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凑换热炉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5921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紧凑换热炉膛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具,特别是一种紧凑换热炉膛。



背景技术:

炉膛在使用时有大量高温废气产生,目前出现了很多可以利用高温废气将空气或水加热的炉膛,减少能量浪费,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但是,现有的换热炉膛普遍存在结构复杂、换热效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的紧凑型换热炉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紧凑换热炉膛,包括外壳体、内壳体、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所述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设置有若干带缺口的环形隔流板,所述环形隔流板为同心圆柱形,环形隔流板之间设置挡板,使环形隔流板之间形成两端开口的导流通道,各导流通道首尾相连,所述介质入口连接最外层的导流通道,介质出口连接最内层的导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介质入口连接最内层的导流通道,介质出口连接最外层的导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隔流板为上下间隔设置,使得导流通道上下排列,首尾相连,所述介质入口连接最上层的导流通道,介质出口连接最下层的导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介质入口连接最下层的导流通道,介质出口连接最上层的导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最下层的导流通道截面宽于上层导流通道,所述炉膛底部设置有废气收集层,所述废气收集层顶部设置收废气管穿过最下层的导流通道,废气收集层底部设置排废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各导流通道外形尺寸相同,所述炉膛底部设置有废气收集层,废气收集层顶部设置有若干排废气孔,底部设置有排废气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道内通入助燃气体,所述介质出口连接至炉膛内部。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简单的同心的环形隔流板或上下设置的环形隔流板,将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分隔为多个导流通道,使介质绕尽量大的路程进行换热,换热效果好,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个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另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另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另一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5中导流通道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设置或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紧凑换热炉膛,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介质入口3和介质出口4,所述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设置有二个带缺口的环形隔流板5,所述环形隔流板5为同心圆柱形,环形隔流板5之间设置挡板6,使环形隔流板5之间形成两端开口的导流通道7,各导流通道7首尾相连,所述介质入口3连接最外层的导流通道7,介质出口4连接最内层的导流通道7。

实施例2

如图3、4、6所示,一种紧凑换热炉膛,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介质入口3和介质出口4,所述外壳体1和内壳体2之间设置有二个带缺口的环形隔流板5,所述环形隔流板5为上下间隔设置,环形隔流板5之间设置挡板6,使环形隔流板5之间形成两端开口的导流通道7,各导流通道7上下排列,且首尾相连,所述介质入口3连接最上层的导流通道7,介质出口4连接最下层的导流通道7,最下层的导流通道7截面宽于上层导流通道7,所述炉膛底部设置有废气收集层8,所述废气收集层8顶部设置收废气管9穿过最下层的导流通道7,废气收集层8底部设置排废气口10。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中,所述各导流通道7外形尺寸相同,所述炉膛底部设置有废气收集层8,废气收集层8顶部设置有若干排废气孔11,底部设置有排废气口10。

在上述实施例中,导流通道可通水或空气,用以加热水或助燃气体(如空气)。如果用来预热空气,可将介质出口连接到炉膛内部,将预热后的空气导入炉膛进行助燃,提高燃烧效率。

很显然,上述实施例中的介质也可以设置成反向流动,即将介质入口和介质出口互换,也能达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

本发明通过简单的同心的环形隔流板或上下设置的环形隔流板,将外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分隔为多个导流通道,使介质绕尽量大的路程进行换热,换热效果好,结构简单。

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