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8302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热泵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热泵,例如涉及燃气发动机(gasengine)等发动机驱动式的热泵以及电驱动式的热泵。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制冷装置,存在日本特开2002-310518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具备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以及过冷却器,过冷却器由板式热交换器、壳管式(shellandtube)热交换器等构成。该制冷装置通过设置过冷却器而提高热交换容量,由此提高了制冷效率。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1051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具有过冷却器的热泵中发现了以下课题(此外,以下记载并非现有技术,从而无法引用该记载以否定本申请的发明的专利性)。

即,为了提高制冷时的冷却性能,有时采用热交换容量较大、且冷却效率较高的板式热交换器作为过冷却器。另外,在热泵中,有时设置用于使气态的制冷剂和雾状的制冷剂分离的气液分离器(accumulator)。

然而,在该情况下,气液分离器的容积较大,并且,板式热交换器的容积也较大,因此,若未适当地对气液分离器和板式热交换器进行配置,则热泵会变得大型化。然而,并不知晓气液分离器以及板式热交换器的紧凑的配置方法。

另外,在设置供液体制冷剂贮存的储液器(receiver)的情况下,若为非板式热交换器的过冷却器,则还能够将该过冷却器设置于储液器内。然而,在采用容积较大的板式热交换器作为过冷却器的情况下,无法将过冷却器配置于储液器内,热泵必须进一步将容积较大的储液器配置于气液分离器以及板式热交换器的配置空间以外的空间。然而,并不知晓储液器、气液分离器以及板式热交换器的紧凑的配置方法。

另外,在设置使得压缩机的润滑油从制冷剂气体分离的机油分离器的情况下,需要具有较大容积的机油分离器的配置空间。然而,并不知晓储液器、气液分离器、机油分离器以及板式热交换器的紧凑的配置方法。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过冷却器是板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紧凑的热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热泵具有室外机,该室外机在比储液器更靠制冷剂流的下游的液体制冷剂路径设置有过冷却器,在压缩机的吸入路径设置有气液分离器,在上述压缩机的排出路径设置有机油分离器,并将上述储液器、上述气液分离器、上述机油分离器以及上述过冷却器收纳于壳体,其中,

上述过冷却器是板式热交换器,

在俯视时,将上述储液器、上述气液分离器、上述机油分离器以及上述过冷却器中的两个部件配置于相对于上述室外机的进深方向而朝上述室外机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的直线上,

在上述俯视时,将上述储液器、上述气液分离器、上述机油分离器以及上述过冷却器中的剩余的两个部件配置于相对于上述室外机的进深方向而朝上述室外机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的直线上,

在上述俯视时,朝上述一侧倾斜的直线上的上述两个部件分别与上述剩余的两个部件相邻。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热泵具有室外机,该室外机在壳体收纳有:过冷却器,其设置为比储液器更靠制冷剂流的下游侧;以及气液分离器,其设置于压缩机的吸入路径,其中,

上述过冷却器是板式热交换器,

在俯视时,上述气液分离器在上述室外机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上述压缩机侧与上述过冷却器之间,

在俯视时,上述过冷却器在上述室外机的宽度方向上与上述气液分离器重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过冷却器是板式热交换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紧凑的热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燃气发动机驱动式热泵的简化后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示出将壳体(package)拆下后的状态的室外机的立体图,且是示出室外机的内部构造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从燃气发动机搭载侧观察将壳体拆下后的状态的室外机的一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4是将壳体拆下后的状态的室外机的俯视图,且是在将壳体拆下后的状态的室外机中从正上方(上方)观察储液器、气液分离器、机油分离器以及过冷却器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热泵具有室外机,该室外机在比储液器更靠制冷剂流的下游的液体制冷剂路径设置有过冷却器,在压缩机的吸入路径设置有气液分离器,在上述压缩机的排出路径设置有机油分离器,将上述储液器、上述气液分离器、上述机油分离器以及上述过冷却器收纳于壳体,上述过冷却器是板式热交换器,在俯视时,将上述储液器、上述气液分离器、上述机油分离器以及上述过冷却器中的两个部件配置于相对于上述室外机的进深方向而朝上述室外机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的直线上,在上述俯视时,将上述储液器、上述气液分离器、上述机油分离器以及上述过冷却器中的剩余的两个部件配置于相对于上述室外机的进深方向而朝上述室外机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的直线上,在上述俯视时,朝上述一侧倾斜的直线上的上述两个部件分别与上述剩余的两个部件相邻。

将上述俯视定义为:当将热泵的室外机以使用状态下的姿势而载置于水平面上时,从正上方(上方)观察储液器、气液分离器、机油分离器以及过冷却器时的视野(视场)。

另外,在俯视时,若部件的任一部分与直线重叠,则满足上述配置于直线上的条件。

此外,此后,在本说明书中,在使用水平方向、铅直方向、高度方向之类的与高度相关的词语(表述)的情况下,这些词语是指以使用状态下的姿势将室外机载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的方向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将上述容积较大的四个部件密集地配置于俯视时呈矩形的空间中。因此,能够实现紧凑的室外机。通过将板式热交换器配置于对储液器、气液分离器以及机油分离器进行设置时的间隙,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热泵具备室外机,该室外机在壳体收纳有:过冷却器,其设置为比储液器更靠制冷剂流的下游侧;以及气液分离器,其设置于压缩机的吸入路径,上述过冷却器是板式热交换器,在俯视时,上述气液分离器在上述室外机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上述压缩机侧与上述过冷却器之间,在俯视时,上述过冷却器在上述室外机的宽度方向上与上述气液分离器重叠。

在本说明书中,在宽度方向上重叠是指从宽度方向观察时重叠,在进深方向上重叠是指从进深方向观察时重叠。

将上述俯视定义为:当将热泵的室外机以使用状态下的姿势而载置于水平面上时从正上方(上方)观察气液分离器以及过冷却器时的视野(视场)。另外,将上述宽度方向定义为燃气发动机等室外机的动力源相对于室外机相邻配置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在俯视时,将过冷却器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且在宽度方向上的气液分离器的压缩机侧的相反侧与气液分离器重叠。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容易成为无效空间(deadsapce)的、容积较大的气液分离器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压缩机侧的相反侧的空间。因此,尽管采用容积较大的板式热交换器作为过冷却器,也能够实现紧凑的室外机。

以下,根据图示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燃气发动机驱动式热泵的简化后的制冷剂回路图。

如图1所示,该热泵具备室外机50、室内机100、气体制冷剂管110以及液体制冷剂管120。另外,该热泵具备室外机50用的控制装置60。此外,图1中由80所示的虚线表示室外机50的壳体。如图1所示,气体制冷剂管110以及液体制冷剂管120分别将室外机50和室内机100连接起来。

室外机50具有第一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机油分离器3、四通阀4、气体侧截止阀5、气体侧过滤器6、液体侧过滤器9、液体侧截止阀10、第一止回阀11、第二止回阀12、第三止回阀13、第四止回阀14、储液器17以及过冷却器18。另外,室外机50具有第一电子膨胀阀20、第二电子膨胀阀21、第一室外热交换器23、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4、气液分离器26、副蒸发器(制冷剂辅助蒸发器)27、第三电子膨胀阀35、第四电子膨胀阀36、电磁阀38以及第五止回阀39。另一方面,室内机100具有室内热交换器8。

控制装置60将控制信号输出至第一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四通阀4、第一电子膨胀阀20、第二电子膨胀阀21、第三电子膨胀阀35、第四电子膨胀阀36以及电磁阀38,由此对这些设备进行控制。虽未进行图示,但控制装置60经由信号线而与上述这些设备分别电连接。

如图1所示,第一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气体侧截止阀5、液体侧截止阀10、气体侧过滤器6以及液体侧过滤器9设置于室外机50的壳体80内。储液器17、气液分离器26、机油分离器3以及过冷却器18也设置于室外机50的壳体80内。

第一压缩机1、第二压缩机2、气体侧截止阀5、液体侧截止阀10、气体侧过滤器6以及液体侧过滤器9配置于由壳体80划分出的同一室内。储液器17、气液分离器26、机油分离器3以及过冷却器18也配置于上述室内。此外,壳体80例如是由多个外板构成的外壳。

如图1所示,第一压缩机1和第二压缩机2并联配置,第一以及第二压缩机1、2的排出侧的管线与机油分离器3的制冷剂流入口连接。机油分离器3设置于压缩机1、2的排出路径。机油分离器3的制冷剂流出侧与四通阀4的第一端口30连接。四通阀4的第二端口31经由气体侧截止阀5以及气体侧过滤器6而与室内热交换器8的气体侧的端口连接。气体侧过滤器6配置为比气体侧截止阀5更靠室内机100侧、且配置于室外机50的壳体80内。

室内热交换器8的液体侧的端口经由液体侧过滤器9以及液体侧截止阀10而与管线25连接,该管线25将第一止回阀11的制冷剂流出侧的端口和第二止回阀12的制冷剂流入侧的端口连接。液体侧过滤器9配置为比液体侧截止阀10更靠室内机100侧、且配置于室外机50的壳体80内。第一止回阀11的制冷剂流出侧的端口经由管线55而与储液器17的制冷剂流入侧的端口连接。储液器17的制冷剂流出侧的端口经由过冷却器18而与第二以及第四止回阀12、14各自的制冷剂流入侧的端口连接。过冷却器18设置于比储液器17更靠制冷剂流的下游的液体制冷剂路径。

如图1所示,第四止回阀14的制冷剂流出侧的端口和第三止回阀13的制冷剂流入侧的端口由管线56连接。第一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20、21并联地与从管线56分支出的管线57连接。第一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24并联地与从第一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20、21的不同于止回阀13、14连接侧的那侧分支出的管线58连接。第一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20、21串联地与第一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24连接。

从第一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24的不同于电子膨胀阀20、21连接侧的那侧分支出的管线59与四通阀4的第三端口32连接。如图1所示,四通阀4的第四端口33与气液分离器26连接。气液分离器26与压缩机1、2的吸入侧连接。气液分离器26设置于压缩机1、2的吸入路径。

另外,第四止回阀14的制冷剂流入侧的端口经由第三电子膨胀阀35而与副蒸发器27连接。副蒸发器的不同于第四止回阀14连接侧的那侧与管线61连接,该管线61将四通阀的第四端口33和气液分离器26连接。

新的管线63从将第四止回阀14的制冷剂流入侧的端口和第三电子膨胀阀35连接的管线62分支。该分支出的管线63经由第四电子膨胀阀36而与过冷却器18连接。如图1所示,过冷却器18经由管线41而与管线40直接连接,该管线40将气液分离器26和压缩机1、2连接。从过冷却器18通过的制冷剂在从过冷却器18通过之后,通过管线41而向压缩机1、2流动。

如图1所示,将室外热交换器23、24和电子膨胀阀20、21连接的管线58分支,从管线58分支出的管线53与管线55连接,该管线55将第一以及第三止回阀11、13连接于储液器17。电磁阀38以及第五止回阀39配置于上述分支出的管线53的路径上。如图1所示,电磁阀38在管线53上位于比第五止回阀39更靠室外热交换器23、24侧的位置。控制装置60将电磁阀38控制为完全打开或完全关闭的状态。

在上述结构中,该热泵以下述方式进行制冷制热运转。

首先,在制热运转中,控制装置60对四通阀4进行控制,将四通阀4的第一端口30和第二端口31连接,并将第三端口32和第四端口33连接。

在制热运转中,从压缩机1、2排出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首先流入到机油分离器3。机油分离器3使压缩机1、2的润滑油从制冷剂气体分离出。虽未进行详细叙述,但在机油分离器3从制冷剂气体分离出的润滑油经由未图示的管线而返回至压缩机1、2。

制冷剂气体在从机油分离器3通过之后,按照四通阀4、气体侧截止阀5、气体侧过滤器6的顺序从这些部件通过而向室内热交换器8流入。气体侧截止阀5是手动(有时也使用工具)地进行开闭的阀。气体侧截止阀5主要在施工时将室外机50连接于室内机100时关闭。气体侧截止阀5承担防止来自外部的异物在施工时混入至室外机50的作用。另外,气体侧过滤器6承担在施工时将来自外部的异物去除的作用。为了对室外机50进行保护而设置气体侧过滤器6。

气体制冷剂将热热量赋给室内热交换器8,从而其本身液化而变为液体制冷剂。然后,液体制冷剂按照液体侧过滤器9、液体侧截止阀10、第一止回阀11的顺序经由这些部件而向储液器17流入。液体侧截止阀10是手动(有时也使用工具)地进行开闭的阀。液体侧截止阀10主要在施工时将室外机50连接于室内机100时关闭。液体侧截止阀10承担防止来自外部的异物在施工时混入至室外机50的作用。液体侧过滤器9承担在施工时将来自外部的异物去除的作用。为了对室外机50进行保护而设置液体侧过滤器9。

储液器17承担供液体制冷剂贮存的作用。然后,液体制冷剂从储液器17的底部离开并从过冷却器18通过,进而从第四止回阀14经过而向第一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20、21流动。

此外,从储液器17的底部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压力因在路径上的压力损失而变为比第二止回阀12的流出侧的液体制冷剂的压力、第一以及第三止回阀11、13的流出侧的液体制冷剂的压力低的压力。由此,从储液器17的底部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基本上不从第二止回阀12、第三止回阀13通过。

然后,利用第一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20、21使液体制冷剂膨胀并进行喷雾而使得该液体制冷剂变为雾状。利用控制装置60自如地对第一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20、21的开度进行控制。此外,制冷剂的压力在制冷剂从第一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20、21通过之前为高压,另一方面,在制冷剂从第一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20、21通过之后变为低压。

然后,雾状的湿润的液体制冷剂借助第一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24而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从外部空气获取热量而气化。这样,制冷剂将热量赋给室内热交换器8,另一方面,从室外热交换器23、24被赋给热量。然后,气化后的制冷剂从四通阀4通过而到达气液分离器26。气液分离器26对气体的制冷剂和雾状的制冷剂进行分离,并使制冷剂完全气化。假设若保持雾状不变的制冷剂返回至压缩机1、2,则压缩机1、2的滑动部有可能会受到损伤。气液分离器26还承担防止上述这样的事态的作用。然后,从气液分离器26通过的制冷剂气体向压缩机1、2的吸入口流入。

在通过来自控制装置60的控制而使得第三电子膨胀阀35的一部分打开或者使得第三电子膨胀阀35完全打开的情况下,从过冷却器18通过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在第三电子膨胀阀35变为雾状之后向副蒸发器27流入。燃气发动机的温热的冷却水(60℃至90℃的冷却水)被导入副蒸发器27。

流入至副蒸发器27的雾状的液体制冷剂间接地与上述温热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变为气体,然后到达气液分离器26。这样,提高了热量的交换性能。此外,当进行制热运转时,第四电子膨胀阀36被控制为完全关闭。

另一方面,在制冷运转中,控制装置60对四通阀4进行控制,将四通阀4的第一端口30和第三端口32连接,并将第二端口31和第四端口33连接。以下,简洁地对制冷的情况下的热量的流动进行叙述。

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从第一以及第二压缩机1、2排出的气体制冷剂在从机油分离器3通过之后,从四通阀4通过而到达第一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24。此时,由于制冷剂的温度为高温,因此,即便是夏季的酷热的空气(30度~40度的空气),也能够利用第一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24对制冷剂进行冷却。而且,气体制冷剂因被第一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24夺取热量而变为液体制冷剂。

在制冷运转时,控制装置60将第一以及第二电子膨胀阀20、21的开度控制为适当的开度,并将电磁阀38控制为完全打开。从第一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24通过的液体制冷剂基本上从电磁阀38以及止回阀39通过而到达储液器17。然后,液体制冷剂从储液器17的底部流出并经由过冷却器18而从第二止回阀12与第一止回阀11之间向液体侧截止阀10流动。

然后,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10以及液体侧过滤器9而向室内热交换器8流入。流入至室内热交换器8的低温的液体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8夺取热量而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另一方面,被从室内热交换器8赋给热量而气化。这样,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8夺取热量,另一方面,向第一以及第二室外热交换器23、24释放热量。然后,气化后的气体制冷剂按照气体侧过滤器6、气体侧截止阀5、四通阀4、气液分离器26的顺序从这些部件通过而向压缩机1、2的吸入口流入。

另外,在夏季较热时等,若控制装置60经由室内机100的控制装置(未图示)以及信号线(未图示)而接收到基于用户的遥控操作的信号,则控制装置60将第四电子膨胀阀36的开度控制为适当的开度。于是,从储液器17以及过冷却器18通过的液体制冷剂的一部分因从第四电子膨胀阀36通过而被冷却、并向过冷却器18流入。这样,从储液器17未经由第四电子膨胀阀36而流入至过冷却器18的液体制冷剂、和从第四电子膨胀阀36通过而流入至过冷却器18的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且,进一步对向室内热交换器8输送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冷却,另一方面,将从第四电子膨胀阀36通过的液体制冷剂加热而使其气化,并使其向压缩机1、2侧流动。过冷却器18是板式热交换器。该热泵采用热交换容量较大的板式热交换器作为过冷却器18,从而提高了冷却性能。

图2是示出将壳体80拆下后的状态的室外机50的立体图,且是示出室外机50的内部构造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在该立体图中,机油分离器3、储液器17以及四通阀4位于纸面的里侧,另一方面,副蒸发器27、气液分离器26、两个压缩机中的一方的压缩机1、液体侧截止阀10、液体侧过滤器9、气体侧截止阀5以及气体侧过滤器6位于纸面的近前侧。

另外,在图2中,参照编号81表示用于将来自四通阀4的管线连接于配置成2层的室外热交换器1、2(图2中未图示)的椭圆形凸缘(ovalflange),参照编号82表示用于将来自室外热交换器1、2的管线连接于储液器17侧的椭圆形凸缘。另外,将燃气发动机(未图示)配置为比气液分离器26更靠图2中的箭头a所示的室外机50的宽度方向(以下,在提及宽度方向的情况下,该宽度方向是指室外机5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

图3是从燃气发动机搭载侧观察将壳体80拆下后的状态的室外机5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在图3中,参照编号83是燃气发动机的飞轮,参照编号84是进行针对第一压缩机1的动力的断开、接合的电磁离合器,参照编号85是卷绕带,参照编号86是进行针对第二压缩机2的动力的断开、接合的电磁离合器。如图3所示,卷绕带85绕挂于飞轮83、电磁离合器84以及电磁离合器86。经由飞轮83、卷绕带85而将燃气发动机的旋转动力传递至电磁离合器84、86,并将旋转动力从电磁离合器84、86传递至压缩机1、2。

图4是将壳体80拆下后的状态的室外机50的俯视图,且是在将壳体80拆下后的状态的室外机50中从正上方(上方)观察储液器17、气液分离器26、机油分离器3以及过冷却器18时的图。

在图4中,1是第一压缩机,2是第二压缩机,26是气液分离器。另外,在图4中,3是机油分离器,17是储液器,18是过冷却器(板式热交换器)。另外,箭头a表示宽度方向,箭头b表示室外机50的进深方向(以下,在提及进深方向的情况下,该进深方向是指室外机50的进深方向)。

如图4所示,在俯视时,机油分离器3以及过冷却器18位于相对于进深方向而朝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的直线p1上。在俯视时,直线p1以θ1[°](θ1<90[°])朝宽度方向的一侧倾斜。

另外,在俯视时,气液分离器26以及储液器17位于相对于进深方向朝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的直线p2上。在俯视时,直线p2以θ2[°](θ2<90[°])朝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倾斜。在俯视时,将直线p1上的机油分离器3以及过冷却器18分别配置为与气液分离器26以及储液器17分别相邻。在俯视时,直线p1在气液分离器26与储液器17之间与直线p2交叉。

在俯视时,气液分离器26在宽度方向上位于过冷却器18与压缩机1、2之间。在俯视时,过冷却器18在宽度方向上与气液分离器26重叠。

在俯视时,气液分离器26、机油分离器3以及储液器17分别具有圆形形状,过冷却器18具有矩形的形状。在俯视时,气液分离器26所占据的面积大于储液器17所占据的面积,且大于机油分离器3所占据的面积。另外,在俯视时,气液分离器26所占据的面积大于过冷却器18所占据的面积。

在俯视时,储液器17所占据的面积与机油分离器3所占据的面积大致相等。在俯视时,过冷却器18所占据的面积小于储液器17所占据的面积,且小于机油分离器3所占据的面积。

在俯视时,机油分离器3具有在进深方向上与气液分离器26重叠的部分,过冷却器18具有在进深方向上与储液器17重叠的部分。另外,在俯视时,储液器17具有在宽度方向上与机油分离器3重叠的部分。

在俯视时,气液分离器26以及机油分离器3在宽度方向上与压缩机1、2对置。在俯视时,储液器17以及过冷却器18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气液分离器26以及机油分离器3的压缩机1、2侧的相反侧。在俯视时,将圆形形状的机油分离器3的中心、和圆形形状的储液器17的中心连结的直线大致与宽度方向平行。

在俯视时,气液分离器26、机油分离器3以及储液器17配置为描画出l字状。在俯视时,过冷却器18配置于由该l字分隔出的空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过冷却器18是板式热交换器,因此,能够增大热交换容量,从而能够使冷却性能变得优异。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将容积较大的储液器17、气液分离器26、机油分离器3以及过冷却器18密集地配置于俯视时呈矩形的区域。因此,能够实现紧凑的室外机。通过将过冷却器18配置于对储液器17、气液分离器26以及机油分离器3进行设置时的间隙,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俯视时,将过冷却器18配置为在室外机50的宽度方向上、且在宽度方向上的气液分离器26的压缩机1、2侧的相反侧与气液分离器26重叠。因此,能够有效利用容易成为无效空间的、容积较大的气液分离器26的宽度方向上的压缩机侧的相反侧的空间。因此,尽管采用容积较大的板式热交换器作为过冷却器18,也能够实现紧凑的室外机50。

在俯视时,将最大的气液分离器26以及最小的过冷却器18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相邻,并将大小为中等程度的两个部件、即储液器17以及气液分离器26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相邻,从而,在俯视时,能够更密集地将储液器17、气液分离器26、机油分离器3以及过冷却器18配置于矩形的区域。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俯视时,只要在矩形的空间中将储液器、气液分离器、机油分离器以及过冷却器配置为2行2列即可,在俯视时,可以将储液器、气液分离器、机油分离器以及过冷却器分别配置于矩形区域的四个角部周围的区域的任意位置。例如,在图4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配置中,可以调换机油分离器和储液器的配置位置。储液器、气液分离器、机油分离器以及过冷却器的配置可以是能够想到的4!(4的阶乘)=24种组合中的任意配置,上述实施方式不过示出该24种配置中的一种配置而已。此外,在24种组合的配置中,对于气液分离器和过冷却器在宽度方向或者进深方向上重叠的配置而言,在俯视时,使较大的部件和较小的部件相邻而能够实现较小的配置空间,从而该配置为优选的配置。另外,在24种组合的配置中,对于将气液分离器和机油分离器配置于靠近压缩机的那侧的4种配置(将气液分离器和机油分离器配置于靠近压缩机的那侧的组合存在2种,而且,在这2种配置的各配置中,储液器和过冷却器的配置方式分别存在2种,因此共计为2×2=4种)而言,能够缩短配管的长度,从而这些配置为优选的配置。

另外,无论是何种组合,在俯视时,若存在满足如下条件的一条以及另一条直线:储液器、气液分离器、机油分离器以及过冷却器中的两个部件所处的一条直线、与储液器、气液分离器、机油分离器以及过冷却器中的剩余的两个部件所处的另一条直线在另一条直线的两个部件之间交叉,则能够更密集地对四个部件进行配置,从而这样的配置是优选的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俯视时,将圆形形状的机油分离器3的中心和圆形形状的储液器17的中心连结的直线大致与宽度方向平行。然而,在本发明中,在俯视时,将圆形形状的机油分离器的中心和圆形形状的储液器的中心连接的直线可以不与进深方向平行、且不与宽度方向平行。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俯视时,气液分离器26、机油分离器3以及储液器17分别具有圆形的形状,过热热交换器18具有矩形的形状。然而,在本发明中,气液分离器、机油分离器以及储液器中的一个以上的部件可以在俯视时具有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可以具有多边形、椭圆等的形状。另外,过热热交换器也可以在俯视时具有矩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可以具有矩形以外的多边形的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热泵具有一个室外机50、以及一个室内机100,但是,在本发明中,热泵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任意数量的室外机,另外,也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任意数量的室内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热泵是燃气发动机驱动式的热泵,但是,本发明的热泵也可以是由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等燃气发动机以外的发动机进行驱动的热泵。另外,本发明的热泵还可以是电驱动式的热泵。

另外,在本发明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可以适当地将构成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气零部件以及部位中的一个以上的电气零部件、部位省略。另外,相反,在本发明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还可以在构成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气零部件以及部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加电气零部件、部位。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利用间隔件将发动机、电动马达等压缩机的动力源、和压缩机隔开而不使压缩机的动力源的热量向制冷剂侧传递,或者也可以不利用间隔件将发动机、电动马达等压缩机的动力源、和压缩机隔开。另外,当然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说明的所有结构中的两个以上的结构进行组合而构建成新的实施方式。

虽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记载,但显然能够由熟悉该技术的人员进行各种变形、修改。应当认为,这种变形、修改只要未脱离附件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包含在本发明中。

参照2014年11月2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237143号的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并将其全部并入本说明书中。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压缩机

2第二压缩机

3机油分离器

4四通阀

6气体侧过滤器

8室内热交换器

9液体侧过滤器

10液体侧截止阀

17储液器

18过冷却器

20第一电子膨胀阀

21第二电子膨胀阀

23第一热交换器

24第二热交换器

26气液分离器

27副蒸发器

35第三电子膨胀阀

36第四电子膨胀阀

38电磁阀

50室外机

60控制装置

80壳体

100室内机

110气体制冷剂管

120液体制冷剂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