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和传输设备上通过握抓动作传输容器的方法和具有自适应握抓元件的处理和传输设备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344044阅读:来源:国知局
以上的层可 被设置。例如,面向主体的内部的一侧、即内层或最内层可呈现多个隆起和内凹,从而实现 改进的移动性、即相对于作用的压力的反应。然而,内层或相应地最内层还能够设计为比与 容器直接接触的那层具有更大的可延展性或柔性。
[0040] 在合适情况下结合一个或一个以上前述元件的进一步有利的实施例变型中,一个 或两个握抓指部的至少内侧翼被径向地划分为两段或两段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径向上内 侧的第一段至少部分地被更硬和/或刚性更大的材料(弹性钢、PET、PEEK等)覆盖、或由比 径向外段(握抓指部的末端)更硬和/或刚性更大的材料(弹性钢、PET、PEEK等)形成, 该径向外段至少部分由更软或弹性更大的材料、例如诸如PU、EPDM(乙烯-丙烯-二烯-单 体/橡胶)、HNBR(水合丙烯腈丁二烯橡胶)、FPM、FLM(氟橡胶)等的橡胶材料、或合适的 塑料形成。
[0041] 由此,当握抓物体时,握抓指部的径向外末端更显著地发挥自适应作用,其中与力 引入区或与握抓指部的止动元件接触的严重摩擦应力机械区为此被精确地优化。
[0042] 这种径向段形成还可通过不同材料厚度的握抓指部侧翼实现,例如通过握抓指部 侧翼的材料厚度在径向上从内侧至外侧连续地或逐段减小而实现。
【附图说明】
[0043]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进一步的优点在从属权利要求和各图的下述说明中予以公开。 这些图为:
[0044] 图1和图Ia为说明容器和传输设备的原理的俯视图;
[0045] 图2为作为一个单元的一对握抓指部的俯视图,其中,向前运动的握抓指部与控 制轨道接触;
[0046] 图3为展示了来自图2的握抓指部对的细节的侧视图;
[0047] 图4为握抓区布置处于中间位置的状态下握抓指部对的平面图;
[0048] 图5为图4的状态的侧视图;
[0049] 图6为握抓区处于握持位置状态下的握抓指部对的俯视图;以及
[0050] 图7为图6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在不同的附图中,同一部件总是提供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出于这一原因,作为规 律,这些部件只被说明一次。
[0052] 图1展示了具有两个传输星元件形式或传输轮形式的绕着坚直轴线旋转的传输 元件8、9的处理和传输设备1,传输元件8、9包括多个循环的、并且优选为自适应的握抓元 件2用于在各情况下容器3的握持或握抓,其中,容器3包括钟形区4、以及头端部上的可闭 合嘴部开口 5和颈区6 (图3),并且其中,设备1包括从一个传输元件8至另一个传输元件 9的至少一个传送区7。由多个圆圈代表的瓶子示出了将相对于星元件8下沉的瓶子的运 动轨迹。在这种情况下,与这个技术方案整体相关地,术语"传输元件"还可理解为指的是 如灌装器、闭合器、冲瓶器或类似装置的处理设备。
[0053] 有利地,在展示的示例中使握抓元件2设置为包括两个相对的并且相同设计的握 抓指部2. 1和2. 2,每个握抓指部包括刚性基底元件10和优选自适应握抓区11,其中,自适 应握抓区11布置为使它的基座12设置在基底元件10的径向外端部上。布置在基底元件 10的相反端部的上的是在此形式为轴承安装式滚轮的控制元件13,只在传送区7上布置并 且与控制轨道16相互作用的控制元件13允许各握抓指部2. 1和2. 2的枢转运动。在这种 情况下,于自适应握抓区11的高度处并且与基座12具有距离地布置在传输元件8上的是 循环式力引入元件14、15,循环式力引入元件14、15相对于彼此以这样的方式布置:在握抓 指部2. 1或2. 2的借助控制元件13和基底元件10与布置在传送区7上的控制轨道16的 相互作用的枢转运动中,使自适应握抓区11的侧部压靠一个力引入元件14或15,并且由 此,握抓指部2. 1或2. 2依靠前述绕着基座12的枢转运动、相对于相对的握抓指部2. 1或 2. 2、与另一握抓指部2. 1或2. 2的位置和/或运动理想地完全独立并且不关联地完成了镰 刀形状的打开或闭合运动和/或打开或闭合变形。力引入元件14、15相应地代表了被动止 动件。在一个实施例变型中,每个握抓指部2. 1和2. 2、也即每个握抓指部2. 1和2. 2的相 应的基底元件10安装在诸如能够绕着枢转轴线枢转的轴承上。
[0054] 容器3在图1中象征性地表示为一系列相邻的圆圈,从而如从图2所看到那样,基 于破折线I表示出容器进入和/或离开握抓元件2的圆弧段运动轨迹。传输元件8或9可 设计为入口星元件、主星元件、或出口星元件。图Ia展示了具有入口星元件、主星元件和出 口星元件的处理和传输设备1。握抓元件2示意性地表示为未填充的三角形。容器通过直 线传送器或另一传输星元件被引导至入口星元件。
[0055] 如所示的,握抓元件2相应地由两个握抓指部2. 1和2. 2形成,两个握抓指部2. 1 和2. 2为相同的设计并且彼此相对设置,并且还布置为相对于在图1中表示为X的镜像轴 线镜像对称,由此使得一对握抓指部形成,在处理和传输设备上设置有多对握抓指部。
[0056] 在下文中,仅仅一个握抓指部2. 1或2. 2被说明,其中,如所述,另一个握抓指部具 有相同的设计。
[0057] 握抓指部包括基底元件10和自适应握抓区11。握抓区11从上看在形状上设计为 锥形并且包括基座12和自由端17,自由端17例如设计有尖端。握抓区11通过基座12连 接至基底元件10。与握抓区11相反布置的是控制元件13。控制元件13设计为例如轴承 安装式滚子。各握抓区11包括内侧翼18和外侧翼19,由此内侧翼18朝向另一握抓指部定 位。布置在侧翼18和19之间的是连接撑臂20。
[0058] 在朝向自由端17且远离基座12的方向上,设置力引入元件14和15, 一个布置在 内侧翼18上并且另一个布置在外侧翼19上。
[0059] 握抓区2可在力的作用下无级移动至握持位置21 (图6)并且移动至打开位置 22、即交出或接手位置(图2和3),其中,在可能的极端位置21和22之间可限定中间位置 23 (图 4 和 5)。
[0060] 控制轨道16在传送区7于固定位置上布置并且与星元件的直径对应地设计为弯 曲的。握抓指部2. 2向前移动时,首先行进至控制轨道16的是握抓指部2. 2的控制元件 13,在此之后,在控制轨道16的与控制元件13相反的侧部上首先与该侧部接触的是外侧的 力引入元件15,由此使得外侧的力引入元件15引入打开或释放自适应握抓区11所需的力, 如图2和3所示。当然,这个打开运动不一定非要提供,但是这代表了有益的变型例,从而 允许紧密的布置或允许容器更陡的入口角度。在这种情况下,自适应握抓区11移动至镰刀 形打开位置22。相应地,对于下一个握抓指部2. 1,内侧的力引入元件14首先与控制轨道 16接触,从而使打开所需的力引导至内侧翼18,由此使得自适应握抓区11移动至镰刀形打 开位置22。然而,为了交出或接手,仅仅需要下一个握抓指部2. 1的握抓区11布置在镰刀 形打开位置上。
[0061] 在图1至3中,控制轨道16和26没有相对于容器3和握持器2. 1、2. 2完全按比 例绘制。
[0062] 优选地,控制轨道16在它的延度上以这样的方式布置:使只有一个握抓指部2. 1 或2. 2与控制轨道16接触,由此使得同样地只有一个握抓区11布置在镰刀形打开位置22 上。此时另一握抓区21布置在中间位置23上,在该中间位置上握抓区11将它的中间轴线 直线布置、即笔直延伸地布置。当然,控制轨道16也可在它的延度上设计为使成对相关的 握抓指部2. 1和2. 2与控制轨道16接触,由此可使得两个握抓区11于是处于镰刀形打开 位置,然而,其中,自由端17具有偏爱效果地为弯曲的并且彼此相反、相互远离地定向。
[0063] 如从图2、4和6可见,收容元件24被设置,在两个握抓指部2. 1和2. 2之间被相 应地支撑和设置的容器3与收容元件24接触。收容元件24还可呈现适应于容器轮廓的形 状25。
[0064] 在图6和7展示的是各传输元件8、9还具有固定导轨26的结构,控制元件13可 沿着固定导轨26在固定导轨26上相对于固定导轨26例如通过滚动来移动。固定导轨26 有利地以这样的方式与控制元件13关联地设计和布置:使握抓元件2、即握抓指部在每种 情况下与位于内侧上的力引入元件接触,由此使得握抓区11例如以镰刀型式向内弯曲。这 有利地具有这样的效果:由于力引入元件14、15和/或容器3向内侧翼18的力的引入,采 用自适应方式的握抓区11保持在握持位置21上。握抓指部2. 1和2. 2目的性地连接至传 输元件8、9并且与传输元件8、9 一起移动,由此在任何情况下使得相对运动在一方面朝向 控制轨道16产生并且在另一方面朝向导轨26产生,从而使得对应的效果施加在自适应握 抓区11上。握抓区11包围容器3的钟形区4,而自由端17与容器3具有距离。如图2和 6可见,控制轨道16引起握抓指部的枢转运动,该枢转运动与由导轨26造成的枢转运动方 向相反,其中,控制元件13被控制轨道16朝向图2中的图像的下边缘推动,而导轨26引起 方向向上的偏转。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