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部1211以及倾斜连接垂直部1211与底托侧壁12的上边缘的倾斜部1212。当底托I处于成型状态时,底托侧壁12靠近第二底托端壁14的侧边缘朝第二底托端壁14倾斜设置,从而为底托I中的展品提供更好的展示空间,使人的视线能够从多角度观察到展品。其中,成型状态是指经折叠后形成的一种可供使用的立体状态,下文所述成型状态同此解释。
[003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托端壁13和底托侧壁12的高度相同,以在底托I处于成型状态时,提高底托I在竖直方向上的支撑强度。
[0037]在本实施例中,底托侧壁12包括底托外侧壁121、第一底托内侧壁122和第二底托内侧壁123。底托外侧壁121与底托底面11连接,第一底托内侧壁122和第二底托内侧壁123分别与底托外侧壁121连接。具体来说,底托外侧壁121包括两个侧边缘、下边缘和上边缘。其中,垂直部1211和倾斜部1212分别设置于底托外侧壁121的靠近第二底托端壁14的侧边缘。第一底托内侧壁122与底托外侧壁121的上边缘连接,第二底托内侧壁123与底托外侧壁121的倾斜部1212连接。当底托I处于成型状态时,第一底托内侧壁122和第二底托内侧壁123设置于底托外侧壁121的内表面上。其中,第一底托内侧壁122和第二底托内侧壁123叠加至底托外侧壁121的内表面以形成底托侧壁12,由于采用两个叠加层叠加形成底托侧壁12从而可以提高底托I沿竖直方向的支撑强度。
[0038]优选地,第一底托内侧壁122的远离底托外侧壁121的上边缘的边缘形成有定位凸起151,底托外侧壁121与底托底面11的连接处对应形成有定位缺口 152。在第一底托内侧壁122设置于底托外侧壁121的内表面上时,定位凸起151和定位缺口 152相互卡合,使第一底托内侧壁122和底托外侧壁121相互紧密贴合,以使底托侧壁12更好地保持成型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定位凸起151和定位缺口 152的数量和位置并不是必须按图3所示方式设置,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
[0039]优选地,第二底托内侧壁123的远离底托外侧壁121的倾斜部1212的边缘形成有定位凸起153,底托外侧壁121与底托底面11的连接处对应形成有定位缺口 154。在第二底托内侧壁123设置于底托外侧壁121的内表面上时,定位凸起153和定位缺口 154相互卡合,使第二底托内侧壁123和底托外侧壁121相互紧密贴合,以使底托侧壁12更好地保持成型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定位凸起153和定位缺口 154的数量和位置并不是必须按图3所示方式设置,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
[0040]为了实现第一底托端壁13、第二底托端壁14分别与底托侧壁12的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托端壁13的两侧边缘垂直设置有第一底托折叠翼131,第二底托端壁14的两侧边缘垂直设置有第二底托折叠翼141。当底托I处于成型状态时,第一底托折叠翼131夹持于底托外侧壁121与第一底托内侧壁122之间,由此实现第一底托端壁13和底托侧壁12的固定连接。同时,第二底托折叠翼141夹持于底托外侧壁121与第二底托内侧壁123之间,由此实现第二底托端壁14和底托侧壁12的固定连接,以使二者能够有效连接,且提高底托I的四个拐角处的支撑强度。
[0041]为了提高底托I沿竖直方向摆放时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底托内侧壁122与底托外侧壁121的连接处形成有定位凸起155,在底托外侧壁121与底托底面11的连接处对应形成有定位缺口 156,在第一底托内侧壁122的远离底托外侧壁121的上边缘的边缘对应形成有定位缺口 157。在底托I处于成型状态时,定位凸起155突出于底托外侧壁121的上边缘,定位凸起155分别与相邻底托I的定位缺口 156、定位缺口 157卡合,由此实现相邻底托I间的固定,防止相对滑动,从而使得沿竖直方向堆叠底托I时,不需要人工地手动对齐和整理多个底托1,节省了人力成本。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定位凸起155、定位缺口 156和定位缺口 157的数量和位置并不是必须按图3所示方式设置,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
[0042]请一并参照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顶盖2包括顶盖顶面21、第一顶盖端壁22、第二顶盖端壁23、两个第一顶盖折叠翼24、两个第二顶盖折叠翼25、两个第三顶盖折叠翼26和两个第四顶盖折叠翼27。具体来说,顶盖顶面21与底托底面11对应设置。第一顶盖端壁22设置于顶盖顶面21的对应于第一底托端壁13的边缘,且在顶盖2罩设于底托I上时设置于第一底托端壁13的外表面上。第二顶盖端壁23设置于顶盖顶面21的对应于第二底托端壁14的边缘,且在顶盖2罩设于底托I上时设置于第二底托端壁14的外表面上。两个第一顶盖折叠翼24设置于第一顶盖端壁22的两侧边缘。两个第二顶盖折叠翼25设置于第二顶盖端壁23的两侧边缘的对应于垂直部1211的位置处。两个第三顶盖折叠翼26设置于顶盖顶面21的对应底托侧壁12的两侧边缘。两个第四顶盖折叠翼27设置于第二顶盖端壁23的两侧边缘的对应于倾斜部1212的位置处。
[0043]当顶盖2罩设于底托I上时,两个第一顶盖折叠翼24夹持于底托外侧壁121与第一底托折叠翼131之间,两个第二顶盖折叠翼25夹持于底托外侧壁121与第二底托折叠翼141之间,两个第三顶盖折叠翼26设置于第一底托内侧壁122和第二底托内侧壁123的外表面上,两个第四顶盖折叠翼27设置于第二底托内侧壁123的外表面上。采用上述方式,不需要使用辅助包材(例如,胶带)就可将顶盖2固定在底托I上,从而很方便地实现顶盖2和底托I的固定连接。
[0044]请一并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中,顶盖顶面21及第三顶盖折叠翼26上设置有易撕线28,当底托I沿竖直方向摆放时,沿易撕线28撕开顶盖2,将包括第二顶盖端壁23的部分丢弃,将包括第一顶盖端壁22的部分与相邻的底托I连接。具体来说,保留下的包括第一顶盖端壁22的部分具体包括第一顶盖端壁22、第一顶盖折叠翼24、剩余的顶盖顶面21和剩余的第三顶盖折叠翼26。其中,将第一顶盖端壁22设置于底托I的第一底托端壁13的外表面上,第一顶盖折叠翼24夹持于底托外侧壁121与第一底托折叠翼131之间,将剩余的顶盖顶面21设置于相邻的底托I的第一底托端壁13的外表面上,同时将剩余的第三顶盖折叠翼26夹持于相邻的底托I的底托外侧壁121与第一底托折叠翼131之间,由此可以提高底托I沿竖直方向摆放时的稳定性。
[0045]请一并参照图7和图8,在本实施例中,内托3包括内托顶面31、内托底面32和内托侧壁33。具体来说,当内托3处于成型状态时,内托顶面31和内托底面32平行且间隔设置,内托侧壁33垂直支持于内托顶面31和内托底面32之间。内托3设置于底托I内以保护放置于底托I内的展品,起到缓冲减震的保护作用。另外,内托顶面31上设置有多个容置孔311,用以承载并固定展品,以方便展品的展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容置孔311的数量和位置并不是必须按图7或图8所示方式设置,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
[0046]请一并参考图9、图10和图11,为了提高底托I沿水平方向摆放的稳定性和整齐形,在本实施例中,包装箱进一步包括第一连接件4和第二连接件5。具体来说,第一连接件4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件折叠翼41以及连接于两个第一连接件折叠翼41之间的第一连接部42。第二连接件5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件折叠翼51以及连接于两个第二连接件折叠翼51之间的第二连接部52。第一连接件4和第二连接件5可以为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连接件,也可以为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同的连接件。当底托I沿水平方向摆放时,第一连接件4的两个第一连接件折叠翼41分别夹持于相邻的两个底托I的底托外侧壁121与第一底托折叠翼131之间,第二连接件5的两个第二连接件折叠翼51分别夹持于相邻的两个底托I的底托外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