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14681发布日期:2022-07-02 00:38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翻转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翻转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翻转机构。


背景技术:

2.工件进行多角度加工时,一般先通过机械手将工件放置对应治具,加工完成后,通过机械手将工件取出并翻转后再次放置治具,而后再对工件的另一面进行加工。然而,上述作业过程中,工件的多角度加工需要机械手多次翻转,加工周期长,且多次的翻转放置作业,增加了工件被损伤的概率。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翻转机构,以解决如何提高工件多角度加工的效率这一技术问题。
4.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翻转机构,用于带动工件翻转以对工件进行多角度加工,所述翻转机构包括:
5.支架;
6.翻转驱动件,与所述支架连接;
7.治具,包括底板、固定件及活动组件,所述底板与所述翻转驱动件连接,用于承载所述工件,所述底板在所述翻转驱动件的驱动下转动,所述固定件设于所述底板,所述活动组件与所述固定件相对设置以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工件的收容空间,所述活动组件相对所述底板可滑动并用以与所述固定件配合对所述工件进行固定,所述活动组件设有一夹持面,所述夹持面与所述底板所在平面所成的夹角为锐角,以用于夹持和支撑所述工件。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面朝向所述底板且为平面或圆弧面。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翻转驱动件连接,所述第二底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所述固定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底板,所述活动组件包括活动件和活动驱动件,所述活动件设于所述第一底板且相对所述第一底板可滑动,所述活动件设有所述夹持面,所述活动驱动件设于所述第一底板且与所述活动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活动件的所述夹持面夹持或松开所述工件。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组件还包括:
11.复位件,设于所述活动件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用于使所述活动件复位以使所述夹持面松开所述工件。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驱动件包括:
13.驱动块,与所述活动件锲形配合;
14.驱动本体,与所述驱动块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块推动所述活动件,以使所述活动件朝向靠近所述工件的方向运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件包括:
16.滑动块,设于所述第一底板且相对所述第一底板可滑动,所述滑动块与所述驱动
块锲形配合,所述复位件设于所述滑动块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
17.夹持块,设于所述滑动块朝向所述收容空间的一侧且相对所述滑动块可滑动,所述夹持块设有所述夹持面;
18.弹性件,设于所述滑动块与所述夹持块之间,以使所述夹持块弹性抵持所述工件。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组件还包括:
20.两个限位块,设于所述第一底板且位于所述滑动块的两侧,以限定所述滑动块的滑动路径。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机构还开设有底板通孔,所述底板通孔贯穿所述第一底板和所述第二底板,所述底板通孔对应所述工件的至少一部分,以利用所述底板通孔对所述工件多角度加工。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
23.基座;
24.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翻转驱动件连接;
25.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一支架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底板转动连接。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转机构还包括:
27.定位组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定位组件抵持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以对定位所述治具。
28.上述翻转机构中,活动组件和固定件形成的收容空间可对工件进行初步定位,活动组件的夹持面可对工件进行进一步地定位,以此完成工件的固定和支撑,翻转驱动件带动治具转动,使得治具上承载的工件实现多角度变换,工件被翻转后,活动组件的夹持面可对工件进行支撑,防止工件掉落。如此,上述翻转机构可独立完成工件的多角度翻转,提高了翻转工件的效率,且翻转机构的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翻转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31.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活动件的分解示意图。
33.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翻转机构和工件的状态示意图。
34.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5.翻转机构10
36.支架11
37.基座111
38.第一支架112
39.第二支架113
40.翻转驱动件12
41.治具13
42.底板131
43.第一底板1311
44.第二底板1312
45.底板通孔1313
46.固定件132
47.固定块1321
48.活动组件133
49.夹持面133a
50.活动件1331
51.滑动块1331a
52.夹持块1331b
53.弹性件1331c
54.滑动本体1331d
55.封盖体1331e
56.滑动凹槽1331f
57.活动驱动件1332
58.驱动块1332a
59.驱动本体1332b
60.复位件1333
61.限位块1334
62.收容空间14
63.定位组件15
64.连接板151
65.定位杆152
66.保护组件16
67.保护板161
68.支撑杆162
69.工件20
具体实施方式
7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7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4.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7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翻转机构,用于带动工件翻转以对工件进行多角度加工,翻转机构包括支架、翻转驱动件及治具。翻转驱动件与支架连接,治具包括底板、固定件及活动组件,底板与翻转驱动件连接,用于承载工件,底板在翻转驱动件的驱动下转动,固定件设于底板,活动组件与固定件相对设置以形成用于收容工件的收容空间,活动组件相对底板可滑动并用以与固定件配合对工件进行固定,活动组件设有一夹持面,夹持面与底板所在平面所成的夹角为锐角,以用于夹持和支撑工件。
76.上述翻转机构中,活动组件和固定件形成的收容空间可对工件进行初步定位,活动组件的夹持面可对工件进行进一步地定位,以此完成工件的固定和支撑,翻转驱动件带动治具转动,使得治具上承载的工件实现多角度变换,工件被翻转后,活动组件的夹持面可对工件进行支撑,防止工件掉落。如此,上述翻转机构可独立完成工件的多角度翻转,提高了工件翻转的效率,且翻转机构的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77.以下结合附图,对上述本案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78.请一并参见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翻转机构10包括支架11、翻转驱动件12及治具13。翻转驱动件12与支架11连接,治具13包括底板131、固定件132及活动组件133,底板131与翻转驱动件12连接,用于承载工件20(见图5),底板131在翻转驱动件12的驱动下转动,固定件132设于底板131,活动组件133与固定件132相对设置以形成用于收容工件20的收容空间14,活动组件133相对底板131可滑动并用以与固定件132配合对工件20进行固定,活动组件133设有一夹持面133a,夹持面133a朝向与底板131所在平面所成的夹角为锐角,以用于夹持和支撑工件20。
79.上述翻转机构10中,活动组件133和固定件132形成的收容空间14可对工件20进行
初步定位,活动组件133的夹持面133a可对工件20进行进一步地定位,以此完成工件20的固定和支撑,翻转驱动件12带动治具13转动,使得治具13上承载的工件20实现多角度变换。工件20被翻转后,由于夹持面133a朝向与底板131所在平面所成的夹角为锐角,因此活动组件133夹持工件20时,对工件20具有向上的分力,可对工件20进行更加稳定的支撑,防止工件20掉落。如此,上述翻转机构10可独立完成工件20的多角度翻转,提高了翻转工件20的效率,且翻转机构10的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80.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面133a朝向底板131且为平面或圆弧面。
81.如此,夹持面133a可对工件20形成一定的抵持力,提高工件20被固定在治具13上的稳定性,且平面或圆弧面便于加工。
82.请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31包括第一底板1311和第二底板1312,第一底板1311与翻转驱动件12连接,第二底板1312连接于第一底板1311的一侧,固定件132连接于第二底板1312,活动组件133包括活动件1331和活动驱动件1332,活动件1331设于第一底板1311且相对第一底板1311可滑动,活动件1331设有夹持面133a,活动驱动件1332设于第一底板1311且与活动件1331连接,用于驱动活动件1331的夹持面133a夹持或松开工件20。
83.如此,将活动组件133和固定件132分别设于第一底板1311和第二底板1312上,便于单独对活动组件133和固定件132进行拆卸维修。
84.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1311和第二底板1312均呈矩形设置,且第一底板1311的面积大于第二底板1312,以便于放置活动驱动件1332。固定件132包括多个固定块1321,多个固定块1321分布在第二底板1312中相邻的一组边,活动组件133为两个,分别布置在第二底板1312中相邻的另一组边的对应位置。
85.请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组件133还包括复位件1333。复位件1333设于活动件1331与第二底板1312之间,用于使活动件1331复位以使夹持面133a松开工件20。本实施例中,复位件1333为弹簧,且复位件1333为多个,每个复位件1333的弹力方向与活动件1331的滑动方向一致。
86.如此,通过设置的复位件1333可提高活动件1331的复位效果,且使得活动件1331与第二底板1312之间形成一定的缓冲力,避免硬性接触导致活动件1331对第二底板1312的磨损,提高治具13的使用年限。
87.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活动件1331包括滑动块1331a、夹持块1331b及弹性件1331c。滑动块1331a设于第一底板1311且相对第一底板1311可滑动,滑动块1331a与活动驱动件1332锲形配合,复位件1333设于滑动块1331a与第二底板1312之间,夹持块1331b设于滑动块1331a朝向收容空间14的一侧且相对滑动块1331a可滑动,夹持块1331b设有夹持面133a,弹性件1331c设于滑动块1331a与夹持块1331b之间,以使夹持块1331b弹性抵持工件20。其中,滑动块1331a与活动驱动件1332锲形配合是指,滑动块1331a具有一滑动斜面,滑动斜面朝向活动驱动件1332设置,活动驱动件1332具有一驱动斜面,驱动斜面朝向滑动块1331a设置,且滑动斜面和驱动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331c为弹簧,且弹性件1331c为多个,每个弹性件1331c的弹力方向与滑动块1331a的滑动方向一致。
88.如此,弹性件1331c可使得滑动块1331a和夹持块1331b形成弹性抵持,进而使得夹持块1331b能够依据工件20所需要的夹持力度进行自我调整,避免硬性接触导致夹持块1331b对工件20的磨损,与此同时,滑动块1331a与夹持块1331b的弹性抵持,也可避免硬性
接触导致夹持块1331b对滑动块1331a的磨损,提高活动件1331的使用年限。
89.本实施例中,滑动块1331a包括滑动本体1331d和封盖体1331e,封盖体1331e可拆卸地连接于滑动本体1331d,封盖体1331e与滑动本体1331d围设形成一滑动凹槽1331f,滑动凹槽1331f的开口朝向收容空间14,弹性件1331c和夹持块1331b收容于滑动凹槽1331f内。
90.请继续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驱动件1332包括驱动块1332a及驱动本体1332b。驱动块1332a与活动件1331的滑动块1331a锲形配合,驱动本体1332b与驱动块1332a连接,用于驱动驱动块1332a推动活动件1331,以使活动件1331朝向靠近工件20的方向运动。本实施例中,驱动本体1332b为气缸。
91.如此,驱动块1332a与活动件1331的锲形配合能够使得驱动块1332a在实现对活动件1331的推动效果的基础上,对驱动块1332a推动活动件1331起到一定的导向功能,提高活动驱动件1332的驱动准确度。
92.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块1332a也可以不与驱动本体1332b连接,固定工件20时,驱动本体1332b驱动驱动块1332a抵持活动件1331,使得活动件1331的夹持面133a抵持于工件,松弛工件20时,驱动本体1332b复位,活动件1331在复位件1333的弹力作用下推动驱动块1332a复位。
93.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组件133还包括两个限位块1334。两个限位块1334设于第一底板1311且位于滑动块1331a的两侧,以限定滑动块1331a的滑动路径。
94.如此,通过设定的两个限位块1334可使得滑动块1331a在固有路径内往复运动,提高活动组件133运动的稳定性。
95.在一些实施例中,翻转机构10还开设有底板通孔1313,底板通孔1313贯穿第一底板1311和第二底板1312,底板通孔1313对应工件20的至少一部分,以利用底板通孔1313对工件20多角度加工。
96.如此,通过设置的底板通孔1313可增大加工工件20的角度。
97.本实施例中,底板通孔1313为方形且为多个,多个底板通孔1313沿第二底板1312的周侧边缘设置且位于收容空间14内。
98.请继续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1包括基座111、第一支架112及第二支架113。第一支架112的一端与基座111连接,第一支架112的另一端与翻转驱动件12连接,第二支架113与第一支架112间隔设置,第二支架113的一端与基座111连接,第二支架113的另一端与第一底板1311转动连接。
99.如此,第一支架112和第二支架113之间能够形成一加工作业空间,便于加工工件20在该加工作业空间透过底板通孔1313对工件20进行加工,提高加工工件20的便捷性。
100.在一些实施例中,翻转机构10还包括定位组件15。定位组件15可拆卸地连接于基座111,定位组件15抵持于第一底板1311的一侧以对定位治具13进行定位。
101.如此,通过设置的定位组件15可提高治具13的稳定性。
102.本实施例中,定位组件15包括连接板151和定位杆152。连接板151连接于基座111朝向第一底板1311的一侧,定位杆152的一端与连接板151转动连接,定位杆152的另一端用于抵持第一底板1311。其中,定位杆152的一端与连接板151的转动连接方式可以为铰接。翻转驱动件12驱动治具13转动时,定位杆152与连接板151平齐,为治具13的转动提供转动空
间,治具13转动完成后,定位杆152与连接板151垂直,以此抵持于治具13中的第一底板1311。
103.请继续参见图2,翻转机构10还包括保护组件16。保护组件16包括保护板161和多个支撑杆162,多个支撑杆162间隔连接在第一底板1311上且位于活动驱动件1332所在的区域,保护板161连接在多个支撑杆162背离第一底板1311的一侧。如此,通过设置的保护板161可对活动驱动件133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作业过程中外部部件对活动驱动件1332的碰撞。
104.上述翻转机构的作业过程大致如下:
105.首先,人工或通过机械手将工件20放置于治具13的第二底板1312上,形成如图5所示的状态,活动驱动件1332驱动活动件1331朝向工件20运动至活动件1331的夹持面133a与工件抵持,配合多个固定块1321完成工件20的固定,此时,工件20的上侧面朝上,定位杆152背离连接板151的一端抵持于第一底板1311;然后,利用加工工具对工件20的上侧面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定位杆152转动,使得定位杆152与连接板151平齐,翻转驱动件12通过驱动第一底板1311带动治具13转动,使得治具13上的工件20的下侧面呈向上状态,并再次带动定位杆152转动,使得定位杆152背离连接板151的一端抵持于再次第一底板1311,此时,夹持面133a对工件20起到支撑作用;最后,利用加工工具对工件20的下侧面进行加工,加工完成后,翻转驱动件12再次驱动第一底板1311带动治具13转动,使得治具13上的工件20的上侧面呈朝上的状态,活动驱动件1332驱动活动件1331远离工件20,活动件1331的夹持面133a松开工件20,人工或采用机械手将加工后的工件20从翻转机构10中取出。
106.需要说明的是,可采用体积小的加工工具时,也可以从第一支架112和第二支架113之间的加工作业空间透过底板通孔1313加工工件20。
107.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技术内。
10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