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煤管补偿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补偿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或鼓泡流化床锅炉的落煤管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流化床燃烧技术是近二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洁净煤燃烧技术。这项技术在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废弃物处理利用等领域己得到广泛的商业应用。流化床锅炉具有煤种适应性强、燃烧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和负荷调节性能好等优点。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原理是:将煤破碎成10_以下的颗粒后送入炉膛,同时炉内存有大量床料,由炉膛下部配风,使燃料在床料中呈流态化燃烧,并在炉膛出口安装旋风分离器,将分离下来的固体颗粒通过飞灰送回装置再次送入炉膛燃烧。其运行特点是燃料随床料在炉内多次循环,有足够的时间烧尽,使飞灰含硫量下降,燃烧效率提高。
[0003]现有技术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给煤大多是采用炉前给煤方式,燃煤通过给煤机送入到落煤管中,落煤管下部与炉膛相连,上部连接于给煤机的落煤口,在重力作用下通过落煤管进入燃烧室内。由于炉膛采用吊挂结构,落煤管随炉膛向下、向两侧、向炉前均有热态位移,因此,落煤管与给煤机的落煤口之间都会布置位移补偿装置。现有落煤管的补偿结构多采用金属膨胀节,金属膨胀节能够很好地补偿轴向位移即垂直向下的位移,但补偿侧向位移的效果较差,特别是侧向位移较大的情况下,由于位移不能得到有效补偿往往导致金属膨胀节损坏;在锅炉实际运行中,由于落煤管跟随炉膛存在向下、向两侧、向前的热态位移,落煤管位移补偿装置传递的力很复杂,并且落煤管长期处在大量物料冲刷的运行环境中,工作状况十分恶劣,常常发生膨胀节部位扭曲拉裂的情况,一旦发生拉裂,轻则造成漏煤、漏烟,影响现场环境,严重时则危及锅炉的安全运行。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落煤管补偿装置,这种结构的补偿装置既能很好地补偿轴向位移,又能很好地补偿侧向位移,保证燃料顺畅地进入炉膛,且生产制造难度小、易安装、检修工作量小、维护费用低。
[0005]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落煤管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接管、下接管、套筒和连接于上接管与套筒之间的膨胀节,下接管的上端与套筒相连接、下端与落煤管相连接,套筒的内径大于上接管的外径,上接管的下部插入套筒中。
[0007]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膨胀节包括,
[0008]连接板,内孔与上接管的外径相应,并与上接管的上部相连接;
[0009]上支撑圈,包括第一内筒、第一外筒、第一环板和第二环板,第一内筒和第一外筒的下部分别与第一环板的内缘和外缘相连接,第一内筒的上部与连接板相连接,第一内筒的内径大于套筒的内径,第二环板的外缘设有上翻的凸缘,并与第一环板外缘的下部相连接,第一环板与第二环板之间形成环形槽;
[0010]上动圈,包括第三环板和第二内筒,第二内筒的上部与第三环板的内缘相连接,第三环板可在第一环板与第二环板之间的环形槽中滑动;
[0011]下动圈,包括第四环板和第三内筒,第三内筒的下部与第四环板的内缘相连接,第三内筒的内径与套筒的外径相应,第三内筒的外径与第二内筒的内径相应,第二内筒的内侧壁可沿第三内筒的外侧壁滑动;
[0012]下支撑圈,包括第五环板、第四内筒和第二外筒,第四内筒和第二外筒的上部分别与第五环板的内缘和外缘相连接,第四内筒的内径与套筒的外径相应,第四内筒的下部与套筒相连接;下动圈的第四环板的下平面可在第五环板的上平面上滑动;
[0013]外蒙皮,采用非金属材料制作,上部与上支撑圈的第一外筒相连接,下部与下支撑圈的第二外筒相连接,外蒙皮可多方向柔性变形;
[0014]上支撑圈、上动圈、下动圈、下支撑圈与外蒙皮之间围成的空间内充填非金属弹性材料。
[0015]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膨胀节其轴向可变形量大于落煤管的轴向位移量,膨胀节其侧向可变形量大于落煤管的侧向位移量。
[001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上接管下部插入套筒中的长度大于落煤管的轴向位移量;所述套筒的内径与上接管的外径之间的距离大于落煤管的侧向位移量。
[001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0018]补偿装置采用套筒式结构,使补偿装置不仅能补偿落煤管的轴向位移,还能补偿落煤管的侧向位移,使落煤管不再拉裂,使用寿命较长;外部采用非金属膨胀节连接上接管与下接管,起到了密封的作用,不再漏煤、漏烟;本实用新型的落煤管补偿装置安装和更换方便,易生产制造、检修工作量小、维护费用低。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落煤管补偿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示意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落煤管补偿装置的上支撑圈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落煤管补偿装置的上动圈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实用新型落煤管补偿装置的下动圈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实用新型落煤管补偿装置的下支撑圈的示意图。
[0025]图中:1_下支撑圈,2-下动圈,3-外蒙皮,4-非金属弹性材料,5-环形槽,6-上动圈,7-上支撑圈,8-上接管,9-连接板,10-套筒,11-下接管,12-第一外筒,13-第一环板,14-第一内筒,15-第二环板,16-第二环板,17-第二内筒,18-第四环板,19-第二内筒,20-第二外筒,21-第五环板,22第四内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通过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7]参见图1,一种落煤管补偿装置,包括上接管8、下接管11、套筒10和连接于上接管8与套筒10之间的膨胀节,下接管11为圆台形,上口内径大于下口内径,上口内径与套筒10的内径相应,下口内径与落煤管的内径相应,下接管11的上端与套筒10的下端焊接连接、下端与落煤管焊接连接;如果将本实用新型的落煤管补偿装置连接于给煤机的落煤口与落煤管之间,则上接管8的内径与给煤机的落煤口的内径相应,上接管8的上端与给煤机的落煤口连接;如果将本实用新型的落煤管补偿装置串接在落煤管中,则上接管8的内径与落煤管的内径相应,上接管8的上端与落煤管的上段相连接;
[0028]套筒10的内径大于上接管8的外径,上接管8的下部插入套筒10中。上接管8下部插入套筒10中的长度大于落煤管在实际运行中的最大轴向位移量;套筒10的内径与上接管8的外径之间的距离大于落煤管在实际运行中的最大侧向位移量。
[0029]所述的膨胀节包括,
[0030]参见图1,连接板9,内孔与上接管8的外径相应,连接板9的内孔套装在上接管8的上部并焊接连接;
[0031]参见图3,上支撑圈7,包括第一内筒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