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99694发布日期:2020-04-14 20:53阅读:91来源:国知局
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通常,由于一些产品具有倒扣或者侧孔等等,故需要在注塑模具上设置相应的抽芯机构,并且由于一些产品因为结构或尺寸较大,为保证产品的成型质量,故需要设置多个浇口。而目前浇口和抽芯机构一般设置在注塑模具的不同位置,如此会占用注塑模具上的更多空间位置,不利于简化注塑模具结构,成本较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注塑模具,旨在简化注塑模具结构,降低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动模;第一顶块,设于所述动模,并与所述动模滑动连接,所述第一顶块、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共同形成模腔,所述第一顶块具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一成型面,所述第一顶块设有贯穿所述第一成型面的流道以及与所述流道连通的让位孔;顶针,设于所述让位孔内;以及顶出机构,设于所述动模,所述顶出机构能够朝所述顶针运动,用以将所述顶针朝所述流道推动。可选地,所述第一顶块设有多个所述让位孔,每一所述让位孔均设有所述顶针。可选地,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所述第一顶块活动连接,每一所述顶针均固定于所述支撑块上,所述顶出机构能够朝所述支撑块运动,以驱动所述支撑块而将所述顶针朝所述流道推动。可选地,所述第一顶块的朝向所述顶出机构的一侧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与所述让位孔连通,所述支撑块位于所述容置槽内而与所述第一顶块滑动连接。可选地,所述容置槽的槽口设有限位凸沿,以限制所述支撑块脱离所述容置槽。可选地,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分别连接所述支撑块和所述第一顶块,所述支撑块朝所述流道运动而使得所述复位件变形,所述复位件用以在所述顶针朝所述流道推动后对所述顶针进行复位。可选地,所述第一顶块为斜顶块,且所述斜顶块的运动方向相对所述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倾斜。可选地,所述顶出机构包括推板以及与所述推板连接的顶杆,所述推板驱动所述顶杆朝所述顶针运动,以使得所述顶杆驱动所述顶针朝所述流道推动。可选地,所述注塑模具具有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垂直;所述第一顶块具有与所述定模、所述动模共同形成所述模腔的成型位置,以及远离所述模腔的顶出位置;在所述成型位置,所述顶杆的靠近所述顶针的一端与所述顶针在所述第一方向错位设置;在所述顶出位置,所述顶杆与所述支撑块对齐。可选地,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二顶块,所述第二顶块、所述第一顶块、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共同形成所述模腔,所述第二顶块与所述动模滑动连接,并能够沿所述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运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流道设置在第一顶块上,且由于流道为第一顶块上开设的凹槽,故在第一顶块上设置流道不会增大第一顶块的尺寸,如此相当于流道在注塑模具上的占用空间与第一顶块在注塑模具上的占用空间重合,能够使得注塑模具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能够简化注塑模具的结构,降低成本。此外,流道设置在第一顶块上时,还可以通过将第一顶块与产品相对运动,进而使得流道的胶料与产品断开,从而实现自动剪断流道内的胶料,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另外,在第一顶块的让位孔内设置顶针,并且由顶出机构将顶针朝流道推动时,顶针能够将流道内的胶料顶出,相较于通过人工取下胶料的方式,如此能够实现自动化,提高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模具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第一顶块50顶出机构11第一成型面51推板12流道52顶杆13让位孔53顶块联杆14容置槽60第二顶块15限位凸沿61第二成型面20顶针70型芯30支撑块71导向部40复位件80模腔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注塑模具。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图未示出);动模;第一顶块10,设于动模,并与动模滑动连接,第一顶块10、定模和动模共同形成模腔80,第一顶块10具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一成型面11,第一顶块10设有贯穿第一成型面11的流道12以及与流道12连通的让位孔13;顶针20,设于让位孔13内;以及顶出机构50,设于动模,顶出机构50能够朝顶针20运动,用以将顶针20朝流道12推动。其中,顶出机构50可以为多种,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顶出机构50包括推板51和固定在推板51上的顶杆52,顶杆52与能够朝顶针20运动,用以将顶针20朝流道12推动。而顶杆52可以为垂直于推板51的直顶杆52或者与推板51倾斜的斜顶杆52。此外,一实施例中,顶出机构50还包括顶块联杆53,顶块联杆53分别连接第一顶块10和推板51,并用以驱动第一顶块10沿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运动。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顶出机构50还可以为油缸顶出机构50或连杆机构等等。图1中x方向指的是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动模包括动模板(图未示出)和设于动模板上的型芯70,型芯70用于成型产品的内表面。其中,动模板和型芯70可以为一体设置,也可以为分体设置等等。另外,第一顶块10可以设于型芯70上或动模板上。第一顶块10上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流道12。由于流道12贯穿第一成型面11设置,故而相当于在第一成型面11上形成有一浇口。其中,浇口可以为侧浇口或潜伏式浇口等等。第一顶块10可以为沿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运动的直顶块,或者第一顶块10为斜顶块。或者还可以设置多个第一顶块10,多个第一顶块10上可以都在第一顶块10上设置流道12,也可以只在其中一个多个上设置流道12等等。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流道12设置在第一顶块10上,且由于流道12为第一顶块10上开设的凹槽,故在第一顶块10上设置流道12不会增大第一顶块10的尺寸,如此相当于流道12在注塑模具上的占用空间与第一顶块10在注塑模具上的占用空间重合,能够使得注塑模具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能够简化注塑模具的结构,降低成本。此外,流道12设置在第一顶块10上时,还可以通过将第一顶块10与产品相对运动,进而使得流道12的胶料与产品断开,从而实现自动剪断流道12内的胶料,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另外,在第一顶块10的让位孔13内设置顶针20,并且由顶出机构50将顶针20朝流道12推动时,顶针20能够将流道12内的胶料顶出,相较于通过人工取下胶料的方式,如此能够实现自动化,提高效率。本实施例中,第一顶块10设有多个让位孔13,每一让位孔13均设有顶针20。具体而言,多个让位孔13沿流道1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可以理解,流道12呈长条状,设置多个顶针20时,顶针20可以均匀的抵接流道12内的胶料,能够增加顶针20与胶料的接触面积,使得胶料能够更加顺利地从流道12内顶出。其中,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让位孔13等等。本实施例中,注塑模具还包括支撑块30,支撑块30与第一顶块10活动连接,每一顶针20均固定于支撑块30上,顶出机构50能够朝支撑块30运动,以驱动支撑块30而将顶针20朝流道12推动。具体而言,支撑块30位于第一顶块10的背离流道12的表面,且支撑块30能够朝流道12的方向运动,多个顶针20位于支撑块30的背离顶出机构50的一侧。由于多个顶针20均固定于支撑块30上,故顶出机构50驱动支撑块30朝流道12的方向运动时,使得多个顶针20能够同时朝流道12推动,以将流道12内的胶料推出。如此,只需要顶出机构50抵接支撑块30,即可同时驱动多个顶针20朝流道12推动,能够保证多个顶针20顶出的一致性,能够更好的顶出流道12内的胶料。此外,由于只需要设置一个顶出机构50即可实现多个顶针20的运动,例如可以设置一个顶杆52,且顶杆52朝支撑块30运动,并驱动支撑块30朝流道12方向运动。如此能够简化注塑模具的结构,降低成本。其中,支撑块30可以设置在第一顶块10的外侧,也可以在第一顶块10上设置容置槽14,将支撑块30设于容置槽14内等等。另外,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多个顶针20的远离流道12的一端一体设置,或者设置多个顶出机构,每一顶出机构驱动一顶针20等等。本实施例中,第一顶块10的朝向顶出机构50的一侧设有容置槽14,容置槽14与让位孔13连通,支撑块30位于容置槽14内而与第一顶块10滑动连接。具体而言,容置槽14设于第一顶块10的背离流道12的表面,让位孔13贯穿容置槽14的槽底而与容置槽14连通,支撑块30位于容置槽14内,并能够朝流道12的方向运动。如此相当于,在第一顶块10上设置容置槽14为支撑块30提供了运动空间,并且还能避免与支撑块30与其它物件碰撞,也能更好的保护顶针20,避免顶针20受到碰撞而变形,此外还能提高注塑模具的空间利用率,使得注塑模具的结构更为紧凑。其中,支撑块30可以与容置槽14的槽壁滑动连接,也可以与容置槽14的槽壁间隔设置等等。另外,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容置槽14设于与流道12所在表面相邻的侧面上。本实施例中,容置槽14的槽口设有限位凸沿15,以限制支撑块30脱离容置槽14。其中,限位凸沿15的形状具有多种,例如,限位凸沿15可以与第一顶块10一体设置,或者与第一顶块10可拆卸连接。限位凸沿15与第一顶块10可拆卸连接时,限位凸沿15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块状,且限位凸沿15凸出于容置槽14的槽壁,其中设有多个限位凸沿15时,多个限位凸沿15沿容置槽14的槽口边缘排布;或者限位凸沿15呈板状,并盖合容置槽14的槽口,且限位凸沿15上设有顶出孔,顶出孔用于供顶出机构50伸入等等。此外限位凸沿15可以与容置槽14的槽壁紧配合,限位凸沿15也可以与第一顶块10通过螺钉连接等等。可以理解,设置限位凸沿15能够将支撑块30和顶针20限制在容置槽14内,避免支撑块30和顶针20从第一顶块10上掉落,也能方便注塑模具的装配和使用。本实施例中,注塑模具还包括复位件40,复位件40分别连接支撑块30和第一顶块10,支撑块30朝流道12运动而使得复位件40变形,复位件40用以供顶针20朝流道12推动后复位。具体而言,顶针20位于让位孔13内时,复位件40处于自由状态,而顶出机构50将支撑块30朝流道12推动,进而驱动顶针20朝流道12推出时,复位件40处于被压缩或拉伸变形状态,当顶针20将流道12内的胶料顶出后,且顶出机构50朝远离支撑块30的方向运动时,支撑块30在复位件40的弹性驱动下朝让位孔13内运动而复位,直至复位件40再次处于自由状态,而顶针20也回复至让位孔13内的初始状态。如此可以保证顶针20在顶出胶料后能够自动复位,避免在合模时顶针20与定模或其它结构干涉。其中,复位件40可以为橡胶、海绵、弹簧或拨动杆等等。当然,其它实施例中,复位件40还可以分别连接顶出机构和支撑块30或顶针20等等。具体地,一实施例中,复位件40为弹簧,弹簧套设于顶针20上。弹簧的一端与第一顶块10的背离流道12的表面抵接,另一端与顶针20的远离流道12的一端抵接。顶针20朝流道12推动时,弹簧被压缩。可以理解,弹簧结构简单,且相较于橡胶或海绵,弹簧的弹性以及强度等结构性能更好,寿命更长。一实施例中,弹簧的一端与第一顶块10的背离流道12的表面抵接,另一端与支撑块30抵接。本实施例中,第一顶块10为斜顶块,且斜顶块的运动方向相对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倾斜。具体而言,注塑模具具有第一方向,第一方向与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垂直。图1中y方向指的是第一方向。型芯70具有导向部71,导向部71位于第一顶块10的背离模腔80的一侧,且导向部71在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上朝背离第一顶块10的方向倾斜,即导向部71在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上朝第一方向倾斜。第一顶块10与导向部71滑动连接,第一顶块10在顶块联杆53驱动下沿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运动时,第一顶块10还与导向部71滑动连接而朝第一方向运动,即第一顶块10的运动方向与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倾斜。如此在产品脱模时,第一成型面11能够远离产品表面而与产品分离,能够避免产品的表面与第一成型面11摩擦,进而能方便产品脱模,以及提高产品的表面质量。此外,在通过第一顶块10成型产品的倒扣时,能够保证第一顶块10与倒扣分离,进而保存产品顺利脱模。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导向部71也可以呈柱状,或者第一顶块10设有导向孔,导向部71伸入导向孔内,或者导向部71呈导轨设置等等。本实施例中,顶出机构50包括推板51以及与推板51连接的顶杆52,推板51驱动顶杆52朝顶针20运动,以使得顶杆52驱动顶针20朝流道12推动。具体而言,推板51设于动模,并位于动模板的背离定模的一侧,且推板51能够朝向动模板运动。顶杆52固定于推板51上,并朝第一顶块10延伸,推板51朝向动模板运动时,带动顶杆52朝第一顶块10运动而驱动支撑块30朝流道12推动。相较于顶出机构50为电机或油缸时,顶杆52和推板51的结构简单,能够简化模具结构,降低成本。且与第一顶块10连接的顶块联杆53、用于推出产品的推杆(图未示出)以及拉料杆(图未示出)等结构也可以固定于推板51上,能够提高注塑模具的空间利用率。其中,推板51可以由注塑机驱动,也可以设置油缸或电机驱动等等。一实施例中,顶杆52与支撑块30的背离顶针20的表面抵接。本实施例中,第一顶块10具有与定模、动模共同形成模腔80的成型位置,以及远离模腔80的顶出位置;在成型位置,顶杆52的靠近顶针20的一端与顶针20在第一方向错位设置;在顶出位置,顶杆52与支撑块30对齐。具体而言,顶杆52的靠近顶针20的一端与支撑块30间隔设置,顶块联杆53和顶杆52均设置在推板51上,推板51运动时,顶块联杆53驱动第一顶块10运动,并且顶杆52在推板51的驱动下朝向支撑块30运动。在注塑模具内成型产品时,第一顶块10处于成型位置,而对产品进行脱模时,顶块联杆53驱动第一顶块10运动,且在导向部71的作用下,第一顶块10还沿第一方向运动。当第一顶块10运动至顶出位置顶杆52与支撑块30抵接,而在推板51的继续驱动下,顶杆52继续朝支撑块30运动,并将支撑块30朝流道12推动,进而使得顶针20将流道12内的胶料顶出。可以理解,如此能够避免第一顶块10运动时与顶杆52干涉。此外,一实施例中,顶针20的顶出方向顶杆52的顶出方向相同。相较于设置斜向运动的顶杆52,由于顶杆52的运动方向与顶针20的运动方向相同,能够保证顶杆52抵接支撑块30的作用力更大,驱动效果更好。另外,再一实施例中,推板51和推杆的运动方向与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相同,由于推板51位于动模板的背离定模的一侧,故动模板上设有顶杆孔,用以供顶杆52穿过定模板而与支撑块30抵接。而顶杆52如此设置时,能够使得顶杆孔的轴线垂直于定模板的表面,如此能方便顶杆孔的加工,能降低注塑模具的成本。本实施例中,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二顶块60,第二顶块60、第一顶块10、定模和动模共同形成模腔80,第二顶块60与动模滑动连接,并能够沿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运动。具体而言,第二顶块60具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二成型面61,第二成型面61朝向第一成型面11设置。推板51设有多个顶块联杆53,多个顶块联杆53分别连接第一顶块10和第二顶块60,以驱动第一顶块10沿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运动,而由于第二顶块60与导向部71滑动连接还沿第一方向运动,故第一成型面11能够沿远离第二成型面61的方向运动。如此,第一顶块10的顶出方向与第二顶块60的顶出方向形成夹角,能够产生剪切力而使得产品与流道12内的胶料断开,并且还能够防止产品脱模时卡顿,提升了脱模时的顺畅度。另外,第二成型面61与产品的内表面接触,产品成型后,第二顶块60沿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运动以将产品顶出,且设置第二顶块60能够增大与产品的接触面积,能提高产品的脱模效果和表面质量。通过注塑模具成型产品时,在合模状态下,动模、定模、第一顶块10和第二顶块60形成模腔,用以成型产品。而将产品进行脱模时,动模沿注塑模具的开模方向远离定模,随后由推板51朝向动模运动,进而通过顶块联杆53驱动第一顶块10和第二顶块60沿开模方向远动,并且第二顶块60和固定在推板51上的推杆还能将产品推出。由于第一顶块10在沿开模方向运动的同时还能沿第一方向运动,故能够使得流道12内的胶料与产品断开,进而可以保证将产品顺利推出模具。并且第一顶块10运动至顶出位置时,顶杆52与支撑块30抵接,且顶杆52在推板51的作用下继续朝支撑块30运动,并将支撑块30朝流道12推动,进而使得顶针20将流道12内的胶料顶出,并且支撑块30运动时使得复位件40弹性变形。当产品和胶料脱离注塑模具后,推板51往相反方向远动,进而带动第一顶块10和顶杆52复位,并且顶杆52远离支撑块30后,支撑块30在复位件40的作用下朝远离流道12的方向运动而复位。最后定模和动模合模以进行下一次工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