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60747发布日期:2020-12-22 10:3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灶具燃烧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灶具燃烧器的内环火盖一般包括上部敞口的火盖本体和盖设在火盖本体口部上的盖体,其中火盖本体上开设有出火孔。烹饪过程中,从锅具溢出的溢液会滴至盖体上,并顺着盖体往下流至火盖本体,而堵住火盖本体上的出火孔,进而导致燃烧器出现意外熄火、点火不良等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燃烧器内火盖存在的缺陷,申请号为cn201710447014.1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燃气燃烧器的内环火盖》(申请公布号为cn108006641a)公开的内环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和盖体,盖体的周缘沿水平方向外突于火盖本体,且至少部分周缘的底部向下延伸而形成防水檐,当溢液流至盖体的周缘时,能顺着防水檐流动、滴落,从而防止溢液流入出火孔中,防止火焰熄灭。该申请中主要对盖体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盖体具有防溢液功能。但是在实际烹饪过程中,当溢液大量发生时,可能会有部分溢液流至火盖本体上而堵塞火盖本体上的出火孔,导致出火孔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通过改变火盖本体的结构,使得火盖本体本身具有防溢液功能的内环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防止出火孔相互抢夺二次空气而影响燃烧效率的内环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改变火盖的结构,使得火盖具有防溢液功能的内环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对流至挡水檐底面的溢液进行导流,从而提高点火成功率的内环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五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内环火盖的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内环火盖,包括有筒状的火盖本体和覆盖在火盖本体上的盖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盖本体包括有分别上、下分布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侧周壁在径向方向上外凸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侧周壁;所述第一本体的侧周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一出火孔,所述第二本体的侧周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二出火孔。

优选的,所述火盖本体的纵截面大致呈倒置的“凸”字型。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的,所述第一出火孔与第二出火孔在轴向上相互错开布置。以进一步保证二次空气的补充。

较优选的,所述第二本体的侧周壁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凸出部,所述第二出火孔对应地设于各凸出部上及相邻两个凸出部之间。凸出部的设计能防止溢液横向流动的同时,相邻两个凸出部之间能形成“穿堂风”的效果,进而保证位于相邻两个凸出部之间的第二出火孔的二次空气补足。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本体的侧周壁在径向方向上外凸于各所述凸出部的外侧壁。如此,第一本体上的第一出火孔、凸出部上的第二出火孔、及位于相邻两个凸出部之间的第二出火孔分别处于不同的径向上,使得不会相互抢夺空气,而保证各出火孔二次空气的补充。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本体的侧周壁上沿周向还开设有第三稳焰孔,该第三稳焰孔位于所述第二出火孔的上方并与第二出火孔间隔设置。

为进一步提高穏焰的效果,所述第二本体的侧周壁上沿周向开设有连接各个第三稳焰孔的稳焰槽。

为避免溢液沿着穏焰槽横向流动而堵塞穏焰孔,优选的,所述凸出部设于稳焰槽的下方,且凸出部上与稳焰槽相衔接的上端面向下倾斜,以引导溢液沿其流下。如此,穏焰槽内的溢液经过凸出部时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凸出部的上端面向下流出。

为使得第二出火孔的火焰不受第一本体的影响顺畅地出来,所述第二出火孔由内至外向上倾斜,所述第一本体的底面边沿上对应各第二出火孔凹设有供第二出火孔处的火焰沿其出来的第二凹口。同时,第二凹口能有效阻断溢液沿着第一本体的底面横向流动,使得溢液能在各自的区域内直接形成水滴滴下,进而能有效避免溢液聚集而流至第二出火孔。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优选的,所述盖体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有用于收集溢液的盛液槽,且所述盖体的至少周缘一侧上开设有与所述盛液槽相连通的供溢液流出的开口,至少第一本体的侧壁上对应上述开口开设有供溢液沿其流下的导流槽。进而,盛液槽可将滴在盖体上的溢液聚集起来,并与导流槽配合,使溢液沿着导流槽集中流出,避免溢液从其他地方流下而堵塞出火孔。

为使得溢液能顺利沿着导流槽流下,所述开口深入所述盛液槽,所述导流槽和所述盛液槽之间通过倒角相衔接。

为了扩大盛液面积,且使得溢液能沿着导流槽顺利流下,优选的,所述盛液槽的槽底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火盖本体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盛液槽的槽口由上至下口径逐渐减小。

导流槽上可开设有第一出火孔,也可直接不设置第一出火孔,为了增强第一出火孔的传火能力,导流槽上设有第一出火孔,位于所述导流槽上的第一出火孔由内至外向下倾斜设置。以降低导流槽上的第一出火孔被溢液堵塞的风险。且即使导流槽上的第一出火孔被溢液堵塞,由于数量较少,也不会影响到整个内环火盖的燃烧,堵塞在第一出火孔内的溢液在高温下会碳化,使该孔恢复出火。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的侧周壁上沿周向还开设有第一稳焰孔,该第一稳焰孔开设在所述第一出火孔的上方并与第一出火孔间隔设置。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火盖本体上开设有用于与热电偶适配的保火孔,该保火孔由内至外向下倾斜设置。保火孔倾斜向下,不容易堵塞。保火孔不堵,热电偶电动势可以保证,当小部分保火孔堵时,能保住火,被堵的火孔会很快被烧干,从而恢复正常燃烧。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出火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出火孔的孔径。即第一出火孔为主火孔,第二出火孔为副火孔。副火孔能克服主火孔火焰短的缺陷。

溢液除了堵塞出火孔外,还会影响内环火盖的点火,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第四个技术问题,优选的,所述火盖本体的侧周壁上开设有点火孔,该点火孔上方的盖体周缘具有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部位而形成挡水檐;所述挡水檐的底面为中间高、周边低的穹顶结构,以阻断溢液向挡水檐的底面中间流动。

所述的穹顶结构可以是挡水檐的底面由中间至周边向下倾斜,也可以是所述挡水檐的底面沿径向由内而外向下倾斜形成倾斜面,或者采用其他中间高、周边低的结构。

为了使得点火针的放电位置固定,进而提高点火成功率,进一步的,所述挡水檐的底面上设有点火柱,该点火柱位于挡水檐底面中间的最高处。进而能避免溢液流至点火柱上而影响点火距离。当然也可不另外设置点火柱,而是在挡水檐的底面中间通过其他结构形成放电端。

为了进一步防止溢液流至挡水檐的底面中间,优选的,所述挡水檐的底面周边上设有用于进一步阻断溢液以防止溢液流至挡水檐的底面中间的阻断件。

优选的,所述阻断件为开设在挡水檐底面上的弧形槽,该弧形槽沿着挡水檐的周边轮廓延伸。以对集中流至挡水檐底面上的溢液进行分流,使得溢液沿着弧形槽流动并滴下。当然,阻断件也可选用弧形挡条,弧形档条沿着挡水檐的周边轮廓设置,以对溢液进行阻挡,防止溢液横向流至挡水檐的底面中间。阻断件也可选用其它结构,只要能实现阻断溢液,防止溢液流至挡水檐的底面中间均可。

上述弧形槽可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较优选的,所述弧形槽有至少两个,并内外间隔分布。

为进一步防止溢液流至点火孔,所述挡水檐的底面与盖体的连接处设有用于阻挡溢液的台阶,该台阶沿着盖体的周向延伸。

为较好地阻挡溢液,进一步的,所述台阶沿着盖体周向延伸的距离大于所述挡水檐在盖体周向上的跨距。进而,从盖体周缘流下的溢液可在台阶的作用下沿着台阶横向流动,并从台阶的端部流下,能防止溢液流至台阶下方的点火孔。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五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有如上所述的内环火盖的灶具燃烧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火盖本体设计为具有侧周壁径向外凸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结构,第一、第二本体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出火孔、第二出火孔,如此,当溢液流至火盖本体上后,侧周壁径向外凸的第一本体可以起到挡檐的作用,减小溢液流至第二本体上而堵塞第二出火孔的风险;且第一、第二出火孔不在同一径向上,可避免第一、第二出火孔抢夺二次空气,进而保证各出火孔二次空气的补足;同时第一出火孔较接近锅底,其火焰较短,第二出火孔设于第一出火孔的下方进行补火,可弥补第一出火孔火焰短的缺陷;当第一出火孔被溢液堵塞时,第二出火孔相当于主火孔继续维持出火,这一过程中,堵塞在第一出火孔内的溢液会在高温下碳化,使得第一出火孔恢复出火。

应用有本实用新型的内环火盖的灶具燃烧器能实现稳定燃烧,进而提高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灶具燃烧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环火盖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环火盖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环火盖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环火盖的另一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内环火盖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内环火盖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内环火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灶具燃烧器的优选实施例一,该内环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1和覆盖在火盖本体1上的盖体2。

其中,盖体2的顶壁封闭。盖体2的周缘沿水平方向外凸于火盖本体而形成防水檐20,防水檐的周壁具有向下延伸同时向内倾斜的部位,以引导溢液沿其流下。

盖体2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有用于收集溢液的盛液槽21,盛液槽21的槽口由上至下口径逐渐减小,盛液槽21的槽底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火盖本体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盖体2的周缘一侧上开设有与盛液槽21相连通的供溢液流出的开口22,开口22深入盛液槽21;火盖本体1的侧周壁上对应开口22开设有供溢液沿其流下的导流槽10,导流槽10和盛液槽21之间通过倒角相衔接。

同时,火盖本体1的侧周壁上开设有点火孔11,该点火孔11上方的盖体2周缘具有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部位而形成挡水檐23。挡水檐23设置在防水檐20上,挡水檐23的周壁为竖直向下结构,以引导溢液沿其流下。由于挡水檐23的周壁竖直向下,防水檐20的周壁倾斜向内,两者衔接处会产生易使溢液集中流下的夹角区域,故而本实施例中,挡水檐23与防水檐20的衔接处设有外表面向外倾斜并向下延伸的填充部位24。同时,上述盛液槽21同时分布在挡水檐23的顶面上。挡水檐23的底面为中间高、周边低的穹顶结构,以阻断溢液向挡水檐23的底面中间流动,本实施例中,穹顶结构为挡水檐23的底面沿径向由内而外向下倾斜形成倾斜面236,进而形成中间高于周边的结构。挡水檐23的底面周边上开设有两个弧形槽235,各弧形槽235沿着挡水檐23的周边轮廓延伸,且两个弧形槽235内外间隔分布,当溢液沿着挡水檐23的周壁流至挡水檐23的底面时,首先会受到弧形槽235的阻断,弧形槽235能对溢液进行疏导和分流,使得溢液沿着弧形槽235流动并形成液滴滴下,进而进一步避免溢液横向流动至挡水檐23的底面中间。为避免溢液因流速过快直接冲出倾斜面236而流至点火孔,上述防水檐20底面上对应挡水檐23的部分设有用于阻挡溢液的台阶201,该台阶201沿着防水檐20周向延伸,并位于上述倾斜面236的内侧,以对溢液进行阻挡和缓冲。同时,台阶201沿着防水檐20周向延伸的距离大于挡水檐23在防水檐20周向上的跨距。

为保证点火位置的稳定性,可在挡水檐23的底面中间设置点火柱,使得点火针能向点火柱放电。本实施例中,没有另外设置点火柱,而是通过倾斜面236与平面相交,交界处形成凸棱237,凸棱237起到放电端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火盖本体1的纵截面大致呈倒置的“凸”字型,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本体1a和位于下部且外径小于第一本体1a的第二本体1b,第一本体1a的侧周壁在径向方向上外凸于第二本体1b的侧周壁,第一本体1a的侧周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一穏焰孔12和第一出火孔13,其中第一稳焰孔12对应防水檐20周壁上倾斜向下延伸部位的底部设置,并开设在第一出火孔13的上方与第一出火孔13间隔设置。上述导流槽10开设在第一本体1a上,有少部分第一出火孔13(本实施例中为一个)位于导流槽10上,且导流槽10上的第一出火孔13由内至外向下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导流槽10上的第一出火孔13高度高于其他第一出火孔13的高度。具体请参见图4、7。

第二本体1b的侧周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二出火孔14,该第二出火孔14开设在第一出火孔13的下方并与第一出火孔13间隔设置,同时第一出火孔13的孔径大于第二出火孔14的孔径。同时,第二本体1b的侧周壁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凸出部15,第二出火孔14对应地设于各凸出部15上及相邻两个凸出部15之间。第一本体1a的侧周壁在径向方向上外凸于各凸出部15的外侧壁。且本实施例中,第二出火孔14由内至外向上倾斜设置,第一本体1a的底面上对应各第二出火孔14凹设有供第二出火孔14沿其出来的第二凹口16。同样,第二凹口16能避免溢液沿着第二本体1b底面横向流动而堵塞一片第二出火孔14。

同时,第二本体1b的侧周壁上沿周向还开设有第三稳焰孔17,该第三稳焰孔17位于第二出火孔14的上方并与第二出火孔14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该第三稳焰孔17对应导流槽10之外的各第一出火孔13设置并与各自对应的第一出火孔13相连通。且第二本体1b的侧周壁上沿周向开设有连接各个第三稳焰孔17的稳焰槽18。为避免溢液在穏焰槽18内横向流动而堵塞一片第三稳焰孔17,上述凸出部15设于稳焰槽18的下方,且凸出部15上与稳焰槽18相衔接的上端面151向下倾斜,以引导溢液沿其流下。

注:由于第一本体1a本身具有挡檐的作用,以遮挡溢液,故而,在盖体2的顶部可不设置防水檐20,而是直接在盖体2顶部开设收集溢液的盛液槽21。

同时,如图8所示,火盖本体1上开设有用于与热电偶适配的保火孔19,该保火孔19由内至外向下倾斜设置。

如图1~3所示,为应用有上述内环火盖的灶具燃烧器,当内环火盖安装在炉头3上时,炉头3和内环火盖配合位置的最高面不能高过内环火盖中第二出火孔14的最低点,以使内环火盖能出气顺畅,最主要的是,不能和内环火盖之间形成环形槽,否则一旦发生溢液,则会导致整圈火孔被堵住。上述点火针5设于挡水檐23底面中间的下方。

实施例二:

如图9~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环火盖及应用有该内环火盖的灶具燃烧器的优选实施例二,该内环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1和覆盖在火盖本体1上的盖体2。

其中,盖体2的顶壁封闭,盖体2的的周缘沿水平方向外凸于火盖本体而形成防水檐20,防水檐的周壁具有向下延伸同时向内倾斜的部位,以引导溢液沿其流下。防水檐20周壁上倾斜向下延伸部位的底面上凹设有若干个第一凹口200,各第一凹口200沿周向间隔分布。

盖体2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有用于收集溢液的盛液槽21,盛液槽21的槽口由上至下口径逐渐减小,盛液槽21的槽底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火盖本体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盖体2的周缘一侧上开设有与盛液槽21相连通的供溢液流出的开口22,开口22深入盛液槽21;火盖本体1的侧周壁上对应开口22开设有供溢液沿其流下的导流槽10,导流槽10和盛液槽21之间通过倒角相衔接。

同时,火盖本体1的侧周壁上开设有点火孔11,该点火孔11上方的盖体2周缘具有向外延伸部位而形成挡水檐23。挡水檐23的周壁斜向下延伸形成供溢液沿其流下的倾斜部位,该倾斜部位的倾斜方向向外。由于挡水檐23的周壁倾斜向外,防水檐20的周壁倾斜向内,两者衔接处会产生易使溢液集中流下的夹角区域,故而本实施例中,挡水檐23与盖体3的衔接处设有外表面向外倾斜并向下延伸的填充部位24。同时,挡水檐23的顶部向下凹陷形成与盛液槽21相连通的凹槽230。挡水檐23的底面上凸形成中间高、周边低的穹顶结构231,该穹顶结构231为挡水檐23的底面由中间至周边向下倾斜,以使得挡水檐23的底面为中间高、周边低的结构,进而阻挡溢液流至挡水檐23的底面中间。穹顶结构231的中间最高位置设有点火柱232。点火柱232的周围没有其他尖端,电火花放电时会找最近点和尖端点,进而有利于保证电火花的位置,提高点火成功率。同时由于点火柱232设于穹顶结构231的中间,当溢液进入挡水檐23底面时,由于溢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只能横向流动或向下流动,无法向上流动至挡水檐23的底面中间,进而能有效避免在点火柱232上挂水滴而影响点火成功率(由于溢液具有导电性,液滴挂在点火柱232上会影响点火距离,进而影响点火成功率)。且由于点火针设于点火柱232的下方,能有效避免溢液滴至点火针上而影响点火针的使用。

本实施例中,火盖本体1的纵截面大致呈倒置的“凸”字型,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本体1a和位于下部且外径小于第一本体1a的第二本体1b,第一本体1a的侧周壁在径向方向上外凸于第二本体1b的侧周壁,第一本体1a的侧周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一穏焰孔12和第一出火孔13,其中第一稳焰孔12对应防水檐20周壁上倾斜向下延伸部位的底部设置,并开设在第一出火孔13的上方与第一出火孔13间隔设置。上述第一凹口200对应第一穏焰孔12设置,且第一凹口200是打第一穏焰孔12时随第一穏焰孔12形成的。上述导流槽10开设在第一本体1a上,有少部分第一出火孔13(本实施例中为一个)位于导流槽10上,且导流槽10上的第一出火孔13由内至外向下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导流槽10上的第一出火孔13高度高于其他第一出火孔13的高度。具体请参见图9、12。

第二本体1b的侧周壁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二出火孔14,该第二出火孔14开设在第一出火孔13的下方并与第一出火孔13间隔设置,同时第一出火孔13的孔径大于第二出火孔14的孔径。同时,第二本体1b的侧周壁上沿周向间隔设有凸出部15,第二出火孔14对应地设于各凸出部15上及相邻两个凸出部15之间。第一本体1a的侧周壁在径向方向上外凸于各凸出部15的外侧壁。且本实施例中,第二出火孔14由内至外向上倾斜设置,第一本体1a的底面上对应各第二出火孔14凹设有供第二出火孔14沿其出来的第二凹口16。同样,第二凹口16能避免溢液沿着第二本体1b底面横向流动而堵塞一片第二出火孔14。

同时,第二本体1b的侧周壁上沿周向还开设有第三稳焰孔17,该第三稳焰孔17位于第二出火孔14的上方并与第二出火孔14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该第三稳焰孔17对应导流槽10之外的各第一出火孔13设置并与各自对应的第一出火孔13相连通。且第二本体1b的侧周壁上沿周向开设有连接各个第三稳焰孔17的稳焰槽18。为避免溢液在穏焰槽18内横向流动而堵塞一片第三稳焰孔17,上述凸出部15设于稳焰槽18的下方,且凸出部15上与稳焰槽18相衔接的上端面151向下倾斜,以引导溢液沿其流下。

同时,同实施例一在火盖本体1上开设有用于与热电偶适配的保火孔19,该保火孔19由内至外向下倾斜设置。

应用有上述内环火盖的灶具燃烧器可参考实施例一,当内环火盖安装在炉头3上时,炉头3和内环火盖配合位置的最高面不能高过内环火盖中第二出火孔14的最低点,以使内环火盖能出气顺畅,最主要的是,不能和内环火盖之间形成环形槽,否则一旦发生溢液,则会导致整圈火孔被堵住,不能和内环火盖之间形成环形槽,否则一旦发生溢液,则会导致整圈火孔被堵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