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穿越式双小车岸桥的双小车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01469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用于穿越式双小车岸桥的双小车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穿越式双小车岸桥,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穿越式双小车岸桥的双小车驱动机构,属于重物起吊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岸桥是港口使用的主要装卸工具,在港口的集装箱装卸过程中岸桥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随之不断的加大,这对我国的港口的吞吐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装卸岸桥已经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必须对集装箱岸桥进行改进。
[0003]传统的港口集装箱的卸船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传统岸桥上的单起吊小车将集装箱吊起,起吊小车沿着轨道将集装箱从岸桥的一端吊运到岸桥另一端的集卡的上方,然后将集装箱安放在集卡上,放箱完毕后,起吊小车返回岸桥海测集装箱船上方进行下一集装箱的吊装。传统岸桥采用单小车作业,效率一直无法有效得到提升,尽管采用了提高设备运行参数、加大起升重量、采用双吊具等技术手段,岸桥装卸效率始终得不到质的提高。随着载箱量18000TEU甚至24000TEU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出现,其高载运量与低能源消耗低排放的巨大优势,使各大船运公司争相采购并投入运营,超大型集装箱船对港口装卸设备的作业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要求船时效率不低于300TEU/h,而现有的传统岸桥无法达到该船时效率,因此,需要一种高效率的岸桥来满足18000TEU甚至24000TEU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装卸需求。
[0004]为了提高装卸效果,可以在传统岸桥上增加一部起升小车,两小车沿主梁移动时能相互穿越,则两部小车协同作业则装卸效率可大大提高,同时岸桥自重,起升功率也不会过度增加。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布置两部起升小车各自的驱动机构,即起升机构、行走机构以及钢丝绳缠绕系统,使两小车工作时互不干扰;同时岸桥大臂外伸距达到了 80米,起升机构钢丝绳悬垂过长,若没有合适的拖绳系统,两部小车的起升钢丝绳都处于悬垂状态,极易发生彼此缠绕而导致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0005]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支持双小车相互穿越、协同作业使得装卸效率提高的用于穿越式双小车岸桥的双小车驱动机构。
[0006]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穿越式双小车岸桥的双小车驱动机构,包括:
[0007]双小车起升机构,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起升或降落的上小车起升机构和用于驱动下小车起升或降落的下小车起升机构;
[0008]双小车牵引机构,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前后水平行走的上小车牵引机构和用于驱动下小车前后水平行走的下小车牵引机构;以及
[0009]双小车缠绕系统,连接于所述双小车起升机构和双小车牵引机构,所述双小车缠绕系统在受到所述双小车起升机构驱动时能够带动双小车吊具起升或降落,在受到所述双小车牵引机构驱动时能够带动双小车吊具沿水平方向前后行走;
[0010]所述双小车缠绕系统包括用于驱动上小车行走的上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下小车行走的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用于驱动上小车吊具的起升和下落的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以及用于驱动下小车吊具的起升和降落的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所述上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驱动卷筒,缠绕在第一驱动卷筒上的至少一条第一起升钢丝绳,用于水平托起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的若干第一托辊,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通过至少一组第一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上小车上,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驱动卷筒,缠绕在第二驱动卷筒上的至少一条第二起升钢丝绳,用于水平托起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若干第二托辊,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通过至少一组第二改向滑轮组连接在下小车上,若干第一托辊通过第一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内侧,若干第二托辊通过第二托架结构被水平支撑在大梁结构的外侧,且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与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均设置在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水平部分围成的水平空间的内侧。
[0011]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靠近所述第一驱动卷筒设置,用于改变第一起升钢丝绳从所述第一驱动卷筒的伸出端的水平走向,使得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向着所述上小车的方向水平延伸。
[0012]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卷筒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之间的第一过渡滑轮组,所述第一过渡滑轮组将来自于第一驱动卷筒的第一起升钢丝绳的伸出端牵引向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
[0013]所述第一改向滑轮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小车和上吊具上的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用于改变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的走向,使其延伸至所述上吊具上。
[0014]所述第一垂直改向滑轮组包括设置在上小车上的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第一水平滑轮和第二垂直滑轮,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吊具上的第三滑轮组,所述第二垂直滑轮与所述第一水平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一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一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二垂直滑轮,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竖向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一水平滑轮,第一起升钢丝绳(kll)横向改向180°,然后从所述上小车的底部经过所述第三滑轮组最终设置在上吊具上。
[0015]所述第三滑轮组包括位于所述上吊具上部的第十四滑轮,位于上吊具下部的第十五滑轮,以及第十滑轮和第十一滑轮,所述第十滑轮与所述第十一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十四滑轮,来自于第一水平滑轮的第一起升钢丝绳(kll)的伸出端先从上部绕过第十四滑轮,再从第十五滑轮的下部绕回第十四滑轮上,接着从下方绕过第十滑轮,第一起升钢丝绳(kll)横向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一滑轮,第一起升钢丝绳竖向改向180°,最终设置在上吊具的底部上。
[0016]第二改向滑轮组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靠近所述第二驱动卷筒设置,用于改变第二起升钢丝绳从所述第二驱动卷筒的伸出端的水平走向,使得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向着所述下小车的方向水平延伸。
[0017]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还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卷筒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之间的第二过渡滑轮组,所述第二过渡滑轮组将来自于第二驱动卷筒的第二起升钢丝绳的伸出端牵引向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
[0018]所述第二改向滑轮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小车和下吊具上的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用于改变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的走向,使其延伸至所述下吊具上。
[0019]所述第二垂直改向滑轮组包括设置在下小车顶部的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第四水平滑轮和第五垂直滑轮,设置在所述下小车上的第六滑轮,设置在所述下吊具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七滑轮,设置在下吊具上部的若干个平行设置的第八滑轮,设置在所述下吊具底部的第九滑轮,以及第十二滑轮和第十三滑轮,所述第五垂直滑轮与所述第四水平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所述第七滑轮与所述第八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下吊具的内部,所述第十二滑轮与所述第十三滑轮相比更加远离所述第六滑轮,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的来自于所述第二水平改向滑轮组的伸出端,先从下方绕过第五垂直滑轮,第二起升钢丝绳竖直向上改向180°,再绕过所述第四水平滑轮,第二起升钢丝绳水平改向180°,然后依次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从下部绕过第七滑轮,再从上部绕过第八滑轮,竖直向下改向后接着从下部绕过第九滑轮,然后从另一个第八滑轮的上部绕到另一个第七滑轮的下部,竖直向上改向后接着从上部绕过第六滑轮,然后绕过第十二滑轮,横向向上改向180度,最后从上部绕过第十三滑轮,竖向改向180度,最后绕出到所述下吊具上。
[0020]所述第七滑轮和第八滑轮沿着所述下小车的底部径向排布。
[0021]所述第四水平滑轮、第五垂直滑轮、第七滑轮以及第八滑轮均设置在所述下小车的刚性支架上,所述上小车以及处于收起状态的上吊具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刚性支架的内部,且与所述刚性支架的侧壁不重合。
[0022]所述下小车起升缠绕子系统包括水平布置并同步驱动的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对称设置在所述下小车的两侧。
[0023]所述下小车第一起升缠绕子系统和所述下小车第二起升缠绕子系统的未缠绕在第二驱动卷筒上的第二起升钢丝绳的位于岸桥大臂端部的水平部分通过绳夹连接。
[0024]所述下小车牵引缠绕子系统包括驱动卷筒,沿着第一方向缠绕在所述驱动卷筒上的第一牵引钢丝绳组,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缠绕在所述驱动卷筒上的第二牵引钢丝绳组,所述第一牵引钢丝绳组分别经过位于下小车刚性支架上端的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以及靠近刚性支架下端的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绕设在下小车的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牵引钢丝绳组分别经过下小车刚性支架上端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以及靠近刚性支架下端至少一组牵引改向滑轮组绕设在下小车的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一牵引钢丝绳组、所述第二牵引钢丝绳组与所述第二起升钢丝绳在所述下小车上的缠绕均不相互干涉。
[0025]所述第一托架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的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之间的中间部,连接在所述中间部下方的η型支架,所述η型支架两端具有第一 “L”型钩部和第二“L”型钩部,所述第一“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和所述第二“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分别支撑所述第一托辊的不同单元,第一托辊能够绕着第一 “L”型钩部和第二 “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转动,所述第一 “L”型钩部和第二 “L”型钩部以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构成的大臂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布置。
[0026]所述第二托架结构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的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底部外侧的第三“L”型钩部和第四“L”型钩部,所述第三“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和所述第四“L”型钩部的水平钩边分别支撑所述第二托辊的不同单元,所述第二托辊能够绕着第三“L”型钩部和第四“L”型钩部的水平沟边转动,第三“L”型钩部和第四“L”型钩部以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构成的大臂的竖直中心线对称布置。
[0027]还包括托绳系统,所述托绳系统包括若干沿大梁结构的长度方向且间隔设于所述大梁结构内侧上的第一支撑托架(sl6),所述第一支撑托架(sl6)上设置有用于支撑上小车钢丝绳组(sl7)的第一托辊组件(sl8);还包括若干沿大梁结构的长度方向且间隔设于所述大梁结构外侧上的第二支撑托架(sl9),所述第二支撑托架(sl9)上设置有用于支撑下小车钢丝绳组的第二托辊组件(s21)。
[0028]所述第一支撑托架(sl6)包括连接在所述大梁结构的第一大梁和第二大梁(s2)之间的中间部(s22),以及连接在所述中间部(s22)下方的31型托架,所述31型托架的下方两侧分别支撑所述第一托辊组件(sl8)的不同单元。
[0029]所述托绳系统还托住牵引钢丝绳。
[0030]所述上小车起升机构、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所述上小车牵引机构以及所述下小车牵引机构一同布置于大梁后臂上设置的机房内,其中,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布置在所述机房的后侧,所述上小车起升机构布置在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的前侧,并且所述下小车起升机构与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