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器内壳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0553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燃烧器内壳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烧器内壳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燃气热水器中,NOX气体(氮氧化物)排放量高。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较难抵抗感冒之类的呼吸系统疾病。此外,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气味,刺激眼睛,伤害植物,并能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因此,传统的燃气热水器产生较多的NOX气体,不利于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利于环保的问题,提供一种利于环保的燃烧器内壳的连接结构。

一种燃烧器内壳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侧板设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第一凹槽相应设置,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配合形成第一引射通道,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配合形成第二引射通道,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用于流通淡火焰混合气体,所述第二引射通道用于流通浓火焰混合气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烧器内壳的连接结构同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淡火焰混合气体中的空气比例高,因此,淡火焰混合气体在过多空气下燃烧,导致火焰温度被过多的空气所降低。浓火焰混合气体中的空气比例低,因此,浓火焰混合气体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着不完全燃烧,从而火焰温度降低。火焰温度降低,导致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从而有利于环保。因此,上述燃烧器内壳的连接结构能够形成了第一引射通道和第二引射通道,有利于降低火焰温度,从而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有利于环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形成一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淡火焰混合腔,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的一端设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引射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淡火焰混合腔连通。淡火焰混合气体通过第一进气口进入第一引射通道,进而流入淡火焰混合腔,便于后续从淡火焰混合腔中喷出并燃烧。壳体具有淡火焰混合腔,为后续淡火焰混合气体提供条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折弯形成所述壳体。如此,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一体成型,便于车间能够整体加工出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从而节省加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沿着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折弯线进行折弯,形成壳体,方便快捷,并且壳体的气密性和刚度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引射通道的一端设有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引射通道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二引射通道的侧壁设有通气孔。浓火焰混合气体通过第二进气口流入第二引射通道,并经过通气孔进入燃烧器内壳和燃烧器外壳形成的浓火焰混合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的个数为4个至9个。如此,通气孔的个数能够保证浓火焰混合气体的流量较佳,能够有效地引导浓火焰混合气体进入浓火焰混合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的边缘折弯形成一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形成安装槽,所述第二侧板装入所述安装槽中。第一侧板通过折弯部压紧第二侧板,使得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弯部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侧部和所述第一侧板的底部。如此,折弯部与第一侧板在第一侧板的侧部和底部均形成安装槽。第二侧板装入安装槽后,第二侧板得到第一侧板侧部和底部的支撑,使得第二侧板与第一侧板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焊接或铆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燃烧器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燃烧器内壳的展开图。

100、第一侧板,101、第一凹槽,102、第二凹槽,103、折弯部,104、安装槽,200、第二侧板,201、第三凹槽,202、第四凹槽,301、第一引射通道,302、第二引射通道,303、壳体,304、淡火焰混合腔,305、第一进气口,306、第二进气口,307、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燃烧器内壳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侧板100和第二侧板200。第一侧板100设有第一凹槽101和第二凹槽102。第二侧板200设有第三凹槽201和第四凹槽202。第三凹槽201与第一凹槽101相应设置。第四凹槽202与第二凹槽102相应设置。第一侧板100与第二侧板200连接,第一凹槽101和第三凹槽201配合形成第一引射通道301,第二凹槽102和第四凹槽202配合形成第二引射通道302。第一引射通道301用于流通淡火焰混合气体。第二引射通道302用于流通浓火焰混合气体。

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内壳的连接结构同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淡火焰混合气体中的空气比例高,因此,淡火焰混合气体在过多空气下燃烧,导致火焰温度被过多的空气所降低。浓火焰混合气体中的空气比例低,因此,浓火焰混合气体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着不完全燃烧,从而火焰温度降低。火焰温度降低,导致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从而有利于环保。因此,上述燃烧器内壳的连接结构能够形成了第一引射通道301和第二引射通道302,有利于降低火焰温度,从而有利于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有利于环保。

其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燃气与空气的正常当量配比值是已知。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淡火焰混合气体中燃气与空气的当量配比值偏离正常当量配比值,使得淡火焰混合气体的空气比例高;浓火焰混合气体中燃气与空气的当量配比值偏离正常当量配比值,使得浓火焰混合气体的空气比例低。如此,淡火焰混合气体燃烧形成淡火焰,浓火焰混合气体燃烧形成浓火焰。

此外,传统的燃烧器内壳结构复杂,不便于生产制造。上述燃烧器内壳的连接结构中,第一侧板100与第二侧板200连接形成壳体303。第一凹槽101和第三凹槽201配合形成第一引射通道301,第二凹槽102和第四凹槽202配合形成第二引射通道302。如此,上述燃烧器内壳的连接结构使燃烧器内壳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侧板100与第二侧板200形成一壳体303。壳体303具有淡火焰混合腔304。第一引射通道301的一端设有第一进气口305。第一引射通道301的另一端与淡火焰混合腔304连通。淡火焰混合气体通过第一进气口305进入第一引射通道301,进而流入淡火焰混合腔304,便于后续从淡火焰混合腔304中喷出并燃烧。壳体303具有淡火焰混合腔304,为后续淡火焰混合气体提供条件。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侧板100与第二侧板200一体成型。第一侧板100与第二侧板200折弯形成壳体303。如此,第一侧板100与第二侧板200一体成型,便于车间能够整体加工出第一侧板100与第二侧板200,从而节省加工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第一侧板100与第二侧板200沿着第一侧板100和第二侧板200的折弯线进行折弯,形成壳体303,方便快捷,并且壳体303的气密性和刚度好。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引射通道302的一端设有第二进气口306,第二引射通道302的另一端封闭。第二引射通道302的侧壁设有通气孔307。浓火焰混合气体通过第二进气口306流入第二引射通道302,并经过通气孔307进入燃烧器内壳和燃烧器外壳形成的浓火焰混合腔中。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通气孔307的个数为4个至9个。如此,通气孔307的个数能够保证浓火焰混合气体的流量较佳,能够有效地引导浓火焰混合气体进入浓火焰混合腔。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侧板100的边缘折弯形成一折弯部103。折弯部103与第一侧板100之间形成安装槽104。第二侧板200装入安装槽104中。第一侧板100通过折弯部103压紧第二侧板200,使得第二侧板200与第一侧板100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具体地,如图1所示,折弯部103位于第一侧板100的侧部和第一侧板100的底部。如此,折弯部103与第一侧板100在第一侧板100的侧部和底部均形成安装槽104。第二侧板200装入安装槽104后,第二侧板200得到第一侧板100侧部和底部的支撑,使得第二侧板200与第一侧板100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侧板100与第二侧板200焊接或铆接。

具体地,第一侧板100设有第一焊接面,第二侧板200设有第二焊接面。第一焊接面与第二焊接面通过激光焊接或氩弧焊接连成一体。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