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38980发布日期:2021-11-10 02:40阅读:72来源:国知局
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


背景技术:

2.在制作大型汽车内饰件时,由于用于成型塑件的型芯较大较长,且表面结构复杂,具有多个凹槽。在脱模过程中,由于塑件在多个凹槽内成型塑件部分,塑件与多个凹槽之间具有较大的粘附力,又因为型芯表面积过大,因此在脱模过程中,顶出力不足或顶出力没有均匀分布均容易导致塑件扭曲变形,导致成型失败,降低产品的合格率。
3.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垃圾桶注塑模具[专利申请号:cn201922187226.8],它包括动模和定模,所述动模上设有模芯,定模上设有模腔,模芯与模腔之间形成用于成型垃圾桶的型腔,所述定模上与动模向背的一侧设有与模腔连通的浇口;所述动模上位于模芯根部设有卸料组件,所述卸料组件被装配为当动模与定模分离时能够将模芯上的垃圾桶向定模所在方向顶出但由于成型的垃圾桶长度较高,因此与成型腔内壁之间的粘附力就非常大,在脱模过程中采用传统方式的顶杆顶出方式非常容易导致垃圾桶破裂,从而导致产品合格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包括动模板,所述的动模板上设有型芯,所述的型芯远离动模板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内均连接有一个斜顶块,三个斜顶块分别位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的底壁上,所述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上和第三凹槽均设有若干个顶部注塑口。
[0007]
在上述的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中,所述的第二凹槽位于型芯的中间处,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别位于型芯的两端。
[0008]
在上述的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中,所述的型芯远离动模板的端部设有一条顶边,所述的型芯上设有若干个沿着顶边依次放置的顶侧顶杆。
[0009]
在上述的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中,所述的型芯上还设有若干个凹槽外顶杆,若干个凹槽外顶杆配合顶侧顶杆分别将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包围在内。
[0010]
在上述的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中,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位于顶边的一侧,所述的第三凹槽位于顶边的另一侧。
[0011]
在上述的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中,每一顶部注塑口连接有
凹陷入型芯内的顶部注塑槽,每一顶部注塑槽连接有注塑顶杆。
[0012]
在上述的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中,所述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内部均连接有若干个凹槽内顶杆。
[0013]
在上述的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中,所述的第二凹槽内设有三个顶部注塑口和三个顶部注塑槽,其中一个顶部注塑槽位于第二凹槽的中间处,剩余的两个顶部注塑槽分别位于第二凹槽的两端。
[0014]
在上述的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中,所述的型芯靠近动模板的端部还连接有底部注塑槽,所述的底部注塑槽位于型芯的中间处。
[0015]
在上述的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中,所述的动模板上设有若干个定位槽。
[0016]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17]
1、本实用新型中若干个斜顶块在顶出过程中能够同步使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内的塑件部分一起移动,防止塑件粘附在各个凹槽上导致的扭曲变形,提高产品合格率。
[0018]
2、本实用新型中三个斜顶块分布在塑件的中间部分和两端,在顶出过程中,使塑件受到的顶出力较均匀的分布在塑件上,进一步防止塑件扭曲变形,提高产品合格率。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0020]
图2是型芯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中:动模板10、型芯11、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第三凹槽14、斜顶块15、顶部注塑口16、顶边17、顶侧顶杆18、凹槽外顶杆19、顶部注塑槽20、注塑顶杆21、凹槽内顶杆22、底部注塑槽23、定位槽24、斜杆25。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3]
结合图1

2所示,一种大型汽车内饰件模具大角度大行程脱模机构,包括动模板10,所述的动模板10上设有型芯11,所述的型芯11远离动模板10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 和第三凹槽14,所述的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和第三凹槽14 内均连接有一个斜顶块15,三个斜顶块15分别位于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和第三凹槽14的底壁上,所述的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上和第三凹槽14均设有若干个顶部注塑口16。
[0024]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型芯11形状较大较复杂,为了防止在脱模过程中使塑件扭曲变形,在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和第三凹槽14内均设有一个斜顶块15,斜顶块15与斜杆25连接,斜顶块15在顶出过程中能够同步使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和第三凹槽14内的塑件部分一起移动,防止塑件粘附在各个凹槽上导致的扭曲变形,且在注塑过程中,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上和第三凹槽14均设有若干个顶部注塑口16,通过多个顶部注塑口16的同步注塑,加快注塑速度。
[0025]
所述的第二凹槽13位于型芯11的中间处,所述的第一凹槽 12和第二凹槽13分别位于型芯11的两端。
[0026]
在本实施例中,三个斜顶块15分布在塑件的中间部分和两端,在顶出过程中,使塑件受到的顶出力较均匀的分布在塑件上,进一步防止塑件扭曲变形。
[0027]
所述的型芯11远离动模板10的端部设有一条顶边17,所述的型芯11上设有若干个沿着顶边17依次放置的顶侧顶杆18。
[0028]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型芯11不仅体型较大,还较长,因此在型芯11上设有若干个沿着顶边17依次放置的顶侧顶杆18,使塑件顶部在顶出过程中能够受到若干个顶侧顶杆18带来的顶出力,使塑件的这个顶部都受到顶出力能够及时与型芯11脱离粘附状态,进一步防止塑件扭曲变形。
[0029]
所述的型芯11上还设有若干个凹槽外顶杆19,若干个凹槽外顶杆19配合顶侧顶杆18分别将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和第三凹槽14包围在内。
[0030]
在本实施例中,塑件在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和第三凹槽14内成形的部分与型芯11的粘附面积较大,产生的粘附力也较大,因此在脱模过程中,这些部分上的塑件部分与型芯11的粘附力是最大的,也是最容易发生扭曲变形的位置,因此在顶出过程中,若干个凹槽外顶杆19能够钉子啊各个凹槽内成形的塑件部分上,能够进一步保证塑件顺利的与各个凹槽脱离粘附状态,进一步防止塑件扭曲变形。
[0031]
所述的第一凹槽12和第二凹槽13位于顶边17的一侧,所述的第三凹槽14位于顶边的另一侧。
[0032]
在本实施例中,使塑件在顶出过程中两侧都能受到顶出力,不仅是塑件左右部分顶出力均匀分布,也是塑件前后部分顶出力均匀分布。
[0033]
每一顶部注塑口16连接有凹陷入型芯11内的顶部注塑槽 20,每一顶部注塑槽20连接有注塑顶杆21。
[0034]
在本实施例中,在注塑过程中,注塑液流入若干个顶部注塑槽20并通过顶部注塑口16注塑在型芯11上,在冷却过后,一部分注塑液残留在若干个顶部注塑槽20内并成型,在顶出过程中,注塑顶杆21能够将这些多余的部分顶出。
[0035]
所述的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和第三凹槽14内部均连接有若干个凹槽内顶杆22。
[0036]
在本实施例中,塑件在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和第三凹槽14内成形的部分与型芯11的粘附面积较大,产生的粘附力也较大,因此在脱模过程中,这些部分上的塑件部分与型芯11的粘附力是最大的,也是最容易发生扭曲变形的位置,因此在顶出过程中,若干个凹槽内顶杆22能够钉子啊各个凹槽内成形的塑件部分上,能够进一步保证塑件顺利的与各个凹槽脱离粘附状态,进一步防止塑件扭曲变形。
[0037]
所述的第二凹槽13内设有三个顶部注塑口16和三个顶部注塑槽20,其中一个顶部注塑槽20位于第二凹槽13的中间处,剩余的两个顶部注塑槽20分别位于第二凹槽13的两端。
[0038]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3相比于第一凹槽12和第三凹槽 14较大,因此为了加快第二凹槽13内的注塑速度,在第二凹槽 13连接有三个顶部注塑口16,且均分的分布在第二凹槽13内,使注塑过程稳定。
[0039]
所述的型芯11靠近动模板10的端部还连接有底部注塑槽 23,所述的底部注塑槽23位于型芯11的中间处。
[0040]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加快注塑过程,注塑液还从底部注塑槽23内流入型芯11上。
[0041]
所述的动模板10上设有若干个定位槽24。
[0042]
在本实施例中,在合模时,定模板上设有若干个能延伸入对应的定位槽24内的定位杆,起到定位和固定的作用。
[004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定模板靠近动模板并使定位杆延伸入对应的定位槽24内且完成合模。
[0044]
注塑液通过多个顶部注塑口16注入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 13和第三凹槽14内,同时注塑液还通过底部注塑槽23内流入型芯11上,从而快速在型芯11上完成注塑过程。
[0045]
在冷却之后,顶侧顶杆18、凹槽外顶杆19、注塑顶杆21、凹槽内顶杆22和斜顶块15同步移动,保证塑件顺利的与各个凹槽脱离粘附状态且防止塑件扭曲变形。
[0046]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47]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动模板10、型芯11、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第三凹槽14、斜顶块15、顶部注塑口16、顶边17、顶侧顶杆18、凹槽外顶杆19、顶部注塑槽20、注塑顶杆21、凹槽内顶杆22、底部注塑槽23、定位槽24、斜杆25等,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