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燃烧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77959阅读:619来源:国知局
煤粉燃烧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力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煤粉燃烧器。
【背景技术】
[0002]由于能源日益紧缺,节能减排战略越来越受到重视。节能点火技术是电站锅炉等大型燃烧设备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之一。在煤粉燃烧器内采用煤粉浓缩结构是应用节能点火技术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采用等离子体点火、微油点火等微能量点火技术的煤粉燃烧器来说,一级筒的内腔内的核心点火区域的煤粉浓度对点火性能的影响更是十分重要。通过合理的煤粉燃烧器结构,可以实现煤粉的快速着火,提高煤粉燃烧器的点火性能。因此,如何通过煤粉燃烧器的结构设计来提高核心点火区域的煤粉浓度是煤粉燃烧器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粉燃烧器,该煤粉燃烧器可以提高其核心点火区域的煤粉浓度,从而提高煤粉燃烧器的点火性能。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煤粉燃烧器,包括燃烧器壳体、弯头、导流板和一级筒,弯头连接于燃烧器壳体的上游侧,导流板设置于弯头内部以在贴近该导流板的靠近来流的侧面处形成浓煤粉区,一级筒位于燃烧器壳体内部,煤粉燃烧器还包括浓煤粉导入装置,浓煤粉导入装置包括导流流道和位于导流流道两端的浓煤粉流入端和浓煤粉流出端,浓煤粉流入端位于导流板的下游侧并与一级筒径向外侧的浓煤粉区至少部分重叠,浓煤粉流出端与一级筒的内腔连通且位于内腔的核心点火区域或位于核心点火区域的上游侧。
[0005]进一步地,浓煤粉导入装置包括位于一级筒径向外侧的聚粉耳,聚粉耳的耳缘部位于前部形成浓煤粉流入端,聚粉耳的耳根部与一级筒的筒壁外侧连接,聚粉耳和一级筒的外壁共同围成导流腔,导流流道包括导流腔,一级筒的筒壁上具有位于耳根部内的连通口,连通口连通导流腔和一级筒的内腔。
[0006]进一步地,连通口处于聚粉耳的后部,浓煤粉流入端的面积大于连通口的面积,导流腔的截面积从上游侧到下游侧逐渐减小。
[0007]进一步地,聚粉耳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均从上游向下游延伸,其中,第一板和第二板从上游向下游宽度逐渐减小为零且彼此间隔设置,第一板的第一端和第二板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三板的两端连接,第一板的第二端、第三板的下游侧和第二板的第二端共同形成耳根部,第一板的上游侧、第二板的上游侧和第三板的上游侧共同形成耳缘部。
[0008]进一步地,浓煤粉导入装置还包括与筒内导流结构,筒内导流结构位于一级筒内部并具有筒内导向流道,导流流道包括筒内导向流道,连通口连通筒内导向流道的上游端,筒内导向流道的下游端形成浓煤粉流出端。
[0009]进一步地,筒内导流结构包括连接于一级筒的筒壁内侧的阻块,阻块具有导流槽,导流槽形成筒内导向流道。
[0010]进一步地,导流槽为V型槽;和/或导流槽从上游端至下游端宽度逐渐减小;和/或导流槽从上游端至下游端逐渐向一级筒的轴线靠近。
[0011]进一步地,阻块包括前表面和后表面,其中,前表面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靠近一级筒的轴线且导流槽设置于前表面上,和/或后表面从上游向下游逐渐远离一级筒的轴线。
[0012]进一步地,阻块从上游向下游宽度逐渐减小。
[0013]进一步地,浓煤粉导入装置包括两个聚粉耳,导流板包括第一凸形板、第二凸形板和设置于第一凸形板与第二凸形板之间的凹形板,浓煤粉区位于第一凸形板的凹入侧、第二凸形板的凹入侧和凹形板的凸出侧,第一凸形板和第二凸形板各自与一个聚粉耳的耳缘部相对。
[0014]本实用新型的煤粉燃烧器由于设置了浓煤粉导入装置,该浓煤粉导入装置包括导流流道和位于导流流道两端的浓煤粉流入端和浓煤粉流出端,浓煤粉流入端位于导流板的下游侧并与一级筒径向外侧的浓煤粉区至少部分重叠,浓煤粉流出端与一级筒的内腔连通且位于核心点火区域或核心点火区域的上游侧,因此,通过浓煤粉导入装置可以将原本从一级筒的径向外侧流过的部分浓煤粉导入一级筒的内腔,并使该部分浓煤粉最终流向核心点火区域,有效地提高了煤粉在核心点火区域的浓度,从而提高煤粉燃烧器的点火性能。
【附图说明】
[00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煤粉燃烧器的径向截面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煤粉燃烧器的一轴向截面示意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煤粉燃烧器的另一轴向截面示意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煤粉燃烧器的阻块的放大示意图。
[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煤粉燃烧器的径向截面示意图。
[0021]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煤粉燃烧器的径向截面示意图。
[0022]在图1至图6中,各附图标记代表:
[0023]1、燃烧器壳体;
[0024]2、一级筒;
[0025]21、核心点火区域;
[0026]22、连通口 ;
[0027]3、聚粉耳;
[0028]3A、耳缘部;
[0029]3B、耳根部;
[0030]31、第一板;
[0031]32、第二板;
[0032]33、第三板;
[0033]4、导流板;
[0034]41、第一凸形板;
[0035]42、第二凸形板;
[0036]43、凹形板;
[0037]6、阻块;
[0038]61、前表面;
[0039]611、导流槽;
[0040]62、后表面;
[0041]63、中部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43]第一实施例
[0044]在本实用新型及第一实施例和以下各实施例的相关描述中,前侧指沿煤粉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后侧指沿煤粉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0045]图1至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煤粉燃烧器示意性结构。其中,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煤粉燃烧器的径向截面示意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煤粉燃烧器的一轴向截面示意图;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煤粉燃烧器的另一轴向截面示意图;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煤粉燃烧器的阻块的放大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图1中标示的导流板4仅是为了说明本发实用新型的原理而示意性示出的导流板的尾部在该径向截面示意图中的投影。
[0046]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煤粉燃烧器主要包括燃烧器壳体1、弯头(未图示)、导流板4、一级筒2和浓煤粉导入装置。
[0047]一级筒2位于燃烧器壳体I的内部。一级筒2的内腔中下游具有核心点火区域
21ο
[0048]弯头连接于燃烧器壳体I的上游侧。导流板4设置于弯头内。本实施例中,弯头由下向上弯曲,由于固体的惯性大于气体的惯性,在煤粉燃烧器的弯头处的气固两相流中因煤粉和气体的离心力不同而发生分离,从而在导流板4下方贴近导流板4处形成一层浓煤粉。也就是说,在弯头处设置导流板4,可以在贴近该导流板4的靠近来流的侧面处形成浓煤粉区。
[0049]本实施例中,浓煤粉导入装置包括两个聚粉耳3和与两个聚粉耳3——对应设置的两个阻块6。
[0050]浓煤粉导入装置也可以为其它形式,只要浓煤粉导入装置满足如下要求:包括导流流道和位于导流流道两端的浓煤粉流入端和浓煤粉流出端;浓煤粉流入端位于导流板4的下游侧并与一级筒2径向外侧的浓煤粉区至少部分重叠;浓煤粉流出端与一级筒2的内腔连通且位于核心点火区域21或核心点火区域21的上游侧。
[0051]浓煤粉导入装置的作用在于可以将原本应从一级筒2的径向外侧流过的部分浓煤粉导入一级筒2的内腔,并使该部分浓煤粉最终流向核心点火区域21,有效的提高了煤粉在核心点火区域21的浓度,提高煤粉燃烧器的点火性能。
[0052]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聚粉耳3分别位于一级筒2两侧。聚粉耳3的耳缘部3Α位于前部形成了浓煤粉导入装置的浓煤粉流入端。聚粉耳3的耳根部3Β与一级筒2的筒壁外侧连接。聚粉耳3和一级筒2的外壁共同围成导流腔。一级筒2的筒壁上具有位于耳根部3B内的连通口 22。连通口 22连通导流腔和一级筒2的内腔。该连通口 22位于核心点火区域21的上游侧。本实施例中,连通口 22的位置处于聚粉耳3的后部。聚粉耳3的耳缘部3A与导流板4的下游端位于一级筒2的径向外侧部分的浓煤粉区至少部分重叠,从而,导流板4下方对着耳缘部3A的浓煤粉区的浓煤粉将从聚粉耳3的耳缘部3A进入导流腔,并经一级筒2的筒壁上的连通口 22进入一级筒2的内腔,从而可以提高位于一级筒2的内腔内的核心点火区域21的煤粉浓度。设置聚粉耳3便于高效地将浓煤粉收集入一级筒2的内腔。
[0053]在本实施例中,浓煤粉流入端的面积大于连通口 22的面积,导流腔的截面积从上游侧到下游侧逐渐减小。该设置使导流腔形成渐缩形状,可以增加浓煤粉进入一级筒2的内腔的速度。
[0054]参考图1至图3,第一实施例的聚粉耳3的具体结构如下:聚粉耳3包括第一板31、第二板32和第三板33。第一板31、第二板32和第三板33均从上游向下游延伸。其中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从上游向下游宽度逐渐减小为零且彼此间隔设置。第一板31的第一端和第二板32的第一端分别与第三板33的两端连接。第一板31的第二端、第三板33的下游侧和第二板32的第二端共同形成聚粉耳3的耳根部3B。第一板31的上游侧、第二板32的上游侧和第三板33的上游侧共同形成聚粉耳3的耳缘部3A。具体地,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均为三角形平板且平行设置。第三板33为宽度不变的平板。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均垂直于第三板33。两个聚粉耳3之间成180°,对称设置于一级筒2的两侧。本实施例中聚粉耳3的结构在有效收集浓煤粉的同时,对浓煤粉流动的阻力影响不大。
[0055]如图1所示,导流板4包括第一凸形板41、第二凸形板42和设置于第一凸形板41与第二凸形板42之间的凹形板43,浓煤粉区位于第一凸形板41的凹入侧、第二凸形板42的凹入侧和凹形板43的凸出侧。第一凸形板41和第二凸形板42分别与一个聚粉耳3的耳缘部3A相对。该设置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