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25364发布日期:2019-11-01 21:26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



背景技术:

上进风燃烧器由于结构比较紧凑,其内、环引射管的喷嘴一般集中安装在一个座体上,并且该座体与燃烧器的其他部分固定为一体,如专利号为201010270662.2(授权公告号为CN101936548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上进风燃气灶具,燃气引射基座底部中心装设有中心燃气喷嘴和中心燃气接口,燃烧器基座的底面沿边缘具有四个均匀分布的支脚,该支脚通过螺钉与燃气引射基座固定。安装喷嘴的座体与燃烧器的其他部分固定为一体,这样不方便对燃烧器内部进行日常清洁。

此外,传统的上进风燃气燃烧器由于本身结构的限制,普遍存在着引射效率不高的问题。如申请号为201711370764.X(公开号为CN108036320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上置式燃烧器,其从上至下包括设有火盖、中盘和底座,中盘与底座安装配合形成小火引射管和主火引射管,中盘内还设有小出火管和主出火管,小火引射管出气端与小出火管连接,主火引射管出气端与主出火管连接,小火引射管和主火引射管的另一端即进气端分别连接燃气接口,中盘与火盖安装配合形成燃烧室,火盖顶面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条形出火孔。该专利中由于燃烧室的结构限制,使得主火引射管长度较短,从而对其引射距离短,对其引射力造成影响。此外,市场上的一些上进风燃烧器通过在面板上开孔来补充燃烧所需的空气,汤汁或者烹饪杂物容易通过面板进入灶具的壳体中,不方便清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拆卸方便、易清洁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燃烧效率高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引射效率高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燃烧器,包括环形的外环火盖、内环火盖、外环引射管、内环引射管以及喷嘴座,上述外环火盖围设在该内环火盖的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火盖、内环火盖、外环引射管以及内环引射管为一体件,上述外环引射管连接在外环火盖上,内环引射管连接在内环火盖上,上述喷嘴座上设置有内环喷嘴和外环喷嘴,内环喷嘴和外环喷嘴分别与内环引射管和外环引射管进气口正对,该上述喷嘴座设置在该一体件的下方且与该一体件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且外环火盖在喷嘴座的顶面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喷嘴座的顶面的外周。

上述可拆卸连接方式具有多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作为优选,所述一体件的底部设置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支撑柱,而上述喷嘴座的顶面上开设有供该支撑柱插入的连接孔。

作为优选,所述喷嘴座的外形呈圆盘状,其外周安装有环形的承液盘,该承液盘的外周缘位于外环火盖的下方或外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座体的外周围设有环形的罩体,该罩体的罩面由上向下沿周向向外倾斜,并且该罩体的外周缘在承液盘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承液盘的外周缘的内侧。上述罩体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1)有利于二次空气沿罩面补充至外环火孔处,从而促进外环火的燃烧;(2)能引导滴至外环火盖的溢液沿罩面流至承液盘上;(3)有利于引导空气进入燃烧器内部,促进燃烧器一、二次空气的补给。

作为优选,所述外环火盖包括环形的座体和盖体,该座体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顶部开口的环腔,上述盖体盖设在该环腔的开口上而围成外环混气腔,且该盖体上开设有与上述外环混气腔连通的外环火孔,所述座体的底部连接有两根与上述外环混气腔相通的上述外环引射管,两根外环引射管相对设置,且两者的进气口相互错开。设置有两个外环引射管,从而能提高外环火盖的引射效率,两根外环引射管均横向设置,从而能使各外环引射管的出气口直接伸入外环混气腔中,减少外环引射管中的混合气体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保证外环引射管的高效引射,两根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口相互错开,从而能避免两者的相互干涉,进一步提高引射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内环火盖包括筒状的基座和盖设在该基座上的端盖,该端盖和基座围成内环混气腔,该端盖上开设有与上述内环混气腔相通的内环火孔,上述内环引射管设置在上述基座的下方并与该基座为一体结构,内环引射管的出气口端穿过基而与上述内环混气腔相通,上述基座的外周固定有环形的盖板,内环火孔位于盖板的上方,至少上述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口端分别固定于该盖板的底部,该盖板的顶面为光滑面。这样通过该盖板不仅将外环引射管和内环火盖连为一体,而且通过盖板能对燃烧器的一、二次空气分流,具体地,空气由外环火盖与灶具面板的台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燃烧器内部,外环引射管位于盖板的底部,因此通过盖板能对空气进行分流,其中一部分空气以一次空气的形式进入盖板的下部,通过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口进入外环引射管中,另一部分空气以二次空气的形式进入内、外环火盖之间的间隙,并且通过该盖板对该二次空气进行分流,一部分空气沿盖板顶面补充至内环火孔处,另一部分沿外环火盖的内环面补充至外环火孔处,从而保证内、环火的燃烧效率。这样通过对一、二次空气分流,避免燃烧器内部出现空气争抢的问题,从而保证高效引射。

作为优先,各所述外环引射管沿长度方向的绝大部分分别位于盖板的底部,上述盖板的两侧分别沿对应的外环引射管的外表面向下包裹外环引射管,并且各侧盖板的侧缘方向朝横向翻折而形成翻边。如此设计不仅能使燃烧器内部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能较好地防止溢液进入内环火盖中,而且翻边的设计能使盖板更好地分流一、二次空气。

作为优先,各所述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口相对于上述盖板的内侧端的端缘,分别沿内环引射管的进气口端的外周面延伸而形成挡边,各挡边的下端缘分别位于内环引射管的进气口的下方。这样通过各挡边能对进盖板分流后的一次空气进行再分流,使得一部分空气通过外环引射管的进气口进入外环引射管中,另一部分空气通过内环引射管的进气口进入内环引射管中,避免内、外环引射管争抢一次空气而影响引射效率。

作为优先,所述盖体上设置有内火焰区和外火焰区,该内火焰区和外火焰区上均开设有上述外环火孔,其中,内火焰区位于盖体的内侧端并沿周向呈环状分布,外火焰区位于内火焰区外侧并沿周向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内火焰区能保证外环火的顺利传火,通过间隔设置的外火焰区能保证外环火二次空气的补给,保证外环火的充分燃烧。

进一步,优选地,至少有四对相邻的所述外火焰区之间形成有防烧区,各防烧区沿周向均匀分布并分别用于与锅支架的各支脚一一相对,从而能避免火焰直接灼烧锅支架的支脚,并且,其中两个防烧区分别与上述两个外环混气腔的出气口相对,从而能避免两根外环引射管出气口处的温度较高,进而避免出气口处较高的出气速度而引起火孔脱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喷嘴座与该一体件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这样不仅方便燃烧器的拆装,并且方便清理燃烧器,尤其当该燃烧器安装在面板上时,拆卸上述一体件,承液盘上仅暴露喷嘴座的顶部部分,清洁十分方便。此外,外环火盖在喷嘴座的顶面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喷嘴座的顶面的外周,本实用新型中的燃烧器呈上大下小状,从而能促进空气通过外环火盖下方进入燃烧器内部,有利于燃烧器内部空气的补给,从而提高燃烧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气灶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3为图2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气灶的另一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5为图4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气灶的局部结构的示意图(罩体未示出);

图7为图6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6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的俯视图(罩体未示出);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罩体未示出);

图11为图10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分解图(罩体未示出);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体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4所示,一种燃气灶,其包括底壳11和面板12,该面板12上开设有两个安装孔120,各安装孔120中分别安装有一个高效引射燃烧器。

上述高效引射燃烧器包括环形外环火盖2、内环火盖3、内环引射管7、外环引射管4以及喷嘴座5。上述外环火盖2包括环形的座体22和盖体21,座体22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顶部开口的环腔220,上述盖体21盖设在该环腔220的开口上而围成外环混气腔20,且该盖体21上开设有与上述外环混气腔20连通的外环火孔210。上述内环火盖3设置在外环火盖2的中心处,且两者之间沿周向留有间隙,内环火盖3包括筒状的基座31和盖设在该基座31上的端盖32,该端盖32和基座31围成内环混气腔30,该端盖32上开设有与上述内环混气腔30相通的内环火孔320。

上述座体22的底部连接有两根外环引射管4,各外环引射管4分别与上述外环混气腔20相通,且各外环引射管4均横向设置,两根外环引射管4相向设置并相互平行,且两者的进气口41相互错开。本实施例的燃烧器中设置有两个外环引射管4,从而能提高外环火盖2的引射效率,两根外环引射管4均横向设置,从而能使各外环引射管4的出气口42直接伸入外环混气腔20中,减少外环引射管4中的混合气体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保证外环引射管4的高效引射,两根外环引射管4的进气口41相互错开,从而能避免两者的相互干涉,进一步提高引射效率。

上述内环引射管7竖向设置在基座31的下方,并且该内环引射管7与基座31为一体件,内环引射管7的出气口端穿过基座31而与上述内环混气腔30相通,从而能使内环引射管7中的混合气体直接通入内环混气腔30中,避免内环引射管7中的气体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上述外环混气腔20的横截面大小沿周向呈递增递减交替变化,各外环引射管4的出气口42分别处于外环混气腔20的横截面的最大处,且两者的外环混气腔20的横截面的递减方向均为顺时针或逆时针。这样从两根外环引射管4流出的两股气流能分别随外环混气腔20的内部形状的变化沿同一个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流动并相互混流,从而增加引射效果。外环混气腔20的横截面的交替变化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为方便加工制造,优选地,上述环腔220的底面上形成有沿周向间隔交替的凸起221和凹陷222。进一步,各上述凹陷222均由外向内倾斜且其宽度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递减,与各凹陷222邻设的凸起221的高度沿与该凹陷222相同方向递增,同时其宽度也同步递增,相邻的一对凹陷222和凸起221拼合成环腔220底面的一段圆弧段,从而能使两根外环引射管4流出的两股气流能分别在外环混气腔20中沿同一个方向旋转流动,从而能使两股气流更好的相互促进,进一步增强引射效果。此外,外环混气腔20的交替变化从一定程度上能缩小外环混气腔20的容积,从而防止因外环混气腔20的容积过大而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爆鸣现象。

再进一步,上述凸起221的最高处的端面为竖直面223,即各外环引射管4的出气口42通入外环混气腔20处的一侧为竖直面223,从而能减少外环引射管4出气口42 处的阻力,有利于气流进入外环混气腔20中并沿外环混气腔20流动。

上述两根外环引射管4分别设置在内环火盖3的两侧,且该基座31的外周固定有环形的盖板8,内环火孔320位于盖板8的上方,而两根外环引射管4分别固定于该盖板8的底部,该盖板8的顶面为光滑面。通过盖板8能对燃烧器的一、二次空气分流,具体地,空气由外环火盖2与面板12的台面之间的间隙进入燃烧器内部,通过两根外环引射管4均位于盖板8的底部,因此通过盖板8能对空气进行分流,其中一部分空气以一次空气的形式进入盖板8的下部,分别通过各外环引射管4的进气口41进入各外环引射管4中,另一部分空气以二次空气的形式进入内、外环火盖3,2之间的间隙,并且通过该盖板8对该二次空气进行分流,一部分空气沿盖板8顶面补充至内环火孔320 处,另一部分沿外环火盖2的内环面补充至外环火孔210处。这样通过对一、二次空气分流,避免燃烧器内部出现空气争抢的问题,从而保证高效引射。

进一步,各上述外环引射管4的绝大部分分别位于盖板8的底部,上述盖板8的两侧分别沿对应的外环引射管4的外表面向下包裹外环引射管4,并且各侧盖板8的侧缘方向朝横向翻折而形成翻边81。如此设计不仅能使燃烧器内部结构更加紧凑,而且能较好地防止溢液进入内环火盖3中,而且翻边81的设计能使盖板8更好地分流一、二次空气。

本实用新型中的燃烧器还包括喷嘴座5,该位于内环引射管7下方,其外形呈圆形。喷嘴座5的顶面中心处竖向设有内环喷嘴51,上述内环引射管7的进气口71端悬空设置在内环喷嘴51的正上方,上述喷嘴座5的顶面于上述内环喷嘴5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竖向延伸的安装柱520,各安装柱520上分别横向设置有外环喷嘴52,各外环喷嘴51 与各外环引射管4一一对应,且各外环喷嘴51与对应的外环引射管4的进气口41相对,且两个外环喷嘴51均位于上述盖板8的下方。外环喷嘴51设置在盖板8下方能避免外环喷嘴51温度过高,而外环喷嘴51温度过高引起的燃烧器负荷大幅度下降是上进风燃烧器的通病,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上设计解决了该问题。

进一步,外环引射管4的进气口41相对于上述盖板8的内侧端的端缘,分别沿内环引射管7的进气口端的外周面延伸而形成挡边43,各挡边43的下端缘分别位于内环引射管7的进气口71的下方,这样通过各挡边43能对进盖板8分流后的一次空气进行再分流,使得一部分空气通过外环引射管4的进气口41进入外环引射管4中,另一部分空气通过内环引射管7的进气口71进入内环引射管7中,避免内、外环引射管7,4 争抢一次空气而影响引射效率。

上述外环火盖2在喷嘴座5的顶面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喷嘴座5的顶面的外周,即本实用新型中的燃烧器呈上大下小状,从而能促进空气通过外环火盖2下方进入燃烧器内部,有利于燃烧器内部空气的补给。本实施例中,喷嘴座5的大小与上述盖板 8相匹配,其外周安装有环形的承液盘13,该承液盘13的外周缘位于外环火盖2的下方或外侧。具体地,上述承液盘13的内侧缘上沿周向间隔均设有三个安装耳132,各安装耳132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31,上述喷嘴座5的外周缘上沿周向间隔均设有与上述第一安装孔131一样对应的第二安装孔53,安装时,各安装耳132分隔叠置在喷嘴座5 顶面的对应处,使得各第一安装孔131与对应的第二安装孔53上下贯通,最后通过紧固件(未示出)固定。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上述座体22的外周围设有环形的罩体9,该罩体9的罩面由上向下沿周向向外倾斜,并且该罩体9的外周缘在承液盘13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承液盘13的外周缘的内侧。本实施例中上述罩体9具有以下三方面作用:(1)有利于二次空气沿罩面补充至外环火孔处,从而促进外环火的燃烧;(2)能引导滴至外环火盖 2的溢液沿罩面流至承液盘13上;(3)有利于引导空气进入燃烧器内部,促进燃烧器一、二次空气的补给。为方便组装,本实施例中,该罩体9与座体22为一体结构。

此外,上述喷嘴座5上还分别安装有点火针15和热电偶16,该点火针15和热电偶16的上端分别穿过盖板8上的第一通孔82和第二通孔83使得两者分别位于内环火盖3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上述座体22、基座31、各外环引射管4以及内环引射管7为一体件,该一体件与上述喷嘴座5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这样不仅方便燃烧器的拆装,并且方便清理燃烧器,尤其当该燃烧器安装在面板12上时,拆卸上述一体件,承液盘13上仅暴露喷嘴座5的顶部部分,清洁十分方便。具体地,上述一体件的底部设置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支撑柱6,而上述喷嘴座5的顶面上开设有供该支撑柱6插入的连接孔55,通过将支撑柱6插入对应的连接孔55中,即能实现一体件与喷嘴座5的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该支撑柱6为三根并沿周向间隔均设在盖板8的下方。

上述盖体21上设置有内火焰区211和外火焰区212,该内火焰区211和外火焰区 212上均开设有上述外环火孔210,其中,内火焰区211位于盖体21的内侧端并沿周向呈环状分布,外火焰区212位于内火焰区211外侧并沿周向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内火焰区211能保证外环火的顺利传火,通过间隔设置的外火焰区212能保证外环火二次空气的补给,保证外环火的充分燃烧。进一步,其中四对相邻的上述外火焰区212之间形成有防烧区213,各防烧区213沿周向均匀分布并分别用于与锅支架14的支脚相对,从而能避免火焰直接灼烧锅支架14的支脚,并且,其中两个防烧区213分别与上述两个外环混气腔20的出气口42相对,从而能避免两根外环引射管4出气口42处的温度较高,进而避免出气口42处较高的出气速度而引起火孔脱火。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盖体21 的盖面沿周向由上向下向外倾斜,其内、外周缘分别竖向向下延伸并分别搁置在上述环腔220的内环周缘上,这样能引导盖体21上的溢液沿盖面流至罩体9的罩面,再通过罩面收集至承液盘13,避免溢液滞留在盖面而堵塞外环火孔21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