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33591发布日期:2021-12-15 12:3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


背景技术:

2.燃烧器,是使燃料和空气以一定方式喷出混合燃烧的装置统称,燃烧器按类型和应用领域分工业燃烧器、燃烧机、民用燃烧器、特种燃烧器几种,而控制器是在送气过程中对燃气和空气进行混合的装置,现有燃烧器空燃比控制装置一般是应用在扩散燃烧上使用的,混合精度不高,氮氧化物排放超标,主要是因为其内部为单层式,燃气和空气没有空间进行充分混合,也有技术提出了多层式的控制器,但是其多层腔体之间均为贯通形式,实际仍然是一层混合腔,仅仅是相对单层控制器内部空间扩大了一点,且基本上是通过燃气和空气在混合腔内自由混合,没有强制混合的手段,用气量大的话混合均匀程度非常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底脚,所述底板上表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第三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上端固定连接有前混室,所述前混室内侧固定连接有静态混合组件,所述前混室一端螺纹连接有前置管,所述前置管远离前混室的端部从前到后依次固定连接有空气进管、燃气进管,所述空气进管、燃气进管远离前置管的一端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所述第二支撑架上端固定连接有外混室,所述外混室后壁固定连接有混合气体出口管,所述外混室内侧固定连接有内混室,所述外混室内侧壁与内混室外壁之间设置有钢丝填料网,所述内混室外壁贯穿外混室左右两侧壁,所述内混室内侧设置有动态混合装置以及对内混室内侧加压的加压组件,所述内混室与前混室之间固定连接有止回管,所述止回管内侧设置有止回组件,所述内混室远离止回管的一端外壁固定连接有法兰板,所述法兰板与外混室相对的一侧与外混室固定连接,所述内混室通过法兰板与外混室固定连接,所述内混室靠近法兰板的一端外壁设置有第四通气孔,所述第三支撑架上壁固定连接有用于带动动态混合装置运动的驱动组件。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6.所述静态混合组件包括两组第一端盖、固定轴、绞龙叶片,两组所述第一端盖据固定连接在前混室内侧壁且分别位于两端,两组第一端盖内壁均设置有多组第一通气孔,所述固定轴固定连接在两组第一端盖相对的一侧侧壁且居中位置,所述绞龙叶片固定连接在固定轴外壁,多组所述第一通气孔均分别设置在两组第一端盖内壁且均分布在固定轴周围。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止回组件包括第二端盖、固定杆,所述第二端盖固定连接在止回管内侧壁且
靠近前混室的一端,所述第二端盖内壁设置有多组第二通气孔,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在第二端盖远离前混室的一侧且居中位置,多组所述第二通气孔设置在第二端盖内壁且分布在固定杆周围,所述固定杆远离第二端盖的一端外壁螺纹连接有限位螺帽,所述固定杆外壁从左到右依次滑动连接有第一阀板、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阀板、第一复位弹簧均设置在固定杆外壁且位于限位螺帽、第二端盖之间,所述第一阀板覆盖第二通气孔。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动态混合装置包括连接杆、活塞,所述连接杆滑动连接在法兰板内壁,所述连接杆贯穿法兰板至内混室内侧,所述活塞固定连接在连接杆伸入内混室的端部,所述活塞外壁与内混室内侧壁滑动连接,所述活塞内壁设置有第三通气孔。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加压组件包括限位销、第二阀板、第二复位弹簧,所述限位销固定连接在连接杆内壁,所述限位销设置在连接杆内壁且位于法兰板与活塞之间,所述第二阀板、第二复位弹簧按从左到右顺序依次滑动连接在连接杆外壁,所述第二阀板、第二复位弹簧设置在连接杆外壁且位于活塞与限位销之间,所述第二阀板覆盖第三通气孔。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两组固定架,两组所述固定架内侧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伸出轴外壁贯穿两组固定架其中靠近法兰板一组的侧壁,所述气缸伸出轴端部与连接杆固定连接。
15.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通过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进行控制空气及燃气的进入比例,可精准获得指定的配比,空气及燃气进入前置管后,通过气缸伸出轴的伸出及缩回动作带动活塞沿着内混室、前混室从前置管中抽取混合气体,并通过第四通气孔送到外混室,再经过混合气体出口管输出到燃烧器使用,混合气体流动的路径中通过绞龙叶片、加压组件、钢丝填料网三层形式的静态、动态、静态复合混合的方式,使混合非常彻底,实际燃烧后所产生nox比原来常规混合气的燃烧产生的nox显著降低。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的前混室结构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的止回管结构剖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的内混室、外混室连接结构剖视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的图5

a局部放大图。
23.图例说明:
24.1、底板;2、底脚;3、第一支撑架;4、第二支撑架;5、第三支撑架;6、空气进管;7、第一流量计;8、燃气进管;9、第二流量计;10、前置管;11、前混室;12、止回管;13、内混室;14、外混室;15、固定架;16、气缸;17、法兰板;18、混合气体出口管;19、第一端盖;20、第一通气孔;21、固定轴;22、绞龙叶片;23、第二端盖;24、第二通气孔;25、第一阀板;26、固定杆;27、
限位螺帽;28、第一复位弹簧;29、连接杆;30、钢丝填料网;31、限位销;32、活塞;33、第三通气孔;34、第二阀板;35、第二复位弹簧;36、第四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参照图1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燃烧器复合空燃比控制器:包括底板1,底板1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底脚2,底板1上表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3、第二支撑架4、第三支撑架5,第一支撑架3上端固定连接有前混室11,前混室11内侧固定连接有静态混合组件,前混室11一端螺纹连接有前置管10,前置管10远离前混室11的端部从前到后依次固定连接有空气进管6、燃气进管8,空气进管6、燃气进管8远离前置管10的一端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流量计7、第二流量计9,第二支撑架4上端固定连接有外混室14,外混室14后壁固定连接有混合气体出口管18,外混室14内侧固定连接有内混室13,外混室14内侧壁与内混室13外壁之间设置有钢丝填料网30,内混室13外壁贯穿外混室14左右两侧壁,内混室13内侧设置有动态混合装置以及对内混室13内侧加压的加压组件,内混室13与前混室11之间固定连接有止回管12,止回管12内侧设置有止回组件,内混室13远离止回管12的一端外壁固定连接有法兰板17,法兰板17与外混室14相对的一侧与外混室14固定连接,内混室13通过法兰板17与外混室14固定连接,内混室13靠近法兰板17的一端外壁设置有第四通气孔36,第三支撑架5上壁固定连接有用于带动动态混合装置运动的驱动组件,前置管10、前混室11、内混室13、外混室14、法兰板17、动态混合装置、混合气体出口管18等相互连接的部件之间均通过市面常见的密封圈进行密封处理,此处不做详细展开。
27.静态混合组件包括两组第一端盖19、固定轴21、绞龙叶片22,两组第一端盖19据固定连接在前混室11内侧壁且分别位于两端,两组第一端盖19内壁均设置有多组第一通气孔20,固定轴21固定连接在两组第一端盖19相对的一侧侧壁且居中位置,绞龙叶片22固定连接在固定轴21外壁,多组第一通气孔20均分别设置在两组第一端盖19内壁且均分布在固定轴21周围,混合气体通过绞龙叶片22时,顺着绞龙叶片22的旋转角度流动,进行初步混合。
28.止回组件包括第二端盖23、固定杆26,第二端盖23固定连接在止回管12内侧壁且靠近前混室11的一端,第二端盖23内壁设置有多组第二通气孔24,固定杆26固定连接在第二端盖23远离前混室11的一侧且居中位置,多组第二通气孔24设置在第二端盖23内壁且分布在固定杆26周围,固定杆26远离第二端盖23的一端外壁螺纹连接有限位螺帽27,固定杆26外壁从左到右依次滑动连接有第一阀板25、第一复位弹簧28,第一阀板25、第一复位弹簧28均设置在固定杆26外壁且位于限位螺帽27、第二端盖23之间,第一阀板25覆盖第二通气孔24,前混室11中的混合气体被动态混合装置抽取时压力大于第一复位弹簧28,混合气体向右挤压第一阀板25、第一复位弹簧28,顺着第二通气孔24进入止回管12,当气缸16伸出轴做伸出动作时,第一复位弹簧28将第一阀板25顶到与第二端盖23抵紧,混合气体不会通过第二通气孔24往前混室11回流。
29.动态混合装置包括连接杆29、活塞32,连接杆29滑动连接在法兰板17内壁,连接杆
29贯穿法兰板17至内混室13内侧,活塞32固定连接在连接杆29伸入内混室13的端部,活塞32外壁与内混室13内侧壁滑动连接,活塞32内壁设置有第三通气孔33,气缸16伸出轴伸出及缩回动作时,活塞32逐步将前置管10中的混合气体经前混室11、止回管12抽到内混室13内侧。
30.加压组件包括限位销31、第二阀板34、第二复位弹簧35,限位销31固定连接在连接杆29内壁,限位销31设置在连接杆29内壁且位于法兰板17与活塞32之间,第二阀板34、第二复位弹簧35按从左到右顺序依次滑动连接在连接杆29外壁,第二阀板34、第二复位弹簧35设置在连接杆29外壁且位于活塞32与限位销31之间,活塞32将混合气体抽取到止回管12与内混室13内侧后,再通过气缸16伸出轴伸出动作,带动活塞32对止回管12与内混室13内侧位于活塞32与第一阀板25之间的混合气体进行加压混合,直到混合气体的压力大于第二复位弹簧35的弹力,加压混合气体顺着第三通气孔33顶开第二阀板34,进入到活塞32与法兰板17之间,再通过气缸16的伸出轴缩回带动活塞32将加压后的混合气体顺着第四通气孔36送到外混室14内侧,并通过混合气体出口管18输出,第二阀板34覆盖第三通气孔33。
31.驱动组件包括两组固定架15,两组固定架15内侧固定连接有气缸16,气缸16伸出轴外壁贯穿两组固定架15其中靠近法兰板17一组的侧壁,气缸16伸出轴端部与连接杆29固定连接,通过气缸16上伸出轴的伸出与缩回动作,带动动态混合装置工作。
32.工作原理:本说明书以燃气与空气的比例为十五比一进行说明,实际使用中可根据需求进行不同配比调配,工作前,预先调节第一流量计7与第二流量计9的流通量为一比十五,气缸16接入压缩空气,启动后,气缸16通过压缩空气驱动带动伸出轴做往复动作,同步带动活塞32在内混室13内侧往复滑动,顺着止回管12、前混室11、前置管10进行抽取经过空气进管6及燃气进管8送到前置管10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经过绞龙叶片22时被初步混合,经过第二通气孔24顶开第一阀板25进入止回管12后,被往复运动的活塞32施加压力,混合气体压力大于第二复位弹簧35的弹力时,顺着第三通气孔33顶开第二阀板34,进一步通过第四通气孔36进入外混室14内侧,经过钢丝填料网30的最终混合,经混合气体出口管18输出,经过控制燃气与空气的比例为十五比一。再经绞龙叶片22的静态混合、动态混合装置及加压组件的加压、钢丝填料网30的静态混合,最终输出的混合气体使用时,实际燃烧后所产生nox比原来常规混合气的燃烧产生的nox降低80%,达到20mg/m
³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