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82004阅读:796来源:国知局
托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能够进行多层堆叠的托盘(pallet)。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为了对电子设备等被打包物体进行搬运或保管等,广泛使用放置被打包物体的托盘。鉴于环境问题,这样的托盘多数在使用后(开包后)加以回收以再利用(所谓可回收型的托盘)。
[0003]作为这种托盘,例如提出了一种运输用机架的方案,该运输用机架具有:垂直设置在托盘构件上的一对支柱构件;以及连接一对支柱构件的撑条。该运输用机架在开包后,松开撑条和支柱构件,在托盘构件上依次重叠,形成收放起来的状态,加以回收。

【发明内容】

[0004]然而,可回收型的托盘构件往往是以在上下方向进行多层堆叠的状态加以回收的。在该回收过程中,还存在层叠数较少的情况或只想移动一点点距离的情况等,这时操作人员要用人力抬起来使其移动。但是,对于上述方案的运输用机架(托盘构件),进行多层堆叠的托盘构件彼此之间未连接。为此,操作人员必须抓住最下层的托盘构件,将全部托盘构件抬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操作人员必须把腰弯得很低,不得已采取承受很大负担的姿势。另外,取决于托盘构件的大小和形状等,在层叠的托盘构件移动时,必须使用叉车等。即,有关托盘构件回收的操作性能很差。
[0005]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层叠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进行回收作业的托盘。
[0006]本发明是以能够进行多层堆叠的托盘作为对象。而且,该托盘具有:底板;放置被打包物体的顶板;底脚构件;以及侧壁构件。前述底脚构件连接前述底板与前述顶板,沿前述底板及前述顶板的外边缘配置。前述侧壁构件沿前述顶板的外边缘垂直设置,形成用于连接覆盖前述被打包物体的打包壳体的连接孔。在前述底脚构件设置卡合部,该卡合部是这样配置:当层叠在其它托盘的顶板上时,该卡合部与该其它托盘的侧壁构件的连接孔相对应。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具有实施形态I所涉及的托盘的打包组装体的立体图。
[0008]图2为表示将具有实施形态I所涉及的托盘的打包组装体进行展开的状态的组装立体图。
[0009]图3为表示将实施形态I所涉及的托盘进行层叠的状态的立体图。
[0010]图4为示意表示将实施形态I所涉及的托盘进行层叠的状态的一部分的剖面。
[0011]图5为示意表示将实施形态2所涉及的托盘进行层叠的状态的一部分的剖面。
[0012]图6为示意表示各实施形态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托盘的侧壁构件的剖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一面参照附图,一面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如各图中用箭头所示那样来规定各方向。
[0014](实施形态I)
参照图1至图4,对于具有实施形态I所涉及的托盘2的打包组装体I进行说明。图1为打包组装体I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将打包组装体I进行展开的状态的组装立体图。图3为表示将托盘2进行层叠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为示意表示将托盘2进行层叠的状态的一部分的剖面。
[0015]如图1所示那样构成打包组装体1,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状的外形。如图1及图2所示,构成的打包组装体I包含:放置作为被打包物体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托盘2 ;覆盖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袋状乙烯树脂罩3 ;对用乙烯树脂罩3覆盖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四周侧面进行覆盖的内侧打包构件4 ;以及对用内侧打包构件4覆盖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覆盖的外侧打包壳体5。另外,被打包物体不限于图像形成装置100,只要是为了保护免受冲击而进行打包的任意物品即可。
[0016]托盘2具有:底板10 ;放置图像形成装置100的顶板11 ;连接底板10与顶板11、沿底板10及顶板11的外边缘配置的多个底脚构件12 ;以及沿顶板11的外边缘垂直设置的多个侧壁构件13。
[0017]底板10及顶板11是分别使用木材形成,在俯视图中形成为矩形形状。底板10及顶板11分别形成为近似相同的大小。顶板11相对配置在底板10的上方。在底板10的各边的中间区域,向内侧形成缺口,形成近似矩形形状的凹状部20。
[0018]多个底脚构件12是分别使用木材形成为近似立方体形状。多个底脚构件12分别设置在底板10与顶板11之间。详细来说,底脚构件12配置在两板10及11的四个转角部分、和各边的近似中间部分。八个底脚构件12沿底板10及顶板11的各边近似等间隔地设置。在相邻一对的底脚构件12之间,构成为了插入叉车的货叉的货叉插入开口部21。另夕卜,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将配置在各转角部分的四个底脚构件12称为「转角底脚构件22」,将配置在各边的近似中间部分的四个底脚构件12称为「中间底脚构件23」。
[0019]各中间底脚构件23从底板10 (及顶板11)的端面略向内侧(底板10等的中心侧)配置。上述的底板10的凹状部20的外端面与中间底脚构件23的外侧面形成同一平面(参照图1)。
[0020]多个侧壁构件13是分别将铁制的金属薄板弯折成近似L形状而形成。详细来说,各侧壁构件13由侧壁固定部24和侧壁本体25形成为一体,该侧壁固定部24形成为与顶板11平行的近似矩形板状,该侧壁本体25是从侧壁固定部24的外侧端部向上方延伸的近似矩形板状(参照图2及图3)。侧壁固定部24与侧壁本体25所形成的角度为近似90°。
[0021]多个侧壁构件13分别固定在顶板11的各边的近似中间部分。即,各侧壁构件13设置在中间底脚构件23的上方。四个侧壁构件13分别将侧壁固定部24向内侧(顶板11的中心侧)沿顶板11的各边设置。各侧壁构件13从顶板11的端面略向内侧配置。侧壁固定部24使用多个(例如两个)螺丝27固定在顶板11 (参照图3)。侧壁本体25是这样构成:它利用弹性力,能够沿与紧靠的一边垂直的方向产生位移。
[0022]各侧壁构件13 (侧壁本体25)具有用于连接覆盖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侧打包壳体5的近似矩形形状的连接孔26。四个连接孔26分别在侧壁本体25的中间部分的上侧位置贯穿形成(参照图3)。
[0023]如图2所示,内侧打包构件4具有:前侧部衬板4a ;后侧部衬板4b ;左侧部衬板4c ;右侧部衬板4d ;以及内侧打包壳体4e。
[0024]各侧部衬板4a、4b、4c、4d是使用瓦楞纸板形成为近似矩形的板状。前侧部衬板4a、后侧部衬板4b、左侧部衬板4c及右侧部衬板4d分别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前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及右侧面相碰触,保护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侧面。
[0025]内侧打包壳体4e是使用瓦楞纸板形成为矩形筒状。内侧打包壳体4e是这样构成:它能够将与各侧部衬板4a、4b、4c、4d碰触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容纳在内部。在内侧打包壳体4e的下端部,形成多个(例如四个)矩形形状的内侧开口部4f。内侧开口部4f是这样形成:它从内侧打包壳体4e的前后左右的各侧面的中间下端向上方形成缺口。
[0026]外侧打包壳体5是使用瓦楞纸板形成为矩形筒状。外侧打包壳体5的上面和下面形成开口。形成的外侧打包壳体5的上面开口能够封闭。在外侧打包壳体5的下端侧,形成多个(例如四个)近似矩形形状的外侧开口部5a。外侧开口部5a在外侧打包壳体5的前后左右的各侧面的中间下侧贯穿形成。外侧开口部5a形成在与内侧打包壳体4e的内侧开口部4f相对应的位置。另外,外侧开口部5a形成为与侧壁构件13的连接孔26近似相同的大小,并且形成为小于内侧开口部4f。
[0027]这里,参照图2,说明打包组装体I的组装顺序。
[0028]操作人员将套有乙烯树脂罩3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从上方放置在托盘2上。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下侧转角部分,配置缓冲构件101。
[0029]接着,操作人员使各侧部衬板4a、4b、4c、4d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侧面碰触,从上方套上内侧打包壳体4e。在该状态下,各侧部衬板4a、4b、4c、4d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侧面固定。通过以上操作,将内侧打包构件4组装完成。
[0030]接着,操作人员从内侧打包构件4的上方套上外侧打包壳体5。外侧打包壳体5的下端部进入托盘2的各侧壁构件13的内侧(参照图1)。在该状态下,各侧壁构件13的开口的连接孔26与外侧打包壳体5的各外侧开口部5a及内侧打包壳体4e的各内侧开口部4f一致。然后,操作人员从各侧壁构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