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塑料壶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98211发布日期:2020-06-16 20:32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用于塑料壶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塑料壶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塑料壶的模具。



背景技术:

塑料壶主要是由聚乙烯或聚丙烯等材料并添加了多种有机溶剂后制成的。塑料壶广泛使用聚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为原料,添加了相应的有机溶剂后,经过高温加热后,通过塑料模具经过吹塑、挤吹、或者注塑成型的塑料容器,主要用于饮料、食品、酱菜、蜂蜜、干果、食用油、农兽药等液体或者固体一次性塑料包装容器。塑料壶具有不易破碎、成本低廉、透明度高、食品级原料等特点。

目前在塑料壶的成产过程中往往采用吹塑的形式生产,吹塑成产的设备较为昂贵,对生产要求高,并且经常会出现吹塑失败的情况,残次品较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塑料壶的模具,其能够分别生产塑料壶的一半,并能够快速的将两半融合,成产快速简单,成型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塑料壶的模具,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多根支撑杆,多根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工作台的上端设有两个装置槽,所述装置槽内转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装置槽的内底部设有用于带动转杆转动的转动机构,所述转杆的外壁固定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转动连接有下模,所述工作台内设有条形腔,所述条形腔内设有与转动机构连接的移动机构,所述底座内设有用于抵出塑料壶的抵出机构,所述顶板的上端安装有两根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的伸缩端贯穿顶板并固定有上模,所述上模与下模的位置对应,所述上模上贯穿设有注塑孔,所述顶板上贯穿设有与注塑孔连接的注塑管,所述顶板的上端安装有用于将两半塑料壶对接的加热融合机构,所述工作台的上端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位于两个装置槽之间,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连接有用于带动下模转动的旋转机构。

优选地,所述下模的下端固定有环形滑轨,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与环形滑轨对应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与环形滑轨均为t型。

优选地,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固定在转杆外壁上的第一齿轮,所述装置槽的左右内壁间固定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上贯穿设有齿条,所述齿条与第一齿轮啮合。

优选地,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安装在工作台侧壁上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延伸至条形腔内并固定有双头螺纹杆,所述双头螺纹杆的两侧均螺纹连接有滑块,所述条形腔与装置槽的内底部间通过条形口连通,所述滑块的上端贯穿条形口并与齿条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抵出机构包括安装在底座内的电动伸缩杆,所述下模的内底部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滑动连接有抵板,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伸缩轴末端延伸至密封槽内并与抵板转动连接,所述抵板与下模的内底部平齐。

优选地,所述加热融合机构包括安装在顶板上端的热风机,所述热风机的出风端连接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末端贯穿顶板并竖直向下设置。

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安装在安装槽内底部的气缸,所述气缸的伸缩端固定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形状为凹形。

优选地,所述旋转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支架相对内壁间的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外壁均固定有第二齿轮,所述支架的内底部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第三齿轮,所述转轴的中部固定有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所述下模的外壁固定有一圈齿圈,所述齿圈与第二齿轮啮合。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通过设置两对下模与上模,能够分别生产塑料壶的一半,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

2、通过设置移动机构与转动机构,能够在注塑成型后,自动的将两个下模转至竖直状态,并通过抵出机构将成型的塑料壶相抵,再启动热风机对相抵的边缘加热融合,成产方式简单,成型率高。

3、通过设置升降机构与旋转机构,能够自动的带动整个下模转动,从而实现两半塑料壶对接处的自动旋转,从而整个边缘自动的融合,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塑料壶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塑料壶的模具的注塑成型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塑料壶的模具的对接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塑料壶的模具的装置槽内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塑料壶的模具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工作台、2双头螺纹杆、3滑块、4第一电机、5下模、6出气管、7上模、8支撑杆、9液压油缸、10热风机、11注塑管、12顶板、13第二齿轮、14转轴、15第四齿轮、16第二电机、17安装槽、18气缸、19第三齿轮、20支架、21第一齿轮、22转杆、23齿条、24条形腔、25电动伸缩杆、26导向杆、27底座、28齿圈、29底板、30装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参照图1-5,一种用于塑料壶的模具,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多根支撑杆8,多根支撑杆8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顶板12,工作台1的上端设有两个装置槽30,装置槽30内转动连接有转杆22,装置槽30的内底部设有用于带动转杆22转动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固定在转杆22外壁上的第一齿轮21,装置槽30的左右内壁间固定有导向杆26,导向杆26上贯穿设有齿条23,齿条23与第一齿轮21啮合,滑块3带动齿条23顺着导向杆26滑动,从而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齿轮21转动,从而通过转杆22带动底座27转动至竖直状态,此时两个下模5均处在竖直相对的状态。

转杆22的外壁固定有底座27,底座27的上端转动连接有下模5,下模5的下端固定有环形滑轨,底座27的上端设有与环形滑轨对应的环形槽,环形槽与环形滑轨均为t型,能够保证下模5顺着底座27转动不会脱离。

工作台1内设有条形腔24,条形腔24内设有与转动机构连接的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安装在工作台1侧壁上的第一电机4,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末端延伸至条形腔24内并固定有双头螺纹杆2,双头螺纹杆2的两侧均螺纹连接有滑块3,条形腔24与装置槽30的内底部间通过条形口连通,滑块3的上端贯穿条形口并与齿条23的底部固定连接,启动第一电机4带动双头螺纹杆2转动,由于双头螺纹杆2两侧的螺纹方向相反,从而带动两个滑块3反向移动。

底座27内设有用于抵出塑料壶的抵出机构,抵出机构包括安装在底座27内的电动伸缩杆25,下模5的内底部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内滑动连接有抵板29,电动伸缩杆25的伸缩轴末端延伸至密封槽内并与抵板29转动连接,抵板29与下模5的内底部平齐,启动电动伸缩杆25,将下模5内一半的塑料壶稍稍抵出下模5的模槽,使两半塑料壶的边缘相抵。

顶板12的上端安装有两根液压油缸9,液压油缸9的伸缩端贯穿顶板12并固定有上模7,上模7与下模5的位置对应,上模7上贯穿设有注塑孔,顶板12上贯穿设有与注塑孔连接的注塑管11,顶板12的上端安装有用于将两半塑料壶对接的加热融合机构,加热融合机构包括安装在顶板12上端的热风机10,热风机10的出风端连接有出风管6,出风管6的末端贯穿顶板12并竖直向下设置,启动热风机10,热风机10吹出的高温热气通过出气管6排出,吹至两半塑料壶的对接处,使对接处的塑料加热融合,与此同时启动气缸18带动支架20上移,将两个第二齿轮13与下模5外壁上的齿圈28啮合,再启动第二电机16带动第三齿轮19转动,第三齿轮19带动第四齿轮15转动,进而通过转轴14带动两个第二齿轮13转动,从而通过齿圈28使两个下模5整体转动,实现对整个对接处的融合。

工作台1的上端设有安装槽17,安装槽17位于两个装置槽30之间,安装槽30内设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包括安装在安装槽17内底部的气缸18,气缸18的伸缩端固定有支架20,支架20的形状为凹形,升降机构连接有用于带动下模5转动的旋转机构,旋转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支架20相对内壁间的转轴14,转轴14的两端外壁均固定有第二齿轮13,支架20的内底部安装有第二电机16,第二电机16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第三齿轮19,转轴14的中部固定有第四齿轮15,第三齿轮19与第四齿轮15啮合,下模5的外壁固定有一圈齿圈28,齿圈28与第二齿轮13啮合。

本发明使用时,启动两个液压油缸9带动两个上模7下移,下移进入下模5内,通过注塑管11以及注塑孔将注塑液体挤入下模5内进行加热成型,成型后将上模7上移至初始状态,此时稍待冷却后,启动第一电机4带动双头螺纹杆2转动,由于双头螺纹杆2两侧的螺纹方向相反,从而带动两个滑块3相背移动,滑块3带动齿条23顺着导向杆26滑动,从而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齿轮21转动,从而通过转杆22带动底座27转动至竖直状态,此时两个下模5均处在竖直相对的状态,启动电动伸缩杆25,将下模5内一半的塑料壶稍稍抵出下模5的模槽,使两半塑料壶的边缘相抵,此时启动热风机10,热风机10吹出的高温热气通过出气管6排出,吹至两半塑料壶的对接处,使对接处的塑料加热融合,与此同时启动气缸18带动支架20上移,将两个第二齿轮13与下模5外壁上的齿圈28啮合,再启动第二电机16带动第三齿轮19转动,第三齿轮19带动第四齿轮15转动,进而通过转轴14带动两个第二齿轮13转动,从而通过齿圈28使两个下模5整体转动,实现对整个对接处的融合,成型速度快,成产方式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