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48431阅读:546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多为下出风,此种送风方式会导致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人体,不利于用户的舒适度体验和身体健康。这种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通常设置有导板,以通过导板的上下摆动或左右摆动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然而,此种方式调节范围有限,难以实现大范围内的送风要求。即使在传统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手段使流体上扬或侧吹,风速和风压的损失也比较大,从而造成空调室内机的功耗较高,噪音较大。

现有技术中的一些空调室内机在其下部和左右两端分别设置一出风口,机壳内对应每个出风口处均设置有一风机。下部出风口朝向机壳的下部前侧,左右两端的出风口分别朝向机壳的左侧和右侧,以通过下部出风和左右两端出风实现大范围内的送风效果。虽然这种空调室内机看似获得了相对比较大的送风范围,但是壁挂式空调室内机通常安装在室内的邻近拐角处的墙壁上,经其左右两端的出风口送出的风通常会直接吹向与室内机所在墙壁垂直的另一墙壁上或背对该另一墙壁吹出,这两个区域均不属于用户的正常活动区域。因此,这种空调室内机的实际送风范围与传统的仅具有下部出风口的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相差不大。也就是说,这种空调室内机不但没有真正地扩大其送风范围,而且还会因为多开设了两个出风口和增加了两个风机导致制造成本和功耗的大幅度增加。退一步说,即使不考虑空调室内机的安装位置,经这种空调室内机多个出风口送出的风分别朝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或相互垂直的方向直接吹出,多个出风口的送风范围有间断、不连续,导致室内的温度冷热不均,严重影响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送风范 围较大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体验。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加强空调室内机的环抱式送风的效果、降低空调室内机的噪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以及分别位于所述机壳两侧、且朝向所述机壳的侧向前方的第一侧向出风口和第二侧向出风口;

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和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分别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从所述换热装置至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的流动路径上,以促使经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后的空气分别朝向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流动;以及

第一固定导风板和第二固定导风板,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并分别由所述机壳的内部弯曲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以分别对从所述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流向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从所述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流向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的空气进行引导。

可选地,所述机壳包括:

前面板,用于构成所述机壳的前部;

后壳体,用于构成所述机壳的后部;以及

第一环状部和第二环状部,分别用于形成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其中

所述第一环状部和所述第二环状部的靠近所述空调室内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的内侧区段分别与所述前面板的两个横向侧端的边缘同形相连,所述第一环状部和所述第二环状部的远离该竖直等分平面的外侧区段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固定导风板的外侧边缘同形相连。

可选地,所述第一环状部的内侧区段相比于所述第一环状部的外侧区段更加靠前,以使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朝向所述机壳的外侧前方;且

所述第二环状部与所述第一环状部对称设置,以使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与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对称、并朝向所述机壳的外侧前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固定导风板均包括:

上缘部,由下至上地向前弯曲延伸、并从内到外地沿第一曲线延伸;

下缘部,位于所述上缘部的下方,并由上至下地向前弯曲延伸、从内到外地沿所述第一曲线延伸;以及

板体部,连接在所述上缘部的后沿与所述下缘部的后沿之间,并由上至下地沿第二曲线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曲线包括由内到外地依次光滑连接的第一圆弧区段、第二圆弧区段和第三圆弧区段。

可选地,所述第二圆弧区段和所述第三圆弧区段所在圆的圆心均位于所述第一曲线的前侧,所述第一圆弧区段所在圆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曲线的后侧。

可选地,所述第三圆弧区段、所述第一圆弧区段和所述第二圆弧区段所在圆的半径依次增大。

可选地,所述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和所述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沿横向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和所述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之间设置有竖向延伸的隔板,以在所述机壳内形成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和所述第一侧向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和所述第二侧向出风口的两个独立的送风风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和所述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均具有蜗壳以及容纳在所述蜗壳内的离心叶轮,所述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和所述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的蜗壳的出口相背离地朝向所述机壳的横向两侧。

可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和所述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后侧的平板式蒸发器。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具有朝向机壳侧向前方的两个侧向出风口,经两个侧向出风口送出的风吹向机壳的侧向前方,每个出风口送出的风均能够直接到达用户正常的活动区域内,由此可形成左、右两面偏侧前方的送风效果,减弱了对空调室内机安装位置的限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送风的角度,扩大了其送风范围。

进一步地,由于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两个侧向出风口均朝向机壳的外侧前方,因此,空调室内机的两个出风口可形成环抱式的送风效果,不但进一步扩大了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而且避免了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室内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舒适度,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采用两个弯曲延伸的固定导风板分别将风引导至两个侧向出风口,不但能够加强空调室内机的环抱式送风的效果,而且还解决了传统空调室内机中采用可动导风板导致运行过程中噪音较大的技术问题,从而降低了空调室内机整体运行时的噪音。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包括两个前向式离心风机,可充分利用前 向式离心风机的抗静压损能力强、风道匹配性强的特点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制热效率,并进一步加强其环抱式送风的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是图4中部分a的示意性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正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俯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包括机壳、换热装置20、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以及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

机壳具有至少一个进风口以及分别位于机壳两侧、且朝向机壳的侧向前方的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具体地,经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送出的风吹向机壳的侧向前方,每个出风口送出的风均能够直接到达用户正常的活动区域内,由此可形成左、右两面偏侧前方的送风效果,减弱了对空调室内机1安装位置的限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送风的角度,扩大了其送风范围。

换热装置20设置于机壳内,且配置成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改变流经其的空气的温度,使其变成冷空气或热空气。

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和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分别设置在机壳内从换热装置20至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流动路径上,以促使经换热装置20换热后的空气分别朝向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 口113流动。也就是说,在机壳内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和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可位于换热装置20的下游。

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设置于机壳内,并分别由机壳的内部弯曲延伸至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以分别对从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流向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从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流向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空气进行引导。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采用两个弯曲延伸的固定导风板分别将风引导至两个侧向出风口,不但能够加强空调室内机1的环抱式送风的效果,而且还解决了传统空调室内机中采用可动导风板导致运行过程中噪音较大的技术问题,从而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整体运行时的噪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还包括:前面板13,用于构成机壳的前部;后壳体14,用于构成机壳的后部;以及第一环状部151和第二环状部152,分别用于形成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也就是说,第一环状部151和第二环状部152分别邻近机壳的横向两侧,第一环状部151的内部限定了第一侧向出风口112,第二环状部152的内部限定了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第一环状部151和第二环状部152可大致呈圆形、椭圆形、腰形或其他适合的形状。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环状部151和第二环状部152均大致呈椭圆形,且其长轴沿竖直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环状部151和第二环状部152的靠近空调室内机1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的内侧区段分别与前面板13的两个横向侧端的边缘同形相连,第一环状部151和第二环状部152的远离该竖直等分平面的外侧区段分别与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的外侧边缘同形相连。由此,简化了空调室内机1的结构,增强了空调室内机1的外观效果。

具体地,参见图1和图3,位于左侧的第一环状部151的内侧区段1511与前面板13的左侧端边缘131同形相连,即第一环状部151的内侧区段1511与前面板13的左侧端边缘131无缝连接,也就是说,两者的形状相吻合、弯曲的程度和趋势均相同。位于左侧的第一环状部151的外侧区段1512与第一固定导风板41的外侧边缘同形相连,即第一环状部151的外侧区段1512与第一固定导风板41的外侧边缘无缝连接,也就是说,两者的形状相吻合、弯曲的程度和趋势均相同。位于右侧的第二环状部152的内侧区段1521与前面板13的右侧端边缘132同形相连,即第二环状部152的内侧区段1521与前面板13的右侧端边缘132无缝连接,也就是说,两者的形状相吻合、弯曲的程度和趋 势均相同。位于右侧的第二环状部152的外侧区段1522与第二固定导风板42的外侧边缘同形相连,即第二环状部152的外侧区段1522与第二固定导风板42的外侧边缘无缝连接,也就是说,两者的形状相吻合、弯曲的程度和趋势均相同。

具体地,前面板13与后壳体14可通过螺钉连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一环状部151可通过螺钉连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一环状部151还可以一体成型。同理,第二固定导风板42和第二环状部152也可通过螺钉连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或一体成型。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第一环状部151的内侧区段1511相比于第一环状部151的外侧区段1512更加靠前,以使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朝向机壳的外侧前方。也就是说,第一环状部151的内侧区段1511和外侧区段1512在横向上和前后方向上均处于不同的位置,其内侧区段1511比其外侧区段1512更加靠近空调室内机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且其内侧区段1511位于其外侧区段1512的侧向前方,由此可使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斜向外地朝向机壳的前方。

进一步地,第二环状部152与第一环状部151对称设置,以使第二侧向出风口113与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对称、并朝向机壳的外侧前方。也就是说,第二环状部152的内侧区段1521相比于第二环状部151的外侧区段1522更加靠前。第二环状部152的内侧区段1521和外侧区段1522在横向上和前后方向上均处于不同的位置,其内侧区段1521比其外侧区段1522更加靠近空调室内机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竖直等分平面,且其内侧区段1521位于其外侧区段1522的侧向前方,由此可使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斜向外地朝向机壳的前方。

由此,空调室内机1的两个出风口可形成环抱式的送风效果,不但进一步扩大了空调室内机1的送风范围,而且避免了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室内温度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舒适度,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佳。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图5是图4中部分a的示意性放大图。参见图3至图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均包括:上缘部,由下至上地向前弯曲延伸、并从内到外地沿第一曲线延伸;下缘部,位于上缘部的下方,并由上至下地向前弯曲延伸、从内到外地沿第一曲线延伸;以及板体部,连接在上缘部的 后沿与下缘部的后沿之间,并由上至下地沿第二曲线延伸。上缘部的后沿即为其下边沿,下缘部的后沿即为其上边沿,即板体部连接在上缘部和下缘部之间,使得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均从内到外沿第一曲线延伸。具有该形状的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能够有效地引导空气的流动,使经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送出的风更容易形成环抱式的出风效果。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内”和“外”均分别意指机壳的内部和外部。同时,由于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均为厚度均匀的薄板状构件,因此可在忽略其厚度的前提下将其从内到外弯曲延伸的第一曲线的形状大致等同与其横截面的形状。

具体地,以第一固定导风板41为例,参见图3至图5,第一固定导风板41包括上缘部412、下缘部413以及板体部414。上缘部412、下缘部413以及板体部414均从内到外地沿第一曲线415弯曲延伸,板体部414从上至下地沿第二曲线(图中未示出)延伸。第一曲线415的形状与第二曲线的形状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曲线415与第二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进一步地,第二曲线可包括一个向后凸出的圆弧形曲线。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第一曲线415可包括由内到外地依次光滑连接的第一圆弧区段4151、第二圆弧区段4152和第三圆弧区段4153。相邻两个圆弧区段的分界点可采用图5中所示的点划线区分。本发明的设计人通过深入的流体分析和大量的科学试验发现,将第一曲线415设计为由三段圆弧光滑连接而成的曲线结构可减小流体在沿第一固定导风板41流动过程中的阻力,保证从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吹出的空气更加顺畅地流动至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减小了能量损耗,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的出风量。

进一步地,第二圆弧区段4152和第三圆弧区段4153所在圆的圆心均位于第一曲线415的前侧,第一圆弧区段4151所在圆的圆心位于第一曲线415的后侧。也就是说,第二圆弧区段4152和第三圆弧区段4153均为向后凸出弯曲的圆弧形曲线,第一圆弧区段4151为向前凸出弯曲的圆弧形曲线。更进一步地,第三圆弧区段4153、第一圆弧区段4151和第二圆弧区段4152所在圆的半径依次增大。也就是说,第三圆弧区段4153具有比第一圆弧区段4151更加弯曲凸出的形状,第一圆弧区段4152具有比第二圆弧区段4152更加弯曲凸出的形状。由此,既能够保证经第一固定导风板41引导后的空气在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具有较大的速度,又能够使经第一固定导风板41引导后的空气在第一 侧向出风口112沿机壳的外侧前方吹出,从而与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相配合地实现环抱式送风的效果。

由于第二固定导风板42与第一固定导风板41的结构相互对称,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和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沿横向并排设置,且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和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之间设置有竖向延伸的隔板33,以在机壳内形成分别连通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和第一侧向出风口112、以及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两个独立的送风风道。由此,可避免两个前向式离心风机的进风口处的气流相互产生干扰,提高第一侧向出风口112和第二侧向出风口113的出风速度和出风量。同时,可充分利用前向式离心风机的抗静压损能力强、风道匹配性强的特点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制冷制热效率,并进一步加强其环抱式送风的效果。并且,两个前向式离心风机横向并排设置,减小了空调室内机1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既优化了空调室内机1的外观效果,又满足了用户对空调室内机1较小安装空间的要求。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导风板41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在机壳内的空气流动方向上分别位于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和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的下游。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和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均具有蜗壳以及容纳在蜗壳内的离心叶轮,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和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的蜗壳的出口相背离地朝向机壳的横向两侧。

具体地,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的蜗壳出口311可朝向机壳的左侧,即朝向第一侧向出风口112所在的一侧;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的蜗壳出口321可朝向机壳的右侧,即朝向第二侧向出风口113所在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后壳体14具有竖直延伸的本体141以及由本体141的上下两侧向前弯曲延伸的上缘部142和下缘部143。本体141上可设置有用于将空调室内机1悬挂于墙壁的悬挂孔。空调室内机1的进风口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例如进风口121和进风口122,两个进风口可分别设置于后壳体14的上缘部142和下缘部143,以增大空调室内机1的进风量,从而保证其具有较大的出风量,同时还可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效率。具体地,进风口121可设置于上缘部142,进风口122可设置于下缘部143。由此,空调室内机1可形成上、下两面进风,左、右两面环抱式出风的整体效果。

进一步地,后壳体14还具有由本体141的横向两端向前弯曲延伸的第一 侧凸缘144和第二侧凸缘145。第一侧凸缘144的边缘、第一固定导风板41的外侧边缘和第一环状部151的外侧区段1512形状相吻合,第二侧凸缘145的边缘、第二固定导风板42的外侧边缘和第二环状部152的外侧区段1522形状相吻合。具体地,第一环状部151的外侧区段1512和第一固定导风板41的外侧边缘可同时与后壳体14的第一侧凸缘144的横向侧边缘同形相连,第二环状部152的外侧区段1522和第二固定导风板42的外侧边缘可同时与后壳体14的第二侧凸缘145的横向侧边缘同形相连。由此,可进一步简化空调室内机1的结构、增强空调室内机1的外观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20包括设置于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和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后侧的平板式蒸发器,以提高换热效率,减小空调室内机1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从而减小空调室内机1的体积。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邻近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的蜗壳出口311设置的第一活动导风机构51以及邻近第二前向式离心风机32的蜗壳出口321设置的第二活动导风机构52。第一活动导风机构51和第二活动导风机构52均具有至少一个受控地沿上下方向转动的第一活动导风板和两个受控地沿前后方向转动的第二活动导风板。由于第一活动导风机构51和第二活动导风机构52分别邻近两个前向式离心风机的蜗壳出口,也即是两个活动导风机构均隐藏在机壳的内部,既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美观效果,又能够降低活动导风机构运行时产生的噪音。

以第一活动导风机构51为例,其具有多个受控地沿上下方向转动的第一活动导风板511和两个受控地沿前后方向转动的第二活动导风板512。由此,可通过第一活动导风板511调节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在上下方向上的出风角度、可通过第二活动导风板512调节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在前后方向上的出风角度。具体地,两个第二活动导风板512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平行设置,两个第二活动导风板512之间的距离可与第一前式离心风机31的蜗壳出口311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一致,由此,第一前向式离心风机31吹出的风能够全部经过第一活动导风机构51引导后送往第一固定导风板41所在的送风风道。第一活动导风机构51与第一固定导风板41相配合,能够尽可能地扩大第一侧向出风口112的送风范围,并且提高空调室内机1环抱式送风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每个第二活动导风板512上均设置有安装孔,第一活动导风板511通过该安装孔安装在两个第二活动导风板512之间。

由于第二活动导风机构52与第一活动导风机构51的结构相同,因此这里 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内”、“外”、“竖直”、“水平”、“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调室内机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