘设置,并与第一包装盒本体1可弯折连接;和/或,第二表面31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弯折板34,且至少一个第二弯折板34沿第二容纳部32的外周边缘设置,并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可弯折连接。
65.第一表面11与第二表面31为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的两个相对表面,并且两者均设置有开口,通过开口限定出第一容纳部12和第二容纳部32的具体位置。第一弯折板13与第二弯折板34设置于开口的外周侧,并且可相对第一包装盒本体1和第二包装盒本体3向内弯折,第一弯折板13与第二弯折板34均可由多个部分组成,通过弯折第一弯折板13与第二弯折板34上的不同部分,可由适应性调节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31上的开口形状和大小,即适应性的改变第一容纳部12与第二容纳部32的尺寸和大小,以满足不同规格尺寸的产品安放需要。具体地说,当产品尺寸较小时,则第一容纳部12与第二容纳部32的原始尺寸即可满足承载要求,不需要对第一弯折板13和第二弯折板34进行弯折;当产品尺寸较大时,可以根据需要弯折第一弯折板13和第二弯折板34的不同部分,使得产品与第一容纳部12和第二容纳部32的尺寸大小相适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66.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4,第一弯折板13在第三方向z上的弯折后的长度不大于第一包装盒本体1在第三方向z上的厚度,第二弯折板34在第三方向z上的弯折后的长度不大于第二包装盒本体3在第三方向z上的厚度。
67.第三方向z即为第一包装盒本体1的厚度方向,弯折时,第一弯折板13向第一包装盒本体1内部弯折以扩大第一容纳部12的尺寸,第二弯折板34向第二包装盒本体3内部弯折以扩大第二容纳部32的尺寸。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弯折板13在第三方向z上的最大可弯折长度具体是指,第一弯折板13向第一包装盒本体1内部弯折90
°
时,第一弯折板13在第三方
向z上的长度,此时第一弯折板13垂直于第一表面11且长度小于第一包装盒本体1的厚度,因此第一弯折板13可以继续弯折,以使第一弯折板13与第一表面11之间的夹角大于90
°
,从而进一步扩大第一容纳部12的尺寸,满足大尺寸产品的容纳需要。第二弯折板34的结构与第一弯折板13结构类似,本技术对此不作过多赘述。
68.请参阅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弯折板13包括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一减震部132,第一连接部131的一端连接第一容纳部12的外周边缘,第一连接部13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减震部132;和/或,第二弯折板34包括第二连接部341和第二减震部342,第二连接部的341一端连接第二容纳部32的外周边缘,第二连接部34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减震部342。
69.第一连接部131与第一减震部132通过对第一弯折板13进行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341和第二减震部342通过对第二弯折板34进行弯折形成。使用时,第一连接部131和第二连接部341沿第三方向z延伸,且位于产品的侧部,且第一连接部131、第二连接部341与包装盒侧壁之间可通过弯折具有一定间隙,起到保护产品外周的目的。第一减震部132和第二减震部342沿平行于第二方向y延伸,且位于产品的顶部或者底部,起到保护产品上下表面的目的。并且第一减震部132和第二减震部342可以通过多次弯折形成,以使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复位能力,起到减震效果,从而提高产品移动过程中的抗压能力。
70.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纸板结构,其中,图5至图11所示为纸板结构折叠形成包装盒的过程示意图,请参阅图5,纸板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序连接的第一开合连接区s41、第一本体区s1、连体连接区s2、第二本体区s3。其中第一本体区s1用于形成第一包装盒本体1,连体连接区s2用于形成连体连接部2,第二本体区s3用于形成第二包装盒本体3,第一开合连接区s41用于形成第一部分41。
71.纸板结构在未弯折时,纸板结构为平面结构,通过弯折压平等操作形成包装盒。平面结构的两侧分别为第一面和第二面,为了方便对纸板结构的弯折过程进行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借助第一面和第二面进行具体说明。其中,对纸板结构进行弯折时,朝第一面方向弯折,指的是,相对弯折的两部分的第一面形成小于180
°
的角,第二面形成大于180
°
的角。相应地,朝第二面方向弯折指的是,相对弯折的两部分的第二面形成小于180
°
的角,第一面形成大于180
°
的角,本技术对此不作赘述。
72.第一本体区s1包括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第一底部区s11、第一顶部区s1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底部区s11和第一顶部区s12的第一侧壁区s13,第一底部区s11、第一顶部区s12以及第一侧壁区s13可弯折连接,第一顶部区s12设置有第一容纳开口s121。
73.第二本体区s3通过连体连接区s2在第三方向z上与第一本体区s1相对设置且间隔分布,第二本体区s3包括沿第二方向y分布第二底部区s31、第二顶部区s32以及连接第二底部区s31和第二顶部区s32的第二侧壁区s33,第二底部区s31、第二顶部区s32以及第二侧壁区s33可弯折连接,第二顶部区s32设置有第二容纳开口s321。
74.第一侧壁区s13和第二侧壁区s33分别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一顶部区s12的两侧以及第二顶部区s32的两侧,起到支撑作用。并且第一底部区s11、第一顶部区s12以及第一侧壁区s13可弯折围合而成一空腔结构,第二底部区s31、第二顶部区s32以及第二侧壁区s33也可弯折围合而成一空腔结构,第一容纳开口s121与第二容纳开口s321用于限定出第一容纳部12与第二容纳部32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本体区s1还可以包括第一底部粘接区s14,第一底部粘接区s14位于第一顶部区s12远离第一底部区s11的一侧;第二本体区
s3还可以包括第二底部粘接区s34,第二底部粘接区s34位于第二顶部区s32远离第二底部区s31的一侧。第一底部粘接区s14和第二底部粘接区s34分别与第一底部区s11和第二底部区s31的尺寸相同,弯折时,第一底部粘接区s14与第二底部粘接区s34压平胶贴,实现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形状固定。
75.请参阅图5和图6,弯折过程中,第一本体区s1和第二本体区s3可以分别弯折形成第一包装盒本体1以及第二包装盒本体3,其中第一包装盒本体1以及第二包装盒本体3为中空立体结构。以第一本体区s1形成第一包装盒本体1为例,首先位于第一顶部区s12与第一底部区s11之间的第一侧壁区s13朝第一面弯折,然后第一顶部区s12朝第二面弯折形成与第一底部区s11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位于第一顶部区s12远离第一底部区s11一侧的第一侧壁区s13朝第二面弯折,并与第一底部区s11相接触,此时第一本体区s1围合形成第一包装盒本体1。
76.第一本体区s1围合形成的第一包装盒本体1,连体连接区s2,第二本体区s3围合形成的第二包装盒本体3,以及第一开合连接区依序首尾相接形成包装盒。
77.具体地说,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8,连体连接区s2沿第一方向x位于第一本体区s1和第二本体区s3之间,第一开合连接区s41位于第一底部区s11远离连体连接区s2的一侧,。待第一本体区s1和第二本体区s3分别弯折形成第一包装盒本体1以及第二包装盒本体3后,将第二包装盒本体3与连体连接区s2朝第一面同步弯折一定角度。如图9和图10所示,然后将第二包装盒本体3朝第二面弯折,使得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沿第三方向z层叠设置,连体连接区s2形成与第一表面11垂直设置的连体连接部2。如图11所示,最后通过第一连接开合区s4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的配合连接,实现整个包装盒的组装。其中,整个弯折过程只需对折胶贴,因此可以通过自动化生产实现组装,从而降低人工操作,提高包装盒的生产效率。
78.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开合连接区s42,第一开合连接区s41与第二开合连接区s42为可插拔设置,并且两者共同构成开合连接区s4,通过第一开合连接区s41与第二开合连接区s42的配合连接可以实现一包装盒本体1与所述第二包装盒本体3的相互固定或分离。
79.第一开合连接区s41连接于第一本体区s1,第二开合连接区s42连接于第二本体区s2,第一连接开合区s41除了可以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配合连接,还可以与第二开合连接区s42插拔连接。具体地说,第一开合连接区s41包括过渡区s411和第一开合区s412,第一开合区s412通过过渡区s411连接于第一本体区s1,过渡区s411设置有第二卡槽区s4111,第二卡槽区s4111与第二区s42对应配合。使用时,过渡区s411朝第一面弯折形成过渡部411,第一开合区s412朝第二面弯折形成第一开合部412,由于第二包装盒本体3为空腔结构,因此第一开合部412可以插入至第二包装盒内形成第一重固定。此时第二开合连接区s42同时插入至第二卡槽区s4111内从而形成第二重固定,本技术实施例通过两重固定使得整个包装盒稳固牢靠,具备一定的抗压性能。
8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连体连接区s2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为h1,第一侧壁区s13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为h2,第二侧壁区s33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为h3,其中h1≥h2+h3。
81.弯折过程中,连体连接区s2用于形成连体连接部2,第一侧壁区s13用于形成第一
包装盒本体1的侧壁,第二侧壁区s33用于形成第二包装盒本体3的侧壁。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控制h1≥h2+h3,使得第一包装盒本体1与第二包装盒本体3间隔设置,并在两者之间形成开口空间5,用于容纳尺寸较大的产品,满足不同尺寸大小的需要,提高包装盒的通用性。
82.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第一顶部区s12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弯折区s122,至少一个第一弯折区s122沿第一容纳开口s121的外周边缘设置,第二顶部区s32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弯折区s322,至少一个第二弯折区s322沿第二容纳开口s321的外周边缘设置。
83.第一弯折区s122与第一顶部区s12可弯折连接,第二弯折区s322与第二顶部区s32可弯折连接。由前述内容可知,第一容纳开口s121以及第二容纳开口s321用于限定第一容纳部12和第二容纳部32,第一弯折区s122和第二弯折区s322可以增大第一容纳开口s121以及第二容纳开口s321的尺寸,进而增大第一容纳部12和第二容纳部32的尺寸,满足不同尺寸产品的安装需要。
84.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装盒及纸板结构,纸板结构为平面结构,仅需通过弯折胶贴即可形成立体包装盒,满足自动化生产的需要,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一个包装盒可以同时承载多种产品,空间利用率高,并且通用性强。此外与传统吸塑包装相比,本包装盒采用纸卡结构,可全部降解,适应环保趋势,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和保护环境。
85.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