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63232阅读:659来源:国知局
电梯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电梯
[0001]相关申请的引用
[0002]本实用新型基于2015年7月I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32601号的优先权,并且根据其所有内容的引用主张其优先权。
技术领域
[000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
【背景技术】
[0004]电梯在轿厢侧和电梯候梯厅侧设置有各自的门。在轿厢侧的门(以下称为“轿厢门”)的下方设置有引导轿厢门的“轿厢地坎”。并且,在电梯候梯厅侧的门(以下称为“侯梯厅门”)的下方设置有引导侯梯厅门的“候梯厅地坎”。
[0005]为了在轿厢地坎和候梯厅地坎之间使轿厢平滑地升降,设置有称为运行间隙(running cIearance)(行进中、运转中的缝隙)的缝隙。该运行间隙成为了各种问题的成因。
[0006]例如,运行间隙成为诸如乘客被姅倒、轮椅车轮被嵌入、钥匙等小物件落入井道等问题的成因(在以下的说明中,由运行间隙产生的课题被称为“运行间隙问题”)。为了解决运行间隙问题,在轿厢地坎设置了阻塞运行间隙的阻塞体。
[0007]为了减少运行间隙问题的发生,希望提高阻塞体的硬性。但是,如果单纯地提高阻塞体的硬性,在轿厢出现震动或误操作的情况下,阻塞体可能会和其他结构体产生冲撞。在此情况下,电梯可能会因冲撞而被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将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电梯,其能够减少运行间隙问题的产生、降低因冲撞而损坏的可能性。
[0009]本实施方式的电梯具备:候梯厅地坎,其设置在电梯候梯厅中;轿厢地坎,其设置在轿厢上;阻塞体,其固定在所述候梯厅地坎和所述轿厢地坎的至少一个地坎上,以阻塞所述候梯厅地坎和所述轿厢地坎之间的运行间隙;所述阻塞体包括,板状硬性体,当所述轿厢着床时,前端部从作为相对侧所述地坎的相对地坎分离,所述硬性体固定在作为固定侧所述地坎的固定地坎上;板状软性体,其前端部由所述硬性体的前端部向所述相对地坎侧呈突出的状态与所述硬性体的一侧的面重合。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梯的全体构成图。
[0011]图2是轿厢着床时的候梯厅地坎、轿厢地坎、以及其周边的扩大图。
[0012]图3是轿厢着床时的阻塞体及其周边的扩大图。
[0013]图4是表示软性体呈大弯曲状态的图。
[0014]图5是当阻塞体固定在候梯厅地坎的情况下的阻塞体及其周边的扩大图。
[0015]图6是表示在轿厢地坎和候梯厅地坎两者上都设置阻塞体的状态的图。
[0016]图7是没有延伸部62a的相对地坎及其周边的扩大图。
[0017]图8是可旋转地固定在固定地坎上的阻塞体及其周边的扩大图。
[0018]图9是不使用固定工具固定硬性体71和软性体72的实例。
[0019]图10是将软性体作为刷子(brush)的情况下的阻塞体及其周边的扩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附图中,相同和同等部分使用相同的标号。
[0021]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I的全体构成图。电梯I是将轿厢10通过绳30在井道2内升降的绳式电梯。电梯I是使用重锤20的曳引(tract1n)式(吊瓶式)电梯。另外,电梯I是使用机房3的类型。在设置有电梯I的建筑物的各层配置有电梯候梯厅4。电梯候梯厅4中配置有用于呼叫轿厢10的按钮(以下称为“候梯厅呼叫”)。乘客按下候梯厅呼叫,向所在的楼层呼叫轿厢10。
[0022]如图1所示,电梯I具备轿厢10,重锤20,绳30,卷扬机40,控制柜50,以及乘降口 60。
[0023]轿厢10是承载人的箱子。在轿厢10的内部,配置有用于操作轿厢10升降等的操作屏(以下,称为“轿厢呼叫”)。乘客操作轿厢呼叫,使得轿厢10向希望的楼层移动。
[0024]另外,轿厢10具有乘客用于在轿厢10乘降的乘降口13。在乘降口 13配置有轿厢门
11。轿厢门11是单开或者双开的拉门式的门。轿厢门11的下部配置有引导轿厢门11开合的轿厢地坎(car S i 11) 12。为了不令乘客姅倒,轿厢地坎12的上面和轿厢1的地板14的上面处于同一平面。当电梯I到达指定的楼层时(以下成为“着床”),轿厢门11沿轿厢地坎12开入口 ο
[0025]重锤20是为了平衡轿厢10重量的重锤。重锤20由铁或混凝土等的具有重量的物体构成。重锤20通过绳30与轿厢1连结。
[0026]绳30是垂钓支撑轿厢10和重锤20的主绳。绳30,例如,由钢缆构成。绳30的一端固定在轿厢10上,另一端固定在重锤20上。绳30挂在卷扬机40的滑轮42上,由滑轮42的旋转运动改变轿厢10的升降运动。
[0027]卷扬机40是使轿厢10升降的驱动装置。卷扬机40具备马达41和滑轮42。马达41是将电能转换为旋转能的电动机。另外,滑轮42是通过马达41的旋转能而旋转的圆盘状旋转轮。滑轮42上垂挂绳30。马达41驱动滑轮42,使轿厢10升降。
[0028]控制柜50是控制电梯10的各部分的控制装置。控制柜50具备处理器等的处理装置。控制柜50通过有线或无线将候梯厅呼叫和轿厢呼叫连接。控制柜50控制卷扬机40,使轿厢10移动至候梯厅呼叫以及轿厢呼叫指定的楼层。
[0029]乘降口60是为了使乘客出入轿厢的乘降口。乘降口 60设置在各楼层的电梯候梯厅4中。乘降口 60上配置有候梯厅门61。候梯厅门61和轿厢门11 一样,都是单开或者双开的拉门式的门。当电梯I着床时,即,电梯I到达呼叫的楼层时,候梯厅门61联动轿厢门11开合。在候梯厅门61的下部,配置有引导候梯厅门61开合的候梯厅地坎(hall sill)62。为了不使乘客姅倒,候梯厅地坎62的上面和电梯候梯厅4的地板5的上面处在同一平面。候梯厅门61沿着候梯厅地坎62开合。
[0030]图2是轿厢10着床时的候梯厅地坎62、轿厢地坎12、以及其周边的扩大图。当电梯I着床时,候梯厅地坎62和轿厢地坎12呈相对状态。此时,在轿厢地坎12和候梯厅地坎62之间形成被称为运行间隙(running clearance)的缝隙(图2所示的RC)。运行间隙RC的宽度由电梯I的设计而变化。运行间隙RC的宽度,例如,为1mm至100mm。如上所述,运行间隙RC成为小物件掉落、轮椅的车轮嵌入等问题的成因。为了堵塞运行间隙RC,在候梯厅地坎62和轿厢地坎12之间设置阻塞体70。
[0031]图3是轿厢10着床时的阻塞体70及其周边的扩大图。阻塞体70固定在候梯厅地坎62和轿厢地坎12的任意一侧。在图3的实例中,阻塞体70固定在轿厢地坎12上。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固定阻塞体70的地坎称为“固定地坎”,将与其相对侧的地坎称为“相对地坎”。如在图3的实例中,轿厢地坎12为固定地坎,候梯厅地坎62为相对地坎。
[0032]阻塞体70为板状体,在固定地坎(轿厢地坎12)的侧面呈水平状态被固定。为了不令乘客姅倒,阻塞体70的上面和轿厢地坎12的上面A呈一致的状态。阻塞体70具备硬性体71、软性体72、以及固定部73。
[0033]硬性体71是由金属、硬质树脂等硬性(硬性质)材料构成的板状体。硬性体71在固定地坎的侧面沿着固定地坎的长度方向(轿厢门11的开合方向)呈水平状态固定。硬性体71位于软性体72的上侧,其上面和固定地坎的上面A—致。在相对地坎(候梯厅地坎62)的侧面,设置有向固定地坎侧延伸的上面B的延伸部62a。当轿厢10着床时,延伸部62a配置在和硬性体71的前端部71a相对的位置。为了避免轿厢10的振动和误操作而产生的冲撞,硬性体71的前端部71a从相对地坎(本实施方式的延伸部62a)间隔约距离D1。距离Dl,例如,为1mm至30mm范围的值。此外,距离Dl不限于1mm至30mm的范围,可以根据电梯I的设计发生各种变化。
[0034]软性体72是由橡胶等的软性(柔软的性质)材料构成的板状体。软性体72在固定地坎的侧面沿着固定地坎的长度方向呈水平状态固定。软性体72在硬性体71的下面重合,其前端部72a从硬性体71的前端部71a向相对地坎侧突出。软性体72的前端部72a的一部分位于延伸部62a的下侧。
[0035]固定部73是固定硬性体71和软性体72的固定工具。例如,固定部73是将处于重合状态的硬性体71和软性体72从上下左右施加压力以进行固定的环状固定工具。固定部73位于从硬性体71的前端部71a到固定地坎侧约距离D2间隔的位置。距离D2,例如,为20mm至50mm范围的值。此外,距离D2不限于20mm至50mm的范围,可以根据电梯I的设计而发生各种变化。硬性体71的表面和软性体72的表面没有联结。因此,硬性体71和软性体72,至少从固定的地方(固定部73的某个位置)到相对地坎侧呈可分离的状态,S卩,可以向着升降方向打开的状态。
[0036]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运行间隙RC的部分设置了具备硬性体71的阻塞体70,减少了运行间隙问题的产生。并且,由于硬性体71的前端部71a从相对地坎分离,即使轿厢10振动或者误操作,硬性体71向相对地坎冲撞的可能性也很小。另外,在硬性体71的下侧,由于前端部72a设置了由硬性体71的前端部71a向相对地坎侧突出的软性体72,即使硬性体71的前端部71a从相对地坎分离,由该分离形成的缝隙成为运行间隙问题成因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0037]另外,硬性体71和软性体72从固定部73和相对地坎侧呈可以分离的状态。因此,和接触硬性体71的面的全部固定在硬性体71的情况相比,软性体72较易变形。电梯I的升降时,即使软性体72碰撞到相对地坎,软性体72也基本不会如图4所示的向轿厢10产生较大的弯曲和冲撞力。结果,由于基本不会发生由阻塞体70所产生的巨大的冲撞,因此由冲撞而损坏电梯I的可能性也会降低。另外,当下降时,软性体72越过延伸部62a。
[0038]另外,硬性体71位于软性体72的上侧。由于乘客踩踏的部分不是软性体72而是硬性体71,基本不会发生由乘客的乘降而产生的软性体72的磨损。因此,电梯I能够延长阻塞体70的更换周期,从而可以提高电梯I的维持性。
[0039]另外,软性体72的前端部72a位于延伸部62a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