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20781阅读:902来源:国知局
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多联机(或室外机拖多台室内机的空调系统,后续内容中均只提及多联机)在进行超常规高落差连接时,由于液冷媒的自重(液柱)、造成在下方安装侧机器的液管压力异常上升。在部分工况下,当机组运行压力较高时,该液柱压力会造成在下方安装侧机器电子膨胀阀前的压力超过冷媒系统的设计压力而发生危险。

一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室外机组的液管上增加一个减压装置,通过对减压装置的控制将位于下方机器电子膨胀阀前的压力降到安全压力范围内,从而使机组在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安装在下方的机器的电子膨胀阀的压力在安全压力范围内的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一种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设定空调系统的控制压力;

实时监测所述室外机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入口和出口的两个温度,计算两个温度的温差;

比较所述室外机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和所述控制压力,若所述室外机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大于所述控制压力,根据所述温差调节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还包括:若所述室外机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小于所述控制压力,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开度增大,并重复上述比较过程;若所述室外机压缩机的排气压力等于所述控制压力,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开度保持。

所述室外机控制压力设定过程如下:

当室外机高于室内机时,测量所有室外机与所有室内机的落差,并选出最大落差;

根据室内机电子膨胀阀的最大承受压力、上述最大落差和空调系统内冷媒的密度计算得到所述控制压力;

或当室内机高于室外机时,测量所有室外机与所有室内机的落差,并选出最大落差;

根据室外机电子膨胀阀的最大承受压力、上述最大落差和空调系统内冷媒的密度计算得到所述控制压力。

还包括根据所述冷媒的压焓图确定冷媒处于系统要求的干度时的控制温度,所述温差与所述控制温度进行比较。

所述温差与所述控制温度进行比较具体包括:

当所述温差大于所述控制温度时,增大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直至所述温差等于所述控制温度;

当所述温差等于所述控制温度时,保持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当所述温差小于所述控制温度时,减小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直至所述温差等于所述控制温度。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所述控制压力:

公式为:PK=Px-PyLgHmax

其中:Pk为控制压力;

Px为室内机电子膨胀阀的最大承受压力;

Py为控制参数误差补偿;

ρL为冷媒密度;

g为系统安装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Hmax为最大落差。

当室外机为多个时,所述控制压力统一设定,每一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根据该室外机压缩机出口的压力和所述控制压力、及该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入口和出口的两个温度的温差进行单独的开度控制。

还包括一种利用上述的控制方法的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室外机和至少一个室内机,所有所述室外机的总出口处设置有室外机电子膨胀阀,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入口和出口均设置有用于测量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为多个,且所有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并联设置,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有所述电子膨胀阀的总入口处和所有所述室 外机电子膨胀阀的总出口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压力和温度二次比较,调节室外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能够解决在室外机和室内机之间具有超常规高落差时,电子膨胀阀因为压力超过最大承受压力而发生危险的问题,从而实现空调系统室内外机之间超常规高落差连接。

说明书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冷媒R410A的压焓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空调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设定空调系统的控制压力,保证安装在下方的电子膨胀阀所承受的压力小于其最大承受压力;减小该电子膨胀阀所承受的压力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减小室外机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二是使冷媒在该电子膨胀阀之前变成气液两相,即是该冷媒的干度。

实时监测所述室外机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入口和出口的两个温度,计算两个温度的温差,通过温差来保证所述干度;

比较所述室外机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和所述控制压力,若所述室外机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大于所述控制压力,根据所述温差调节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还包括:若所述室外机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小于所述控制压力,所述室 外机电子膨胀阀开度增大,并重复上述比较过程,即逐渐增大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保证安装在下方的电子膨胀阀所承受的压力小于其最大承受压力;若所述室外机压缩机的排气压力等于所述控制压力,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开度保持。

所述室外机控制压力设定过程如下:

当室外机高于室内机时,测量所有室外机与所有室内机的落差,并选出最大落差;

根据室内机电子膨胀阀的最大承受压力、上述最大落差和空调系统内冷媒的密度计算得到所述控制压力;

或当室内机高于室外机时,测量所有室外机与所有室内机的落差,并选出最大落差;

根据室外机电子膨胀阀的最大承受压力、上述最大落差和空调系统内冷媒的密度计算得到所述控制压力。

还包括根据所述冷媒的压焓图确定冷媒处于系统要求的干度时的控制温度,所述温差与所述控制温度进行比较,具体比较过程为:

当所述温差大于所述控制温度时,增大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通过电子膨胀阀的节流作用,增大所述冷媒的气态部分,进而减小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压力;

当所述温差等于所述控制温度时,保持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当所述温差小于所述控制温度时,减小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增大所述冷媒的气态部分,进而减小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压力。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所述控制压力:

公式为:PK=Px-PyLgHmax

其中:Pk为控制压力;

Px为室内机电子膨胀阀的最大承受压力;

Py为控制参数误差补偿;

ρL为冷媒密度;

g为系统安装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Hmax为最大落差。

当室外机为多个时,所述控制压力统一设定,每一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根据该室外机压缩机出口的压力和所述控制压力、及该室外机电子膨 胀阀入口和出口的两个温度的温差进行单独的开度控制。

如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利用上述的控制方法的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室外机1和至少一个室内机4,所有所述室外机1的总出口处设置有室外机电子膨胀阀3,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3入口和出口均设置有用于测量冷媒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实时测量所述电子膨胀阀3入口和出口的温度,进而能够根据上述方法实时调节所述电子膨胀阀3的开度。

所述电子膨胀阀3为多个,且所有所述电子膨胀阀3并联设置,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有所述电子膨胀阀3的总入口处和所有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3的总出口处。

实施例

当本申请的空调系统使用R410A冷媒,室外机组在上安装,室内机组在下安装,具体步骤如下:

测量实际安装时,室外机和室内机之间落差为100m;

根据现有技术,得到R410A冷媒的密度为ρ=932kg/m3,使用R410A冷媒的系统最高设计压力为Px=4.15MPa,系统控制参数误差补偿Py=0.05MPa;

设定所述空调系统需要的冷媒干度为0.1,根据R410A冷媒的压焓图读取干度为0时对应的温度为34°,读取干度为0.1时对应的温度为24°,即得到所述控制温度为Tk=34°-24°=10°;

得到安装地区的重力加速度g=9.8m/s2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所述控制压力:

公式为:PK=Px-PyLgHmax

其中:Pk为控制压力;

Px为室内机电子膨胀阀的最大承受压力;

Py为控制参数误差补偿;

ρL为冷媒密度;

g为系统安装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Hmax为最大落差。

PK=Px-PyLgHmax=4.15MPa-932kg/m3*9.8m/s2*100m-0.05MPa=3.187MPa

则计算得到所述控制压力为3.187MPa;

实时测量所述室外机压缩机2的排气压力Pd、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3 入口和出口处的温度,并计算出温差T0

比较Pd和Pk

若Pd>Pk,比较T0和Tk

若T0>Tk时,增大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3的开度,直至T0=Tk,通过电子膨胀阀的节流作用,增大所述冷媒的气态部分,进而减小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压力,保证所述室内机电子膨胀阀承受的压力小于最大承受压力;

若T0=Tk,保持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3的开度,即当前状态能够保证所述空调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若T0=Tk,减小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3的开度,直至T0=Tk,增大所述冷媒的液态部分,进而减小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压力,保证所述室内机电子膨胀阀承受的压力小于最大承受压力;

若Pd=Pk,保持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3的开度;

若Pd<Pk,逐渐增大所述室外机电子膨胀阀3的开度,并实时比较T0和Tk,重复以上步骤,直至T0=Tk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高落差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压力和温度二次比较,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能够解决在室外机和室内机之间具有超常规高落差时,电子膨胀阀因为压力超过最大承受压力而发生危险的问题,从而实现空调系统室内外机之间超常规高落差连接。

由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