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31669发布日期:2020-04-24 21:47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塑料粒子是塑料颗粒的俗称,是塑料以半成品形态进行储存、运输和加工成型的原料。塑料是一类高分子材料,以石油为原料可以制得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这些物质的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反应生成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即高分子。塑料粒子加工完成后表面会粘附很多灰尘,因此需要进行除尘操作,现有的除尘方式主要是通过清洗除尘,但是清洗后塑料粒子会粘连在一起,还需要对塑料粒子进行烘干,工序较多,操作麻烦,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可以对塑料粒子进行提升,便于对塑料粒子表面的灰尘进行多次抽取,能够提高清灰效果,还可以通过出尘孔对落在外壳体底部的灰尘进行收集,工序少,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设有贯穿其顶部的内壳体,所述内壳体的上表面边缘设有进料管,且内壳体的顶部设有提升件,所述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设有与外壳体固定连接环形网孔板,所述环形网孔板的侧面上端设有与内壳体固定连接的倾斜板,所述倾斜板的上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条形孔,所述内壳体位于外壳体内部上端的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出料孔,所述出料孔位于条形孔的上侧,所述内壳体的侧面下端设有均匀分布的进料孔,所述外壳体的侧面设有除尘件,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设有底座,且外壳体的上表面设有开关组,所述开关组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

在上述的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中,所述提升件包括伺服电机、联轴器和转轴,所述伺服电机的顶部设有与内壳体顶部固定连接的电机座,且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转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转轴位于内壳体内部的侧面设有螺旋叶片,且转轴的侧面上端设有与内壳体转动连接的轴承,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入端与开关组的输出端电连接。

在上述的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中,所述除尘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漏斗,所述漏斗的进料口与外壳体连通,且漏斗的出料口设有除尘管。

在上述的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中,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设有均匀分布的出尘孔,所述出尘孔位于环形网孔板与内壳体之间。

在上述的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中,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设有振动电机,所述振动电机的输入端与开关组的输出端电连接。

在上述的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中,所述底座包括收集槽,所述收集槽的上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表面设有环形支撑板,所述环形支撑板的上表面设有与外壳体底部固定连接的减震器。

在上述的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中,所述外壳体的底部设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侧面设有阀门。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伺服电机可以通过联轴器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螺旋叶片转动过程中可以带动塑料粒子上移,从而使塑料粒子通过出料孔和条形孔进入到环形网孔板与内壳体之间,便于塑料粒子表面灰尘的清理。

2、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将除尘管与外部吸尘器连接,使塑料粒子表面的灰尘可以通过环形网孔板进入到漏斗内部,从而使漏斗内部的灰尘通过除尘管被外部吸尘器抽取。

3、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可以通过振动电机配合减震器带动外壳体和内壳体振动,使灰尘可以通过出尘孔落入到收集槽,同时可以加速倾斜板表面塑料粒子的掉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可以对塑料粒子进行提升,便于对塑料粒子表面的灰尘进行多次抽取,能够提高清灰效果,还可以通过出尘孔对落在外壳体底部的灰尘进行收集,工序少,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外壳体、2内壳体、21进料管、22出料孔、23进料孔、3提升件、31伺服电机、32联轴器、33转轴、34轴承、35螺旋叶片、4漏斗、41除尘管、5环形网孔板、51倾斜板、52条形孔、6振动电机、7出尘孔、8开关组、9底座、91收集槽、92支撑杆、93环形支撑板、94减震器、10出料管、11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内部设有贯穿其顶部的内壳体2,内壳体2的上表面边缘设有进料管21,且内壳体2的顶部设有提升件3,提升件3包括伺服电机31、联轴器32和转轴33,伺服电机31的顶部设有与内壳体2顶部固定连接的电机座,且伺服电机31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32与转轴33的顶部固定连接,转轴33位于内壳体2内部的侧面设有螺旋叶片35,伺服电机31可以通过联轴器32带动转轴33转动,转轴33带动螺旋叶片35转动过程中可以带动塑料粒子上移,从而使塑料粒子通过出料孔22和条形孔52进入到环形网孔板5与内壳体2之间,便于塑料粒子表面灰尘的清理,且转轴33的侧面上端设有与内壳体2转动连接的轴承34,轴承34用来固定转轴33,同时可以减小转轴33转动时的摩擦力,伺服电机31的输入端与开关组8的输出端电连接。

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设有与外壳体1固定连接环形网孔板5,环形网孔板5的侧面上端设有与内壳体2固定连接的倾斜板51,倾斜板51的上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条形孔52,内壳体2位于外壳体1内部上端的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出料孔22,出料孔22位于条形孔52的上侧,内壳体2的侧面下端设有均匀分布的进料孔23,外壳体1的侧面设有除尘件,除尘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漏斗4,漏斗4的进料口与外壳体1连通,且漏斗4的出料口设有除尘管41,将除尘管41与外部吸尘器连接,使塑料粒子表面的灰尘可以通过环形网孔板5进入到漏斗4内部,从而使漏斗4内部的灰尘通过除尘管41被外部吸尘器抽取;将除尘管41与外部吸尘器的连接,提升后的塑料粒子通过出料孔22落到倾斜板51的表面,倾斜板51表面的塑料粒子通过条形孔52向下掉落,由于外部吸尘器工作使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的空间产生负电压,掉落过程中灰尘通过环形网孔板5进入到漏斗4内部,漏斗4内部的灰尘通过除尘管41进入到吸尘器中。

外壳体1的底部设有均匀分布的出尘孔7,装置振动过程中,外壳体1底部的灰尘通过出尘孔7落入到收集槽91中,灰尘收集完成后,打开阀门11,塑料粒子通过出料管10被排出,出尘孔7位于环形网孔板5与内壳体2之间,外壳体1的底部设有振动电机6,振动电机6的输入端与开关组8的输出端电连接,外壳体1的底部设有底座9,底座9包括收集槽91,收集槽91的上表面设有均匀分布的支撑杆92,支撑杆92的上表面设有环形支撑板93,环形支撑板93的上表面设有与外壳体1底部固定连接的减震器94,可以通过振动电机6配合减震器94带动外壳体1和内壳体2振动,使灰尘可以通过出尘孔7落入到收集槽91,同时可以加速倾斜板51表面塑料粒子的掉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外壳体1的底部设有出料管10,出料管10的侧面设有阀门11,阀门11优选为手动阀门,且外壳体1的上表面设有开关组8,开关组8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整个塑料粒子的过滤除尘装置,可以对塑料粒子进行提升,便于对塑料粒子表面的灰尘进行多次抽取,能够提高清灰效果,还可以通过出尘孔7对落在外壳体1底部的灰尘进行收集,工序少,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

开关组8上设有与伺服电机31和振动电机6对应的控制按钮。

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伺服电机31和振动电机6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电子元件,其工作方式及电路结构均为公知技术,在此不作赘述。

在使用时:

将除尘管41与外部吸尘器连接,通过开关组8控制伺服电机31和振动电机6工作,将塑料粒子通过进料管21放入到内壳体2内部,振动电机6配合减震器94带动整个装置振动,装置带动塑料粒子振动,从而使塑料粒子表面的灰尘与塑料粒子发生松动或分离;

伺服电机31通过联轴器32带动转轴33转动,转轴33带动螺旋叶片35转动,螺旋叶片35转动过程中对塑料颗粒进行提升;

提升后的塑料粒子通过出料孔22落到倾斜板51的表面,倾斜板51表面的塑料粒子通过条形孔52向下掉落,由于外部吸尘器工作使外壳体1与内壳体2之间的空间产生负电压,掉落过程中灰尘通过环形网孔板5进入到漏斗4内部,漏斗4内部的灰尘通过除尘管41进入到吸尘器中;

同时装置振动过程中,外壳体1底部的灰尘通过出尘孔7落入到收集槽91中,灰尘收集完成后,打开阀门11,塑料粒子通过出料管10被排出。

本实用新型可以对塑料粒子进行提升,便于对塑料粒子表面的灰尘进行多次抽取,能够提高清灰效果,还可以通过出尘孔7对落在外壳体1底部的灰尘进行收集,工序少,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