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楔形分胶机构的橡胶挤出口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9053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橡胶制品中的密封条制作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来讲是一种具有楔形分胶机构的橡胶挤出口模。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和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与之相配套的汽车密封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密封条的挤出是连续性的生产,胶料在挤出过程中是流体状态,模具胶道的合理性较大的影响着产品断面的稳定性及薄厚均匀性。目前带骨架橡胶密封条挤出口模结构相对复杂,当发泡管结构不对称时,模具设计的合理性对调试影响较大,出胶不平衡时还需对模芯和口模进行维修,而模芯与口模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势必会造成维修周期变长,产品研发周期变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楔形分胶机构的橡胶挤出口模,可以缩短调试周期,进而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楔形分胶机构的橡胶挤出口模,包括口模本体,所述口模本体顶面的中部设置有供致密胶进胶的致密胶进胶道,致密胶进胶道旁设置有供密封条的第一边进胶的第一边进胶道,致密胶进胶道的前方设置有供发泡管进胶的发泡管进胶道,致密胶进胶道的后方设置有供密封条的第二边进胶的第二边进胶道;所述发泡管进胶道内紧挨致密胶进胶道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重阻胶台,第一重阻胶台的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二重阻胶台和模芯,且模芯的顶面设置有出气孔;所述口模本体内设置有气道,该气道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重阻胶台、第二重阻胶台和模芯,与出气孔连通;气道的另一端穿出口模本体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一重阻胶台的前方设置有楔形分胶机构,该楔形分胶机构一端与第一重阻胶台的根部相连,楔形分胶机构的另一端为楔形尖端,朝向发泡管进胶道的进胶方向设置。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密封条的第一边为唇边。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密封条的第二边为R边。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口模本体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螺栓联结孔。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口模本体上设置有若干定位孔。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定位孔设有两个,分别位于口模本体的两对角。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楔形分胶机构的楔形尖端与发泡管进胶道的进胶方向的夹角为10~40°。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楔形分胶机构由45钢制成。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楔形分胶机构的长度为12-15mm。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楔形分胶机构的顶面与口模本体的顶面齐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在发泡管胶道上增加楔形分胶机构,操作人员通过对分胶机构的维修即可改变发泡管形状,因此,其不会损伤模芯和前模这些精度要求较高的带有基准的部位,增加了模具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难度。另外,型条出来后,也不会有因钳工维修而造成的薄厚不均、基准不直等的现象,提高了产品外观和断面尺寸的控制质量。

2、本实用新型中,发泡管两边出胶量不一样,挤出时往往通过维修阻胶台或者口模与模芯间隙来调整,难度较大,浪费严重,而且压力分布不均匀,生产时存在不稳定风险。而通过设置楔形分胶机构即可使各处胶量与产品断面相协调一致,改善胶流分布,使胶料通过前模时更加均匀,增加断面稳定性和薄厚均匀性;同时方便维修,若出现胶料不均匀情况,只需维修出胶少的一侧的斜边,方便。

3、本实用新型中,楔形分胶机构的顶面与口模本体的顶面齐平,以免造成胶料在胶道内串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具有楔形分胶机构的橡胶挤出口模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口模本体;2-定位孔;3-螺栓联结孔;4-楔形分胶机构;5-第一重阻胶台;6-第二重阻胶台;7-模芯;8-气道;9-出气孔;10-致密胶进胶道;11-第二边进胶道;12-第一边进胶道;13-发泡管进胶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楔形分胶机构的橡胶挤出口模,挤出的密封条包括唇边和R边,橡胶挤出口模包括口模本体1,口模本体1顶面的中部设置有供致密胶进胶的致密胶进胶道10,致密胶进胶道10旁设置有供密封条的第一边进胶的第一边进胶道12,具体的,密封条的第一边为唇边。致密胶进胶道10的前方设置有供发泡管进胶的发泡管进胶道13,致密胶进胶道10的后方设置有供密封条的第二边进胶的第二边进胶道11;具体的,密封条的第二边为R边。

发泡管进胶道13内紧挨致密胶进胶道10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重阻胶台5,第一重阻胶台5的顶部依次设置有第二重阻胶台6和模芯7,且模芯7的顶面设置有出气孔9;

口模本体1内设置有气道8,该气道8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重阻胶台5、第二重阻胶台6和模芯7,与出气孔9连通;气道8的另一端穿出口模本体1与外部连通。

第一重阻胶台5的前方设置有楔形分胶机构4,该楔形分胶机构4一端与第一重阻胶台5的根部相连,楔形分胶机构4的另一端为楔形尖端,朝向发泡管进胶道13的进胶方向设置。

具体的,口模本体1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螺栓联结孔3。螺栓联结孔3用于紧固模具。口模本体1上设置有若干定位孔2。定位孔2用于模具定位。具体的,定位孔2设有两个,分别位于口模本体1的两对角。

具体的,楔形分胶机构4的楔形尖端与发泡管进胶道13的进胶方向的夹角为10~40°。操作人员通过对楔形机构的维修即可改变发泡管断面形状,因此,其不会损伤模芯和前模这些精度要求较高的带有基准的部位,增加了模具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难度,同时加快模具调试,均布压力,也可提高断面稳定性。

通过设置楔形分胶机构即可使各处进胶与产品相匹配,改善胶流分布,使胶料通过前模时更加均匀,增加断面稳定性和薄厚均匀性。

具体的,楔形分胶机构4由45钢制成。具体由铣削加工而成,在调试产品过程中,只需对楔形机构进行维修,因此维修方便。具体的,楔形分胶机构4的长度为12-15mm。楔形分胶机构4的顶面与口模本体1的顶面齐平。加工时采用铣削加工,与口模为整体式结构。调整楔形机构顶点位置即可调整两边胶量大小。

通过上述的结构和原理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采用本领域公知技术的改进和替代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