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子午线轮胎花纹的摩托车车胎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7103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子午线轮胎花纹的摩托车车胎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子午线轮胎花纹的摩托车车胎模具。



背景技术:

摩托车车胎直接影响到整车的操纵性能、驾驶舒适性、驾驶质量和整车安全性能等,目前还没有厂家将子午线轮胎花纹应用到摩托车车胎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子午线轮胎花纹的摩托车车胎模具,制成出的摩托车车胎的操控性能好,驾驶感出色。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子午线轮胎花纹的摩托车车胎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和下模合拢后的花纹为第一花纹块和第二花纹块交替周向排列而成,所述第一花纹块包括中间处的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的两侧对称设有第二凸块、第一凸条和第三凸块,所述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一凸条和第三凸块为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花纹块包括中间处的第一弧形凹台,所述第一弧形凹台的中间设有第二凸条,第一弧形凹台的两侧对称设有第四凸块、第五凸块和第六凸块,所述第二凸条、第四凸块、第五凸块和第六凸块为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凸块的两端均连接第一弧形凹台。

所述第一花纹块和第二花纹块之间形成第七凸块。

所述第四凸块和第五凸块之间形成第二弧形凹台,所述第二弧形凹台的相对的两个外角上均形成第一斜凸块,所述第一斜凸块为由外向内呈下降趋势笔直倾斜。

所述第二凸块和第一凸条之间设有第三弧形凹台,所述第三弧形凹台的一个外角上形成第二斜凸块,所述第二斜凸块为由外向内呈下降趋势笔直倾斜。

所述第一花纹块和第二花纹块上均设有排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该模具制成的摩托车车胎的操控性能好,驾驶感出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模和下模合拢后的花纹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中:上模1、下模2、第一花纹块3、第二花纹块4、第一凸块5、第二凸块6、第一凸条7、第三凸块8、第一弧形凹台9、第二凸条10、第四凸块11、第五凸块12、第六凸块13、第二弧形凹台14、第一斜凸块15、第三弧形凹台16、第二斜凸块17、排气孔18、第七凸块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具有子午线轮胎花纹的摩托车车胎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上模1和下模2合拢后的花纹为第一花纹块3和第二花纹块4交替周向排列而成,第一花纹块3和第二花纹块4均为弧形轮廓。

所述第一花纹块3包括中间处的第一凸块5,所述第一凸块5的两侧对称设有第二凸块6、第一凸条7和第三凸块8,所述第一凸块5、第二凸块6、第一凸条7和第三凸块8为间隔设置。其中的第一凸块5、第二凸块6、第一凸条7对应制造出来的轮胎的排水槽,靠近轮胎中心处的排水槽的宽度最大,排水槽的宽度往两侧逐渐减小,在保证排水的基础上加强操控性能,第三凸块8对应制造出来的轮胎的胎肩部位。

所述第二花纹块4包括中间处的第一弧形凹台9,所述第一弧形凹台9的中间设有第二凸条10,第一弧形凹台9的两侧对称设有第四凸块11、第五凸块12和第六凸块13,所述第二凸条10、第四凸块11、第五凸块12和第六凸块13为间隔设置。第六凸块13对应制造出来的轮胎的胎肩部位,所述第一凸块5的两端均连接第一弧形凹台9,同时第一凸块5的宽度小于第一弧形凹台9的宽度且大于第二凸条10的宽度。中心的第二凸条10对应制造出来的轮胎的小沟槽,用于连通第一花纹块3的中心处的两个排水槽,对轮胎中心处的接地面积有所提高,加强操控性能,第四凸块11、第五凸块12均对应制造出来的轮胎的排水沟槽。

所述第一花纹块3和第二花纹块4之间形成第七凸块19。

所述第四凸块11和第五凸块12之间形成第二弧形凹台14,所述第二弧形凹台14的相对的两个外角上均形成第一斜凸块15,所述第一斜凸块15为由外向内呈下降趋势笔直倾斜。所述第二凸块6和第一凸条7之间设有第三弧形凹台16,所述第三弧形凹台16的一个外角上形成第二斜凸块17,所述第二斜凸块17为由外向内呈下降趋势笔直倾斜。第一斜凸块15和第二斜凸块17可使橡胶硫化工艺中防止缺胶现象的发生。

所述第一花纹块3和第二花纹块4上均设有排气孔18。排气孔18具体分布在整个第一花纹块3和第二花纹块4中的凹陷部位,每个凹陷部位的四个角均设一个排气孔18,对应生产出来的车胎即为车胎的凸出部位上形成一个个与排气孔18相配的“胎毛”。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将子午线轮胎花纹应用到摩托车车胎模具上,制造出来的摩托车车胎的操纵性能、驾驶舒适性、驾驶质量均较好,同时还能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