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化炉给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1010阅读:7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气化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煤气化炉给煤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煤气化炉给煤机构的溜煤管一端与螺旋给煤机连接、另一端水平穿过气化炉的壁伸入到气化炉内。由于气化炉和给煤机构分别安装在钢架结构上,而气化炉在工作时受热发生膨胀,这样会使得气化炉和给煤机构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从而损坏气化炉的壁。此外,这种安装方式也不利于煤顺利进入气化炉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消除气化炉热胀冷缩带来的危害,又有利于煤顺利沿溜煤管进入到气化炉内的给煤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气化炉给煤装置,包括溜煤管、膨胀节和闸板阀,所述溜煤管的一端与气化炉连接导通,所述溜煤管的另一端通过弯管与所述膨胀节连接,所述膨胀节与螺旋给煤机之间的直管上安装有闸板阀;所述溜煤管的轴线与所述气化炉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5°—45°。

上述气化炉给煤装置,所述溜煤管的轴线与所述气化炉的轴线之间的夹角A为20°。

上述气化炉给煤装置,所述弯管的弯曲角度B与角A互为补角。

上述气化炉给煤装置,所述弯管的弯曲角度B为160°。

上述气化炉给煤装置,所述弯管的弯曲部上安装有第一拨煤风管。

上述气化炉给煤装置,所述第一拨煤风管的轴线与所述溜煤管的轴线平行。这样自所述第一拨煤风管出来的拨煤风能够以最小的阻力进入到所述溜煤管内,风动能损失最小。

上述气化炉给煤装置,所述第一拨煤风管的内径与所述溜煤管的内径之比为1/10-1/5。在拨煤风管进风的风速一定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所述第一拨煤风管的内径与所述溜煤管的内径之间的大小比例,使得自所述第一拨煤风管进入到所述溜煤管内的拨煤风,可以有效地防止气化炉内气体沿所述溜煤管反窜,并且可以顺利地将溜煤管内壁上不能依靠自身重力进入气化炉的煤送入气化炉内。

上述气化炉给煤装置,所述弯管的内径与所述溜煤管的内径之比为1:1。

上述气化炉给煤装置,所述螺旋给煤机的出煤端上安装有第二拨煤风管。

上述气化炉给煤装置,所述第二拨煤风管与所述直管同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气化炉给煤装置既能消除气化炉热胀冷缩带来的危害,又有利于煤顺利沿溜煤管进入到气化炉内,减少堵煤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减少煤对溜煤管内壁的磨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气化炉给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溜煤管;2-膨胀节;3-闸板阀;4-气化炉;5-螺旋给煤机;6-直管;7-弯管;8-第一拨煤风管;9-第二拨煤风管;10-煤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气化炉给煤装置包括溜煤管1、膨胀节2和闸板阀3,所述溜煤管1的一端与气化炉4连接导通,所述溜煤管1的另一端通过弯管7与所述膨胀节2连接,所述膨胀节2与螺旋给煤机5之间的直管6上安装有闸板阀3;所述溜煤管1的轴线与所述气化炉4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5°-20°。

所述弯管7的弯曲角度B为160°-165°,所述弯管7的弯曲部上安装有第一拨煤风管8。所述第一拨煤风管8的轴线与所述溜煤管1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拨煤风管8的内径为100mm,风速为10-20m/s。所述溜煤管1的内径为714mm。所述弯管7的内径与所述溜煤管1的内径之比为1:1。

所述螺旋给煤机5的出煤端上安装有第二拨煤风管9;所述第二拨煤风管9与所述直管6同轴。

本实施例气化炉给煤装置在连续工作状态下,煤自所述螺旋给煤机5出来之后,依靠重力作用依次沿所述直管6、所述弯管7和所述溜煤管1进入到所述气化炉4内。所述膨胀节2可以消除所述气化炉4热胀冷缩而导致的与所述螺旋给煤机5的相对位置改变,确保所述溜煤管1与所述气化炉4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在所述螺旋给煤机5、所述弯管7和/或所述溜煤管1发生堵塞时,可以关闭所述闸板阀3(同时开启备用的气化炉给煤装置),清理所述螺旋给煤机5,也可以同时通过所述第一拨煤风管8通入拨煤风而疏通所述溜煤管1或所述弯管7;从而实现在线检修。

本实施例气化炉给煤装置在连续工作状态下,所用煤中的水含量为20-25%,煤颗粒大小为0-10mm,连续运行两年不会发生堵煤事故。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气化炉给煤装置包括溜煤管1、膨胀节2和闸板阀3,所述溜煤管1的一端与气化炉4连接导通,所述溜煤管1的另一端通过弯管7与所述膨胀节2连接,所述膨胀节2与螺旋给煤机5之间的直管6上安装有闸板阀3;所述溜煤管1的轴线与所述气化炉4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

所述弯管7的弯曲角度B为135°,所述弯管7的弯曲部上安装有第一拨煤风管8。所述第一拨煤风管8的轴线与所述溜煤管1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拨煤风管8的内径为100mm,风速为10-20m/s。所述溜煤管1的内径为714mm。所述弯管7的内径与所述溜煤管1的内径之比为1:1。

所述螺旋给煤机5的出煤端上安装有第二拨煤风管9;所述第二拨煤风管9与所述直管6同轴。

本实施例气化炉给煤装置在连续工作状态下,煤自所述螺旋给煤机5出来之后,依靠重力作用依次沿所述直管6、所述弯管7和所述溜煤管1进入到所述气化炉4内。所述膨胀节2可以消除所述气化炉4热胀冷缩而导致的与所述螺旋给煤机5的相对位置改变,确保所述溜煤管1与所述气化炉4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在所述螺旋给煤机5、所述弯管7和/或所述溜煤管1发生堵塞时,可以关闭所述闸板阀3(同时开启备用的气化炉给煤装置),清理所述螺旋给煤机5,也可以同时通过所述第一拨煤风管8通入拨煤风而疏通所述溜煤管1或所述弯管7;从而实现在线检修。

本实施例气化炉给煤装置在连续工作状态下,所用煤中的水含量小于15%,煤颗粒大小为0-10mm,连续运行两年不会发生堵煤事故。但在煤中含水量大于15%时较为容易出现堵煤事故,连续运行过程中需要多次人工干预,或加大通风量,才能确保不发生堵煤事故。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