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流道的热流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28354发布日期:2019-11-01 22:01阅读:7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流道的热流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流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流道的热流道系统。



背景技术:

热流道是通过加热的办法来保证流道和浇口的塑料保持熔融状态,热流道系统一般由热喷嘴、分流板、温控箱和附件等几部分组成,热喷嘴一般包括两种:开放式热喷嘴和针阀式热喷嘴,由于热喷嘴形式直接决定热流道系统选用和模具的制造,因而常相应的将热流道系统分成开放式热流道系统和针阀式热流道系统。

现有的开放式热流道系统存在以下问题:流道板内部的流道加工困难,弯头处加工粗糙,致使注射时损失压力,热嘴容易受热不均,从而导致拉丝的情况产生,以上缺点导致注塑产品的品质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流道的热流道系统,以提升注塑产品的生产质量。

一种双层流道的热流道系统,包括流道板和安装在流道板上的热嘴;所述流道板包括流道板主体以及安装在流道板主体上的第一镶件、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所述热嘴包括玻铜嘴身,设置在玻铜嘴身内的钨钢内管和套在玻铜嘴身外的加热外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流道板还包括设置在流道板主体上下两表面的环形槽,安装在环形槽内的电热丝,以及水平设置在流道板主体内部的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所述第一分流道和第二分流道处于同一竖直面上,且第一分流道在第二分流道的上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镶件、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为外形尺寸完全相同的三个圆柱体,所述第一镶件内设置有第一弯头,第二镶件内设置有第二弯头,第三镶件内设置有第三弯头,所述第一弯头呈L形,其一端水平连接第二分流道,另一端竖直连接到流道板的外部;所述第三弯头与第一弯头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第二弯头呈人字形,其人字形的头部连接第一分流道,人字形的两个脚连接到第二分流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镶件、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的顶部中央均设置有螺孔,镶件固定件通过螺钉与螺孔的配合固定在第一镶件、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的顶部;所述镶件固定件的横截面为H形,其直径大于镶件的直径,当整个流道板安装在模具内时,起到固定第一镶件、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热嘴还包括设置在加热外壳上的发热丝;以及用于将加热外壳固定在玻铜嘴身上的固定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玻铜嘴身为圆柱形,其一端向圆心收拢形成圆台形,且玻铜嘴身的轴向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玻铜嘴身呈同心分布,所述钨钢内管设置在通孔内,所述钨钢内管与玻铜嘴身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螺纹的缝隙中填充硅脂;所述钨钢内管的中心为流道,且流道与玻铜嘴身同心分布,即流道的圆心与玻铜嘴身的圆心重合,所述流道的入口与第一弯头或第三弯头的出口位置相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玻铜嘴身的另一端设置有肩,所述肩和玻铜嘴身为一体结构,所述肩上靠近玻铜嘴身的位置设置有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的宽度与加热外壳的厚度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加热外壳设置在玻铜嘴身的外侧,其端部插入所述的圆形凹槽内,所述加热外壳上靠近圆形凹槽的位置设置有环状凸起,且当环状凸起与所述肩接触时,加热外壳的端部刚好接触或未接触到圆形凹槽的底部;所述发热丝呈螺旋形设置在加热外壳靠近玻铜嘴身的一侧,所述发热丝均匀分布在加热外壳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固定圈通过螺栓与玻铜嘴身固定,其靠近加热外壳的一侧设置与环状凸起对应的空位,所述空位内设置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或五金弹片,固定圈安装时能通过弹性元件压紧环状凸起使加热外壳紧固在玻铜嘴身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流道板采用了镶件结构,在镶件内部加工圆滑的流道,注射时压力损失小,且加工简单,热嘴采用了多层结构,接触熔融塑料流体的最内层采用了耐磨性能最好的钨钢内管,次外层采用了导热性能好的玻铜嘴身,能够将电热丝的温度均匀传导到钨钢内管上,是钨钢内管受热均匀,有效防止拉丝的产生,从而直接的提升注塑产品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层流道的热流道系统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流道板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热嘴的剖视图。

图中:100-流道板;110-流道板主体;111-电热丝;112-环形槽;113-第二分流道;114-第一分流道;120-第一镶件;121-第一弯头;130-第二镶件;131-第二弯头;140-第三镶件;141-第三弯头;150-螺孔;160-镶件固定件;200-热嘴;201-钨钢内管;202-玻铜嘴身;203-加热外壳;204-发热丝;205-环形凸起;206-固定圈;207-走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只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双层流道的热流道系统,包括流道板100和安装在流道板100上的热嘴200;所述流道板100包括流道板主体110以及安装在流道板主体100上的第一镶件120、第二镶件130和第三镶件140;所述热嘴200包括玻铜嘴身202,设置在玻铜嘴身202内的钨钢内管201和套在玻铜嘴身202外的加热外壳203。

所述流道板100还包括设置在流道板主体110上下两表面的环形槽112,安装在环形槽内的电热丝111,以及水平设置在流道板主体110内部的第一分流道114和第二分流道113,所述第一分流道114和第二分流道113处于同一竖直面上,且第一分流道114在第二分流道113的上方。

所述第一镶件120、第二镶件130和第三镶件140为外形尺寸完全相同的三个圆柱体,所述第一镶件120内设置有第一弯头121,第二镶件130内设置有第二弯头131,第三镶件140内设置有第三弯头141,所述第一弯头121呈L形,其一端水平连接第二分流道113,另一端竖直连接到流道板100的外部;所述第三弯头141与第一弯头121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第二弯头131呈人字形,其人字形的头部连接第一分流道114,人字形的两个脚连接到第二分流道113。

所述第一镶件120、第二镶件130和第三镶件140的顶部中央均设置有螺孔150,镶件固定件160通过螺钉与螺孔150的配合固定在第一镶件120、第二镶件130和第三镶件140的顶部;所述镶件固定件的横截面为H形,其直径大于镶件的直径,当整个流道板安装在模具内时,起到固定第一镶件120、第二镶件130和第三镶件140的作用。

所述热嘴200还包括设置在加热外壳203上的发热丝204;以及用于将加热外壳203固定在玻铜嘴身202上的固定圈206。

所述玻铜嘴身202为圆柱形,其一端向圆心收拢形成圆台形,且玻铜嘴身202的轴向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玻铜嘴身202呈同心分布,所述钨钢内管201设置在通孔内,所述钨钢内管201与玻铜嘴身20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螺纹的缝隙中填充硅脂;所述钨钢内管201的中心为流道,且流道与玻铜嘴身202同心分布,即流道的圆心与玻铜嘴身202的圆心重合,所述流道的入口与第一弯头121或第三弯头141的出口位置相对应。

所述玻铜嘴身202的另一端设置有肩,所述肩和玻铜嘴身202为一体结构,所述肩上靠近玻铜嘴身202的位置设置有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的宽度与加热外壳203的厚度相同。

所述加热外壳203设置在玻铜嘴身202的外侧,其端部插入所述的圆形凹槽内,所述加热外壳203上靠近圆形凹槽的位置设置有环状凸起205,且当环状凸起205与所述肩接触时,加热外壳203的端部刚好接触或未接触到圆形凹槽的底部;所述发热丝204呈螺旋形设置在加热外壳203靠近玻铜嘴身202的一侧,所述发热丝204均匀分布在加热外壳203上。

所述固定圈206通过螺栓与玻铜嘴身202固定,其靠近加热外壳203的一侧设置与环状凸起205对应的空位,所述空位内设置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或五金弹片,固定圈206安装时能通过弹性元件压紧环状凸起使加热外壳203紧固在玻铜嘴身202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