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红外间隙监测装置的共挤墙顶板用塑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39261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红外间隙监测装置的共挤墙顶板用塑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红外间隙监测装置的共挤墙顶板用塑胶模具。



背景技术:

木塑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兴的制造业材料,由于其具有节能环保的特性,尤其是可循环利用方面,使木塑行业得到较快的发展。而在建筑装饰行业中,供挤屋顶板主要安装在建筑物屋顶上,用于隔热保温和防雨,传统的供挤屋顶板材料不够环保,防火、防水和防白蚁能力很弱,而且无法循环利用,浪费很严重,因此现在出现了木塑供挤屋顶板,但是传统用于生产木塑供挤屋顶板的塑胶模具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无法监测模具和产品之间的间隙大小,也无法在间隙过大情况下报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具有红外间隙监测装置的共挤墙顶板用塑胶模具,解决传统用于生产木塑供挤屋顶板的塑胶模具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无法监测模具和产品之间的间隙大小,也无法在间隙过大情况下报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红外间隙监测装置的共挤墙顶板用塑胶模具,包括塑胶模具本体,所述的塑胶模具本体正面开设有用于生产共挤墙顶板的成型槽,所述的成型槽内侧壁上具有向前凸起的成型凸块,所述的塑胶模具本体背面对应成型凸块位置开设有功能槽,所述的成型凸块位于成型槽内部侧壁上开设有监测槽,所述的监测槽内侧壁上开设有与功能槽内部相连通的安装通孔,所述的安装通孔内部固定连接有用于监测成型凸块外侧壁与产品间隙的红外距离传感器,所述的监测槽外侧开口位置可拆卸连接有用于保护红外距离传感器的抗高温透光板,所述的塑胶模具本体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用于外接电源给红外距离传感器供电的外接电源插头。

进一步地,所述的功能槽内部固定连接有用于配合红外距离传感器的LED警示灯,所述的塑胶模具本体上表面开设有与功能槽相连通的透光槽。

进一步地,所述的抗高温透光板内侧壁上开设有内置金属挡光条的检测口,所述的金属挡光条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用于配合红外距离传感器的红外接收器,所述的红外接收器通过信号传输装置与LED警示灯的控制端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抗高温透光板外侧壁与成型凸块外侧壁位于同一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红外间隙监测装置的共挤墙顶板用塑胶模具通过在背面开设内置LED警示灯和红外距离传感器的功能槽,在成型凸块外侧壁上开设内置抗高温透光板和红外接收器的监测槽,使得整个塑胶模具功能性大大提升,可以实时了解内部间隙状态,使得产品的品质大大提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成型凸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塑胶模具本体,2.成型槽,3.成型凸块,4.功能槽,5.监测槽,6.安装通孔,7.红外距离传感器,9.抗高温透光板,10.外接电源插头,11.LED警示灯,12.透光槽,13.金属挡光条,14.红外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具有红外间隙监测装置的共挤墙顶板用塑胶模具,包括塑胶模具本体1,塑胶模具本体1正面开设有用于生产共挤墙顶板的成型槽2,成型槽2内侧壁上具有向前凸起的成型凸块3,塑胶模具本体1背面对应成型凸块3位置开设有功能槽4,成型凸块3位于成型槽2内部侧壁上开设有监测槽5,监测槽5内侧壁上开设有与功能槽2内部相连通的安装通孔6,安装通孔6内部固定连接有用于监测成型凸块3外侧壁与产品间隙的红外距离传感器7,监测槽5外侧开口位置可拆卸连接有用于保护红外距离传感器7的抗高温透光板9,塑胶模具本体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用于外接电源给红外距离传感器7供电的外接电源插头10。

进一步地,功能槽2内部固定连接有用于配合红外距离传感器7的LED警示灯11,塑胶模具本体1上表面开设有与功能槽4相连通的透光槽12,进一步地,抗高温透光板9内侧壁上开设有内置金属挡光条13的检测口,金属挡光条13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用于配合红外距离传感器7的红外接收器14,红外接收器14通过信号传输装置与LED警示灯11的控制端电连接,进一步地,抗高温透光板9外侧壁与成型凸块3外侧壁位于同一平面,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红外间隙监测装置的共挤墙顶板用塑胶模具通过在背面开设内置LED警示灯11和红外距离传感器7的功能槽4,在成型凸块3外侧壁上开设内置抗高温透光板9和红外接收器14的监测槽5,使得整个塑胶模具功能性大大提升,可以实时了解内部间隙状态,使得产品的品质大大提升。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