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切边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树脂瓦压制切边装置。
背景技术:
树脂瓦分为天然树脂瓦和合成树脂瓦,市面上所称的树脂为一般为合成树脂瓦。合成树脂瓦采用世界500强企业sabic公司高耐候工程树脂asa研制而成的。有效宽度在1.5米以内。树脂瓦在制作时通常是由树脂皮压制而成,压制成的树脂瓦侧边会有多处的边料,需要进行切边。
目前,对树脂瓦多处的边料进行切边的方式通常都是由人工手持切割刀进行切边,上述方式在操作时人工需要反复操作多次进行切割,工作效率较低,并且较为耗费人力,在进行切割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使得切割刀割伤手部。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操作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并且能够保证操作人员在操作时安全的建筑工程用树脂瓦压制切边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方式在操作时工作效率较低,并且较为耗费人力,在进行切割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使得切割刀割伤手部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并且能够保证操作人员在操作时安全的建筑工程用树脂瓦压制切边装置。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建筑工程用树脂瓦压制切边装置,包括有安装座,其连接在安装座顶部一侧;安装架,其连接在导轨顶部;第一滑板,其滑动式连接在导轨上;模压组件,其设置在第一滑板与安装座之间;切边组件,其设置在第一滑板与安装座之间。
优选地,模压组件包括有气缸,其安装在安装架上,气缸的伸缩杆与第一滑板连接;压制模具,其连接在第一滑板底部;成型模具,其连接在安装座顶部,压制模具位于成型模具正上方。
优选地,切边组件包括有第一转轴,其转动式连接在安装座顶部另一侧,第一转轴两侧均连接有第一切割刀,两侧第一切割刀分别与成型模具其中两侧接触,第一切割刀与安装座之间连接有扭力弹簧;第二滑板,其滑动式连接在第一滑板底部一侧;弹性件,其连接在第二滑板与第一滑板之间;第二切割刀,其为两个设置,两个第二切割刀分别连接在第二滑板两侧,两侧第二切割刀分别会与成型模具另外两侧接触。
优选地,还包括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有滑套,其滑动式连接在安装座顶部,滑套与安装座之间连接有压缩弹簧;挤压杆,其连接在第一滑板靠近滑套的一侧;楔形块,其滑动式连接在滑套上,楔形块与滑套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弹力大于压缩弹簧的弹力,楔形块与挤压杆配合;限位座,其连接在安装座顶部靠近成型模具的一侧,限位座与楔形块配合;连接架,其连接在滑套上,连接架与安装座滑动配合;驱动齿条,其连接在连接架上;单向齿轮,其连接在第一转轴上,单向齿轮会与驱动齿条啮合。
优选地,还包括有移动组件,移动组件包括有传动齿条,其连接在连接架靠近安装架的一侧;传动齿轮,其转动式连接在第一滑板底部一侧;绕线轮,其转动式连接在第一滑板底部另一侧,绕线轮上绕有拉绳,拉绳末端与第二滑板连接;第二转轴,其转动式连接在第一滑板底部靠近绕线轮的一侧,第二转轴与传动齿轮传动连接,第二转轴与绕线轮传动连接。
(3)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模压组件和切边组件配合运作将树脂瓦压制成型并进行切边,从而达到将树脂瓦压制成型并进行切边的效果。
2.本发明通过驱动组件和移动组件配合运作来驱动切边组件进行切边,不需要人工操作驱动组件进行切边,有效的节省了人力。
3.本发明在操作时只需要放置树脂皮即可,操作简单,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操作时不需要人工直接运用切割刀进行切边,有效的保证了操作人员在操作时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部分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a部分立体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驱动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移动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安装座,2-导轨,3-安装架,4-第一滑板,5-模压组件,51-气缸,52-压制模具,53-成型模具,6-切边组件,61-第一转轴,62-第一切割刀,63-扭力弹簧,64-第二滑板,65-弹性件,66-第二切割刀,7-驱动组件,71-滑套,72-挤压杆,73-楔形块,74-复位弹簧,75-压缩弹簧,76-限位座,77-连接架,78-驱动齿条,79-单向齿轮,8-移动组件,81-传动齿条,83-传动齿轮,84-绕线轮,85-第二转轴,86-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建筑工程用树脂瓦压制切边装置,如图1-3所示,包括有安装座1、导轨2、安装架3和第一滑板4,安装座1顶部后侧连接有导轨2,导轨2顶部连接有安装架3,导轨2上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滑板4,还包括有模压组件5和切边组件6,第一滑板4与安装座1之间设有模压组件5和切边组件6。
模压组件5包括有气缸51、压制模具52和成型模具53,安装架3上安装有气缸51,气缸51的伸缩杆与第一滑板4连接,第一滑板4底部连接有压制模具52,安装座1顶部连接有成型模具53,压制模具52位于成型模具53正上方。
切边组件6包括有第一转轴61、第一切割刀62、扭力弹簧63、第二滑板64、弹性件65和第二切割刀66,安装座1顶部前侧转动式连接有第一转轴61,第一转轴61左右两侧均连接有第一切割刀62,两侧第一切割刀62分别与成型模具53左右两侧接触,第一切割刀62与安装座1之间连接有扭力弹簧63,第一滑板4底部右侧滑动式连接有第二滑板64,第二滑板64与第一滑板4之间连接有弹性件65,第二滑板64左部前后两侧均连接有第二切割刀66,两侧第二切割刀66分别会与成型模具53前后两侧接触。
当需要压制树脂瓦并对压制成型的树脂瓦进行切边时,可以使用本装置,首先使用者将树脂皮放入成型模具53内,随后启动气缸51伸缩杆伸长带动第一滑板4向下移动,第一滑板4向下移动带动其上全部装置一起向下移动,当压制模具52向下移动至与树脂皮接触后,压制模具52继续向下移动与成型模具53配合即可将树脂皮压制成树脂瓦,压制成型的树脂瓦上有多出的边角从压制模具52与成型模具53之间的间隙露出,需要对边角进行切边,这时可以先拉动第一转轴61转动带动第一切割刀62转动,扭力弹簧63被压缩,当第一切割刀62转动至与树脂瓦左右两侧的边角接触后,第一切割刀62继续转动即可将树脂瓦左右两侧的边角切下,切下后松开第一转轴61,在扭力弹簧63的作用下第一转轴61带动第一切割刀62复位,再拉动第二滑板64向左移动,弹性件65被压缩,第二滑板64向左移动带动第二切割刀66向左移动,当第二切割刀66移动至与树脂瓦前后两侧的边角接触后,第二切割刀66继续移动即可将树脂瓦前后两侧的边角切下,如此,就能够将树脂瓦压制成型并进行切边。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还包括有驱动组件7,驱动组件7包括有滑套71、挤压杆72、楔形块73、复位弹簧74、压缩弹簧75、限位座76、连接架77、驱动齿条78和单向齿轮79,安装座1顶部前侧中部滑动式连接有滑套71,滑套71与安装座1之间连接有压缩弹簧75,第一滑板4前侧连接有挤压杆72,滑套71上滑动式连接有楔形块73,楔形块73前侧与滑套71后侧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74,复位弹簧74的弹力大于压缩弹簧75的弹力,楔形块73与挤压杆72配合,成型模具53前侧的安装座1顶部连接有限位座76,限位座76与楔形块73配合,滑套71右侧连接有连接架77,连接架77与安装座1滑动配合,连接架77上连接有驱动齿条78,第一转轴61上连接有单向齿轮79,单向齿轮79会与驱动齿条78啮合。
第一滑板4在向下移动时还带动挤压杆72向下移动,由于复位弹簧74的弹力大于压缩弹簧75的弹力,挤压杆72向下移动时会带动楔形块73向下移动,楔形块73向下移动带动滑套71向下移动,压缩弹簧75被压缩,滑套71向下移动带动连接架77向下移动,连接架77向下移动带动驱动齿条78向下移动,当驱动齿条78向下移动至与单向齿轮79啮合时,驱动齿条78继续向下移动由于单向齿轮79为单向设置不会带动第一转轴61转动,当楔形块73被限位座76抵住后,挤压杆72继续向下移动通过楔形块73的斜面挤压楔形块73向前移动,当挤压杆72移动至不再与楔形块73接触时,树脂瓦也压制成型,这时滑套71在压缩弹簧75的作用下复位,滑套71复位通过连接架77带动驱动齿条78复位,当驱动齿条78复位至与单向齿轮79啮合后,驱动齿条78继续移动即可通过单向齿轮79戳动第一转轴61转动,第一转轴61转动通过第一切割刀62进行切边,如此,就不需要人工来转动第一转轴61,有效的节省了人力。
如图5所示,还包括有移动组件8,移动组件8包括有传动齿条81、传动齿轮83、绕线轮84、第二转轴85和拉绳86,连接架77后侧连接有传动齿条81,第一滑板4底部右侧转动式连接有传动齿轮83,第一滑板4底部左侧转动式连接有绕线轮84,绕线轮84上绕有拉绳86,拉绳86右端与第二滑板64左侧连接,绕线轮84前侧的第一滑板4底部转动式连接有第二转轴85,第二转轴85与传动齿轮83的传动轴通过锥齿轮传动连接,第二转轴85与绕线轮84通过皮带和皮带轮传动连接。
第一滑板4在向下移动时带动其上全部装置一起向下移动,由于这时传动齿条81和传动齿轮83一起向下移动,传动齿条81和传动齿轮83不会啮合,当连接架77带动传动齿条81在向上移动复位时,传动齿条81会与传动齿轮83啮合,当传动齿条81与传动齿轮83啮合后,传动齿条81继续移动即可戳动传动齿轮83转动,传动齿轮83转动带动第二转轴85转动,第二转轴85转动带动绕线轮84转动,绕线轮84转动将拉绳86收起,从而带动第二滑板64向左移动通过第二切割刀66再次进行切边,如此,就需要人工拉动第二滑板64移动,有效的节省了人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