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9761阅读:6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



背景技术:

模具注塑生产具有槽状结构的产品时,注塑完成之后,模具内用于成型的槽状结构里面有斜顶,在取出产品时,通过顶针一次顶时,产品往往还包在斜顶上,取产品时困难。故一般需要作二次顶,此时斜顶不动,部分顶针继续顶,把产品顶离斜顶,这样便于取出产品。但现有的二次顶出结构需要增加顶针板和二次顶的相关机构配件,成本高,加工量大,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其可简化模具二次顶出结构,减少加工装配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包括动模座、顶针板以及用于顶出产品的顶针;所述动模座内形成有活动腔,所述顶针板安装于所述活动腔内并可向着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活动腔底壁的方向运动;活动腔的顶壁设有第一限位块,活动腔的底壁设有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活动的穿设于顶针板的底端;所述顶针板上设有一活动块,该活动块的中部枢接于顶针板上,活动块的一端形成限位端,活动块的另一端形成固定端,所述限位端高于固定端;所述限位端用于在所述顶针板向着靠近所述活动腔底壁的方向运动时与所述第一限位块抵接,并用于在所述顶针板向着远离所述活动腔底壁的方向运动时与所述第二限位块抵接;所述固定端固接于顶针的底端,顶针的底端穿接于顶针板内并可向着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活动腔底壁的方向运动。

优选的,所述顶针板内形成有安装槽,安装槽的顶端形成第一开口,所述顶针的底端由所述安装槽的顶壁穿设于安装槽内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所述活动块的中部枢接有一转轴,该转轴的两端分别枢接于安装槽的两侧壁上;所述限位端形成于活动块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所述第一限位块正对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限位块的顶端活动的穿设于安装槽的底壁并正对于所述第一开口。

优选的,所述固定端与顶针的底端通过一固定销固接。

优选的,所述固定端设有一穿接槽,所述顶针的底端通过所述固定销固接于穿接槽内。

优选的,所述穿接槽内的两侧壁上均设有固定槽,固定槽远离限位端的一端设有第二开口,所述固定销的两端分别由所述第二开口穿入固定槽内并与固定槽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销的中部固接于顶针的底端。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顶针板向着远离活动腔底壁运动时,活动块以及顶针会同随着顶针板一起运动,用于顶出产品,在斜顶完全退出产品的槽状结构时,活动块的限位端会抵接至活动腔顶壁上的第一限位块。而在活动块的限位端抵接至第一限位块时,由于活动块的中部枢接在顶针板上,此时固定端会以活动块的中部为支点相对限位端转动并向着远离活动腔底壁运动,从而带动顶针相对顶针板向上运动,将产品顶离斜顶完成第二顶出作业,无需在模具上加装其他结构。另外,在顶针复位时,使顶针板向着靠近活动腔底壁的方向运动,在限位端运动至第二限位块时,固定端会以活动块的中部为支点相对限位端转动并向着靠近活动腔底壁运动从而使顶针复位,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动模座;11、活动腔;12、第一限位块;13、第二限位块;20、顶针板;21、安装槽;22、第一开口;30、顶针;40、活动块;41、限位端;42、固定端;421、穿接槽;422、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的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包括动模座10、顶针板20以及顶针30。在动模座10内形成有活动腔11,将顶针板20安装于活动腔11内,且顶针板20可向着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活动腔11底壁的方向运动。而顶针30的底端则穿接在顶针板20内,且顶针30也可向着靠近或者远离所述活动腔11底壁的方向运动。

具体在活动腔11的顶壁设有第一限位块12,同时活动腔11的底壁设有第二限位块13,该第二限位块13活动的穿设于顶针板20的底端。另外,顶针板20上设有一活动块40,该活动块40的中部枢接在顶针板20上。且活动块40的一端形成限位端41,活动块40的另一端形成固定端42,使限位端41高于固定端42。在顶针板20向着靠近活动腔11底壁的方向运动时,上述限位端41可与第一限位块12抵接。而在顶针板20向着远离所述活动腔11底壁的方向运动时,限位端41则可与第二限位块13抵接。同时,将固定端42固定连接在顶针30的底端。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顶出结构应用于模具工作时,在产品注塑成型之后开模,通过模具上的驱动机构驱动顶针板20向着远离活动腔11底壁的方向运动(即产品顶出方向),在顶针板20向着远离活动腔11底壁运动时,安装在顶针板20上的顶针30以及活动块40会随着一起运动,而在模具上的斜顶完全退出产品的槽状结构时,即完成第一顶出工作,活动块40的限位端41会抵接至活动腔11顶壁上的第一限位块12。

而在活动块40的限位端41抵接至第一限位块12时,由于活动块40的中部枢接在顶针板20上,在顶针板20被持续驱动的状态下,固定端42会以活动块40的中部为支点相对限位端41转动并向着远离活动腔11底壁运动,从而带动顶针30继续相对顶针板20向着远离活动腔11底壁的方向运动,将产品顶离斜顶完成第二顶出作业,整个过程无需在模具上加装其他结构。

另外,在合模时,需要顶针30复位,此时可通过驱动结构使顶针板20向着靠近活动腔11底壁的方向运动,同样的在限位端41运动至第二限位块13时,固定端42会以活动块40的中部为支点相对限位端41转动并向着靠近活动腔11底壁运动从而使顶针30复位,操作简单。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可在顶针板20内形成有安装槽21,且安装槽21的顶端形成第一开口22,具体上述顶针30的底端可由安装槽21的顶壁穿设于安装槽21内,并且使顶针30位于安装槽21内远离所述第一开口22的一端。另外,可在活动块40的中部枢接有一转轴,使该转轴的两端分别枢接于安装槽21的两侧壁上。在此结构基础上,限位端41形成活动块40靠近第一开口22的一端,同时使上述第一限位块12正对于第一开口22,对应的第二限位块13的顶端可活动的穿设于安装槽21的底壁,并正对于所述第一开口22。

在此结构基础上,在顶针板20运动时,第一限位块12可由第一开口22伸入到安装槽21内与限位进行碰撞,而第二限位块13也可由安装槽21的底壁穿入或退出安装槽21,便于活动块40的限位端41与第一限位块12和第二限位块13的正对抵接,防止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同时也可避免活动块40被其他部件所碰撞。而顶针30相对顶针板20的运动也可被安装槽21所限制,运动结构更加稳定。上述活动块40可在安装槽21内进行转动,简化顶针板20的外部结构。

优选的,为了方便固定端42与顶针30的底端连接,可在固定端42设置一固定销,通过该固定销完成顶针30与固定端42的固定连接,而固定销具体可采用插销。

具体的是,可在固定端42设有一穿接槽421,可将上述顶针30的底端插装在穿接槽421内,并通过上述固定销进行锁死,连接结构更加稳定,且便于定位安装。

进一步的,在穿接槽421内的两侧壁上均设有固定槽422,同时在固定槽422远离限位端41的一端设有第二开口,使固定销的两端分别由所述第二开口穿入固定槽422内,并且与固定槽422固定连接,而固定销的中部则固接于顶针30的底端,如此可便于固定端42与顶针30的组装。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