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二次射出成型的模具。
背景技术:
工业技术上的模具是指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模具内具有与所需要制备的零件结构尺寸一样的腔体,在该腔体中浇注流动性液体,该液体冷却凝固之后就能形成和腔体形状结构完全一样的零件了。
现有技术中,有很多特定需求的产品需要进行两次甚至多次注塑成型才能制备得到,现有的解决方案多为准备多套模具。以两套模具为例,先在第一套模具中进行注塑成型制备一次射出产品,接着将得到的一次射出产品放入到第二套模具的腔体中继续注塑成型,进而得到二次射出产品;或者在一套模具中一次射出成型后,将公模或母模进行更换形成不同的腔体后,再进行二次射出成型,得到二次射出的产品。
以上的方式会带来诸多问题,不仅会更加综合生产成本,增大工艺难度,而且降低了生产效率,频繁的更换模具不仅会缩短模具的使用寿命,增加模具的维护成本,更换模具时也会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发生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二次射出成型的模具,其结构设计合理,无需更换模具即可进行两次射出成型,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二次射出成型的模具,所述模具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母模压板、母模、公模、公模压板以及顶出机构,所述公模靠近所述母模的一侧开设有公模胶位,所述母模中设置有可进行翻转的第一镶件,所述第一镶件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公模胶位相匹配的第一母模胶位和第二母模胶位。
优选地,所述母模上设置有带动所述第一镶件进行旋转的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镶件一端的齿轮、与所述齿轮相匹配的齿条以及带动所述齿条伸缩的第一驱动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镶件的两端设置有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所述第一圆杆远离所述第二圆杆的端部设置有螺纹结构,所述母模上安装有与所述螺纹结构相配合的螺纹套。
优选地,所述第一镶件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母模上开设有与所述限位件相匹配的限位孔。
更加优选地,所述限位件包括圆环以及位于圆环外围的弧形凸起;所述限位孔包括供所述弧形凸起转动的弧形缺口。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弧形凸起所对应的圆周角为90°,所述弧形缺口所对应的圆周角为270°。
优选地,所述公模胶位中设置有填充杆,所述公模上还设置有带动所述填充杆移动的第一移动板。
优选地,所述公模上还设置有能够进入和退出所述公模胶位的第二镶件。
优选地,所述公模与所述母模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定位锁定装置,所述定位锁定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公模和所述母模其中一个外侧面上的插销以及设置于所述公模和所述母模的另一个上的与所述插销相匹配的插口。
优选地,所述公模与所述母模相互靠近的其中一面上设置有定位柱,所述公模与所述母模相互靠近的另一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柱相匹配的定位孔。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可二次射出成型的模具,结构设计合理,在一套模具内部设置有可翻转的镶件,从而使得模具内具有两个不同的腔体,在一次射出成型后控制镶件翻转,接着进行二次射出,得到最终产品,无需更换模具即可进行两次射出成型,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缩短了生产时间,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可二次射出成型的模具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可二次射出成型的模具中公模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I部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II部的放大图;
图6为图2中B-B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III部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可二次射出成型的模具中母模的仰视图;
图9为图8中IV部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镶件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镶件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次注塑产品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次注塑产品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第二次注塑产品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第二次注塑产品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转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6中V部的放大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转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转动机构中限位件和限位孔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VI部的放大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顶出机构未顶出时的立体图;
图22为图21中VII部的放大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顶出机构中第一顶针顶出时的立体图;
图24为图23中VIII部的放大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顶出机构中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顶出时的立体图;
图26为图25中IX部的放大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可二次射出成型的模具中插销的立体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可二次射出成型的模具中插口的立体图;
附图中:顶板-1,母模压板-2,母模-3,第一母模胶位-301,第二母模胶位-302,公模-4,公模胶位-401,公模压板-5,底板-6,第一镶件-701,第二镶件-702,第一圆杆-801,第二圆杆-802,螺纹结构-803,螺纹套-804,缺口-805,齿轮-9,齿条-10,限位件-11,第一端面-1101,第二端面-1102,圆环-1103,弧形凸起-1104,限位孔-12,第三端面-1201,第四端面-1202,弧形缺口-1203,填充杆-13,第一移动板-1401,第二移动板-1402,第一驱动装置-1501,第二驱动装置-1502,第三驱动装置-1503,第一次注塑产品-1601,第二次注塑产品-1602,第一端部-1603,第二端部-1604,流道-17,凹槽-18,第一拉杆-1901,第二拉杆-1902,滑槽-20,滑块-21,第一顶出板-2201,第二顶出板-2202,第三顶出板-2203,第四顶出板-2204,第一顶针-2301,第二顶针-2302,插销-24,插口-25,定位槽-26,定位凸起-27,支撑部-281,支撑槽-282,定位柱-28,定位孔-29,进胶口-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1至28,本实施例的一种可二次射出成型的模具,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顶板1、母模压板2、母模3、公模4、公模压板5、顶出机构以及底板6,公模4靠近母模3的一侧开设有公模胶位401,母模3中设置有可进行翻转的第一镶件701,第一镶件701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公模胶位401相匹配的第一母模胶位301和第二母模胶位302。第一母模胶位301与公模胶位401相对应形成容纳第一次注塑产品1601的第一腔体,第二母模胶位302与公模胶位401相对应形成容纳第二次注塑产品1602的第二腔体。
本实施例中公模4上开设有四个公模胶位401,母模3中对应设置有四个第一镶件701,即可以同时生产四个产品,如图4所示。第一次注塑产品1601和第二次注塑产品1602如图12-15所示,其中产品的第二端部1604上还设置有凹槽18。
如图4-5所示,第一镶件701的镶件本体相当于在圆柱上削切了一部分,形成了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两个平面上分别开设有第一母模胶位301和第二母模胶位302。第一镶件701安装在母模3上之后,第一镶件701上的两个平面与母模3上下两侧的平面相互齐平,第一镶件701的横截面类似于椭圆形。
如图10-11所示,第一镶件701的两端具有圆杆,包括第一圆杆801和第二圆杆802,第一圆杆801远离镶件本体的端部设置有螺纹结构803,母模3上具有与螺纹结构803相配合的螺纹套804,螺纹结构803安装于螺纹套804中,通过螺纹结构803和螺纹套804,第一镶件701转动连接在母模3上。第二圆杆802远离镶件本体的端部设置有缺口805。
如图16-19所示,母模3上设置有带动第一镶件701进行旋转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安装在第二圆杆802上远离第一圆杆801一端的齿轮9、与齿轮9相匹配的齿条10以及带动齿条10伸缩的第一驱动装置1501。齿轮9与缺口805相互配合安装,齿轮9由齿条10带动转动。当第一镶件701需要进行翻转时,第一驱动装置1501带动齿条10进行伸缩,齿轮9进行旋转,进而带动第一镶件701进行旋转。图中为了更加清楚的表示,将四个第一镶件701的其中两个设置成了进行第一次注塑时的形式,剩余两个第一镶件701设置成了进行第二次注塑时的形式。
如图19-20所示,为了更加精准地实现第一镶件701的翻转,使得第一母模胶位301或第二母模胶位302与公模胶位401精准对接,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镶件701上设置有限位件11,母模3上开设有与限位件11相匹配的限位孔12。具体的,限位件11安装在第二圆杆802上且位于镶件本体与齿轮9之间,如图16-17所示。限位件11与缺口805相互配合安装。通过限位件11与限位孔12相互配合,使得第一镶件701能够精准地实现指定角度翻转,本实施中即为180°翻转。
如图19-20所示,限位件11包括圆环1103以及位于圆环1103外围的弧形凸起1104,弧形凸起1104所对应的圆心角为90°;限位孔12包括供弧形凸起1104转动的弧形缺口1203,弧形缺口1203所对应的圆心角为270°。弧形凸起1104具有第一端面1101以及第二端面1102,弧形缺口1203具有第三端面1201和第四端面1202,本实施例中第三端面1201水平设置,第四端面1202竖直设置。在进行第一次注塑时,若弧形凸起1104的第二端面1102与弧形缺口1203的第四端面1202相互接触,第一次注塑完成后,第一驱动装置1501带动齿条10移动,通过齿轮9带动第一镶件701转动,弧形凸起1104在弧形缺口1203中转动,弧形凸起1104的第一端面1101和第二端面1102转动180°,接着进行第二次注塑,即在进行第二次注塑时,弧形凸起1104的第一端面1101与弧形缺口1203的第三端面1201相互接触。当第二次注塑结束后,第一驱动装置1501带动齿条10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当弧形凸起1104的第二端面1102与弧形缺口1203的第四端面1202相互接触时,重复进行第一次注塑。
如图2、图21-26所示,公模上还设置有用于形成注塑产品第一端部1603的第一移动板1401和用于形成注塑产品第二端部1604的第二移动板1402。且由于本实施例的注塑产品中具有中空的结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本实施例在第一移动板1401上对应公模胶位401设置有填充杆13,填充杆13跟随第一移动板1401移动。当注塑形成产品时,填充杆14位于容纳注塑产品的腔体中,当需要取出产品时,第二驱动装置1502带动第一移动板1401向外侧滑动,从而带动填充杆13脱离腔体。
如图1、4、6以及图21-26所示,顶出机构包括顶出板和设置在顶出板上的顶针,顶出板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顶出板2201、第二顶出板2202、第三顶出板2203、第四顶出板2204;顶针包括贯穿公模压板5和公模4的第一顶针2301和第二顶针2302。第一顶针2301用于顶出流道17,第二顶针2302用于顶出产品。第一顶针2301的下端部位于第一顶出板2201和第二顶出板2202之间,第二顶针2302的下端部位于第三顶出板2203和第四顶出板2204之间。第一顶针2301贯穿第一顶出板2201和公模4,第二顶针2302贯穿第一顶出板2201、第二顶出板2202、第三顶出板2203和公模4。
如图4和图6所示,顶针的底端设置有支撑部281,顶出板靠近支撑部281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支撑部281的支撑槽282,支撑槽282的尺寸与支撑部281的尺寸相匹配。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顶出板2201和第三顶出板2203上开设有支撑槽282,即第一顶针2301底部的支撑部281被第一顶出板2201和第二顶出板2202夹在中间;第二顶针2302底部的支撑部281被第三顶出板2203和第四顶出板2204夹在中间。
如图23-24所示,当第二顶出板2202向上移动时,第二顶出板2202推动第一顶针2301和第一顶出板2201向上移动,可顶出流道17;当第二顶出板2202回落时,第一顶出板2201也向下回落,通过顶针的支撑部281和第一顶出板2201的支撑槽282相互配合,促使第一顶针2301回落。如图25-26所示,当第四顶出板2204向上移动时,第四顶出板2204推动第二顶针2302、第三顶出板2203、第二顶出板2202、第一顶针2301和第一顶出板2201向上移动,可同时顶出流道17和产品。
本实施例中在母模3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拉杆1901,第二顶出板2202的两侧设置有与第一拉杆1901相匹配的第二拉杆1902。第一拉杆1901和第二拉杆1902的其中一个上开设有滑槽20,另一个设置与滑槽20相匹配的滑块21。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拉杆1901上开设有滑槽20,第二拉杆1902上设置有与滑槽20相配合的滑块21,第二拉杆1902呈倒置的“L”型。当母模3向上移动时,第一拉杆1901向上移动,滑槽20上移,滑块21在滑槽20中滑动,当滑块21滑动到滑槽20的最底端时,第一拉杆1901带动第二拉杆1902上移,进而使得第二顶出板2202上移,推动第一顶针2301和第一顶出板2201向上移动,顶出流道17。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公模4与母模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定位锁定装置,其包括设置于公模4和母模3的其中一个外侧面上的插销24以及设置于公模4和母模3的另一个上的与插销24相匹配的插口25。本实施例中在母模3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插销24,公模4的外侧面上对应的设置有插口25,且除去具有第一拉杆1901剩下的两个外侧面上都设置有两个插销24和插口25。如图27-28所示,插销24上设置有弧形定位槽26,插口25上设置有与弧形定位槽26相配合的定位凸起27。通过弧形定位槽26和定位凸起27的相互配合,对防止公模4与母模3之间意外弹开和合模定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公模4与母模3相互靠近的其中一面上设置有定位柱28,另一面上开设有与定位柱28相匹配的定位孔29。如图2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选择在母模3上设置定位柱28,公模4上对应上设置有定位孔29。
第一驱动装置1501、第二驱动装置1502和第三驱动装置1503可以保持一致,也可不同,可选用气缸、油缸等。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注塑产品的第二端部1604端部具有凹槽18,所以在公模4中还设置有用于制备凹槽18的第二镶件702,如图6-7所示。当需要进行注塑时,第二镶件702的顶部位于公模胶位401中。公模4与公模压板5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的作用是在公模4与公模压板5分离时弹开公模4与公模压板5;在公模4与公模压板5贴合时,促使第二镶件702上移至公模胶位401中。在公模4与公模压板5分离时使得第二镶件702回落,第二镶件702与公模胶位401或产品分离,方便取出注塑产品。弹性件优选为弹簧。
以下简述本实施例中可二次成型的模具的工作过程:
在进行第一次注塑射出前,此时母模压板2紧贴母模3,公模压板5紧贴公模4,第一移动板1401和第二移动板1402紧贴公模胶位401,母模3的第一母模胶位301与公模胶位401相对应形成容纳第一次注塑产品1601的第一腔体,填充杆13位于第一腔体中,第二镶件702的顶部位于第一腔体的第二端部1604,如图6-7所示。
紧接着进行第一次注塑,在第一腔体中注入流动的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经冷却后形成第一次注塑产品1601。
第一次注塑完成后,母模3向上移动,公模4和母模3相互分离。母模3向上移动会带动第一拉杆1901上移,第二拉杆1902的滑块21滑到第一拉杆1901的底部时,第一拉杆1901向上拉动第二拉杆1902,进而带动第二顶出板2202上移,推动第一顶针2301和第一顶出板2201上移,从而将流道17顶出,如图23-24所示。此时公模4上的第一移动板1401和第二移动板1402不动,填充杆13留在第一次注塑产品1601中,第三顶出板2203和第四顶出板2204不动,第二顶针2302不做出顶出动作,第一次注塑产品1601中留在公模胶位401中不动。
接着母模压板2与母模3之间弹开4.0mm,第一驱动装置1501带动齿条10移动,通过齿轮9旋转进而带动第一镶件701进行旋转,且通过限位装置精准的旋转180°后,母模压板2重新贴于母模3上,公模4与母模3进行合模,第一母模胶位301与第二母模胶位302的位置相互对调,第二母模胶位302与公模胶位401相对应形成容纳第二次注塑产品1602的第二腔体。
接着进行第二次注塑,在第二腔体中注入流动的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经冷却后形成第二次注塑产品1602。第二次注塑产品1602为在第一次注塑产品1601的基础上形成。靠近公模胶位401的那部分没有变化,只有在靠近母模3的一侧由于将第一母模胶位301替换为第二母模胶位302,从而使得最终的注塑产品产生变化。
如图25-26所示,第二次注塑完成后,母模3向上移动,公模4和母模3相互分离。公模4两边的第一移动板1401和第二移动板1402分别由第二驱动装置1502和第三驱动装置1503带动向两侧滑出,其中第一移动板1401带动填充杆13脱离第二次注塑产品1602。同时,公模压板5与公模4之间相互分离8.0mm,使得弹性件回落,第二镶件702与第二次注塑产品1602相互分离以方便取出产品。
如图25所示,母模3向上移动会带动第一拉杆1901上移,第二拉杆1902的滑块21滑到第一拉杆1901的底部时,第一拉杆1901向上拉动第二拉杆1902,进而带动第二顶出板2202上移,推动第一顶针2301和第一顶出板2201上移,从而将流道17顶出。在第一顶针2301向上运动的同时,第四顶出板2204也会向上移动,从而推动第二顶针2302和第三顶出板2203向上移动,从而将第二次注塑产品1602顶出。即通过第一顶针2301和第二顶针2302,最终同时顶出流道17和第二次注塑产品1602。接着将第二次注塑产品1602从模具中取出。
此时,注塑产品制作完成,一个循环结束。接着母模压板2与母模3相互分离4.0mm,母模3中的第一镶件701通过转动机构的驱动进行翻转,且通过限位装置精准的旋转180°后,母模压板2下落,公模4与母模3进行合模,公模4与母模3之间形成第一腔体后进行下一个循环的第一次注塑。
本实施例中的公模4只具备一种公模胶位401,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公模4中也可设置成类似于母模3中的第一镶件701一样的形式,以制备不同形式的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可二次射出成型的模具,结构设计合理,在一套模具内部设置有可翻转的镶件,从而使得模具内具有两个不同的腔体,在一次射出成型后控制镶件翻转,接着进行二次射出,得到最终产品,无需更换模具,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缩短了生产时间,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