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运送装置、原稿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626453阅读:来源:国知局
r>[0077]S卩,直线运送路41的下侧的直线运送引导件(中运送引导件)41b与翻转运送路44的上侧的翻转运送引导件(中运送引导件)44a从正面观察一体地形成为楔状(三角形)。
[0078]在这种结构中,在实施方式1中,为了抑制由朝向弯曲运送路42通过合流部P2的原稿(纸张)Μ的U字状的弯曲引起的原稿Μ的后端部的弹起,在合流部Ρ2设置有纸张引导部件50。
[0079]该纸张引导部件50构成为如下配置:基端部50a固定于在合流部P2合流的翻转运送路44的上侧的翻转运送引导件(中运送引导件)44a,前端部50b侧在合流部P2内朝向弯曲运送路42延伸配置。S卩,纸张引导部件50的基端部50a固定于由于在翻转运送路44内运送的纸张因弯曲而弹起所以按压其后端部的上侧的翻转运送引导件(中运送引导件)44a。由于通过将纸张引导部件50的基端部50a固定于上侧的翻转运送引导件(中运送引导件)44a,原稿(纸张)M的后端部弹起的方向成为将纸张引导部件50的基端部50a向翻转运送引导件(中运送引导件)44a按压的方向,所以例如在将纸张引导部件50的基端部50a通过粘合材料粘合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粘合力的降低(即,防止粘合材料的剥离)。
[0080]另外,延伸配置的纸张引导部件50的前端部50b配置为相对于合流部P2内的运送引导件(具体而言为直线运送路41的上侧的直线运送引导件41a以及翻转运送路44的下侧的翻转运送引导件44b)非接触。S卩,为了不妨碍在各运送路41、44运送的原稿Μ的通过本身,配置为相对直线运送路41的上侧的直线运送引导件41a以及翻转运送路44的下侧的翻转运送引导件44b分别存在有恒定的间隔。另外,通过将纸张引导部件50的前端部50b形成为相对于合流部P2内的运送引导件非接触,不会妨碍原稿Μ的通过本身,因此也能够防止卡纸(j am)的产生等。
[0081]这里,纸张引导部件50由具有挠性的四边形的较小的片材部件形成,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4所示那样在与纸张运送方向Y正交的纸张宽度方向X设置于对称位置的两个位置。配置纸张引导部件50的间隔形成为比通过原稿输送装置30能够运送的最小原稿的宽度稍微窄的间隔。由此,无论是何种尺寸的原稿,均能够可靠地按压原稿的后端部。
[0082]作为具有挠性的片材部件,例如能够优选使用PET、尼龙、ABS、PBT、PPS、POM、LCP等树脂膜。虽然树脂膜的厚度也依赖于树脂的种类,但是为0.1_左右即可。
[0083]但是,纸张引导部件50因由朝向弯曲运送路42通过合流部P2的原稿(纸张)M的U字状的弯曲引起的原稿Μ的后端部的弹力,需要具有充分弯曲程度的柔软性。
[0084]通过将由这种材料形成的纸张引导部件50安装于翻转运送路44的上侧的翻转运送引导件44a,能够通过纸张引导部件50的弯曲力抑制原稿Μ的后端部的弹起,并且能够将原稿Μ从翻转运送路44向弯曲运送路42引导。
[0085]这里,纸张引导部件50的突出长度L1为在纸张引导部件50因原稿Μ的后端部的弹力而弯曲至最大限度时(图3中虚线所示的状态)前端部50b与直线运送路41的上侧的运送引导件41a抵接的程度的长度即可。但是,不一定需要抵接,为前端部50b弯曲至运送引导件41a的附近位置的程度的长度也可。由此,原稿Μ的后端部在与纸张引导部件50的前端部50b分离时不会强烈地弹起,而是从弯曲的纸张引导部件50的前端部50b向直线运送路41的上侧的直线运送引导件41a顺畅地移动,从而能够与直线运送引导件41a抵接。
[0086]即,在合流部P2中,虽然在翻转运送路44的上侧的运送引导件44a、与直线运送路41的上侧的运送引导件41a之间具有较大的阶梯差D1,但是通过消除或者减小由该阶梯差D1引起的弹起,能够减小或者消除原稿的后端部因弹起而与上侧的直线运送引导件41a相碰的弹响声。
[0087]图5以及图6是放大表示主运送路以及翻转运送路的合流部的简要俯视图,并且示出原稿Μ的后端部M2通过合流部Ρ2时的样子。
[0088]S卩,对通过翻转运送路44从合流部Ρ2向弯曲运送路42运送的原稿Μ而言,在其后端部M2通过合流部Ρ2以前前端部Ml侧向弯曲运送路42内运送。因此,该运送状况下的原稿Μ成为前端部Ml侧通过弯曲运送路42被弯曲(挠曲)为U字状的状态(参照图5)。
[0089]而且,在原稿Μ的后端部M2以该状态从翻转运送路44向合流部Ρ2穿过时,如图6所示,因原稿Μ的由U字状的弯曲引起的后端部M2的弹力,纸张引导部件50向直线运送路41的上侧的运送引导件41a侧缓缓地弯曲。而且,通过原稿Μ的后端部M2沿着该纸张引导部件50缓缓上升,原稿Μ的后端部M2的弹力也被减小。
[0090]而且,在原稿Μ的后端部M2与纸张引导部件50完全分离时(图6示出即将分离之前的状态),后端部M2的弹力也被充分减小,并且原稿Μ的后端部M2接近(或者抵接)至直线运送路41的上侧的运送引导件41a。因此,即便原稿Μ的后端部M2以该状态与纸张引导部件50分离,原稿Μ的后端部M2也不会与直线运送路41的上侧的运送引导件41a强烈地相碰。
[0091]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或者减小由原稿Μ的后端部M2与合流部Ρ2的运送引导件41a强烈地相碰而产生的弹响声。
[0092]此外,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将四边形的较小的片材部件亦即纸张引导部件50设置于纸张宽度方向X的对称位置的两个位置,但是例如也可以设置于纸张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的一个位置,另外也可以配合原稿的尺寸设置于纸张宽度方向X的多个位置(例如四个位置、六个位置等)。
[0093]<实施方式2>
[0094]在实施方式1中,纸张引导部件50形成为四边形的较小的片材部件,但是在实施方式2中,将纸张引导部件50形成为长条状的一片片材部件。
[0095]图7示出实施方式2的纸张引导部件50,是放大表示主运送路以及翻转运送路的部分的简要俯视图。
[0096]在图7所示的纸张引导部件50中,前端部50b沿着纸张宽度方向X非直线地形成。具体而言,以纸张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向纸张运送方向Y突出的方式,将前端部50b的整体形成为平缓的弯曲状。在该情况下,纸张引导部件50可以为具有柔软性的树脂膜,但是因为在形状上具有特征,所以也可以没有柔软性。
[0097]基于该结构,在原稿Μ的后端部M2从翻转运送路44向合流部Ρ2穿过时,原稿Μ的后端部M2的整体不同时与纸张引导部件50分离,而是能够错开时机缓缓分离。
[0098]图8示意表示原稿Μ的后端部M2从翻转运送路44向合流部Ρ2穿过时的样子。
[0099]即,在原稿Μ的后端部M2位于纸张运送方向Υ的位置Ya时,后端部M2的整体被纸张引导部件50按压。
[0100]接下来,若原稿Μ的后端部M2从该位置稍微前进到达纸张运送方向Υ的位置Yb,则纸张Μ的后端部M2的纸张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分M2a被纸张引导部件50按压,但是在纸张宽度方向X的两外侧的部分M2b中,纸张Μ的后端部M2与纸张引导部件50的前端部50b分离。此时,在纸张Μ的后端部M2的纸张宽度方向X的两外侧部分M2b中,因原稿Μ的由U字状的弯曲引起的后端部M2的弹力,成为稍微向上方弹起的状态,但是在该程度的弹起中,未与直线运送路41的上侧的直线运送引导件41a相碰从而未产生弹响声。
[0101]接下来,若原稿Μ的后端部M2从该位置进一步稍微前进到达纸张运送方向Υ的位置Yc,则对纸张Μ的后端部M2而言,仅纸张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稍微被纸张引导部件50按压,而在纸张宽度方向X的两外侧的大部分区域,纸张Μ的后端部M2与纸张引导部件50的前端部50b分离。此时,在纸张Μ的后端部M2的除纸张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以外的部分中,因原稿Μ的由U字状的弯曲引起的后端部M2的弹力,成为稍微向上方弹起的状态,但是由于中央部仍然被按压,所以该弹力较弱,不以与直线运送路41的上侧的直线运送引导件41a相碰的程度弹起。另外,即便相碰,也不会强烈地相碰。因此,在该状态下也不会产生弹响声。
[0102]此后,若原稿Μ的后端部M2经过纸张运送方向Υ的位置Yc,则纸张Μ的后端部M2的中央部也弹起,但是由于其他部分已经弹起,所以也将中央部的弹力减小,不会发生大的弹起。因此,原稿Μ的后端部M2不会与直线运送路41的上侧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