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贴硅胶垫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4149阅读:27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贴硅胶垫治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五金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贴硅胶垫的治具。



背景技术:

为了达到绝缘、导热等目的,许多产品中都需要在表面贴硅胶垫,由于硅胶垫本身是软性体,导致其定位、固定及压合操作都存在较高的难度。传统的贴硅胶垫工艺都是通过人工操作来完成的,即手工定位、手工压固等,人工操作的缺点在于工作效率低、定位效果不好、压固不均匀等。为此,有人发明了自动贴硅胶垫的机器,通过此类机器可以全自动完成硅胶垫的定位及压固等操作,其定位精度高、固定效果好、操作速度快。然而,此类自动贴硅胶垫设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体积较大、运行成本高,实际上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并不适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成本低、贴附效果好的贴硅胶垫治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贴硅胶垫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按压板、按压手柄和压胶板,按压板通过导柱安装在按压手柄上方形成重叠结构,导柱上套有弹簧,在自然状态下弹簧将按压板弹起而与按压手柄形成分隔状态,在压胶板的底面设有若干定位针形成对硅胶垫的定位结构;而压胶板包括有上压板和下压板,上压板固定于所述按压手柄的底端形成固定结构,下压板固定于所述导柱的底端形成可以上下活动的压硅胶垫结构;所述定位针的上端固定于上压板中,而下端穿过下压板朝下伸出。

进一步地,所述按压手柄为凸字形结构,其中间顶部具有上压台面,该上压台面与按压板相对形成对按压板的下压限位机构;按压手柄的两边露出有弹簧支撑台面,两导柱分别从两弹簧支撑台面插入并穿过按压手柄及上压板与所述下压板连接,而弹簧则套在导柱上并枕压于该弹簧支撑台面上,且弹簧的上端顶于按压板的底面形成按压板的复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针至少设有两排,两排定位针在交错的方式固定在上压板中,可以起到更好的定位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针的上部为圆柱形结构,而下部为圆锥形结构,且定位针的底端为非尖锐的平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导柱的上端通过沉头螺丝固定在按压板中,而导柱的下端则通过沉头螺丝固定在下压板中,且上端固定的沉头螺丝陷入于按压板的上表面之内,而下端固定的沉头螺丝则陷入于下压板下表面之内。

把硅胶片粘胶面朝上放置下压板的定位针上,压动按压板,推动导柱向下运动,导柱推动下压板往下压完成贴硅胶垫操作。然后松开按压板,在弹簧的作用下,推动按压板向上运动,带动导柱向上移动,导柱带动下压板上移复位。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定位针固定在上压板中,上压板固定在按压手柄上形成定位结构,并将下压板固定在导柱底端,导柱则连接按压板形成压贴机构,两都形成分工协作,能够快速、精确地完成硅胶垫的贴合操作;同时,由于整个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配合手工操作的成本很低,非常适合于许多中小型企业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示意图。

图中,1为按压板,2为按压手柄,21为上压台面,22为弹簧支撑台面,3为导柱,4为弹簧,5为上压板,6为下压板,7为定位针,8为硅胶垫,9为沉头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述贴硅胶垫治具,包括有按压板、按压手柄1和压胶板,按压板1通过导柱3安装在按压手柄2上方形成重叠结构,导柱2上套有弹簧4,在自然状态下弹簧4将按压板1弹起而与按压手柄2形成分隔状态,在压胶板的底面设有若干定位针7形成对硅胶垫8的定位结构;而压胶板包括有上压板5和下压板6,上压板5固定于所述按压手柄2的底端形成固定结构,下压板6固定于所述导柱3的底端形成可以上下活动的压硅胶垫结构;所述定位针7的上端固定于上压板5中,而下端穿过下压板6朝下伸出。

所述按压手柄2为凸字形结构,其中间顶部具有上压台面21,该上压台面21与按压板1相对形成对按压板1的下压限位机构;按压手柄2的两边露出有弹簧支撑台面22,两导柱3分别从两弹簧支撑台面22插入并穿过按压手柄1及上压板5与所述下压板6连接,而弹簧4则套在导柱3上并枕压于该弹簧支撑台面22上,且弹簧4的上端顶于按压板1的底面形成按压板1的复位结构。

定位针7至少设有两排,两排定位针7在交错的方式固定在上压板5中。

所述定位针7的上部为圆柱形结构,而下部为圆锥形结构,且定位针7的底端为非尖锐的平面结构。

所述导柱3的上端通过沉头螺丝9固定在按压板1中,而导柱3的下端则通过沉头螺丝9固定在下压板6中,且上端固定的沉头螺丝9陷入于按压板1的上表面之内,而下端固定的沉头螺丝9则陷入于下压板6的下表面之内。

把硅胶片8粘胶面朝上放置下压板6的定位针7上,压动按压板1,推动导柱3向下运动,导柱3推动下压板6往下压完成贴硅胶垫操作。然后松开按压板1,在弹簧4的作用下,推动按压板1向上运动,带动导柱3向上移动,导柱3带动下压板6上移复位。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