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4248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的结构虽然由于塑料品种和性能、塑料制品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注射机的类型等不同而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模具主要由浇注系统、调温系统、成型零件和结构零件组成。其中浇注系统和成型零件是与塑料直接接触部分,并随塑料和制品而变化,是塑模中最复杂,变化最大,要求加工光洁度和精度最高的部分。而现有的注塑模具当中,经常会遇到刚开始注塑的,前端一部分冷料也进入了模腔,因此产品合格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新型注塑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新型注塑模具,包括上模、上模座、下模、下模座,所述上模通过螺栓连接于上模座内且上模与上模座外表面平齐,所述下模通过螺栓连接于下模座内且下模与下模座外表面平齐,所述上模上设有多个第一模槽,所述下模上设有多个第二模槽,所述第一模槽与对应的第二模槽形成模腔,所述上模上还设有第一槽,所述下模上还设有第二槽,所述第一槽与第二槽形成一个流道,所述流道每个笔直通道尽头都设有凹陷处。

本实用新型中流料在流经模腔的时候,最先进去的流料因为与模腔壁接触,模腔壁在流料流经之前温度是没有流料高的,所以最开始流经模腔壁的流料温度相对较低,我们在流道每个笔直通道尽头设立凹陷处,用于收集最前端温度低的流料, 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与下模接触面上设有第一定位装置,所述上模座与下模座上设有第二定位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定位装置包括设置于上模上的L型凸条与设置于下模上的L型凹槽,所述凸条与凹槽相匹配;所述第二定位装置包括设置于上模座上的L型定位条与设置于下模座上的L型定位槽,所述定位条与定位槽相匹配。

作为优选,所述流道与模腔之间还设有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由流道方向向模腔方向先变小然后变大至接近模腔处有一段笔直通道。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与上模座中心处还设有加料孔,所述加料孔由上模座连通上模直至流道。

作为优选,所述多个模腔各自设有通气孔。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流道的每个笔直通道尽头设置有凹陷处,有利于把流料的前端冷的料收集在凹陷处,防止进入模腔,提高产品合格率。

2. 本实用新型在流道与模腔之间设有由流道方向往模腔方向先变小然后变大至接近模腔处有一段笔直通道的连接通道,使得流料能进入模腔流得更远,流料里还不容易掺杂气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装配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模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下模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模A区域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模B区域放大图。

图中,1-上模,2-上模座,3-下模,4-下模座,5-第一定位装置,6-第二定位装置, 7-连接通道, 8-加料孔, 11-第一模槽, 12-第一槽, 31-第二模槽, 32-第二槽, 121-凹陷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新型注塑模具,包括上模1、上模座2、下模3、下模座4,上模1通过螺栓连接于上模座2内且上模1与上模座2外表面平齐,下模3通过螺栓连接于下模座4内且下模3与下模座4外表面平齐,上模1上设有多个第一模槽11,下模3上设有多个第二模槽31,第一模槽11与对应的第二模槽31形成模腔,上模1上还设有第一槽12,下模3上还设有第二槽32,第一槽12与第二槽32形成一个流道,流道每个笔直通道尽头都设有凹陷处121。

上模1与下模3接触面上设有第一定位装置5,上模座2与下模座4上设有第二定位装置6,上下模以及上下模座。

第一定位装置5包括设置于上模1上的L型凸条与设置于下模3上的L型凹槽,凸条与凹槽相匹配;第二定位装置6包括设置于上模座2上的L型定位条与设置于下模座4上的L型定位槽,定位条与定位槽相匹配。

流道与模腔之间还设有连接通道7,连接通道7由流道方向往模腔方向先变小然后变大至接近模腔处有一段笔直通道。

上模1与上模座2中心处还设有加料孔8,加料孔8由上模座2连通上模1直至流道。

多个模腔各自设有通气孔。

首先安装模具,上模1通过螺栓连接于上模座2内,上模1与上模座2外表面平齐,下模3通过螺栓连接于下模座4内,下模3与下模座4外表面平齐,模具安装好以后,开始注塑,流料从加料孔8进入流道,最前端的流料温度相对较低,在流道的每个笔直通道尽头都设有凹陷处121,用于收集这部分温度相对较低的冷料,防止冷料进去模腔,同时在道与模腔之间还设有连接通道7,连接通道7由流道方向往模腔方向先变小然后变大至接近模腔处有一段笔直通道,保证产品合格率。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